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校本化实践策略研究

2024-06-29桑娟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本历史课程

桑娟红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以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为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已经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充分展现创新的优势和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并不能及时解决,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情况等,提出恰当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措施,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探究高中历史校本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校本化教学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学校方面都对全新的教学改革方式有着较高的期待。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也不例外。为了促进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可以与时代发展步伐保持一致,我们应当积极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科学合理拓宽教学实际覆盖面,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有力帮助。在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当然也是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进行具体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及时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筛选出更适合的开发方案和方法,落实改革发展目标和要求。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为实现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等提供帮助和引导,科学合理地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基于教学,注重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1.外部整合

简单来讲,所谓的外部资源整合就是将教科书之外的内容和知识充分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了解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将历史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度更高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德意志帝国宪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探索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不同。此类知识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这样也可以促进教师及时根据资产阶级的特点开展后续教学工作。

在具体教学工作过程中,首先,可以先从了解国家统一相关知识方面入手,将此作为基础,增加德意志封建国家和其他历史之间的联系性,为构建更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提供引导帮助。其次,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也可能对德意志国家统一的相关知识内容知识缺乏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统一政治体系的角度和影响方面入手,有效加强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最后,教师还需要严格遵守课程标准和历史发展时序性的特点,对德国政治体系和制度进行了解和分析。此外,教师也需要对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对二战后的德国发展脉络进行总结分析,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内部整合

历史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包括必修和选修的各个模块内容和关系。在涉及必修模块内容时,实际教材内容需要将课程标准作为主要基础,教师可以运用融合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比如,在学习《工业文的崛起和中国的冲击》时,教师可以充分将发展曲折路程和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主要专题内容,在模块内部逐渐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促进学生可以扎实掌握中西方历史的发展特点。

但是,对现阶段实际模块内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在存在逻辑严谨性不足的问题。在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节知识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帮助学生了解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和发展特点等。所以,在进行教材讲解时,教师需要从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禅让制、世袭制等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将历史文化起源的真正意义凸显出来。

二、基于内容,开展历史教学校本化发展方向

1.重视课程灵魂引导,引入深厚文化知识

课程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性,课程的主要来源是文化,但对于历史文化要在进行筛选和建构。此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基本意识,需要立足于历史发展情况和课程意识开展教学。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风格课程体系后,才能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使历史课程教学中融合更多的文化知识。

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是超越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是国人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厚德载物的广阔胸怀,真正将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实际中。

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这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诗词、史料中可以了解和领悟辽宋金时期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转变,提取更多关于辽宋夏金元文化的艺术成就信息和资源。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史料,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教学引导时,教师可以充分将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学概念知识,真正领悟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教师也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发明和宋代的发明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化和科技如此辉煌的主要原因,并真正将理学的思辨性和文学艺术共享的多样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注重隐性课程引导,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凸显现代化以及传承民族优化文化传统的观念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创建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文化特点的园林式校园建筑,促进置身环境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长廊、书法馆、历史教室等文化设施方面都可以进行体现,也寄托着学校、教师等对学生的教学期待。当然,学校中的每栋楼和教室中也都刻画着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历史也将会铭记对学校做出贡献的海外侨胞们,只有这样才能将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展现出来,最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意义。

3.重视显性课程引导,形成多元文化体系

在多元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对学生实施多元化教育引导可以对学生人格、和谐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交往能力提供帮助,也可以为学生日后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充分运用此类观念对课堂教学实施改革和创新,切实有效地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由此,教师为构建多元文化的课程体系提供引导和帮助,最终形成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基本课程结构。

首先,教师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必修和选修教学中,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分析精神的主要途径和来源。这样可以切实有效增强学生与课程,与教育性教学资源的交互性和联系性。教师开展《岭南书画》《古汉墓出土文物》等教学,对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历程变化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使学生可以对历史资源产生亲近感,有效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资源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等,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其次,在进行拓展性资源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科知识作为发展核心,并将其与社会、生活、科学知识等进行紧密结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学校课程委员会也要对此类课程提出相应标准和要求,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文化学习视野,培养学生信息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提供帮助。在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更多的历史概念和知识,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资源整合,为构建跨学科历史文化课程提供帮助。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发展和变化,学校每年都会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其中会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等。在讲解到民族传统文化和书法校本课程时,教师会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素质要求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并合理设置授课时间和授课时长。

为了真正将历史传统文化育人发展思路落到实处,学校方面也可以从建设校园文化、书法文化长廊方面入手,创建传统文化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的文化展览馆,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熏陶和引导。同时,教师也可以使全体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和品味,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此外,教师也要为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如组织民乐团、文学社、民俗研究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

4.强化历史课程意识,唤醒课程思想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浓厚的课程意识。课程的组成需要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因素,课程属于是一个独立且需要发展变化的主体。课程也不单单是文化课程,更是需要进行体验学习的课程。课程也不再是知识的发展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从之前的跑道,转变为奔跑的过程;当然,学习的意义也会有所变化,将会成为创造的主要过程。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设计更具有历史意义的课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充分发挥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可以在互动探究分析中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等。

5.巧设校本预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方法与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并不相同,并没有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也没有注重预习环节的引导和讲解。根据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高中教师对于预习方面一直都处于忽视的态度,只运用完成填空题和历史思考题来进行课前预习。长此以往,这样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也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抓住本节学习的方向。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学生功利思想非常严重的时代,教师精巧地设计校本预习需要攻克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预习问题,第二个是预习的人。

简单来讲,教师在预习作业中不仅需要充分体现校本探究的真正意义和作用。还需要进行大胆突破,要采用新颖的方法,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历史文化知识探索的积极性。根据对以往的历史课前预习作业布置效果分析来看,大部分的预习案虽然知识架构很完整,思考的问题也具有相应深度,也会被反复利用。但实质都是以填空题和在线历史知识为主,学生没有时间去进行探索分析。此时,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预习方案效果不会很理想,也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习作用的意义也形同虚设,实际效果当然也不理想。因此,为了及时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可以从改革创新方面入手,预习作业不再只注重深度和全面,而是通过凸显校本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后,历史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也可以从探究分析的角度出发。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荷兰为什么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预习问题,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

6.巧用历史校本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概念

宋代史学家在《通志》中说过,“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但是,根据对现阶高中历史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实际教育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历史地图册和填充图册进行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不便。特别是在讲解知识过程中,本节知识内容还涉及很多重大历史战争、条约等。如果教师只依靠课堂演示,就不能及时对相应的主干知识进行认识和理解。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地图探究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研究,以此为学生提供帮助。

比如,在教学《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时,教师在讲解时会呈现示意图,会先将人类文明发展和早期文明的发展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设置与本节主题相关的探究性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地图方面知识的认识,以此来有效落实双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符合早期的农耕、畜牧发展等特点,通过此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实际发展规律和结论进行探索分析,以此来将教学主干知识进行合理化转换,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校方面应当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优化调整,不能将教学观念一直局限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方面。教师需要将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科技来创新学习方法。教师要注重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将历史教材内容与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探究分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陈秀兰《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研究》,《魅力中国》2021年第22期。

[2] 赵若男《高中历史学科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构建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18期。

[3] 刘丽丽《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校本化研究》,《新智慧》2021年第13期。

(本文系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中历史教学校本化策略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2020]GHB1968)

猜你喜欢

校本历史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