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的孩子”

2024-06-27陈郡

名人传记 2024年6期
关键词:乌兰夫领养孤儿

陈郡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福利院物资极度短缺,成百上千的孤儿时刻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威胁。

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一次会议期间,中央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求助,希望能从内蒙古紧急调一批奶粉给孩子们。不过在乌兰夫看来,给这些兄弟省份的福利机构送奶粉只能解一时之急,能维持多久也不一定。于是他将此事提交至自治区党委会讨论,会上形成了直接接收这些孤儿,然后将他们分散到内蒙古草原的牧民家中寄养的意见。

康克清觉得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周恩来总理也对此举深表赞许。在中央和地方的统筹安排下,1960年到1963年间,先后有三千多名孤儿被分批送往草原,其中年龄最大的七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这些孩子先被送往临时保育院中,统一养育(见上图)。待到他们的身体状况好转,适应草原环境后,再被陆续领养到不同的家庭。

尽管当时牧民的生活也不宽裕,但听到消息后,他们还是纷纷前来申请抚养。而组织上考虑到这些孤儿大多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定下了一项硬性领养规定:家里有奶牛,能为孩子提供必需的牛奶。为此,不少牧民卖掉了家里唯一的马匹甚至祖传的头饰来换奶牛。

十九岁的都贵玛被四子王旗的临时保育院聘为保育员,还没有结婚生子的她毅然担起照顾二十八位孤儿的重任。做饭、洗衣、煮牛奶、教语言、哄他们入睡,都贵玛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在公社卫生院当护理员的张凤仙,与丈夫商议后一下收养了六个孩子,为他们做米饭、包饺子,教他们说蒙语,日夜操劳的她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从江南到塞北,孤儿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有了共同的母亲——“草原母亲”。无数草原母亲像都贵玛、张凤仙一样,对他们视如己出,含辛茹苦将他们抚养成人,真正实现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这份超越民族、地域和血缘的大爱彻底改写了“国家的孩子”的命运,无数感人的故事在草原上演并流传开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也被频频搬上戏剧舞台和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伟大的“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共同写就了一段难忘的共和国记忆。

猜你喜欢

乌兰夫领养孤儿
我一直想领养一个自己
历史的丰碑 艺术的佳作
乌兰夫:“蒙古王”单刀赴会解决一个共和国
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奖第五届、第六届颁奖典礼
领养
孤儿
为啥呀?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