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研究
2024-06-29谢璐
谢璐
摘要:本研究致力于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关键作用及所遇到的主要难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章揭示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独特贡献,同时指出了面临的困境,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方法单一、价值观念多元化冲击等,提出了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教育方法和构建健康的价值观导向等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困境;解决策略
引言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挑战,这不仅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迫切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对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维护国家长期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要作用[1-2]。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风尚的三重使命。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发展方向,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3]。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方法单一、价值观念多元化冲击等困境,亟待研究解决 [4-5]。
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国民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深远的意义,探索和分析高校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实践意义,对于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道德水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过程不仅关乎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促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通过在高校这一重要阶段系统地培养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另外,高校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军的摇篮,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孕育出更多具备良好道德修养、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青年才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国家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它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文化自信则是对本国文化价值和特色的认同和自信,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广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通过高校思政教育深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的教育过程有助于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家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进而促进社会的长期和谐与稳定。
(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任务,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贡献,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此外,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推动创新与发展,为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不仅是立足于当下,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内,虽然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样化的学生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育方法创新、应对价值观多元化冲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授,也挑战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认识并分析这些困境,对于寻找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优化思政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困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一方面,思政课程往往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变成了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导实际行动的准则。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园内外接触到的实践机会有限,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和场景。例如,虽然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短期的、形式化的,难以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影响了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能力。
(二)教育方法单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另一重要困境是教育方法的单一。
一方面,目前的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方法在信息传递上虽然有效,但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对思政课程持有一定的抵触态度。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手段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例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和覆盖范围。例如,尽管一些高校尝试通过在线课程或者微课来丰富教学手段,但这些尝试往往未能系统地整合进思政教育体系中,使教育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断层,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这种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且缺乏创新的困境,不仅减弱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也限制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
(三)价值观念多元化冲击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要困境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可以轻松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这种广泛的信息接触,虽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但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不同价值体系的冲击,诱导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为各种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使一些不稳定、非主流的价值观易于在学生中传播。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受到极端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或误解。这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也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挑战。
因此,如何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应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减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负面影响,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遇到的多重困境,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变革,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一)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方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项核心策略。
一方面,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情况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化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开展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服务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还能实际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书本转化为行动指南,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促进其价值观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育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之二是创新教育方法,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首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分析具体实例,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价值观的认识,并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这些原则。其次,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会场景的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模拟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最后,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利用视频、论坛、在线讨论等互动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网络平台上的丰富资源和互动性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需求。
通过这些创新教育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互动和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构建健康的价值观导向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策略是构建健康的价值观导向,通过利用校园文化和网络平台等多渠道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环境。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讲座和展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正面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月”活动,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的短剧、主题征文等形式,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教育是适应当代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渠道发布正能量的信息和内容,如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正面激励的故事等,利用网络的广泛覆盖和便捷性,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和具有吸引力。同时,网络互动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价值观导向。
通过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自觉践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承担着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方法单一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挑战,高校思政教育亟须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方法、构建健康的价值观导向等策略进行自我革新,以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能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继续发生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跨学科整合等手段,更有效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范会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20,No.523(03):119+121.
[2]陈雪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价值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2):136-138.
[3]黄蓉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征[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5):88-97+158.
[4]董雨佳.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以《提纲》第三条为例[J].品位·经典,2022(19):34-36.
[5]李忠军,牟霖.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34-35.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