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案例分析法走进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2024-06-27卢素芳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幼儿深度学习游戏样态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也叫个案研究法,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应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特点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等能力。[1]笔者尝试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引入案例分析法,结合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帮助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由“听众”转变为“主体”,成为案例的“思辨者”和“研究者”,从而实现由被动学习到自觉发展的自然转变。
一、聚焦问题,了解教师现有发展水平
我园立项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幼儿深度学习游戏样态的创新与实践”已经开展快两年了,为了解决当时游戏阶段存在的“缺乏灵活开放的环境设置”“缺乏价值判断的主题生发”“缺乏主动深入的探究行为”“缺乏深度参与的游戏指导”等问题,教师自主开展“游戏样态的创新与实践”探索,逐步积累了30多个区域游戏案例。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能比较敏锐地围绕一些问题跟踪观察,客观详细地记录游戏过程。但是,在幼儿游戏行为描述中,很多教师没有抓住深度学习的主要特点,部分记录还是流水账,存在理念不清、轻重不分、问题不明、分析不透等问题。一些教师觉得困惑,在两周一次的项目研讨活动中,他们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顾老师:幼儿的深度学习有哪些表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哪些行为才能表明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唐老师:深度学习注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那还需要教师的支持吗?如果需要,游戏中什么样的指导才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王老师:我们对原来的幼儿游戏样态有所了解,创新的游戏样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新的游戏样态中教师和幼儿是什么关系?
……
从教师们的问题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这个项目还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这就是他们在这个项目中的现有发展水平。虽然项目开始阶段对深度学习的价值、内涵和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培训,但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游戏实际联系起来,进而指导幼儿游戏。这些问题主要指向实践中“幼儿具体的深度学习行为表现与教师适宜指导策略”,经过项目组成员讨论,我们就“幼儿的深度学习如何在游戏中真正发生”作为阶段性主题进行研究。
倾听研究成员的问题,了解他们现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这样的研修模式已经改变以往教研与实践割裂的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问题引发研究,研究促进实践发展。
二、筛选案例,找准教师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佳的教学。[2]根据同样的原理,朱家雄教授认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教师可能达成的专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3]只有在最近发展区的园本培训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根据所设计的主题选择适宜的案例,既能呈现教师现有水平,又存在潜力挖掘的契机,这是开展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前提。案例主要来自两种途径:一是比较经典的优秀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探索专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能够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4]二是教师平时在实践研究中撰写的案例,来自项目实践,来自身边同事,能真实地呈现教师现有的研究状态。案例不仅要能激励提供者主动反思,也要让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能感同身受,在相互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选择“幼儿的深度学习如何在游戏中真正发生”这个主题的案例时,因为孩子具体的深度学习行为不是一时半刻在特定的活动中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系列活动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所以项目组的教师都推荐了集团本部郑老师的案例“我们的大桌子”。木工区是集团各园都开设的区域,孩子们大都有制作迷你小桌子的经验,制作过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原材料是提供成品还是半成品?大桌子的尺寸谁来确定?各种木料如何选择?多种工具如何使用?桌面与桌腿之间怎么连接?教师如何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这些困惑与难题的答案就是对“幼儿的深度学习如何在游戏中真正发生”这个主题的最佳回应。而郑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游戏指导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她展现的案例和孩子们制作的实物曾让教师们眼前一亮,项目核心组成员都相信细致全面的案例解剖会让大家有更深刻的感悟,并且对项目的认知达到更高水平。
案例简介:
在一次户外写生活动中,孩子们因为站着画画太累了,于是开始尝试自己做一张桌子方便写生。在制作迷你小桌子的经验基础上,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操作和探究。
首先,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感知不同桌面的基本特征,各自设计了制作图纸,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受欢迎的桌子——方方的大桌子。
明确了制作目标,孩子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桌面、桌腿的木料以及制作工具。他们搜寻、整理已有的资源,尝试并比较不同木料的特征,最终确定用拼接白色木板作为桌面,木方作为桌腿,还选了一些操作工具如锯子、榔头、卷尺等。
面对长短不一的白色木板和高高的木方,做多大、多高的桌子成了孩子们的新问题。他们主动分成桌腿组和桌面组,开始分组行动。桌腿组用标记法和测量法两种不同的方法确定了桌腿的高度;桌面组想用“短板原理”将白色木板锯成一样长,在锯的过程中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孩子们不怕困难,不断调整方案,努力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
接下来就该组装大桌子的各部位了。孩子们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决定寻求大人的帮助。在木匠叔叔的帮助下,孩子们又获取到新的木工经验,并尝试运用。最终,方方的大桌子制作完成并摆放在户外供大家使用。
三、深层剖析,走进教师最近发展区
在案例分析法中,呈现案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组织教师观摩现场教学、观看案例光盘,也可以让执教者现场说课,将细节和设计思路直观地呈现在教师眼前。而制作一张大桌子历时两周,我们采用了“提前一周下发详细案例(附相关图片、视频)、问题提纲和现场郑老师简单介绍答疑”的方式,呈现本次教研中案例的细节部分。现场分析主要围绕“本案例中孩子的深度学习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支持引发了幼儿的深度学习?在新的游戏样态中,孩子和教师是什么关系?”三个问题逐步展开。
部分活动实录[5] :
主持人:幼儿阶段的深度学习有三个重要特征: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运用,您认为本案例中孩子的深度学习有哪些行为表现?
朱老师:孩子们每个人都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桌子,在交流过程中,晨晨提出:“小墨设计的花形桌子我很喜欢,但造型很复杂,做起来太难啦!”由此大家发现“桌子除了美观,还要考虑难不难做”。最后通过自主投票,他们选出了简单实用的方形桌子。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范围对设计图进行评价,不断修正自己原本的想法,使其更为合理、可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陈老师:在孩子们讨论“怎样把做桌腿的木方锯得和教室里的桌子腿一样高”时,澜澜和小宇提出“将木方靠在桌边,沿着桌腿高度在木方上画上同样高度的记号,这样锯下来的木方就和桌腿一样高了”,霖霖说“用卷尺测量出桌腿高度,再在木方上测量出一样的长度画上记号,这样会更准确”。他们尝试后发现两种方法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操作、评估探索过程的合理性,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也应该属于幼儿的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蒋老师:孩子们一开始锯木板时,他们发现锯子太小,锯不动,就换了一把大锯子,果然省时又省力。接着,他们又遇到了新问题:木板锯了一部分后锯不动,被弓顶给卡住了,孩子们尝试了好多次都拉不动锯子。他们后来想到可以换方向,也就是反过来锯;反过来锯了一段后同样遇到了卡顶的问题,涵涵想到可以把锯子侧过来斜着锯……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不怕失败,遇到问题时不断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持人:老师们解读得都很形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幼儿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轨迹。那在联系与构建、迁移与运用方面呢?也请大家看看案例中是否有具体的行为表现。
……
在两个多小时的案例分析中,教师们紧紧围绕主持人的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平等对话,充分尊重案例提供者郑老师的专业自主权,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都认为:原来我们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分析都是比较肤浅模糊的,这次研讨对自己的帮助很大,针对同一案例同一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见仁见智,这种群体思辨、同伴互助的研讨方式让大家对问题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对前瞻性项目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分析报告,呈现教师可能发展区
在研讨活动结束后,需要及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样既能对案例进行归纳,又可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具体过程根据研究需要,可以由教师单独进行,也可以由项目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在教研活动现场完成,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本次案例研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分析报告,在一周后提交的报告中,每组对研讨的三个问题都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就本案例中“如何支持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这个问题,有两个小组总结出三种重要的支持方式:
一是材料支持,要提供丰富多样且有层次性的材料,以低结构材料为主;操作工具需要品种和大小型号比较齐全,方便孩子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时进行选择。二是情感支持,注重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积极回应孩子,师幼与幼幼之间保持同频共振,有效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孩子的理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能力支持,使用回忆式、发散式等多种提问方式,鼓励孩子们表征记录,帮助他们梳理问题脉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联系与构建能力;提醒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借助以往经验,或者寻求成人帮助,比如案例中寻找园长、木匠叔叔等人帮忙,不断拓展迁移与运用的经验。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对游戏中幼儿的深度学习行为有了比较清晰的感知,对教师的指导方式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
五、实践演练,跨越教师最新发展区
仔细汇总分析报告后发现,教师对“在新的游戏样态中幼儿和教师是什么样的”“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游戏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没有清晰的论述,认识还是比较模糊,我们鼓励项目组成员在实践中作针对性探索,创生新的案例,推动新一轮研究展开。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教师在不断进行的游戏实践与教研互动中逐步增强了研究意识,提升了研究能力,较为从容地跨越了最新发展区:项目组严谨审视了幼儿深度学习与游戏样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新样态中幼儿深度学习发生、维持和促进等运行机制,提炼出“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模式,概括了新样态形成的操作原则和支持策略,建构了游戏样态创新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路径。
案例分析法教研在我园已经成为常态的教研方式,各个研究组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这种教研活动也逐渐成为教师最喜欢的一种模式。在分享自己的案例时,教师们思路清晰,充满自信;参与研讨时,他们思维敏捷,能够抓住价值点和疑惑点,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推进,案例分析法教研把每一位教师都变成了教研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们在亲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成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都在不断更新,他们的课程实践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朱老师:项目实施以来,教师的儿童观在逐步改变。仍以“我们的大桌子”为例,孩子为了锯断宽宽的木板,想出了换大锯子、从上面和从下面两头锯、将锯子侧过来锯等多种方法顺利解决问题,这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退后一步,让幼儿自己在观察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反思中习得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都是能够伴随幼儿终身的能力。
郑老师:教师的课程观也在改变。我们明白了一日生活皆课程,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有探索欲望的,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像幼儿制作大桌子这样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
陈老师:教师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推动幼儿做出大桌子,更重要的是在做桌子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设计、讨论、探究、表征和分享,发展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运用等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认真专注、乐于探究与反思等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 [4] 董敏.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研活动中的运用: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02): 23-25.
[2] 余震球 . 维果斯基教育论选著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5: 386.
[3] 朱家雄 . 幼儿园教师也有“最近发展区”: 四谈幼儿园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J]. 教育导刊 ( 下半月 ), 2016 (10): 5-7.
[5] 卢素芳,曹霞,唐翠萍 . 让幼儿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M]. 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22: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