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06-27丁咪咪张卓
丁咪咪 张卓
摘 要:新媒体时代,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导视角,提出在“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以教、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以中国精神、价值、文化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充实课内、课外教学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媒介素养的教学实践,以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
关键词:“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135-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项目:“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媒介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媒体英语阅读为例”(23SWC-10);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项目“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媒体阅读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2020WYKT092)。
一、引 言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和时代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1]。不同高等教育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因此,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本研究提出,高校要在“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认真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文件精神,从“教师队伍‘主力军、教材建设‘主战场和课程教学‘主渠道”[2]等层面积极实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理据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立德树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1]。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4]。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方针,不断完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教学实践[2]。
作为大学英语的重要拓展课程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媒体英语阅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主动纳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实践表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相关能力”;人文性则集中表现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为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高校英语教学要“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情感等人文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内容[5]。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媒体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
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英语应用类”核心课程、大学英语人文素养通识课程、“媒体英语阅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媒体信息审问甄别、明辨评估、笃行反应为主要目标,从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方面设计“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框架(如下图),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坚持中国立场、传播好中国声音。
课程教学要以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为支撑,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等层面入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培养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
(一)建设教师实践共同体,支撑课程思政教育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宏观把控、顶层设计、实践操作等最后都将责无旁贷地由每一位教师落实。对此,苏州大学积极组建教、学、研结合的实践共同体,建立“共享机制”,帮助“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教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能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培养融合的教学实践[6]。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为了有效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始终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以品格塑造统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7],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外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6]。
一方面,苏州大学“媒体英语阅读”课程实践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课题组系统学习文件、聆听专家讲座、开展党日活动等,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有效转变了“重知识能力培养、轻道德品格塑造”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举办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会、案例剖析会、经验交流会等,教师在交流、分享与研习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
2.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能力
教师要不断积累和丰富学科知识,提升捕捉思想政治教学元素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能力,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3],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不断健全共享、引领、推动机制,发挥集体的力量赋能教师思想政治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团队成员要协力合作,通过共同(集体)备课挖掘、提炼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元素和资源,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互相分享教学经验。二是“传帮带”的引领。要充分发挥团队优秀教学骨干、资深教研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通过观摩和点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提升年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和研究能力。三是以赛促教。团队成员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比赛,学习、反思、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能力。
(二)挖掘教学内容和资源,保障课程思政教育
教学内容和资源建设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有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为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一脚扎根在中华文化沃土”,另一脚踏在外国文化的田畴[8],“媒体英语阅读”课程一方面以中国精神、价值、文化的输入为主要教学路径,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引入中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审慎甄别、明辨评估不同媒体信息的能力。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学者曾春莲在研究中指出,一些高校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源存在中西文化比重失衡现象[9]。一方面,“文化失语”[10]使得部分学生能用英语流利表达外国文化,而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却表现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英文原版资料渗透的意识形态信息对部分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副作用,导致价值观偏移。
“媒体英语阅读”课程着力在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和配套练习中融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立场。
首先,教学内容和资源建设既关注中西文化的教学比重,更注重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等内容的教学占比。一方面,不仅收集来自《卫报》(TheGuardian)、《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等国外主流媒体的语料,还主动收录我国主流媒体如《中国日报》(TheChinaDaily)、“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等素材。另一方面,不仅涉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和哲学思想,还更多地展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成就,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追根溯源,从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人文情怀中一窥中华文化之灿烂辉煌,激活学生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同时,通过文化追溯,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使命感。
其次,在配套作业和练习、系列学习任务设计中系统且有的放矢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第一,有针对性地将中国精神、价值、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配对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练习设计,潜移默化地驱动学生在把握主旨、提炼关键词和复述重要内容的语言训练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中国精神的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循序渐进地设计判断题、选择题和讨论题,帮助学生在理解甄别、判断选择和审视思辨媒体信息的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的站位意识、思辨能力。第三,在现代语境中设计小组活动和协作学习,引导学生在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自主和协作学习中,将中华文化置于全球化视野中观照,探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积极思考如何在时代语境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引入中外社会和文化对比,培养媒介素养
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与渗透下,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文化焦虑”现象。主要体现为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外国文化不加分辨地推崇和趋从,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我矮化”[11];一种是对外国文化没有根据地排斥、摈弃以及非理性地排异。“文化自信的精神定力来源于文化比较”[11],引入中西文化对比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文化知识、拓宽国际视野,以客观的态度认识民族文化,并以自信的姿态包容异质文化,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对话、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理性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保持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12]。
对中华文化的自省、自知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认知,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避免误解和偏见,通过对比解析中外文化背景、制度根源、国情现状,引导学生以开放、辩证的心态体察判断、自觉认同,保持兼收并蓄的“精神自信和心理从容”[11]。
首先,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国际视野和时代背景的参照框架中,客观审视和深刻反思多元文化现象,建构对文化自我和文化他者的自觉认同和理性认知,引导学生保持理性接纳的宽容精神。通过追溯各国文化本源,比照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演进过程”,分析语言和文化对思维模式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各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13]。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世界文化纳入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坐标轴”,“建构文化认知、理解和评价的纬度”以及文化比较“逻辑体系”[11],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坚定信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始终保持自信平和的涵养气度。
(三)充实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过程,优化课程思政教育
建设“课程教学‘主渠道”,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心灵”不可或缺的一环。课程教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教学效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对此,在“媒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时课堂的言传身教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应用,不断充实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过程,有效解决“怎么教”的实践问题。
1.利用实时课堂,讲好中国故事
实时课堂是课程教学最主要的场所,能够将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使教学效果产生叠加和集聚效应。
首先,在进行实时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包含意识形态信息的英语媒体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站位,并根据教学内容应时应景地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展示我国现代文明,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学生在研读英语媒体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语义、语篇分析切入,坚定国家立场。例如,在学习社会与文化主题文章时,从语言层面深入分析文本,拓展并阐释“合作共赢”思路、“世界大同”的深刻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推动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现代意义,筑牢政治信仰之基石,坚守理想信念之高地。
最后,在面对面互动时,教师要通过话题拓展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用丰富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崇高使命感。例如,在学习高校教育主题文章时,组织学生探讨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中国梦的内涵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之间的联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深刻认识到远大抱负需要实际行动去落实,飞扬的青春需要勤奋学习作为动力[3]。
2.开辟第二课堂,传播正能量
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是孕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容易在学生心中唤醒‘理性的力量”[11]。第二课堂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社会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是第一课堂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教师要着力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多元模态、以多种形式、在多个维度营造以学习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和英语媒介素养培育的实践环境。
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主题内容和评价标准中,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小组学习,让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将中华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第二,积极创建口语角,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引导他们在理解阐释、交流传输和情感共振中,以年轻人自己的语言和多元的方式探讨和接受正向价值观。第三,“将部分优秀学生纳入主流叙事话语内容的生产者范畴,让他们参与到叙事内容的理解、创造、转换和传播中来”[11]。学生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和应用能力,在相关学术平台(如《大学英语报》《大学英语在线》《新英语写作俱乐部》等)发表研究成果,主动传递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 语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要根据“媒体英语阅读”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深入挖掘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中西文化结合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不断优化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积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媒介素养培育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8-10-08.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4.
[6] 高玉垒,张智义.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22(1):8-14.
[7]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5):21-29.
[8] 吴鸿斌.软实力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63-65.
[9] 曾春莲.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外语教育教学,2009(11):97-99.
[10]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01).
[11] 杨建峰.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话语的逻辑体系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7(3):6-9.
[12]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13] 徐承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文化导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57-59.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