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4-06-28孙杰光

新长征 2024年6期
关键词:压舱石新质生产力

孙杰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强调东北在振兴过程中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2024年4月9日,省委书记景俊海到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培育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助力产业质效提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维护粮食安全是吉林省的首要责任,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是吉林省的首要担当。

一、粮食安全视角下从新质生产力到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基本特点和先进本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首先表现在粮食生产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位于“五大安全”之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从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增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近年来,吉林省粮食单产呈现增加趋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随着高产超高产作物品种的应用和多种创新性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单位面积产量达到7186.4公斤/公顷,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吉林省的粮食商品率超过90%、调出率超过50%,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里,吉林省将承担五分之一的任务。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农业也随之发生根本变革。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领域各要素“换代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

基因技术和生物科技的发展,种业的全面振兴,农机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传统农业的深度改造升级,催生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种子、新模式等手段,通过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农业生产要素的跃升和优化组合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业摆脱了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路径。

从内涵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业从业者、数智化的农机装备、以耕地和种子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业从业者具有数字技术和传统技能相结合的优势,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更有利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性、革命性新技术的崛起和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耕地、种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则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型劳动对象。

农业生产方式数智化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促进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特点,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在产业链上的应用催生了新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建立,构成现代化大农业。

三、吉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吉林省是全国重要产粮大省,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2023年,吉林省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努力,依然实现粮食产量增加21.14亿斤,总量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吉林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固根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近年来吉林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进行农机装备的数智化改造,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通过“增面积、建良田、推技术、用良种、防旱涝、强农机”六项措施落实,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二是把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和提升耕地质量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支撑现代化大农业的数智化农机装备发展强劲,农作物耕种收三个环节的机械使用率达到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夯实粮食稳产保供的良种基础。三是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粮油、蔬菜、果品、畜牧等多种经营,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注重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乡村多元化经营产业全链条升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了5%。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吉林省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了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化经营,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量,确保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吉林省作为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加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内在包含着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吉林省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注重发展绿色生产力,充分运用绿色节能减排技术、数智化农机装备,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在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统筹发展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倡导农产品标准化,协调统一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

四、进一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农业创新力度,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链上,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新兴农业,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着力打通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各类堵点和卡点。总结实践经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应从农业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农业生产关系四个方面着眼。

以耕地和种子为核心的农业新型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把劳动者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具有有机生命的特性。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树立相应的劳动对象观,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劳动对象包括自主培育的优良种子、高标准农田等。一是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与提升耕地质量协同推进,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二是加快种业振兴发展,种子素有“农业芯片”之称,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要害。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其次要推动农业数智化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玉米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和平台建设,推动涉农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智化转型升级。

由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和新型经营主体构成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造就一批具备相应科技素质的劳动者,畅通农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耕耘者”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等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专业职称评审。二是推动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

通过深化改革构建农业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要加快构建适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农村生产关系。一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做优“土特产”文章。二是加快打造全国高端食品加工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食品加工和销售等中下游延伸。三是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投放和担保支持。

责任编辑/雷   博

猜你喜欢

压舱石新质生产力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抱紧人生“压舱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关系的“压舱石”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