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面狮城 揭开文化共融之地的百种面孔

2024-06-26钟琪

城市地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组屋种族新加坡

钟琪

在霍达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出生在穆斯林家族里的新月,因与汉族男子相爱遭到家庭长辈的阻拦,从而显示了民族融合的艰难。但在由华族(华人)、马来族、印度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新加坡,社会风貌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一面。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尽情交融,构成了一幅别具韵味的人文风情画卷。

宛如明珠镶嵌在东南亚怀抱里的新加坡,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间尽显城市的活力与繁荣;钢铁森林之外,又能让人感受到来自市井人间的烟火气,触碰到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温暖与真实。

“罚款之城”法治与秩序的微妙平衡

新加坡有很多知名称号,“Fine City”是其中之一。“Fine City”有着两层含义,第一是美好城市,第二则是罚款城市。这两层含义,新加坡兼具。

随着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会在新加坡开演,新加坡不仅迎来了热议,还迎来了无数游人的涌入。游人们乘坐飞机穿越云层,抵达万里之外的“东南亚明珠”,第一站便是落地樟宜机场。

樟宜机场就是“Fine City”的具象化之一。以“世界最美机场”著称的它,配套设施完备,每个角落都设置了各式各样的标语提示。其中,机场过境区受特殊保护和监管。按照新加坡法律,即使购买了机票,也只有准备登机的乘客才有权进入中转区,而无意出境且滥用登机证进入过境区将受法令的指控。一旦罪成,违例者可面临最高2 万元的罚款,或最长两年的监禁,或两者兼施。每年,新加坡都有人因违反该规定而获罪或受到处罚。

新加坡罚款条例之严格闻名全球,让国际社会都对新加坡的铁面无情产生了一定的畏惧。该国特殊的“鞭刑”,便是其中颇受争议的一环。1993 年,一位美国“熊孩子”在新加坡因喷漆涂鸦20 多辆私家车而被判鞭刑六下,最终即使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向新加坡政府求情,这位“熊孩子”也还是挨了4 鞭。这是首个在新加坡被“鞭”的美国人。此次事件不仅突显了新加坡法律之“严”,也引发了关于不同文化间法律和惩罚方式差异的讨论。

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温暖潮湿。但是,与世界上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宽松的文化环境不同,新加坡是世界上法律管制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鞭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刑罚,包括中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实行鞭刑。然而,虽然曾经普遍存在,但现在仍实行鞭刑的国家已是少数。据曾受最高级“十鞭”的受刑人谈论,这种鞭刑的疼痛刻骨铭心。在执行鞭刑的当天,犯下抢劫、贩毒、抢劫等重罪的犯人们会先进行健康检查,然后再承受接下来的鞭打。行刑时,受刑人被固定在刑架上,不能穿任何衣服,在露出臀部的状态下,由专业、强壮的行刑官鞭打。行刑官需要经过特别培训,用消毒后的长鞭挥出极大的力量进行抽打。技巧高超的行刑官甚至能控制每一次鞭打的力道都相同,但落点都不一样。为了避免过度伤害,整个鞭打的过程都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旁监看受刑人的状况,并协助进行后续的医疗处理。在过去,新加坡的鞭刑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确称得上“社死”,后来才改成封闭的刑场。

除了鞭刑,新加坡还有许多令人瞠目的罚款条例。“禁止吃完饭不归还餐具”“禁止晚10 点后制造噪音”“禁止公共场合光膀子”“禁止携带口香糖入境”等规定,让新加坡“严法之城”的名号愈演愈烈。若是不按规定,在新加坡室内、室外吸烟,违规者会先被口头警告,重犯者罚款将高达1000 新币。不过,严法之外亦有人情。新加坡每一项措施的背后,都有例外。例如,老人、残疾人士等在外就餐时,可以由餐厅的服务人员或陪伴的亲人帮其归返餐具。

新加坡拥有许多繁复严苛的法律条款,其原因有部分来自独立时的遗留问题。在独立初期,新加坡面临民族骚乱、社会治安混乱、赌博现象泛滥等问题,为了稳定社会、维护秩序,政府需要采取严格的法律措施。与此同时,多民族的新加坡也需要通过法令来严厉打击煽动仇恨、破坏种族宗教和谐的人,从而形成平等、宽容和反歧视的社会氛围。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共融和法治的有效实施下,新加坡才最终实现了种族与宗教的和谐共存。

文化“大熔炉”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之道

在新加坡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并没有成为隔阂,反而呈现了一个盛大、繁荣的文化奇观。

2024 年除夕,随着中新免签,大批中国游客涌进新加坡,共襄佳节。在新加坡牛车水原貌馆旁,有一条街名叫灯市街。每逢华人农历新年时,灯市街就摇身一变,成了极具年味的年货市场。在新加坡,华人的春节是法定假日,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全民都可共享,尽情庆祝。

除了春节,新加坡每个种族的节日都被纳入公共假期,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位国民的平等尊重。因此,大家都有机会在自己的节日里庆祝、休息,并让其余种族的人们了解到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这样“个性化”的假期安排,使得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也为人们和谐共处奠定了基础。

每年7 月21 日,新加坡人民还会欢庆推动多元文化共融的“种族和谐日”。该节日源自新加坡对过去种族暴动的反思,通过在中小学举办各种文化庆祝活动,让不同种族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和谐。在校期间,新加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还要多学一门“mother tongue”(母语),从而在语言根基上保证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民族差异化认识。在宗教信仰方面,新加坡也做到了细致入微。每逢“斋月”(伊斯兰教历的九月,穆斯林需要封斋一个月),新加坡的各个学校会特别关照在校需要禁食的穆斯林。到了每周五,新加坡初中和高中的穆斯林也会被允许下午离校回家做礼拜。

新加坡的文化融合以多民族、多语言为特色,彰显出一种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这种融洽的社会特征并非只停留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上,更多还深深植根在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内卷”严重的时代,新加坡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两者之间的界限被明确划分,体现出一种健康工作、生活的理念。对于那些努力奋斗的人来说,虽然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是机会与成功也会随之而来。在精英领导体制下,新加坡人在职场会强调按照个人的成绩来做评估。这样的职场观念也体现在“怕输”这一词上。

在新加坡生活的闽南人是第一批下南洋打拼的移民,身上就自带这种“怕输”的精神。他们通过不断追求成功和卓越,使得这种精神也融进了城市血脉中,最终塑造出一个富有竞争力且勇于挑战的社会。所谓“怕输”,并非简单地对失败感到恐惧,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它激励着人们勇于尝试、不断进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逐渐多元化,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充实。在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下,新加坡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

新加坡政府是组屋的唯一出售者,它掌控着组屋价格定价权。政府建组屋是因为想要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位公民身上,因此定价会比较低。

组屋文化“居者有其屋”下的人文关怀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里提到了“居者有其屋”,即凡是需要定居(居住)的人都应当获得住所(房屋)。如今,新加坡凭借组屋制度,真正实现从建国前的贫民窟发展到“居者有其屋”的和谐社会。

“组屋”是新加坡低产或中产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首选,而1961 年的河水山大火,是新加坡推动组屋政策向前一步的重要契机。

河水山位于新加坡中巴鲁区附近,曾经是新加坡人口最密集的贫民窟之一。彼时,河水山居住条件恶劣,是传染病的温床。随后,一场大火摧毁了大约60 英亩的土地,数千计的房子被烧毁,近2 万人无家可归。事发突然,1960 年成立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第一时间承担起了重建工作。不到一年时间,河水山地区就建成了紧急一房式组屋。到1967 年,河水山地区的改造基本完成,为许多居民提供了住房。

1964 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也喊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鼓励中低收入者购买政府公共住房。后来,首座点式组屋在女皇镇落成,开启了新加坡组屋时代。经过近60 年的发展,如今,新加坡有80% 以上的人居住在政府的公共住房里,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这一政策的实施,既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又加强了社区的联系。相较于私人公寓,政府建造的组屋价格实惠,还提供了丰富的社交空间。例如,组屋的一楼通常是开放式的社交场所,包括游乐场、超市、食阁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不过,入住新加坡组屋并不是按照简单的随机分配,而是根据居民的种族比例进行安置。这样的分配方式,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在新加坡,巴刹是城市的魂魄。新加坡祖屋的出现,使得人们集中居住,由此,解决居民“柴米油盐”的巴刹和小贩中心应运而生。巴刹,这一词语来自马来语的“Pasar(市场)”,人们可以在这个市场购买新鲜食材,交流社区消息,感受邻里间的温暖。在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巴刹既是食物交易的地方,也是社区生活的中心,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新加坡,多元的文化交融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人文面貌。不论是法治里体现出的秩序,或是在文化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每一处都昭示出这个城市的多彩魅力。

编辑+ 崔红

猜你喜欢

组屋种族新加坡
“经济适用房”转租?新加坡密切关注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新加坡没有人敢炒房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组屋,这边风景独好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建立新型组屋模式新加坡组屋政策重视“刚需”群体
跟踪导练(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