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的样子
2024-06-28杜波
杜波
“东有长白,西有向海。”
向海,位于科尔沁草原东部边陲,是观赏中国吉林西部草原原始特色的自然湿地风景区。万千生灵聚于一处,从寻常的各式花草到世上罕见的鹤类及多样生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其独特秀美的塞外草原风姿让游者领略别样的风情与风景。来到向海,犹如走进了一座大自然的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
走进向海,就想起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向海,那种苍凉的味道,亦如看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令人陶醉。难怪诗人葛筱强在《向海湖,或星象之书》中这样深情吟咏:“向海湖/我要把嘹亮的寂静交给你/把灿烂的平息交给你”。
走进鹤岛,周边的蒲草苇荡高可过人,茂密连片。在观鹤台的栈桥栈道我们可以一览“向海舞鹤”的优雅,与鹤共舞……
《诗经·小雅》中有这样的描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是的,当丹顶鹤亮翅在蓝天里,当水鸟游弋在湖面上,当红红的晚霞洒满湖面时,如一幅淡雅水墨水彩。展翅,滑翔,轻轻一掠,微波荡漾,白翅扑敛在满目夏日的图画中,鹤影在阳光下的水中,幻化成火焰般的光芒……
丹顶鹤极力地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美丽身姿和嘹亮高亢的歌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将丹顶鹤的魅力描写得淋漓尽致。
丹顶鹤被称作“湿地之神”,是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之一。作为世界级珍稀濒危物种,丹顶鹤生活史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繁殖。成年的丹顶鹤进入繁殖地后,就开始各自寻找领地,进行繁殖,再到迁徙时,所有的鹤又会集群在一起,飞向南方。
到了秋天,从繁殖地飞到南方之后,历经一个冬天,再飞回北方的幼年鹤就可以独立了。此时,幼鹤会被成鹤驱赶出去。独立的幼年鹤们开始聚在一起,时间久了之后,通过“跳舞”炫耀,选择伴侣,组成家庭。所以,当我们看到鹤舞的时候,那一定是丹顶鹤开始恋爱,步入组成新家庭的阶段。
在向海湿地众多的植物中,“黄榆”是最有代表性的。黄榆,全称蒙古黄榆,位于通榆县兴隆山镇西南2公里处,景区内有一片至今保护完好、亚洲最大的黄榆林。是亚洲稀有树种,属于榆科、榆属,是天然次生林。蒙古黄榆树枝干千姿百态,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其生长极为缓慢,木质坚硬,堪称植物“活化石”。据说蒙古黄榆有和胡杨一样的生命特征,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登高远望,千姿百态的蒙古黄榆树展现在眼前,那一株株,一簇簇,一排排,一层层,千姿百态,倒影连连,令人满眼苍翠。奇特的树种,奇特的生长姿态,让人倍感惊讶。它们有的像古藤盘柱,有的如游龙过江,有的若霸王挥鞭,有的似八仙过海。
阳春三月,其他树种刚刚从梦里醒来,蒙古黄榆就早已吐出郁郁葱葱的叶子,莽莽苍苍,引来各种禽鸟在枝头栖息、戏闹,一片自然之境的景象。在隆冬时节,呼啸的北风和漫卷的黄沙,一见到它,便驯服地放慢脚步。那弯弯的枝杈、浓密的叶子、遒劲的躯干,向人们讲述着远古的沧桑,展示着生命的顽强。
是啊!只有这里,向海的沙丘、向海的荒原、向海的沼泽地生长着茁壮的黄榆,用它那倔强的生命装饰着向海的本色。
向海自然博物馆就是一部向海的百科全书与向海历史的一个缩影。
它始建于2013年,建筑外形设计吸收湿地、丹顶鹤等核心元素,建筑总面积2536平方米,向游人展示了向海的生物多样性。
用光影和生命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保护故事,也是向海故事中精彩的一章。1991年,由吉林电视台摄制的电视风光片《家在向海》曾一举获得第五届意大利桑迪欧国际生物保护电影节特别奖和国家代表资格奖,并被评为世界年度十佳自然纪录片之一。1992年,我国政府代表团携该片出席了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从此把向海推向了世界。
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和深厚土地情结的向海,不仅风光优美,一些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在向海拍摄,使得向海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比如《我的土地我的家》《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都反映出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向海”,也是蒙古族乡。在向海蒙古族民俗展览馆内,陈列着蒙古族民族服饰、饮食器具、马背文化、传统手工器具等。而这里的民宿却让人感受真实的农村生活与乡愁。环浪屿民宿不仅具备餐饮和住宿功能,还有多功能民俗体验工坊,比如草编工坊、刺绣工坊、木工工坊、粘豆包工坊等,游客可以在制作手工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民俗风情。
世代生活在向海的人们,至今仍传承着万物有灵、敬畏自然的古老智慧,他们认为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背后,都有神灵的庇佑,对大自然的敬畏造就人与向海和谐共生、万物共荣的景象。
如果人间有仙境,那一定是向海的样子。
在这里,比梦更美。在这里,美比梦深……
责任编辑/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