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4-06-27刘焕胜
【摘要】文章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从搭建沟通桥梁、打造开放课堂、转换学习空间、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建立家校共育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出发提出小学语文学科的共育策略,从而凝聚家校资源,育好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师;家长
作者简介:刘焕胜(1966—),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谭坊镇赵坡小学。
优秀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学校提供的优良育人环境,也离不开家庭营造的良好教育氛围。目前,教育领域全面实施改革,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共同作用下,学校应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基于家校共育为学生精准施策,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家校双方应积极开展家校共育,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搭建沟通桥梁
有效的沟通是保证家校共育的基本前提。在家校共育中,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基于充分且高效的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家校沟通更方便、高效、灵活。因此,家校双方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沟通桥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打破家校沟通的屏障,根据学生成长、教育的需求调整共育内容和
策略。
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为例。为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前、教学后分别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在一段时间后回访家长,具体的沟通方式与内容如下。
课前环节,笔者通过微信、QQ、钉钉等社交平台给家长发送课文原文、教学目标,使家长了解课文主题,理解教学目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借助看电视、睡前阅读等契机,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使学生对动物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到,课前环节的家校沟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庭教育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
课后环节,笔者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并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具体而言,笔者结合学生拼读生字、朗读课文、演绎童话等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简单地练习了讲故事,但他们存在语言繁复、逻辑性差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对童话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提炼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并能简单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但需要强化逻辑思维;在审美创造方面,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能够自主塑造童话的形象,但语言匮乏,需要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笔者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意见。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学生阅读绘本,并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复述绘本的关键信息。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学会抓住阅读内容的重点,逻辑清晰、详略得当地讲述绘本内容[1]。此外,笔者还倡导家长将家庭教育的情况反馈至线上学习平台,从而建构良好的评价反馈体系。
回访环节,笔者结合家长在线上学习平台的反馈与家长进行电话或视频沟通。这有利于调整家校共育的策略,完善家校共育的过程。
二、打造开放课堂
学校可以打造开放课堂,邀请家长走进语文课堂,与学生共听一节语文课,从而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为语文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为例。笔者准备一节公开课,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同时,笔者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同步直播教学,方便部分因特殊情况无法到校的家长听课。此外,笔者还将课堂直播内容保存至线上学习平台的资源库内,方便没有时间听课的家长观看回放[2]。
课堂上,笔者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具体而言,笔者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第四至六自然段,分析小马与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牛伯伯说水很浅,小松鼠说水很深?小马听到牛伯伯、小松鼠的话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
接着,学生积极讨论,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课文场景模拟小动物的对话。学生通过转变语调、表情等方式,惟妙惟肖地还原小动物的形象。此时,一起听课的家长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活力与创造性。
后续,笔者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并邀请家长加入,使本节公开课成为亲子互动学习的平台。家长的积极参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笔者打造开放课堂,让家长直观地了解语文教学情况,并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建构更和谐、高效的家校共育体系。
三、转换学习空间
家校共育是长期的教育,但两个教育主体所处的教育空间不同,双方如何合理地介入共育空间,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够使教师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家庭教育发挥辅助的作用,因此,家长的介入需要以课堂的教学情况为依据。教师应与家长协同配合,将家庭打造为学生的第二学习空间,让家长合理地介入学生的学习。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为例。家庭可以作为课前导学、课后拓展的空间。
课前,笔者布置导学任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请家长配合,亲子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父亲爱鸟的情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不同的鸟类,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后,笔者布置课后作业:请家长与学生共同观看纪录片《迁徙的鸟》《我们的星球》《完美星球》等,从而感受奇妙的自然世界;请家长联合学生所在学习小组的其他家长,一起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的飞禽馆,从而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特点;请家长与学生连续观察小区或其他区域的鸟类,对不同鸟类的栖息、繁衍、活动规律进行总结[3]。
家长在课程导学、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监督、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鼓励、帮助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如同教师一般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学生战胜困难。
学校的教育空间是有限的,而家庭教育的空间更宽广、自由。在家校共育中,真正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家庭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空间。如此,既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又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四、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家校双方凝聚力量,共同策划优质的教育活动,是发挥家校共育作用的关键。家校双方可以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成长需求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活动,共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家校共育机制,增强家校共育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实践性强,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这为家校开展共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为神话故事单元,包含中国神话与外国神话。虽然神话中的表达具有夸张与想象的成分,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具有值得学生学习的精神品质。如勇于献身的盘古、坚忍执着的精卫、甘于奉献的女娲、勇敢不屈的普罗米修斯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梳理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能够学习神话人物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
笔者联合家长,组织开展以“演绎神话”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学生与家长可以选择课内的神话,也可以选择课外的神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共同创编剧本。如果剧本中的人物较多,家庭之间可以合作演绎。此外,学生与家长需要自行准备表演的服装、道具。
在开展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合理创编神话故事,既不忽略关键信息,又保证编排得当;此外,学生与家长动手制作表演的服装、道具,将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有机融入其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由学校提供场地,支持学生与家长的精彩表演,让学生与家长共同经历新奇的语文学习体验,并掌握创造美、表现美的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4]。
由此可以看到,家校双方借助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还有利于深化家校双方对自身教育角色的认识,丰富家校共育经验,增强家校共育效果。
五、建立家校共育评价机制
家校共育若想稳步推进、长久实施,应建立评价机制,落实家校双方的育人责任,真正发挥家校共育的育人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囚歌》等课文。一方面,这些课文能够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描写场面的技巧。
在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家长可以积极参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品质,发挥评价的检查、激励等功能。例如,家长可以留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时,是否具有不怕吃苦的乐观精神[5]。又如,家长可以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观察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识。再如,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应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七律·长征》的课文,评价学生能否读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磅礴气势。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校运动会、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描写活动的场面,从而评价学生能否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从整体上写场面,又用细节展示场面。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整本书,并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从学生读书笔记的语言、思想等方面进行评价。
建立家校共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使家校共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为了不断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与家长达成共识、努力开展合作,构建家校共育常态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楷文.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3(34):69-70.
[2]李晨.共育引导,赢在方式: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家校共育活动的融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1):83-84.
[3]夏萌.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经典诵读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
(13):61-63.
[4]张婷.家校共育对小学低段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J].小学生(下旬刊),2023(1):82-84.
[5]汪凤姿.做好家校共育,不留小语低年级阅读教学“死角”[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3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