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研究
2024-06-27朱玉林顾志荣
朱玉林?顾志荣
【摘要】在新时代,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尝试,打造更高质量的课程,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打造的“智·造”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广大教师有效开展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智·造”课程;科学教育;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朱玉林(1979—),男,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顾志荣(1979—),男,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看到奋斗的身影,寻到奋斗的足迹。在新时代,“智造”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坚实保障。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让学生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的教师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述,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校本化“智·造”课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主动学习、勤于实践、擅长创造的未来建设者[1]。
一、初中“智·造”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实践与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接触各种智能产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断加深对科技和劳动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实践、创造能力[2]。
(一)让学生懂智能,奠定创新基础
智能产品即经高科技处理、具有人的某些智慧和能力的产品。而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则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3]。在当今时代,智能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智能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极大提高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对学生而言,智能软件不仅可以让他们接触更广阔的教学资源,辅助他们学习,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线上实践和交流。
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智能产品的原理并掌握智能产品的使用方法。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学习渠道、掌握更多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更从容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让学生懂“造物”,形成劳动精神
让学生懂“造物”,即让学生懂得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成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杰出工匠鲁班和现今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等人,都是具有“造物”精神的典范。教师应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去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带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三)让学生懂“智造”,提升创造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应当体现时代特征,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在劳动教育中有机地融入科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升劳动能力、形成科学精神,也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巧、更加认可劳动的价值,并逐步成为既有扎实劳动技能又具备创新精神和科技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新时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和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打造旨在培育核心素养的“智·造”课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指导学生使用各种智能产品时,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解决问题。这种重视实践的教学方式远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有效,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
在“智·造”课程中,教师也会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结合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智·造”课程本身就是跨学科学习课程,而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来完成项目,能够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
团队合作是“智·造”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与他人沟通和协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培育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意识
“智·造”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社区服务项目和环保项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会对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五)激发终身学习的兴趣
“智·造”课程还应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学习能力成为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在“智·造”课程中,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
三、打造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的策略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学校”)打造的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和锻炼机会。文章结合该校在打造“智·造”课程中的场所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措施,讨论打造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的策略。
(一)“智·造”场所建设:打造多元学习空间
1.“智造园”—融合科技与农耕的创新空间
学校与苏州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以下简称“苏大农科院”)合作建设的“智造园”,是将古老的农业与前沿的物联网技术结合的典范,学生可以在“智造园”接受STEM教育、科普教育,进行劳动实践。在了解智慧农场的创新化、现代化、智能化管理后,学生的视野会得到拓宽,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智造园”内的高科技生态植物培育基地里,学生可以在苏大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科技育种、品种改良实验,深入探究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的过程,以及尝试无土栽培、立体化种植。在参与这些项目时,学生可以在手机端查看作物的实时生长数据,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智能灌溉和施肥。由此,学生会感受到将科技与农业融合的力量。
2.“科普馆”—培养爱国情怀与科技素养的重要阵地
“科普馆”内有“海洋装备智造”“桥梁、房屋、公路等新基建智造”“航天航空智造”三大区域,教师可以在“科普馆”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介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技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体验区”—拓宽视野的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校外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了“现代农业体验基地”和“工业生产体验基地”。在这些基地参观和实践时,学生可以体会到现代农业科技和工业生产的魅力,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科技的原因。
(二)“智·造”课程开发:跨学科融合与鼓励实践
1.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将3D打印等内容引入“智·造”课程,并鼓励学生利用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开展研学与调查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发展,也会使学生产生更具创新性的想法。而且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学生有机会进行丰富的实践尝试。
2.组织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
在打造“智·造”课程的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社团活动时间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借助各种探究手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确保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这种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智·造”课程实施: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1.鼓励自主和合作探究
在“智·造”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真实场景中,采用自主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并运用新知识,尝试实践自己的新想法,或者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这种课程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
能力。
2.教师的引导与支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教师应当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通过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举办了许多教研活动,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不断反思、改进
学校还认真评估课程实施效果,及时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
(四)“智·造”课程评价
学校教务处会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智造教师”,激励教师继续完善“智·造”课程。与此同时,学校也会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各类教师竞赛活动。
为了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开发了“进阶式”特色评价体系,划分“智造”等级(包括合格、良好、先进、杰出、巅峰),并确定不同等级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在学期开始时,学校会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积分卡”,教师需要定时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情况等),给学生计算积分,并将其记入“积分卡”。在学生的积分累积到一定数值时,他们就可以去教务处“升级”,还可以领取一枚勋章。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积分换取实际的奖励,比如印有学校标志的笔、笔记本、水杯和帽子等。学校还会在每个学期末奖励积分最高、等级晋升速度最快、等级最高的学生。对于等级相对较低的学生,学校则会要求教师指导他们找出提升办法,帮助他们尽快调整。
结语
综上所述,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智·造”课程符合初中生成长的规律,而且能够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打造这类课程时,教师需要融合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并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要求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外参与实践活动,在课堂上、社团活动时间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宁.2023,教育数字化的新尝试,新起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15.
[2]杨槟.深刻理解教育工作新定位 构建教育优质均衡新格局[J].华夏教师,2023(1):3-4.
[3]顾志荣.初中劳动教育进阶式评价建构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3(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