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价值研究及消费延展

2024-06-27邓文杰胡君莹

美与时代·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陶瓷产品

邓文杰 胡君莹

摘  要: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价值研究及消费延展旨在对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多维价值进行研究考证和系统梳理,以期充实相关主题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和线索查证,综合参考陶瓷产品设计的市场价值和主客体价值等多个因素,从经济价值、价格导向、主客体关系、价值逻辑进行综合性阐释。初步实现了对当代陶瓷产品设计价值哲学层面的考证研究,并对当代设计消费进行了合理的延展分析,基本理清陶瓷产品设计价值内容与模式。

关键词:陶瓷产品;设计价值;新媒介时代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陶瓷工匠文化交流研究”(GD21YYS07);河源市社科规划项目“互联网时代微媒技术文化互动场域研究”(HYSK22P6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启动项目“当代陶瓷文化创业现象研究”(2021SDKYB058)研究成果。

一、引言

当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传播媒介及方式皆产生巨大转变。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新技术终端的出现,使社会逐步进入了“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在新媒介时代的影响下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并形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在物质价值层面来看,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曾提出“商品的二因素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说明了产品具有二重性价值的特征。为此,对陶瓷产品设计而言,价值将集中体现在其物质载体之上。从文化价值层面来看,陶瓷产品设计所反映的是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和人文风貌,映射出人们的情感追求和审美趋向。因此,不同时期的产品必然地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展现出与前代迥异的人文面貌。简言之,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实用价值方面,更体现在设计创意、外观造型、文化寓意表达以及符合当代审美追求等多维的价值融合。

二、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市场价值

陶瓷产品设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且合理的市场交易反映了设计产品的价值和大众对这些产品的认同。在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通过市场探寻出自己产品的特点和挖掘出自身的价值,其价值体现主要分为两点:显性的功用价值和隐性的精神价值。

(一)市场中的功用价值和精神价值

功用价值层,是指产品的使用功能,即实现产品价值的基本属性,作为物质形态中所存在的功能载体,其实质就是给使用者提供最直接的物理功能。“器物的制造原本基于使用的要求,在造物的同时产生了造型,创造了各种适应生活需要的造型类别。”[2]生活中陶瓷产品本身无法完全脱离于其实用性,即便是花瓶(如图1)、屏风(如图2)、瓷版画(如图3)等装饰品,也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以马斯诺(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理论(如图4)来分析,无论功用价值或精神价值都属于人所需求的范畴。

精神价值层,是指产品的隐含价值,包括品味、审美和情趣等多种综合因素。“精神上的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位和价值的提升,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尊重。”[3]在现代消费者眼中,产品的精神价值元素越丰富,相应的经济价值就越高。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对高品质的产品需求与实际的产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此外,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单纯是以器物的品质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更多的重视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的表达,这也反映了购买者自身品味、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素养。

总之,随着设计水准的提高和内涵的不断充实,陶瓷产品的设计价值不断提升。设计所赋予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市场价值中核心的一部分,有助于传统陶瓷市场的传播、发展和延续。当代陶瓷产品设计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大师的杰作中,也不仅存在于已逝去的御窑文化中,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应用。陶瓷产品设计是一定时期内陶瓷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是情感表达和文化具象的体现。

(二)市场中的价格导向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的需求之物。”[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需要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体现的。因此,在分析陶瓷产品设计载体的商品价值时,其使用价值将直接反映在商品价格的变动中。

商品交易实际上是物品拥有者之间产生的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的自然结果是使货币成为商品的主要等价交换形式。一旦货币出现,对于货币价值的评估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衡量尺度,即产品价格。产品的价格要素在整个市场交易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多种的功能。首先,自然发生的市场价格体现了造物者对当下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商品价格的波动直接体现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和产品本身产量之间的供需关系,人们可以通过价格观察到产品相对产量的变化,从而造物者能从市场价格的变化中改变自己的生产行为。因此,价格具有引导造物者行为转变的功能,进而对造物群体的主观生产力产生影响。其次,价格具有对生产资源的调控和整合的功能。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会有意识地增加该类产品的出产量,社会环境中生产资源的配置便会集中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例如,陶瓷首饰(如图5)刚出现时,其价格所带来的高利润回报导致陶瓷首饰成为当时创意集市上主要的交易商品,推动了与陶瓷首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物流、包装、手工编织等。因此,价格的调控有助于平衡供需关系和生产规模。最后,价格还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手工陶瓷的产能一直是限制行业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提升产能效率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作室或作坊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在市场上快速推广新产品并获得更多利润,许多造物者倾向于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率。因此,价格激励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可见,价格是价值表现的形式之一,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波动。在自然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定位取决于价值的供求关系、资源整合程度和生产效率的综合表现,价格能在不同的维度对造物者的生产、资源和技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调控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的发展。

三、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主客体价值

现代设计的价值通常被认为是社会物质创造中的一种实践结果,设计的作用常常通过客体“物”的形态来诠释。设计的对象虽然是产品,但“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满足人的需要,即设计是为人的设计”[5]。因此,作为设计创造的主体“人”和人的需求,才是真正设计的起点和源泉。

(一)设计主体和客体关系

设计价值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社会文化是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综合体现,社会价值取向是通过满足“人”的需求结构而构建的。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在社会创新设计研究中就认为,“设计者是社会变化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行动,但同时设计者还是社会变化的促进者,因为他们积极参与创作,以此创造促成社会变化的环境”[6]。因此,社会的需求趋向和发展回馈会直接影响设计价值的创造过程。“传统的设计理念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7],从而导致主体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然而,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主体的价值被视为参与设计文化价值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当代设计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分析,将能理清当下陶瓷产品设计价值建构主客体关系的内涵。

有学者将设计价值的范畴界定为,“一是不能用具体的特殊的价值来界定一般价值。二是不能用实体来界定设计价值。三是不能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设计价值。四要确证设计价值的客观性”[8]7。因此,在梳理设计价值时,应当是通过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界定的。一方面,在设计价值中的主体是“人”。因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无论是从计划到实施,还是从需求的选择到需求的满足,都是由“人”作为核心动力所产生的行为过程。因此,主体“人”在设计价值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另一方面,设计价值中的客体是主体“人”的设计实践所产生的产物。客体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主体,它可以被看作是由主体创造的“物”。因此,在设计价值中,客体应被视为主体和它所依附的关系。由此可见,设计价值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状态,对设计价值的理解不应仅将其视为生产“物”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而应视为主体“人”和客体“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简言之,设计价值关系的概念,“就是因物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由物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8]49。因此,在设计语境中,对设计价值的分析除了分析主体和客体必要的不同属性之外,还要关注于两者互动关系的实践过程,以还原设计实践的具体情境,这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二)设计主体和客体价值逻辑

从主体价值的角度来看,设计价值的体现是主体参与设计客体价值属性显现的过程。设计价值的实现不仅包括最初的设计参与,还包括后续的消费参与。这整个过程中,客体的价值一直在发挥着其本质属性的作用,满足主体的本质需求以及各个层次的需要,促进主体的发展。设计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创造出设计的价值,但其中价值的体现又必须借助于消费与使用。譬如,当设计一款陶瓷茶具(如图6)时,最初的设计是创造产品的价值本体,这种价值包含多种综合价值。然而,只有当这款茶具被消费和使用时,我们才能说这款茶具的设计价值得以体现。因此,设计者和消费者都是使设计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过程中重要参与者。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是作为线性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设计价值的实质,前者作为后者的基础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后者作为前者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从客体价值的角度来看,设计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由观念性的非物质价值通过人的创造转化为物理性的物质价值的过程,即是由非流通性的自然属性之物转变成流通的商品属性之物的过程。然而,由唯物辩证法可以得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绝对具有积极价值,设计价值的实质意义是通过过程性的活动才能显现。只有通过有效的消费和使用过程,才能使价值在过程性活动体验中发生。例如,瓷土本身是一种自然属性的物,人们通过加工和创造,将其转变为功能性的器物,这个过程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人类的需求。然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设计的推动,这些瓷土可能仅仅保持其最初的自然属性,无法被人们有效利用,便也无法产生历史中陶瓷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就是说物质本身的价值无法通过单一的自然价值属性来体现。

简言之,设计价值是具有同时性和反复性共存关系的整体。总体来说,设计价值取决于当下消费社会中的价值导向而产生的人的需求,同时也基于满足需求的设计思维的创造,还依赖于思维设计实践的过程和最终的消费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和消费结果又会反向影响到社会价值导向的转变。

四、新媒介时代陶瓷产品设计的消费价值及延展

“当物质实体参与了社会意义的发展,处于静态符号的平衡性被打破,在这种情形下,处于社会阶层中的群体会通过效仿消费,以期望获得更高身份群体所拥有的共同物质表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9]其中,作为消费过程中重要的元素实体的物质产品,被群体消费推入了符号消费的范畴之内。在符号消费中,“商品将不只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级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10],消费者复杂动机的产生,源于其内在心理意识驱动作用,造成这一切发生的本源是社会群体在环境中意识的转变。

(一)设计消费的社群性

随着当代消费区域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交通运输的便利,消费者逐渐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来组建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对民族研究中所认为的那样,共同的意识形态能组建起某种意义上的共识群体:“它不是许多客观社会现实的结合,而是一种被想象的创造物”[11]。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以臆想的共识形态,群体组织不再受地域限制且可以无限扩大。近几年,陶瓷博览会等活动通过广告、微博、微信等途径,对陶瓷有兴趣的个体或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型群体。这样的群体组织与传统的地域性群体不同,已经逾越了区域的界限,而达到了某种心理层面的界定。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趋向同一方向,而自身的个性消失了,一种集体心理就会形成”[12]。处在这个群体中的人,必然也会受到群体中某些因素的制约。

在以群体为主导的消费过程中,个体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到从众心理或社群领袖主观意见的影响。特别是手工陶瓷类产品等需要专业鉴赏的领域,一些组织者或推荐者通常拥有“意见领袖”地位,如网络拍卖的主播,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群体的消费意识被“意见领袖”诱导性的“表演”所影响,刺激了消费购买的欲望,并且随着消费群体的逐渐固化,通过群体内部的信息分享,群体中的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如当下热门的APP“小红书”便是一个出色的信息分享和消费的极佳案例,通过分享个人对手工陶瓷产品的经验,将分享转化为对产品的认同,从而促进大众选择相同的产品。尽管这种趋势的发展显现出一定盲从性,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它有助于发掘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将共同兴趣的人汇聚在一起,进一步稳定了手工陶瓷类消费文化群体。

(二)新消费模式的产生

当代消费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群体组成模式的改变。他们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物质需求,而是以个人兴趣和喜好为基础构建,通过共同的仪式、行为方式和维护群体荣誉等方式来加深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对群体的依赖,提高自身的忠诚度。例如,常常能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看到粉丝群体会在自己喜欢的明星群体中积极互动和分享。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集体价值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集体在寻求同一利益目的时所形成的集体关系是具有‘相容性的,在这一情境之内,集体的凝聚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大家的目标行为也趋向一致”[13]。这种集体凝聚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群体价值,消费者在寻求各自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群体消费的价值。因此,当下新型消费模式已经产生并出现了以下三种主流新形式。

1.分享型消费。当代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新兴的网络消费形式,更新了消费文化的传统意义。传统的物质消费在购买行为完成后提供瞬时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弱。相反,分享型消费借助于信息交换传播而使满足感不断的增加并且持续下去。当我们通过手机APP分享信息时,别人的关注和互动会为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感,这种状态会在下一次信息受到关注时得以延续。因此,一旦消费者体验到信息交流所带来的满足,他们对购买标准会发生变化,将关注点从短暂的物质满足转向能够提供持续满足感的消费,甚至因此喜欢上那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物品。这种消费价值观导致传统文化内蕴丰富的手工陶瓷产品依然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为当代青年群体陶瓷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

2.创造型消费。日本《穿越》杂志的增田通二曾提出“创费”的概念,即创造型消费,“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这就不是消费,而是创费”[14]。“创费模式”是知识信息爆发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进步和新消费主义的兴起,不同的消费群的认知范围不断的扩宽,消费意向也在不断演化。在选购产品时,产品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指标之一,于手工陶瓷类产品而言,其消费不再仅限于实用性,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消费,以满足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在创造型消费模式下,人们开始反思经济消费的繁荣并不能充分表达人文财富的实质,而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创造感悟才能激发消费群体对本土文化的觉醒。

3.订制型消费。在新消费主义时代,产品订制成为陶瓷消费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这一消费模式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个性化消费的扩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带动了陶瓷产品市场消费的发展,尤其是促成了个性化订制模式的产生。二是生活的审美化需求逐渐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物质丰裕之后,审美消费已然成为日常消费的常见形态,并转换为日常生活习惯,进而促使陶瓷市场及其产品设计的转型。三是互联网消费为订制提供可能。“互联网能用更高的效率, 匹配更合适的需求, 从而降低成本, 使更多大众消费者能享受高端定制设计。”[15]网络消费俨然成为当今陶瓷消费最为活跃的模式,互联互通的网络和快递平台给运输陶瓷产品、传播陶瓷文化提供便捷的路径,也给私人订制产品带来便利。简言之,私人订制型消费模式正在逐渐渗透到陶瓷文化消费领域。

五、结语

新媒介时代社会群体消费的发展,促使陶瓷产品设计发展逐步融入到了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在群体消费中,主观意识构建了互动式的群体关系,拓宽了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力,将陶瓷产品设计的魅力扩散到全球的同意识消费群体中,进而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消费群体内形成的陶瓷产品设计价值认同巩固了陶瓷文化的发展,文化群体的增长势必会诞生更多拥有共同兴趣的文化群体,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媒介时代的交往中,介于价值认同的内驱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组建成一个开放自由的陶瓷文化交流环境,为传承与弘扬本土的陶瓷产品设计及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解德源,何长凝.当代资本主义经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

[2]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舒纯,张立巍.面向产品设计的用户情感需求研究[J].工业设计,2019(6):86-8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

[5]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化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10.

[6]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钟芳,马谨,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4.

[7]杜娟.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3):65-66.

[8]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米勒.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M].费文明,朱晓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33.

[10]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11]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6.

[12]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吴松林,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50.

[1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9.

[14]三浦展.第4消费时代[M].马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36.

[15]王磊.新时代语境下的设计模式变革[J].工业设计,2018(1):96-97.

作者简介:

邓文杰,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文化、工匠文化、媒介传播。

胡君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陶瓷产品
基于景德镇地域文化的陶瓷产品设计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的视觉美感与当代陶瓷艺术设计
“简约”理念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表达
VR技术在工业陶瓷产品展示中的应用*
浅谈模块化设计在陶瓷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
陶瓷产品传统展示与VR展示模式比较分析探讨
基于“慢生活”设计理念的陶瓷产品设计研究
室内环境中的陶瓷产品设计分析
2017年1~2月陶瓷出口量同比下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