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2024-06-27朱明明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增强作业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文章阐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朱明明(1998—),男,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实验小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生通过练习提升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践行“双减”政策时,曲解了“双减”的内涵,单一控制作业量,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强化,影响了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双减”是从校内校外两方面控制过度补课和作业超额的现象,但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有效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论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重视课前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利用微课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制订课堂教学方案
布置作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学习基础,提升学习效果,还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学情分析。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每堂课都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应该重视课前作业,也就是预习作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制订课程计划。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该章节是学生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多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难免会出现难以理解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课件,如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时、分、秒之间换算的过程,并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内容,完成相应的习题。微课短小精练,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知晓课程的重难点,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点,找到学生的共性问题,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再根据学生个别的问题,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师布置课前作业,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即将要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制作学科思维导图,搭建数学知识网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过度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可以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安排学生制作数学学科的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点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学科知识,彻底解决问题[2]。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学习习惯制作成思维导图,搭建数学知识网络。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该章节之前,学生分别学习了加、减、乘、除法,掌握了单独运算的方法。而混合运算是将这四种运算合在一起,按照四则运算的规律进行运算。要想真正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要先掌握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制作思维导图的作业,让学生梳理混合运算和加、减、乘、除法的关系,最终从根本上理解混合运算的规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做到从整体到个别,以单元主题为思维导图的主干,将与其有关的知识点作为分支,逐一细化所学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找到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技能。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缩短学生的解题时间,提升学生做题的速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制作思维导图的好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布置课堂作业,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一)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消化课堂知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学习的地方,因此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保持基本的专注力,将重心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但是,课后是学生的休息时间,他们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补充知识上。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既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又能让学生通过练习提升自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将一部分作业留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又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及时消化课堂内容。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在该章节中,学生要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换算千克和克,同时对这两个单位有明确的认识,能用千克和克表示不同物体的重量。在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运用学习的公式,记住单位之间换算的进率,深刻理解“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这一知识点。教师将课后作业分一部分到课堂上,能够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同时能够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课堂学习的效果。教师布置课堂作业不仅能够及时分解课堂知识,而且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锻炼学生的反应力,便于合理安排课后的学习任务,减少不必要的课业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二)注重单元小结,定期整理复习知识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只有定期整理和复习知识,学生才能够温故知新,掌握知识的精髓,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当学生具备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等技能后,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布置大量的作业任务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单元小结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定期复习和整理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学习[3]。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学生会学习除法运算的方法,掌握运算的规律。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提炼每节课的重点内容,针对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再结合知识点,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教师让学生定期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更熟悉课程内容,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针对学生的弱项布置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复习后布置的作业虽然题量不大,但更有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三、分解课后作业,缓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
(一)利用碎片时间,分解学科作业
小学生生性活泼,注意力不集中,但要学习的内容及任务量并不少。在“双减”背景下,要想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分解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作业。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够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内容时,学生需要理解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能够背诵乘法口诀,快速计算。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一次性背诵乘法口诀难度较大,也很容易忘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让学生完成背诵乘法口诀的作业,如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互相问答,加深其对乘法口诀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和同学进行互动,有效记忆乘法口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温习乘法口诀,如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回答。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敏捷的思维,提升数学逻辑能力。教师将集中的作业进行分解,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作业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负担能力,化繁为简,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消化学科作业,感受完成作业的快乐。
(二)布置分层作业,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业之所以会成为他们的负担,除了作业量太大,还有作业的难度太大。受外界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每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作业提升自己[4]。例如,在教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布置分层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三类作业。A类作业是让学生掌握三种图形的特点,理解它们的概念和特征。这部分作业是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布置的,能够加强它们对定义、特征的理解和记忆。B类作业是运用三种图形的概念和特征解决图形问题,这类作业是针对基础较好,但做题能力弱的学生布置的。C类作业是完成一些难度较大、发散性强的习题,适用于学习能力强、敢于挑战的学生。分层不是将学生分类,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够让学生通过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利用活动作业,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十分重要,但实践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该章节中,学生会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础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会学习通过这些基础图形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寻找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将这些图形分割成学过的图形,并用卷尺测量各边的长度,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这种课外实践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定理,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
(二)布置阅读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仅停留在解决问题上,对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不够了解。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研究定理的过程,这样既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学习数学家敢于探索和为数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5]。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众所周知,圆周率的研究历史有很多年,很多数学家为了研究圆周率废寝忘食,奉献一生。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项阅读作业: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历史,阅读祖冲之、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由来,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数学家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6]。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情,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教师既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要落实“双减”政策,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建军.“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23(19):66-67.
[2]吴建芳.“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J].江西教育,2023(23):64-65.
[3]李伟娟,冯文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学研究,2023(3):67-73.
[4]张雪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2(32):14-16.
[5]吴鹏,肖艳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科普童话,2023(5):46-48.
[6]黄亚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华夏教师,2023(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