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搬家法”构造辅助线解平面几何问题例谈

2024-06-26邹盈欣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辅助线解题方法

邹盈欣

摘要:作辅助线来解几何问题是初中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本文中利用“搬家法”的思维来快速构造全等三角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提高了解题效率.

关键词:辅助线;搬家法;解题方法

通过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问题的主要解题方法.很多题目会给出两条线段相等的条件.当给出的两条等线段共顶点、共直线时,学生通常会快速地画出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并成功解题.然而,当给出的两条等线段在图形中相隔距离远,且没有共顶点、共直线时,学生往往没了思路,感觉无从下手,有时会胡乱添加辅助线,反而使图形越来越复杂,解题时间会跟着错误的辅助线一再消耗.此类几何题目可以出现在多种题型中,包括求角度、逆等线、将军饮马、半角模型、三角形旋转等题型.

在解答这类两条等线段条件的几何题目时,笔者总结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搬家法”,其本质就是将以其中一条等线段为边的三角形“搬家”到另一条等线段上,搬家过去的三角形自然是全等,进而快速解决问题.当然,当已知两条等线段有连接要素,包括共顶点、共直线时,也可以使用“搬家法”构造全等.

“搬家法”可以大幅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掌握“搬家法”思维,学生可以快速构造辅助线,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以几种经典模型为例来介绍“搬家法”的应用.

1 半角模型和旋转例题

例1如图1,正方形ABCD中,BM和DN分别是正方形两个外角的平分线,且∠MAN=45°,求证:BM2+DN2=MN2.

分析:这道题的常规思路是发现已知条件中的半角模型,再联想旋转构造全等.这个思路对学生的模型掌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搬家法”思路如下:

图中标有共同顶点A的三角形共有△ABM,△ADN,△AMN三个,其中△ABM,△ADN中有AD,AB两条等线段.那么将以AD为一边的△ADN搬家去AB边上,或将以AB为一边的△ABM搬家去AD边上,分别得到图2和图3.

“搬家”后的三角形自然是全等的,即图2中的△ADN≌△ABN′,图3中的△ABM≌△ADM′.分别连接MN′,M′N后,学生也不难观察到图2中△AMN≌△AMN′(SAS),图3中△AMN≌△AM′N(SAS),进而观察到所需求证的三条线段BM,DN及MN分别等量代换成图2中△BMN′中的BM,BN′及MN′和图3中△DM′N中的DM′,DN及M′N.

在图2中,由已知条件可得∠ABN′=∠ADN=∠ABM=90°+45°=135°,所以∠MBN′=90°.在Rt△BMN′中,由勾股定理证得BM2+BN′2=MN2.

在图3中,由已知条件可得∠ADM′=∠ABM=∠ADN=90°+45°=135°,所以∠M′DN=90°.在Rt△M′DN中,由勾股定理证得DN2+DM′2=M′N2.

故可证明BM2+DN2=MN2.

2 求角度例题

例2如图4,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20°.AD=BC.求∠CDB的度数.

分析:本题作为经典考题,给出的关键条件是AD=BC.而AD,BC这两条等线段没有关联点.网络教学视频给出了大量不同思路的讲解,辅助线的构造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但都没有讲解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想到构造辅助线.通过“搬家法”,学生可以基本无需思考即可作出多种辅助线.

“搬家法”思路如下:

观察以这两条等线段AD,BC为边的三角形有△ADC,△ABC和△BCD.将以AD为一边的三角形搬家到BC边上,或将以BC为一边的三角形搬家到AD边上,即可作出辅助线.

如将以AD为一边的△ADC搬家到另一条等线段BC上,得到图5和图6.

图5中,由于“搬家”后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学生也不难观察到△BCC′≌△DAC,所以∠BCC′=20°,CC′=AC.由已知条件可得∠ABC=∠ACB=80°,则∠ACC′=60°.连接AC′后可得等边三角形ACC′及等腰三角形ABC′,所以∠BAC′=∠CAC′-∠CAB=40°.在等腰三角形ABC′求得∠ABC′=∠AC′B=70°,所以∠ACD=∠CC′B=∠AC′B-∠AC′C=70°-60°=10°.故∠CDB=∠ACD+∠BAC=20°+10°=30°.

图6中,△BCC′≌△ADC.连接AC′后可得等边三角形ABC′及等腰三角形ACC′,进而观察到含有60°的等腰三角形ACC′及三角形ABC′.通过等边三角形的角轻松求出答案.

同样的搬家道理,也可以将以BC为一边的△ABC搬家到另一条等线段AD上,得到图7.“搬家”后得到△ABC≌△A′AD.学生同样很容易连接CA′得到等边三角形AA′C,进而求出答案.

例3如图8,AB=AD=BC,∠ABC=90°,∠BAD=30°,求∠C的度数

分析:此题常规解题思路是以AB,BC为边补齐正方形,通过对角线性质再求解.对于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很难求解,但连接BD后,通过“搬家法”也可以轻松求解.连接BD后,由已知的重要条件AB=AD=BC来观察这三条等线段上的三角形只有△ABD和△BDC.“搬家法”的思路是把△BCD搬到AB边上(如图9),或是把△ABD搬到BC边上(如图10和图11).

在图9中,由已知条件得到∠ABD=∠ADB=75°,∠CBD=90°-75°=15°.把△BCD搬到AB边上,则△BCD≌△BAD′,于是得到∠BAD′=∠BCD,∠ABD′=∠CBD,BD=BD′.故∠ABD′=∠CBD=15°,那么∠DBD′=60°,随即得到△BDD′为等边三角形,即BD=BD′=DD′.所以△ABD′≌△ADD′(SSS),于是∠BAD′=∠DAD′.又已知∠BAD′+∠DAD′=30°,所以∠BCD=∠BAD′=15°.

在图10中,由已知条件得到∠ABD=∠ADB=75°,∠CBD=90°-75°=15°.把△ABD按图10搬到BC边上后,△ABD≌△BCD′,∠CBD′=∠BAD=30°,所以∠DBD′=∠CBD′-∠CBD=15°,∠ABD′=90°-30°=60°,所以△ABD′为等边三角形.随即得到AF为等边三角形△ABD′的BD′边上的三线合一的中线.再过点D作BC的垂线,垂足为E,不难证明△BDE≌△BDF(AAS),则有BE=BF=12BD′=12BC,所以CE=BC-BE=12BC,从而△BCD为等腰三角形,故∠BCD=∠CBD=15°.

在图11中,由已知条件得到∠ABD=∠ADB=75°,∠CBD=90°-75°=15°.把△ABD按图11搬到BC边上后,△ABD≌△BCD′.由∠ABD′=90°+30°=120°,∠A=30°,AB=BD′,可证A,D,D′三点共线,且△ABD′为等腰三角形.通过角度计算,可得∠DBD′=∠CD′D=45°.看到45°角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作高,分别过点C,D作AD′和BD′的高,垂足分别为E,F,从而证得△BFD≌△CED′.所以DF=CE.在Rt△DFD′中,因为∠DD′F=30°,所以DF=12DD′,所以CE=12DD′,从而证得∠DCE=45°,故∠DCB=∠DCE-∠BCE=∠DCE-(∠BCD′-∠ECD′)=15°.

3 逆等线将军饮马例题

例4如图12,在Rt△ABC中,AB=3,BC=4.D和E分别为BC,AC上的两个动点.满足AE=CD,求BE+AD的最小值.

分析:此题同样可以利用“搬家法”来解答.由已知的重要条件AE=CD观察这两条等线段上的三角形有△ABE和△ADC.将以AE为一边的△ABE搬家到CD边上,得到图13,或将以CD为一边的△ADC搬家到AE边上,得到图14.

在图13中,“搬家”后得到△ABE≌△CB′D,所以BE=B′D,AB=B′C,∠BAE=∠B′CD.于是∠ACB′=90°,BE+AD的最小值即为AB′的长度.在Rt△ACB′中用勾股定理算出AB′=B′C2+AC2=AB2+(AB2+BC2)=34.

在图14中,“搬家”后得到△ADC≌△A′EA,所以AC=AA′,AD=A′E,∠ACD=∠A′AE.于是有∠A′AB=90°,BE+AD的最小值即为A′B的长度.在Rt△AC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A′B=AB2+AA′2=AB2+(AB2+BC2)=34.

“搬家法”因题而异,有的题会因三角形“搬家”的方向不同而得不到正确的辅助线.这就需要在给三角形“搬家”的同时,灵活变换不同的“搬家”方向,从而得出有利于解题的辅助线.这仍需要学生在不同模型习题中多多尝试,以便熟练掌握“搬家法”.

综上所述,“搬家法”是构造辅助线的一种思维方法.其具体应用在不同平面几何模型中所产生的实际辅助线及解题步骤,可能和已经总结出的模型辅助线的作法、解题步骤一致.优点是掌握“搬家法”思维后,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少地记忆多种不同的几何模型,改变海量做题的传统学习方法,实现减负的同时高效掌握解题技巧.

猜你喜欢

辅助线解题方法
怎样添辅助线证全等
两种重要的辅助线
浅谈辅助线在数控切割中的应用
遇见角平分线如何作辅助线
打开立体几何的钥匙——辅助线
结合政治高考题型提升复习备考效益研究
百花齐放,多种方法助力中考数学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讨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思路多元化的方法举例探索
排列组合的几种解题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