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2024-06-28林丽蘅
林丽蘅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特别聚焦于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单元。研究通过结合实际情境、采用探究式学习、融入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实施形成性评价等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空间观念,并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全面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图形位置与运动;探究式学习;形成性评价
新课标颁布以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特别是在数学教育中,如何有效整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作为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通过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创意,还要求能够有效地融合技术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合作中学习与成长。因此,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通过图形位置与运动的教学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框架
核心素养指的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它强调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学科素养、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健康和情感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味着教育不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发展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关键素质。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重要性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不仅关注计算和公式操作的技能训练,更加注重如何将数学思维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通过真实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的美感和乐趣。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教学框架下,小学数学教学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成为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过程。
三、“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教学内容分析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空间认知和几何思维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图形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运动规律,以及如何描述和记录这些变化。具体内容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几何变换。在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时,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空间感,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图形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例如通过操作几何模型或使用数学软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的运动过程和位置变化,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此外,图形的位置与图形运动过程的学习不仅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能力的培养,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探索图形如何移动和变换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进而有效地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教学“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增强学习现实意义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和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
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时,笔者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笔者用动态图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七彩滑道、摩天轮、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构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教材第一个问题串中的题目,笔者不给学生进行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潜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通过这种探索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图形位置与运动的数学原理。
通过结合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图形位置与运动的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生动和具有实践意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上笔者提出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如果我们要将一个图形从这里移动到那里,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思考。笔者布置了一个探究活动,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图形变换方法,并讨论其效果和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走访各个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来深化他们的思考。例如当一个小组展示了他们的平移策略时,笔者问道:“如果我们改变平移的方向或距离,结果会怎样改变?”这样的对话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在这种互动和探索中展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变换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逐渐建立起对图形变换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验证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层次思考,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实质。
3.融入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观
在教授小学数学“图形位置与运动”单元时,笔者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观念。在这节课中笔者利用了动态几何软件来展示图形的变换过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笔者先简要介绍了软件的基本操作,然后示范了如何使用这个工具来探索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变换。笔者指导学生操作软件,观察图形在屏幕上的移动和变化。
例如当讨论旋转时,笔者问:“当我们将这个三角形旋转至90度时,它看起来会怎样?”学生亲自操作软件,观察并描述变换结果,通过这种互动体验深化了对图形运动规律的理解。笔者注意到学生对于能够亲手操作和控制图形变换的经验非常兴奋。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他们所观察到的变化,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的理解,还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这次课堂实践,信息技术工具的融入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和互动操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这表明,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主动构建知识,深化理解。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上,笔者决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探索。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了不同的图形和任务。例如一组负责探索正方形的平移变换,另一组则研究长方形的旋转变换。笔者向每个小组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如几何图板和图形卡片,并简要介绍了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完成任务,他们共同决定使用何种策略来展示图形的变换。笔者在各个小组间巡视,观察他们的合作过程,并在需要时提供指导。
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非常热烈,他们用图形卡片和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变换规律。例如一组学生在探讨如何展示长方形对称时,他们互相讨论:“如果我们把这个长方形翻过来,它的形状是一样的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和沟通。他们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社交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这种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发展了重要的社交技能。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5.实施形成性评价,促进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持续进步和成长。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数学概念,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来探索图形的不同变换。接着,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要求学生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得既有挑战性,也能够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为了进行形成性评价,笔者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他们的思考方法、决策过程和协作交流方式。在课后,提供详细的反馈,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反馈既包括了对学生数学技能的评价,也包括了对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反馈,也能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的视角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监控的能力,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展,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并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
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他们不仅提高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发展了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这是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关键体现。这种教学和评价策略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还培养了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尤其是在“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结合实际情境、采用探究式学习、融入信息技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实施形成性评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促进了他们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以及自我监控和提升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方秀园.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8).
[2]吴志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6).
[3]王猛,杨祎,刘岩.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任务设计研究—以J省10篇图形与几何领域获奖教学设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07).
[4]范会敏,陈旭远,张娟娟.基于精准框架的素养导向数学课堂教学评估—以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核心素养示范课教学视频分析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1(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