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四次“重名潮”
2024-06-26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22期
中国人在取名时,一方面想显得特别,一方面 又想要被社会主流认可。这两种需求驱动下,姓名的流行文化像潮水般涌动。
据《中国姓名史》,1949年10月到1966年5月,中国人名常用字前6位是“华”“英”“玉”“明”“秀”“国”。“文革”期间,则是“红”“华”“军”“文”“英”“明”。“文革”结束到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又把“华”“丽”“春”“小”“燕”“红”,吹上了榜上前6名。
这正是我国三次重名潮发生的时期。而有专家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重名潮。
2016年,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为泽、梓、辛、宇、沐。该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茗泽、奕辰、宇泽、浩然、奕泽、宇轩、沐阳。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则是:若汐、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语桐、语汐。
网友说,这像是网络小说、偶像剧里的主人公走进了现实。“那批看网络小说的人长大做父母了”。有人说这些名字“看起来文雅,其实没有内涵”“太偷懒”。
但这些如今“烂大街”的名字,也曾是先锋、个性化的尝试。
名字来源于社会,人与社会的新关系,也塑造着新的取名方式。如今,有生于2017年的内地小朋友被取名“王者荣耀”,有姓“顾”的孩子,叫作“顾得猫宁”,音同英文“good morning”。他们的同代人里,还有“许多金子”“梁辰美景”等名字。
(摘自《中国青年报》 郭玉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