APP下载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探究

2024-07-01雷震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区域素养

雷震

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地理内容时,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法,通过整合主题资源、创设主题情境、设计主题活动、拓展课堂容量、提升思维能力、深化区域认知等,实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

一、整合主题资源,拓展课堂容量

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依据教学主题,整合教材内外资源,让地理课堂教学容量得到有效拓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识,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从而逐渐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背景与策略两部分。在背景部分,教师可以以当下各国面临的水资源压力、核污水排海等资料为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在策略部分,教师可以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整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内容的学习。在讲授背景部分的内容时,教师播放有关核污水排放的新闻视频资料,并展示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对核污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核污水影响的海域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情况可以表现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何种关系?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可以联系自然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至此,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以具体主题为中心,既实现了拓展课堂容量的目的,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创设主题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创设主题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主,实现高效教学。

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主题,如“探索自然资源及其属性”。在这一主题下,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种类、条件与价值、属性、判断方法等。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拓展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加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讲解自然资源的种类时,教师便可以一边介绍文字,一边展示图片,以此加深学生对某些自然资源的认知。在介绍海洋资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我国海洋资源分布地图。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关于自然资源的知识内容,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延伸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三、设计主题活动,深化区域认知

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区域认知。基于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主题活动的设置,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教学为例。在讲解主题为“环境问题的危害”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探究活动模块,分别为:探究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探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应建立多样认知思维,学会深入思考不同的环境问题,以此深化自己的区域认知。例如,在探究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并让学生具体思考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学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大气污染产生的雾霾会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噪音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受影响严重者会产生耳部疾病或精神类疾病;等等。再如,探究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时,学生需要探究琵琶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污染存在的危害、具体治理措施等,且通过参与“探究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的学习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

综上,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时,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培养学生认知地理环境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重视对主题式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知识主题的引领下,有效分析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从而达成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区域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