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6-29徐曼
徐曼
摘要: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创新总体目标,总结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方面 “创模式、改机制、拓资源、求特色、图提升”的发展战略,针对其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定向培养等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校与行业组织相对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招生、培养、就业)的参与度,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从而培养出经济转型下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1-2]。
作为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培养的学生将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作用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中指出,围绕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由企业专家和专业老师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毕业要求,明确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技能需求高度融合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满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学分,增加实践学分,通过强化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3]。
同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增设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至少取得一份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通过校企合作,摆脱了以往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师德修养,具备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的教师。目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自有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拥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他们拥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但是一直在学校工作,缺乏系统的企业工作经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随时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及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4]。
(三)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化,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映射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实践操作能力强,工作上手速度快,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大大节省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成本,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提高了企业效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自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自2006年起就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从一开始的将企业的实际项目融入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到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到现在的工学交替、再到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方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多元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5]。
(一)校企合作模式
1.以实习、实训为主。学生以实习、实训形式参加校企合作项目。在第4学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寻找符合专业要求的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企业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制定实习、实训方案,通过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学习不同岗位的技能。通过企业实习、实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能检验学生之前所学的学习效果,也能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2.“3+1”模式。“3+1”模式即在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第4学年在企业进行实训,包括内容培训、项目实训及毕业设计。以电类及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训计划、课程嵌入及学分确定学分置换方案由企业与学校协商决定。由企业为实训学生配备班主任与指导教师。企业保证学生每一门课程都得到足够的实训机会,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企业提供学生岗位素养培训,对成绩合格的学生保证就业;对成绩不合格学生给予一次免费重学的机会。
3.顶岗实习。强调技能考核和岗位素养培训,基于技能考核决定了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选择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通过技能考核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否符合标准;企业根据技能考核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流,体验真实岗位的工作。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技能考核和顶岗实习,表现优异者若获得校企双方认可,可选择与企业达成就业协议,实现从顶岗实习到上岗就业转换。
4.企业订单模式。企业根据人才需求情况,与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签订就业协议。企业通过“企业宣讲—学生自愿申请—成绩筛选—面试挑选—确定订单人选—签订就业意向协议” 的流程,从学院相关专业中选拔合适的学生单独组班教学,如“地铁定向班”,地铁企业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既要懂得“电类”知识,又要懂得“土木”相关的知识,经企业综合考量后,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配电)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共同组建“杭州地铁订单班”。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并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提出要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项目实施时根据企业所提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由企业负责落实。项目结束后,学生在达到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后进入杭州地铁公司工作。
5.“双元制项目”。“中德合作太仓双元制项目”是太仓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德国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和在太仓德资企业四方合作,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探索。中德合作班由学生自主报名,经德资企业面试选拔后,与德资企业签约,形成定向培养协议,执行德方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1+3”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第一学年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第二学年开始3个月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3个月在德资企业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系统培训后,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企业合作模式的经验总结
随着合作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专业实习、实训也有了更广、更多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我校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所学专业方向,从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而“3+1”模式、顶岗实习甚至“双元制项目”,都比较成功,因为这是符合民办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更好地实现学生身份到职场人士的平稳过渡,为学生顺利入职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心理准备,最终不仅提高了相关专业的就业率,更保证了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见表1。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由于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或因技术保密等原因,企业不愿意将拥有的核心技术技能与老师和学生们分享,学校和企业之间不能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导致学院和企业合作往往浮于表面。
“订单班”和“双元制”办学规模较小,增加了教学成本由于“订单班”和“双元制”都是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定向培养,所需人员较少,不能达到正常的开班要求,又因该项目的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与普通教学不符,无法合班,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要企业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都要做相应的变化,长此以往将不利于高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
1.搭建高水平合作交流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依托政府的力量,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等方面形成有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政产学研对接会,建立政产学研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时,充分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情况,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严把学生的教学质量关,建立严格考核制度,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将继续围绕建设高质量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母体高校东南大学雄厚的支撑优势,依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定向培养、“理论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学做合一”模式、“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校企合一”模式、“毕业设计与工程(管理)实践合一”的“教研合一”等,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师生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共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共建专业与实体企业融为一体的“实体专业”等产学深度合作的教学形态。
结语
独立高校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还有很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民办独立高校的管理和政府的决策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应用型转型的要求,真正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博.高等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6-7.
[2]赵海霞,李晓晖.浅析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价值工程,2018,37(32):281-283.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62-66.
[4]龙昱,左芊.校企共建“需求导向型”合作模式初探[J].湘潮(下半月),2010(10):66-67.
[5]杨少燕.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04):9-11.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