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欢自言自语,正常吗

2024-07-01李颖

大众健康 2024年7期
关键词:穿衣服精神疾病情绪

李颖

很多人有过自言自语的经历。有人说,自言自语能锻炼大脑、缓解不良情绪,对于健康有一定的益处。也有人说,自言自语可能是生病了。

那么,如何认识自言自语?自言自语到什么程度,可以诊断为异常?如何看待自言自语这种行为?

自我中心语言

自言自语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情况下,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思考的行为。可以说,每一个具备言语功能的人,都有过自言自语的经历。

◆幼儿期较为常见

曾有一位家长对我说,他3 岁的孩子玩玩具时经常自言自语,有些时候还用两种不同的声调,似乎在模仿两个人对话。他在一旁插话,孩子也不搭理,仍自顾自地嘀嘀咕咕。他很担心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其实,在2 ~ 6 岁的孩子中,自言自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这种自言自语称为自我中心语言,约占这个年龄段儿童全部语言的一半。

让·皮亚杰把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类。一是仅仅为了感到说话愉快,而对字词和音节进行重复;二是仅仅对自己说的独白,不要求别人参与;三是因突然在场被激发出来的集体或双人独白。

◆一种思维认知和自我安抚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在学习和思考从外部世界获得的表征着各种含义的语言信号。自言自语的出现,是孩子进入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标志。他们通过自言自语来学习、模仿外界的语言信息,并发展大脑的认知功能和思维能力。

上述在自言自语中扮演不同角色的3 岁孩子,就是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这也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自言自语是一种思维工具,特别是当孩子做对自己而言有难度的事情时,如刚开始学习穿衣服的孩子,在穿衣服时往往会自言自语,可能是他学习的关于穿衣服的歌谣,也可能是以往爸爸妈妈告诉他如何穿衣服的话语。这种自言自语是他们保持注意力、维持记忆力的方式。

自言自语还是孩子自我安抚的一种方式。如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可能会自言自语道:“不怕,不怕,我很勇敢。”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千万不要打扰他们。

通常,孩子在2 ~ 3 岁时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3 ~ 5 岁时出现频率较高,6 岁时达到顶峰,此后呈下降趋势,直到10 岁时发展为内部语言。如果孩子6 岁之后依然花大量时间自言自语,同时也不喜欢跟周围人交流,甚至和他人缺少眼神交流,家长就要引起注意,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科学评估。

不等于精神疾病

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期可能伴随着自言自语。例如,当存在听幻觉(凭空听见实际不存在的声音)的时候,患者往往会与“声音”对话,旁观者观察到的就是自言自语;患者存在某些妄想症状(如感到被外界力量控制)时会自言自语;存在强迫症状的患者自言自语,可能是为了“抵消”自己的某些“坏想法”;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自言自语,可能是为了缓解焦虑、恐慌的情绪;大脑出现某些病变或损伤时,患者也可能因意识障碍而自言自语。

精神疾病的诊断一般需要依据四项指标:1. 精神症状的种类和数量;2. 精神症状持续的时间或频率;3. 是否对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影响或带来主观上的痛苦体验;4. 排除某些身体疾病。但是,自言自语并不是哪种疾病的核心症状,仅凭这一条也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精神疾病。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自言自语都是病理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言自语并不会消失。虽然我们会发展出内部语言,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默默地跟自己对话,而自言自语就是这种内在对话的延伸。在某些情况下的自言自语,甚至对人们的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有诸多益处。

提高应对能力的方式

有一名中学生经常自言自语,被父母拽来医院精神科就诊。据父母描述,孩子一放学就把自己关进房间,有时莫名发笑,有时嘀嘀咕咕,父母隔着房门也听不清楚孩子在说什么。父母询问时,孩子总是支支吾吾,有时甚至不耐烦,一进门就把房门锁上,任凭父母怎么敲也不开门。父母越想越担心,觉得孩子可能出现了幻觉,于是软硬兼施地带着孩子来找医生看病。

经过询问才知道,孩子自言自语是在打游戏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在孩子看来,自言自语有助于提高竞技成绩,但因为父母不允许他打游戏,于是偷偷摸摸打,被父母发现也不敢说是在打游戏,但又找不到搪塞的借口,于是才闹出了一场乌龙。

更常见的情况是,一些人在独自解决问题或学习时也会自言自语,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整理思路,因为自言自语有助于增强注意力、强化记忆力。

还有许多研究发现,自言自语对改善情绪、减轻压力大有裨益。有一个减压小技巧就是写下所有让你感到担心或愤怒的事情,这个书写过程就类似于自言自语。一方面,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宣泄情绪;另一方面,个人在表达的过程中整理思路,或许伴随新的察觉,进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大考前的学子或上场前的运动员,常常喊出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就是通过自言自语来调节情绪、激励自己。

个别情况要注意

有些自言自语确实是疾病的警示信号。某些情况下的自言自语,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如果自言自语过于频繁,或已经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或人际关系,特别是同时还伴随睡眠、饮食的改变,情绪的波动,烟酒使用量的增加,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情况时,就提示我们,身心可能在超负荷运转了。此时,我们就需要及时调节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必要时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人自言自语, 并伴随情绪、行为的改变,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 人际关系紧张, 个人卫生懒于处理, 沉迷于烟酒或网络游戏等,就需要及时帮助对方就医。

猜你喜欢

穿衣服精神疾病情绪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我会穿衣服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小熊当当穿衣服
风没有穿衣服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春捂”就是多穿衣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