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4-06-30吕银萍

师道·教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融合评价

吕银萍

一、课程背景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劳动课程进行了具体指导。但因我国南北地域的显著差异以及劳动课程强烈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在劳动教师本就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缺乏完善教材,就更难上好劳动课,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学校需构建符合《课标》和学校实际的劳动校本课程,为劳动教师提供教学的“脚手架”。

本校有一个占地面积为2029.53㎡的劳动实践基地——“创生园”,是全佛山市校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劳动实践基地。本校因地制宜,设计出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日常生活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相结合的“1+X”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以“1+X”融合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为突破口,借助本校“创生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实现传统种植与智慧种植劳动实践课程和多个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1+X”融合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梳理出“1+X”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的资源,探究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一)种植实践课程

“1”是指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类型等实际情况开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种植课程。本校依托劳动基地开设的种植课程为必修课程,充分发挥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创生园”的重要作用,开设具有特色的种植课程:无土种植和传统种植两大课程。所有课程设有“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并具有从教师授课到学生学习的相关教学资源和平台。

(二)融合式课程

“X”是指学校基于种植必修课程而延伸出来的、符合学生兴趣及年龄特点的,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的劳动实践活动。

1.校内:“创生园里写诗歌”(与语文融合)“创生园里的小画家”(与美术融合)“植物生长大探秘”(与科学融合)等有趣的学科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

2.校外:“家庭劳动教育清单”“研学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相融合的劳动实践课程。

四、课程实施

(一)劳动课程师资建设

专家引领,骨干带动,提升劳动教师专业素养。为提升劳动学科教学质量,加强劳动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本校聘请基础教育界、高校教授、教育教学科研员等专家,成立劳动教育专家智库。专家团队分别从课程框架搭建、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给予了高层次的指导。在专家引领下,我校劳动教师有了上好劳动课的底气和勇气。

本校还以“骨干带动”为策略,精心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劳动学科核心团队,发挥示范作用,以此带动整个科组发展。例如,劳动骨干张老师多次承担展示课任务,带动一批劳动教师共同成长。同时,主管劳动教育的蔡校长带领几名教师参与镇域劳动实验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打磨出一系列精品课例,为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路径。

(二)劳动课程实施方式

1.项目化学习

(1)入项探索

我们把劳动课程里面的各项劳动内容作为入项活动,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对劳动项目主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认知冲突,提出驱动性问题,并进行自由探索。例如,在水培叶菜的劳动项目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创生园的无土栽培大棚,观察对比水培叶菜和外面传统种植的叶菜,学生发现“水培叶菜没有虫洞,而传统种植的叶菜却被虫子咬得满身都是虫洞”,从而让学生在感性的认知冲突下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学习。

(2)知识与能力建构

基于入项探索中学生存在的认知难点,教师提供资料、工具、支架等支持性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形成新的认知。比如,学生在开展“怎样防止水稻被小鸟偷吃?”的项目化学习中,有学生想做个会动的稻草人来赶走小鸟,可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中不知道如何制作稻草人。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稻草人制作的短视频和制作需要的劳动工具,让学生继续探索学习。

(3)合作探究

学生组成项目学习小组,一般2至4人为宜,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享不同的解决方案。

(4)形成与修订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集中批判性分析,评估其可行性、严密性等,引导学生对劳动成果进行修改、迭代。

(5)出项

出项是学生展示自己和同伴对劳动项目的理解,学生可以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呈现劳动项目的过程和成果。以“植物生长大探秘之萝卜的生长”劳动项目为例,有的学生撰写了观察日记,详细记录了萝卜从播种到收获的变化;有的则把种植好的萝卜进行销售,并制作了短视频,将种植过程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生动展现给顾客;还有的将种植心得和所遇问题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成果报告……学生在这个实施环节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6)反思

反思是回顾整个劳动项目的历程,在教师引导下对前期的各种劳动过程进行反思,聚焦前期的失误、经验和教训,并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劳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

2.融合式教育

(1)教师融合

不同学科教师跨学科兼任劳动教育教师,让劳动老师“杂”起来,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与劳动教育碰撞出更多有创意的教育火花。

(2)学科融合

构建“劳动+”学科融合式劳动教育模式,如“劳动+语文”“劳动+美术”“劳动+科学”等,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育人途径,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3)场域融合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场域互相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场景。比如,我校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块约50平方米的种植地。在学校,班主任带领孩子开展栽种、拔草、浇水等劳动项目;假日里,家长带孩子回校参与水稻收割、采收莲藕等劳动项目,并把采收到的蔬菜、莲藕等带回家烹饪,或者拿到市场去体验售卖蔬菜活动。

(4)活动融合

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学雷锋纪念日”活动就是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的理想结合点。学生可以参与志愿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体验无私奉献的喜悦。这既有益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也能锤炼意志品质。此外,劳动教育也可与科技节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生可以参与设计、制作科技产品,通过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劳动课程实施保障

1.课时安排与师资保障

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确保劳动课程的实施,还安排了与劳动课程相关的课后服务素质拓展课程,满足热爱劳动的学生需求。此外,学校还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富有教学热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以确保高质量的教学实施。

2.配套课程和资源支持

学校提供与劳动校本课程相关的优质教学设计、课件和资源,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顺利开展劳动课程。

3.实践机会和场地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以及适当的场地和设施支持,以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学到实际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4.家长和社区的支持

通过与家长和社区的密切合作,促进家校合作,使得劳动校本课程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成长环境。

5.安全保障

需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对师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活动风险,排查隐患,规范操作,强化管理,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包括劳动工具的使用、特殊劳动项目的操作流程等,都要制定完善的操作规范。

五、课程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在劳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可以关注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精神。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评价其对劳动的积极态度、任务完成的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我们的校本课程里,每个课时都会根据具体的劳动项目要求,围绕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通过评价记录表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阶段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融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数字化评价档案。教师和家长可随时上传学生劳动实践记录并评价,保障评价完整性并分散工作压力。结果性评价包括劳动成果展示和年级技能比拼活动,综合评价劳动素养和技能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1+X”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学到实际技能,培养劳动素养。专家引领、骨干带动等方式提升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了劳动课程的实效性。这一劳动教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为学校培养未来时代的创造者提供了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劳动融合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融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