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探索与实践

2024-06-29刘芝茵张珂田小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乡土法治道德

刘芝茵 张珂 田小妮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此要求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过程中联系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乡土资源的含义和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具体的策略,期望能够发挥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乡土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教学、生活实践符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需要,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拉近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增强课程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因此,教师开发、整合乡土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道法教学的迫切任务。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优秀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缺乏认知和了解,导致家乡认同度下降,对家乡感情淡薄。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教材与乡土资源结合起来推进教学改革,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教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育人,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乡土资源的含义

随着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乡土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在学术界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吴刚平主张: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涵盖了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乡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谢树平主张:学校所在省市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涵盖了乡土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生产特色和生活经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乡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综合来讲,乡土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或时间沉淀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产物,包括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背景息息相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接触乡土文化,非常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的重要性

(一)理论价值

新课程理念出现了“大学科”的思想,联系生活育人,乡土资源是学生联系生活的桥梁,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弥补教材资源不足,丰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乡土文化精华,具有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理想信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促进教师成长。

(二)实践意义

乡土资源具有亲民性,而道德与法治课也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课程,唯有共情才能共鸣,进而在感性上产生认同,在理性上建立认知。乡土资源的融入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而更加认同本民族文化和我国的政治制度,提高学科素养。以青州为代表的很多县市区都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教师通过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特色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实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动,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回报家乡,走出“小家”,服务“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助力家乡发展。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要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开展德育活动。因此,教师将乡土资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在应用乡土资源时,教师必须要对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使乡土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乡土资源的搜集要有计划性,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乡土资源,以使乡土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二是对乡土资源的整理要有针对性,将搜集到的乡土资源分门别类,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并进行科学归纳、整合。三是对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的乡土资源要有科学性,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目前情况看,对于教师来说,在乡土资源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中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出更多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乡土课程资源。

(二)时事性原则

时事性原则是指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运用的乡土材料,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教师要善于将时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多途径获取时政要闻与社会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作用,融入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为了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把乡土文化资源与课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将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

(三)教育性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乡土文化资源,不仅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能让学生对家乡产生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资源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乡土文化资源是德育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使学生在感受乡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四)特色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在国家课程规定之外,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本地资源状况以及学生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发与应用乡土资源,应坚持特色性原则,立足本地实际,以当地生活为基础,充分体现乡土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应用应包括乡土教材资源、乡土教育活动和乡土社会实践等方面。其中,乡土教材资源主要包括乡土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等;乡土教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地方课程;乡土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和劳动等。

四、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具体策略

(一)聚焦素养,挖掘乡土文化育人元素的目标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育人主渠道的学校,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乡土文化育人元素,在思政课堂上,讲好用好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教育素材。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形成充分了解,进而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实现文化基因的延续和发展,真正实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提升。教师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要坚持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在乡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过程中明确课程育人的元素,明确教育目标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乡土资源的育人价值,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及时补充完善乡土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那么,学生所接收的是哪一类的信息,主要取决于教师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完善本土资源库,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体是教师,主阵地是学校。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发掘周围可用的乡土资源,加强对乡土资源的理论研究,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乡土文化以及探讨社会热点,建立完整的乡土资源库。

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差异,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大胆想象。

(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挥优秀事迹引领作用

学生在成长成人的过程中会受到家乡的英雄模范、名人大家和优秀朋辈事迹的深刻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名人资源,这些优秀事迹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和品质,这些品质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变得丰满且充满现实气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成长。

(四)挖掘身边乡土资源,构建乡土文化氛围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光辉发展历史,在《文明与家园》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入当地的优秀乡土文化和身边的优秀项目文化,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物质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推动设立各类美术、剪纸、手工等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兴趣社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劳动人民的工作内容,例如设置10分钟的剪纸教学、设置10分钟的书法体验等,让文明、文化和礼仪相伴学生而行,让乡土文化的优质精神直观影响学生。

(五)挖掘乡土文化法治资源,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法治意识强烈的新时代青年。法治这个词在学生时代总是感觉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从学生身边找到优秀的法官、检察官、法治名人等,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通过挖掘身边的法治资源,使得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也能够让学生在遇到伤害时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渠道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不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才能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1.碎片式融入:在探究课本知识时,教师要选取与本节课相关的乡土知识,乡土知识的占比应合理,并且碎片化乡土知识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

2.跨学科的统整式:教师要将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中,实现学段之间的连贯一致、学科内不同知识、学科间的内容统一。

笔者把青州资源中与其他学科教学方面有交叉的内容,作为重点攻克的对象,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兼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乡土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研究走向深入。

3.专题教学:教师要围绕乡土资源中的某一个专题进行整合,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探究,增强同学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围绕“海岱学子行”进行“人物篇”教学和“经济篇”专题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课上、课下、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配合

(七)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1.寻访古迹,榜样激励

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弥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获得榜样的激励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活动,在保障每位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观青州历史文物和革命纪念馆。如:衡王府、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艺术展等古迹。另一方面,当学生观看真实的历史文物后,就会被当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从而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教师要带领学生寻访古迹,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2.走访社区调查,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并选取出小组长、采访员、录音员、摄影员和记录人员。其次,教师要确定采访的地点和人群——社区人员;确定参访的目的和主题——对社区20年前和社区20年后所发生的经济变化,从而感知和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新面貌。最后,学生们对收集到的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和经济变化进行讨论,并派出一名同学发言,对自己采访的成果或者心得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感知中国在这几十年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乡土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以物质还是精神为载体的乡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重要宝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明确乡土资源的含义以及融入课堂的重要价值,坚持科学性、时事性、教育性、特色性原则,明确教育目标,不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整合乡土文化和课堂教学同向而行的教学路径,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持续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达到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炳英《乡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作用》,《中外交流》2018年第52期。

[2] 邢朝阳《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年第1期。

[3] 彭熙普《乡土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年轻人》2021年第3期。

(本文系潍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专项课题《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LJZX056)

猜你喜欢

乡土法治道德
亲近乡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乡土中国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芬芳乡土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