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解放之路”,追寻使命信念
2024-06-26
延安是《解放日报》精神根脉之地,山东济南是以恽逸群为代表的新闻战士南下办报的起点,江苏丹阳则是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筹备地、整训地。在上海《解放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解放之路”报道小组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者一起,沿着解放日报先辈的足迹,重走这一条“解放之路”,走的也绝不仅仅是一条报纸的路。追寻理想的革命者们很早就明白,一支“枪杆子”,一支“笔杆子”,结合得好,才是完整的强大的“武器”,是真正的胜利之道。而“笔杆子”所映射的,本身就是信仰、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事理念。
延安《解放日报》:在清凉山几孔窑洞里写下光辉一页
83年前的5月16日,党中央在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延安《解放日报》就诞生在清凉山半山坡几孔窑洞里,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发刊词》开宗明义:“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
1942年3月31日,延安各部门党内外负责同志、作家、报社人员共7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社长博古(即秦邦宪)首先对《解放日报》创刊10个月来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评,请求大家给予指教帮助。大家针对改版工作纷纷热烈发言。座谈会最后,毛泽东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了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的要求。座谈会次日,4月1日的《解放日报》刊发改版社论《致读者》。这篇载入我党新闻史的社论对新的办报方针作了系统论述,强调了党报所必须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某种意义上,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可以称为当时的“新媒体”。这种“新”并非靠技术发展驱动,而是在思想理念层面的一次革新。1943年3月31日,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向编辑部讲政治同技术的关系:我们办的是党报,要把政治贯穿一切,政治掌握稳了,技术才有进步。写通讯,不必从托尔斯泰作品里去找形容词,而是要按照党的政策,到基层去作调查研究,自然会有新鲜题材。
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令胡宗南率25万军队,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解放区。14日开始,报社与新华社从延安转移。15日起,《解放日报》在子长县(今陕西省子长市)史家畔一带坚持出版到27日最后一期。
《新民主报》:党中央在解放区对外宣传的窗口
1948年8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准备解放济南。按照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一面组织前线报道,一面抽调人员准备进城接管。9月初,以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为主,共抽调120余人组成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出版部,《大众日报》总编辑恽逸群任部长。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20日出版大队动身,22日一早开始向济南进发,到22日夜尚有隆隆炮声之时,摸黑向市区前进,与济南军管会取得联系后,出版部的领导、编辑、记者等进驻原国民党中央银行;接管印刷厂的同志,一部分进驻经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山东新报报馆,一部分进驻大华日报报馆。
1948年10月1日,济南解放后的第七天,中共济南特别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创刊号终于诞生了。15000份创刊号当天上午被市民抢购一空。
《新民主报》尤其重视副刊。报纸副刊兼顾了对工、青、妇等方面群众运动的指导,每两周轮流刊出《职工生活》《青年文化》《新妇女》等专页。这些特色在当时是解放区的城市报纸上所不多见的。
夏征农在2002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新民主报》发行时间不长,但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却是很大的,是党中央在解放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曾这样评价《新民主报》的历史功绩:“《新民主报》虽然不存在了,但为后两报《大众日报》和《解放日报》提供了城市办报的经验,并输送了熟练的新闻干部。在历史上,《新民主报》功不可没。”
油墨的清香,沁入无数欢欣鼓舞的心灵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共中央华东局致电中共中央,请示上海、南京党报的命名问题。次日,中共中央复电指示“上海党报决命名为解放日报,南京党报决命名为新华日报”。
同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一批准备南下的文化界人士时宣布: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批准,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后来成为解放日报社第一任社长的范长江当时在座。
这一历史性的决定,让“解放日报”这个诞生于延安、成长于战火的光荣名字,从此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此时,一支新闻大队正随军南下。这些新闻战士以有城市办报经验的济南《新民主报》人员为主,还有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华东新闻学校、新潍坊报等的人员。队长是原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渡江后,他们在江苏丹阳集中整训,一面待命,一面为接管旧上海报刊、创办新上海党报做最后的准备。
范长江与其他几位同志,也从北平奉命南下,赶至丹阳与新闻大队会合。
这是范长江与恽逸群的第四次合作。两人最初搭档于1937年,也是在上海。当年11月8日晚,位于闹市区山西路的南京饭店内,“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举行成立大会。范长江、恽逸群作为协会发起人出席,并被大会推举为协会总干事。新生的“青记”,便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淮阴创刊。仅用一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创刊筹备工作的范长江任社长,恽逸群任总编辑。两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起来的“青记”成员,再度携手。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范长江认为有必要创办一所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应运而生。校长范长江亲自向学员们讲授“怎样当好一名记者”和“论人民的报纸”两门课。恽逸群讲授“新闻学概论”。而这一次在上海创办《解放日报》,40岁的范长江和44岁的恽逸群正值盛年,都已积累了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恽逸群尤其熟悉旧上海报业情况,两人组合堪称“黄金搭档”。
1872年,《申报》由英商美查创办,在史量才的手中壮大。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将近代报刊的新闻、言论、副刊及广告四个基本要素结合起来,推动了商业报纸的发展。1949年5月27日,恽逸群率领接管人员进驻申报馆,在老资格的《申报》人眼里,南下的共产党人就是“土包子”。当天留守报馆的旧报人不禁取笑:“明天要出8个版?吹牛皮,稿子哪里来?!”但年轻的共产党人并不以为意。他们只顾埋头组稿、拼版。丹阳练兵,为《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备足“粮草”。稿件源源不断地涌来,8个版的配置甚至有不下10个版的内容。第二天,申报馆门前的报童开始叫卖这份新的报纸。伴着油墨的清香,飞到新上海的各个角落,沁入无数欢欣鼓舞的心灵。这一天,10万余份《解放日报》一销而空。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