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祖辈家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路径
2024-06-27刘丽
刘丽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幼儿园在经济条件、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制约和不足,这些客观因素也给农村地区家园共育的实践带来一定挑战。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的养育任务多由祖辈家长承担,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育儿知识,同时由于身体机能、认知水平的下降,也较难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学习活动。家园共育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构建支持性生态环境,并充分激发家长主体性,赋权家长参与育儿过程。[1]本文将基于农村实际情况,探索祖辈家长参与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可行性策略。这既是对家园共育理论的拓展与延伸,也有利于揭示农村特色家园共育模式,进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
一、幼儿园与祖辈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1.祖辈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冲突
在家园共育过程中,祖辈家长和幼儿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例如在饮食教育上,祖辈家长更习惯于家庭养育环境,教育方式偏重生活照料,要求幼儿多吃主食类食物,认为“多吃可以长得高大”。而教师在专业理论指导下会更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与科学搭配,并制订饮食计划防止幼儿积食、积滞。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园共育的质量。
2.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一方面,大多农村祖辈家长受限于文化水平,不太重视与教师的交流,而教师一方也难以坚持,这就导致教师与祖辈家长之间互动交流不足,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导致两者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3.祖辈家长对一些新颖的科学工具不了解
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型科教产品进入幼儿园。如识图卡、编程机器人等。但大多农村祖辈家长接受的系统科学教育有限,对这些新颖工具缺乏必要的科学认知,难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且部分新颖工具使用复杂,也增加了祖辈家长的学习难度。这导致祖辈家长无法与教师一同利用这些工具开展科学启蒙活动、实现协同科学育人。
4.祖辈家长因年龄问题对参加园内活动抵触
受生理机能下降的影响,许多农村祖辈家长在体力、视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这使得他们在参与一些需要身体协调性强的园内活动时感到吃力。再加上农村祖辈家长普遍是农民,学历不高,往往会担心自己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长此以往,不利于激发祖辈家长的育儿主体性,也难以实现多代共育。
二、祖辈家长参与幼儿资源科学活动的必要性
1.激发祖辈家长的教育潜力
家园共育的主体不一定必须是教师与幼儿的爸爸妈妈,如幼儿有与祖辈家长共同生活的需要,其祖辈也是家园共育的重要主体。因此,教师有必要激发这部分家长的教育潜力,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家教环境,弥补父母外出带来的教育空白。适当激发祖辈家长教育的主体性,不仅能丰富幼儿在家的学习体验,增进幼儿对家庭归属感,还可以增强幼儿自信心,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2]
2.发挥祖辈家长的教育优势
农村祖辈家长大多生活阅历丰富,许多祖辈“身怀绝技”,如唱本地戏、编织工艺等,但由于需忙于农业劳动,无暇顾及幼儿,也无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引导祖辈家长参与助教活动,可促其将这些生活“绝技”转化为启蒙素材。这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文化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增进幼儿与祖辈的感情。因此,发挥祖辈家长独特的教育优势,是开展家园共育的应有之义。
3.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果能有效组织祖辈家长参与科学活动,让祖辈理解科学育人的意义,掌握适度开展科学启蒙的技巧,他们回家后就可以采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方式,塑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如幼儿在园了解生活中的植物后,祖辈可带幼儿在家中观察盆栽、院落植物,了解其生长特点与养护方法。这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也为幼儿提供了持续性、情景化的科学学习体验,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
4.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作
通过邀请并指导祖辈家长参与资源科学活动,教师可加深对幼儿家庭学习环境与教育需求的了解,也可以使祖辈家长进一步认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消除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性地设计亲子活动,指导祖辈家长开展科学育人,祖辈家长也可主动为教师提供幼儿在家学习情况的反馈。这种良性互动是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祖辈家长参与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路径
1.成立祖辈家长委员会
教师可充分发挥农村祖辈群体的社区资源优势,组建祖辈家长委员会。在设计科学育儿活动前,教师可先与委员们深入沟通,通过这些典型祖辈代表,深入了解祖辈家长的普遍心理、生活习惯和教育需求,并邀请他们提出建议。例如:如何设置贴近日常劳作的科学主题?如何利用祖辈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互动?这些意见的收集都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既富趣味性,又容易为祖辈家长接受的科学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中,委员祖辈还可发挥群众工作的作用,动员更多祖辈参与,并帮助教师适时调整策略,进而开展贴近农村实际的科学教育。不仅如此,教师还可组织委员祖辈进园观摩科学教育活动,通过详细的解读说明,帮助他们认识科学育人的意义,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这种“先联络委员、再企划安排”的策略,不仅充分尊重祖辈的主体地位,也使设计方案更具针对性,同时加深了教师与祖辈家长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有效破解了二者教育理念偏差的障碍,构建出家校育人共同体,最终实现协同育人。
2.加强幼儿园与祖辈家长之间的沟通
在开展农村资源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祖辈家长的沟通交流。如通过家庭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向祖辈家长详细介绍活动的科学内涵及意义,指导他们学会适当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科学启蒙,帮助祖辈家长提高科学育人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应主动询问祖辈家长的想法,邀请他们根据本地资源特色提出科学活动方案。如教师在家访时主动询问了圆圆爷爷的想法。圆圆爷爷看到自家后院有许多废弃的竹竿,便提议利用这些竹竿开展简易风车的制作活动。于是,教师和爷爷设计了“ DIY风车”的科学活动方案。活动中,爷爷先指导幼儿观察竹林间的风向,然后使用废弃竹竿及色纸、旧报纸等材料,配合剪刀、胶水等工具,一步步地完成风车制作。制作完成后,爷爷又带领大家来到幼儿园的空地上测风场,测试自制风车的转动效果。这种利用废竹资源开展的风力科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他们在实际体验活动中了解了风力原理,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此外,教师还应在各类科学活动结束后,收集祖辈的反馈意见,评估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效果和学习收获,共同反思存在的问题,如活动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不足、组织形式的趣味性欠佳等,然后从问题出发进一步改进完善活动方案,使其更符合农村实际。这种“活动后评估——新一轮协同设计”的持续沟通机制,能有效增进教师与祖辈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让科学活动在充分利用和发掘本地资源支撑的条件下得到更好开展,使家校协同育人成为可能。[3]
3.充分利用农村优势,挖掘科学教育资源
虽然祖辈家长对一些智能工具不了解,但他们对村子里的资源可谓无所不知。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展富有科学性的探索活动。比如带领幼儿到自然界观察昆虫,利用草木枝条等现成材料做成昆虫栖息地,观察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我们班的田奶奶家种植了许多盆栽,田奶奶会将稻草、瓜果残枝等材料剪制成不同形状的昆虫栖息环境模型,这无疑给了幼儿观察昆虫活动的机会。不仅如此,奶奶还会指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昆虫的体型、颜色,绘制昆虫图鉴。在奶奶生动细致的讲解下,他们对各种昆虫不再陌生,也明白了保护昆虫栖息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富有科学性、情境化的探究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将科学教育植入田园生活,帮助幼儿培养爱护生命的科学态度。
4.借助“科学手工制作”活动,突出祖辈家长优势
教师可通过前期的沟通与家访,深入了解本地祖辈家长的手工制作技能,如编织、木工、机械维修等,然后邀请掌握这些技能的祖辈家长入园,以科学启蒙者的身份指导“科学手工”特色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需要让祖辈家长全程参与指导幼儿的动手操作,也应对祖辈家长的科学育人方法给予积极评价。这能大大提升祖辈家长的专业自信,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潜力。例如,请一位擅长编制渔网、鱼篓的老渔民祖父,给幼儿讲解江河湖海的生态环境,演示用河草编织渔网的技艺工序,让他们体会编制渔具的方法。也可邀请一位擅长编织的祖母,带来草编旧器皿和花草枝条等材料,向幼儿演示手工编织的方法,编制草席、草垫等日用品。这类富有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手工课程,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也能推动幼儿树立环保科学理念。通过这些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手工活动,祖辈家长不再是被动的育儿参与者,而是将自己的专长技能转化为科学启蒙的有效途径,与教师并肩指导幼儿动手操作、科学探究。这不仅激发了祖辈家长的教育热情,也让教师进一步认识和信任祖辈家长的育儿能力。当祖辈家长与教师真正融入角色、建立良性互动后,家园之间的鸿沟也被逐渐缩小,家校合作基础也更为牢固,家园共育实现了立体化、和谐化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索分析可知,发挥祖辈家长在幼儿园农村资源科学活动中的潜在作用,实现多代共育,是当下推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这需要教师采取成立委员会、加强沟通、开发资源、搭建平台等多种策略,消除隔阂,挖掘祖辈家长科学育人潜力。当祖辈家长真正融入科学活动后,不仅幼儿能得以启迪,也使祖辈家长找到教育意义,从而推动家园关系更趋和谐。
参考文献
[1]宋立立.“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J].启迪与智慧(上), 2023(06):115-117.
[2]林千里. “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行和思[J].教育艺术,2023(05):8-9.
[3]魏小云. 与祖辈家长共画“同心圆”[J].早期教育,2022(44):32.
[4]贺春梅,郭效琛.祖辈家长介入3-6岁幼儿成长教育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