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反思到深度教学的二次备课方案

2024-07-01刘冰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取士集权专制

刘冰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基于此,教师应对过去一次备课进行有效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一、指导思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历史学科的二次备课是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特指教师根据课后反思的再备课活动(图1),是对一次备课的深化,是基于学生课堂反馈的再设计、再加工。

图1 初中历史二次备课模式

二、二次备课的原则与方法

1.以二次开发为目的。二次备课是针对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对原有教案进行优化。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寻找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次备课并不是简单地再备课,而是对原教案进行升华,是对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

2.以实际学情为导向。教师的首次备课教案是针对所教所有班级设计的教案,然而一篇教案并不能适应所有的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所具备的个性特点、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有了二次备课。同样,对于同一节课,教师在一次教学后,通过学生反馈也会进行修改和完善。

3.以核心素养为宗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

4.注重时效性与反复性。教师在一次备课时很难做到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点完全融入教案中,要随时在课后调整原有教案,把握教学时机。另外,二次备课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泛指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备课,它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反复进行自我矫正、自我反思以改进完善提高的过程。

三、课例实践

(一)课例概况

1.教材分析。

《明朝的统治》为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就本课而言,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元朝的灭亡及明朝建立并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史实。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四小节,各部分内容递进与并列关系并存。明朝的建立为明朝专制集权提供基础,专制集权带来的稳固统治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明确主旨,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本课内容进行了重组。重组后,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即“明朝的建立”“明朝专制集权的措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学情分析。

(1)自然情况。大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有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2)知识基础。课前问卷调查表明:98%的学生知道朱元璋,其中22%的学生对其生平事迹有较清楚的了解;31%的学生知道在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100%的学生听说过“特务”一词,但只有43%的学生对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48%的学生没有听过“八股取士”,25%的学生对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综上,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朱元璋的生平事迹,课堂分享讲述;通过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等方法讲述明朝专制集权的措施。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巩固统治,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厂卫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等。而明朝的专制集权从制度及思想方面都进一步走向僵化,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综上,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明朝的专制集权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2)难点:明朝的专制集权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八股取士的影响。

4.学习目标。

(1)通过讲述传奇皇帝的经历、识读《元末农民起义与明朝建立示意图》,知道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能够将明朝的建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2)通过辨析材料、阅读教材内容、识读《明朝官制示意图》,列表归纳明朝的专制集权措施,知道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建立厂卫制度的目的及作用。

(3)通过回顾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识读《八股文组成图》,知道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答题文体格式,说出八股取士的弊端。

(4)辨析材料,分析明朝的专制集权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5.问题框架。

核心问题:明朝的专制集权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问题链:(1)朱元璋认为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明朝为巩固统治,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3)明朝的专制集权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课后反思

1.一次实践——时空观念的渗透。

第一次课堂实践后,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识读地图的方法不够规范,需增设分析地图的活动,使学生能较为准确地进行地图识读及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明朝都城的变迁进行简单讲述。

为避免知识点混乱,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朱元璋强化皇权和明朝强化皇权的不同。

2.二次实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完善。

第二次课堂实践后,教师发现,由于设计的学生活动表格不够精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并完成表格梳理。教师需要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这一重点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图2、图3),通过对专制集权这一历史概念更为准确地分析,重新设计了学生活动表格,引导学生通读教材第二、三子目。

图2 一次备课“强化皇权”      图3 二次备课“专制集权”

3.三次实践——重难点的突破。

第三次课堂实践后,我对录课视频进行了反复观看,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不足。根本来讲是对课堂时间的分配把控能力不足,造成课堂前紧后松。

特别是对八股取士产生的影响这一重点内容讲述不够深入,学生没能形成对于八股取士的进一步认识。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关于八股取士的活动。

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考生,你会怎样复习备考?

预设:认真研读“四书五经”,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解释题目。

追问:同学们目前的学习内容与方法,相较明朝的考生,有哪些不同?

预设:现在课程多样,注重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提问学生八股取士带来的影响,便可更加全面深入。

(三)目标达成

在反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观念重构后,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首先是识记层次的第1条“通过讲述传奇皇帝经历、识读元末农民起义和明朝建立的路线示意图,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教学目标的第2和第3条“通过辨析材料、阅读教材内容、识读明朝官制示意图,列表归纳明朝专制集权的措施,讲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建立厂卫制度”“通过回忆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识读八股文组成图,知道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答题文体格式,说出八股取士的弊端”为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点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的第4条“辨析材料,讲述明朝专制集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为本课的难点。从分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讲述明朝专制集权的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图4 二次备课中单次备课模式

综上,在多次二次备课后,本课突出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即识图方法的引导;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并强调论从史出;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于是,在二次备课的多次反复实践中,又总结出单次备课模式(图4):

(1)反观实践,发现问题。教师通过观察或回忆教学过程以及自身或他人的教学经验、理念,反观教育教学实践,并梳理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要关注的特定内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

(2)自我审视,分析问题。教师依据搜集的资料,以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审视和考查自身的观念、行为和习惯,进一步确认发现的问题,明确一次备课中问题的根源所在。

(3)产生观念,评价判断。教师对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观念进行评价并做出判断,分析产生的原因。

(4)概括经验,建立假设。在明确问题并认清成因之后,教师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向他人请教、阅读资料等途径搜集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对假设的效果进行预测。

(5)返回实践验证假设。教师将重新概括的经验或提出的新假设,付诸实践,以检验前一个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问题解决方案是否有效。

猜你喜欢

取士集权专制
论蒲松龄对八股取士的矛盾态度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企业集权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现实选择
“专制”与“民主”
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究
学会和孩子沟通 别让父爱变“专制”
集权与分权
“倒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