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深度联结的师生共同体构建路径探究

2024-06-27孔娇

教育界·A 2024年14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面临着重重困境,变革与重构势在必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情感互通、相互学习、共同实践,构建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师生共同体;师生关系;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

作者简介:孔娇(1992—),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在当下多变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生命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隐形的教育桥梁,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接纳、认同教师,是否愿意投入高品质的学习,以及班级管理的成败和教学成效的高低。

一、师生关系的困境与归因

(一)师生关系的困境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师生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绝对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求学生事事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渐渐害怕、疏远教师,对各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变得没有主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第二种是放任自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将目光聚焦在教学上,一味关注教学成绩,在德育层面上没有尽到对学生的教育义务,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即便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但在行为上习惯任性行事,在情感上也无法真正亲近教师。

第三种是在一线班级中最为常见的假意认同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囿于教师的威严,表面上尊重教师,其实内心深处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真心地与教师沟通,面服心不服。这种师生关系普遍存在,虽然它并不会给师生造成较大的干扰,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困境的归因

新时代学生的特性决定了班级教育的新方向,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今的青少年具有“三不”特点: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真正打动学生的往往是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优质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如今,教育教学节奏越来越快,而学生认同教师,与教师形成良性的关系,是一段缓慢的历程。此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危机”。要走出这种困境,师生关系的变革与重构势在必行。

二、师生关系的变革与重构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认为,增强学生与学校的情感联结,会使学校的教育更成功[1]。良好的情感联结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又能为高品质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和教师应形成情感互通、相互学习、共同实践的师生共同体,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

构建师生共同体不是简单的“结成小队”“分组活动”,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建立师生之间心灵的深度联结;是平等互学,主动应对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共商共建,在缤纷的活动中相互协助。

情感共同体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与终极目标。只有彼此关心、信任,师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优质的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则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情感共同体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师生共同体构建策略

(一)以心育心—构建情感共同体

教育是培养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活动,这意味着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作用于师生心灵,滋养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因此,情感是开展教育的载体,是师生心灵碰撞的媒介,在师生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要与学生开展情感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构建情感共同体。

1.感同身受,“赢”得学生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家庭的情况。有的学生活泼开朗,积极阳光,那么他们往往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有的学生狂躁不安,行为反常,那么他们的家庭背景往往比较复杂。教师与学生感同身受,想学生之所想,方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为他们指引方向。

例如,笔者班里的媛媛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二节课总在睡觉。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家庭有关系。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交流后,笔者得知,媛媛家中人口较多,每天晚上,家里都会吵闹至10点左右,媛媛晚上睡得晚,早晨醒不来,到校就犯困,上学期间十分痛苦。于是,笔者单独和媛媛的妈妈沟通,要求她保障媛媛能在9点前入睡。一段时间后,媛媛上课的状态明显好转,与笔者的关系也亲近了一些。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的苦衷,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惑,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2.满足需要,“对话”学生

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私人逻辑理解事情,得出自己的个人结论,从而做出相应的决定和行为。教师应和学生互动,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密码”。

例如,二年级的雯雯总是无事生非,不断制造麻烦,如上课发出怪叫,无故抢走同学的文具用品,不交作业本……因为雯雯的种种不良行为,她被同学疏远,被教师批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于是,笔者为雯雯“私人订制”了一节特别的班会,让全体学生回忆雯雯的优点。学生们纷纷说道:“雯雯经常热心发作业本,为班级绿植浇水,借给同学文具,和同学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这节课上,雯雯第一次安静地端坐在座位上。最后,笔者主动紧紧拥抱雯雯。这节班会后,笔者和同学给予了雯雯更多关注,她的扰乱行为越来越少,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3.正向激励,“鞭策”学生

传授方法比指责更有效。教师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变得更加自律。

例如,笔者班里的一对双胞胎是班级的班干部,总是指责同学“你的速度太慢了”“你说话太吵了”“安静点”。长此以往,这些学生被这些负面评价影响,变得消极、不上进,内驱力很难得到唤醒与提升。于是,笔者对姐妹俩提出要求,让她们从正面引导班级的其他学生。例如,熙熙的作业本总是脏脏的,到处是铅笔划痕,班干部可以这样提醒:“熙熙,你的作业本又变脏了。我教你一个好办法,你可以每次写完作业后检查一下,及时清理这些误划的痕迹哦!”

(二)平等互学—构建学习共同体

高品质的课堂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阵地。学习共同体指师生之间平等互学,其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让学生能够安心地学习,彼此倾听,相互学习,通过高挑战、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1.做课堂的观察员

构建平等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重要方式,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场所就是课堂。要想真正聚焦学生,教师应对课堂上每名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全面跟踪和深入观察,了解学生动态的、全面的学习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寻求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一次语文课上,笔者发现平日课堂上安安静静、偶尔发言的然然有点不一样。在小组讨论话题时,然然神采飞扬、特别活泼,可当笔者请学生分享交流时,然然又变得沉默。笔者在心底暗暗认定,然然一定是在讨论环节悄悄和同伴聊天说笑了。笔者边上课边观察,发现每当笔者让学生站起来发言时,然然的眼里会闪过一丝光亮,随后又逐渐黯淡。笔者察觉到然然的异常,便继续观察下去,直至课堂教学结束。笔者发现,然然是愿意表达,也有能力展现自我的,但由于长时间被“忽略”,他便习惯性地选择沉默。在课堂上,如果笔者对然然的观察仅停留在“不敢发言”上,那么便无法了解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笔者换位思考后,能体会然然内心对表现自我的渴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能深入体会、感受、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困惑和需求。

2.做耐心的倾听者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俯下身,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创设公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自由、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有一次,笔者在讲评一道关于找中心句的题时,一名学生勇敢地举手发言,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虽然心中早已有了与该生不同的答案,但仍然耐心倾听。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更有自己的依据,教师要做的是学习,是借鉴,而不是批判。发现有的学生眉头紧皱,笔者耐心询问。学生迟疑地说道:“我不会。”对于小学生来说,遇到不会做的题是很常见的。对此,笔者并没有指责学生,而是让他们放下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专注于学生本身,倾听学生的想法。教师还需要理解和接纳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了解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精神需求,挖掘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3.做智慧的设计师

高品质的教学能让学生爱上课堂,增进与教师的联系,促进共同体的形成。教师要充分解读教育政策的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要求,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校园”主题单元时,笔者设计“聊聊我的校园”话题,带领学生漫步校园,寻找校园最美的风景,探讨多彩的校园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可视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而生动。在学生全情投入时,笔者利用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课文中的学校相比,我们学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色?”学生在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深入探究,从不同的视角体会校园的独特与美好。

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探索未知,提升能力,并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共商共建—构建实践共同体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类活动。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家庭、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的内容,形成校内外互通模式,构建师生实践共同体。

1.人人有事做,集体共打造

学生的内驱力是促使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是班级整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基本班委会组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新设置个性化的自治委员会,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例如,笔者班级设置了“明星管理委员会”,有“明星班长”“明星副班长”,也有“明星宣传员”“闪亮清洁员”“七彩板报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分工明确,为了班集体的建设共同努力。在班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发现一些问题。班内两名“闪亮清洁员”在倒垃圾时,发现垃圾桶总是被塞得太满,给清洁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直接用蛮力把垃圾袋拉出来,会有部分垃圾掉出来;直接拎桶倾倒,垃圾会散落在大垃圾桶里。于是,学生和笔者一起想出了“九分垃圾”的办法,即在垃圾桶上标上刻度,提醒班级同学不要倒得太满。果然,在学生的相互提醒下,清洁员的工作顺利了不少。笔者设置班级自治委员会,能够让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获得归属感、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

2.人人乐参与,校园暖融融

丰富的活动能够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成长需求,借助各类资源,计划和组织各类班级、校级活动,促进师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上学期,学校开展了校本节日“童创节”活动。活动从班级延伸至校级,持续开展了将近三个月。四年级的活动主题为“追寻时代之光 传承红色精神”。在师生的群策群力下,笔者班级确定“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的活动主题,深入了解雷锋故事,理解雷锋精神,制作雷锋文创作品。雷锋书签、环保袋、文具盒等各类创意产品在学生的手上诞生,美好的设想在学生灵巧的双手中一一实现。在“童创节”义卖活动当天,学生充当班级的“小主人”,明确各自的分工,有的负责销售产品,有的负责收钱,有的负责记账,有的负责维持秩序,有的负责打扫卫生,每个学生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人人走出去,家社齐助力

社会服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师生开展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景区等公共场所,参与卫生清洁、文明宣讲、照顾老人等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文明实践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与家长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升学生的能力。

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教师要努力创造与学生共同实践的机会,与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小手拉大手,在实践体验中收获学生的尊重、信任。

结语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情感互通、相互学习、共同实践,构建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QQ群学习共同体的MOOC学习支持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