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功效的策略探究

2024-06-29黄鑫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

黄鑫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育人任务”成为教师教学的重心之一。各阶段、各学科教师要在学科教学环节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学科的德育价值,从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词,能够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语文教师合理运用古诗词,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古诗词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也能够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育人理念概述、育人功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究立德树人背景下发挥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功效的策略,希望能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 初中古诗词 育人功效 德育

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提高,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中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三观”开始形成,生理发育与心理变化引起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否则学生将深陷思维误区和情绪消极,对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强化学校整体德育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古诗词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初中生的各方面特点,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和潜在影响,促进学生道德提升、知识学习和全面成长。如何充分运用古诗词教学资源,构建“德育+智育”教育模式,发挥古诗词的育人功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教育课题。

一、立德树人理念概述

立德树人以道德教育为前提和重点,强调道德教育在“树人”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最终完成树立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立德在育人环节的作用,树人的目的、成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其二,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工作者要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执行中全面渗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育人方向;其三,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育人主体,应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为本的原则,推进以德施教;其四,有序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全面深化,融合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以碎片化、系统化的形式,让不同的思政教育方法相向而行。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功效分析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以格律统一、结构完整、句式优美的诗词,给予学生影响,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知诗词中所体现的深刻情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美育素材,能体现较强的育人功效,与立德树人理念相契合,是语文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1.文学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学知识,是语文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德育素材,同时对其内涵、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从德育的角度强化智育引导效果,带领学生从情感等角度深度学习古诗词作品,并积累文化知识,在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认知能力,让学生的认识结构更为完整。

立德树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根据班级学情、学生需求,调整古诗词教学进度与内容,使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能力,更为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例如,教师要补充古诗词作品的作者信息、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实际,了解古诗词的创作信息,深刻理解古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处于唐朝末期的诗人杜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见到了贫苦百姓生活之艰,创作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吏三别”等经典名作。教师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社会环境、创作背景等,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2.人文情怀助力情感培养

古诗词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情感等方面,还直接体现在其句式结构方面,能够展现其韵律美、形式美、艺术美,学生在阅读诗词的同时,能直接受到其句式结构方面的美的影响。同时,古诗词还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能够从情感这一更深层次,给予学生以影响,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度。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不同诗人作品的不同风格,分析同一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让学生在朗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对美产生深刻的认知与感悟,逐步形成审美意识,并逐步强化审美能力。

3.德育素材推进道德教育水平提升

古诗词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有的作品融入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有的作品展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情感均可被教师开发为德育素材,强化道德教育效果,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均展现作者深刻的爱国之情,给予学生潜在的道德影响和情感熏陶,有效促进德育与智育的渗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其道德修养。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发挥育人功效的策略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教师要将德育摆在育人的第一位,将德育全面渗透于学科育人的全过程,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创新德育方法,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以德育理念指导开展文化教育、知识教学工作,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素养、情感、能力发展。

1.渗透德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学校教育和我国教育事业最先进的育人理念,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在德育理念的指导下,贯彻落实根本任务,有序开展知识教学、道德教育等育人工作。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给予德育渗透以充分的关注度。初中语文教师要从知识讲解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在讲解古诗词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素养培育,抓住古诗词教学环节的德育时机,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例如,教师讲解《次北固山下》诗作蕴含的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之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抓住诗作与主旨相关的关键字眼吗?诗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驱动学生分析诗作,对诗作进行深度学习。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言注释,理解并分析诗作的意义,抓住关键字眼“客”“乡书”“归雁”,分析得出答案“作者是他乡的客人,期望北归的大雁能向远在洛阳的亲人传达一封家书,表达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能够将诗作情感与真实情感连接在一起,在强化学生对诗作情感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丰富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情感强化德育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在给予学生重视的同时,还要从教育目标上确立德育目标,为系统育人和学科教学指明方向。教师要始终坚持“先立德”的原则,重视立德作为树人前提性工作的重要地位,确立智育与德育两个教育目标。例如,在《卖炭翁》的教学环节,教师确定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学生对普通大众的同理心、关注度,培养具备同情心的学生”;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环节,教师明确德育目标“感知作者对友人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朋友深切的情感,并尝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在《夜雨寄北》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明确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凄苦,强化学生对家、对国的热爱之情”。

2.挖掘德育素材,情感引导强化德育效果

古诗词中不仅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还蕴含了大量有待挖掘的德育素材。初中语文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就要着重关注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作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增强德育素材对学生的影响力。情感是古诗词的灵魂,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所能感知的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从语文教师德育工作的角度而言,古诗词的情感是其渗透德育的关键点。

以《桃花源记》为例,陶渊明营造了桃花源这一世外桃源的空间,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贬斥战争,以优美的景色、和乐的生活,展现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对仗的诗词形式,表达文言文内容,训练学生诗歌创作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武陵人将桃花源告知太守这一行为,带领学生分析武陵人的行为是否合理,渗透道德教育。武陵人答应桃花源内居民不将此事告知他人,但其未信守诺言,将桃花源的存在告知太守,这一行为违背了诺言。武陵人这一行为应被抵触、谴责,教师要强化学生遵守诺言的意识以及德育效果。

3.创新德育方法,促进德育素养全面发展

激发并逐步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能为德育渗透创造良好的条件。初中语文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渗透道德教育。

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该诗是作者刘禹锡对白居易的答谢诗。首先,教师补充在酒宴上白居易针对刘禹锡遭贬谪所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一作品,让学生从诗作中感知白居易所抒发的对刘禹锡的同情之情,让学生了解刘禹锡诗作的创作背景。其次,教师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创设酒宴的情境,组织学生扮演刘禹锡、白居易以及其他友人,在情境中抒发各自情感,渗透道德教育。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实际感受,回归教材提供的诗作,深切理解刘禹锡对白居易的感谢之情、对自己处境的感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组织古诗词朗诵、话剧表演等班级、年级以及全校比赛活动,以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驱动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深度学习、挖掘德育素材,丰富诗词内涵,让诗词中的人物和情感更加饱满。在以古诗词为核心内容的比赛活动中,学生的诗词学习积极性得以强化,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更为深切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诗词主旨,取得理想的智育、德育效果。

4.推进文化传承,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语文教师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直接途径,在语文课堂中占有主要地位。在我国的悠悠历史中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作品,不仅能让学生透过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历史,还能给予学生以潜在的影响,渗透加强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感知我国丰富历史、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强化其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个朝代的优秀古诗词作品,能够展现古代诗人智慧、文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并深刻体会我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文化瑰宝,渗透加强学生文化教育,强化其文化自信。尤其在全球文化竞争和文化渗透的背景下,很容易让人产生“崇洋媚外”等不良文化情感,降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以达降低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目的。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更加重视在学科教学环节渗透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进一步将优秀文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拥护、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为例,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带领学生跟随曹操、李白、王湾、马致远的“笔”观景物、抒情感,在景物与情感的融合中,强化学生对诗词作品情感的理解,感知我国古诗词中的较高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潜在的文化影响,促使其树立并强化其文化自信。透过曹操、李白等诗人的作品,学生能在诗歌中穿梭,感知我国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强化其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力、自信心。教师还可将外国的社会环境、诗词作品等与同时期国内文化成就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以国际眼光看待中华文化,感知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优越性。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以补充古代外国国向我国派外交使者,学习唐朝文字、文化的真实历史,并结合当前的日本语言和文字,引导学生对比日文与中文字形方面存在的相同性,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力、认同感、自豪感。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素养培育的使命与责任。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强化德育效果,就要从理念、素材、方法、活动以及情感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德育素材,组织各类德育活动,构建“德育+智育”的古诗词教育模式,引导并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分析、理解古诗词作品的主旨、情感,强化学生的道德水平、人文情怀,促进学生道德感增强、素养提升、健全人格形成,并充分运用古诗词作品中的德育素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凤英《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昌吉学院2023年硕士论文。

[2] 张哲源《初中语文爱国主题古诗词教学研究》,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3年硕士论文。

[3] 张琳萍《“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重庆三峡学院2023年硕士论文。

[4] 陈晓燕《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32期。

[5] 庞鸿悦《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研究》,喀什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