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借鉴

2024-06-25赵成林郭忠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

赵成林 郭忠宝

摘 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新时代全党抓好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安排。《中国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ABC”专栏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守舆论阵地以引领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加强理论武装青年的时代缩影。该专栏通过分析与运用青年话语吸引青年,阐释主体运用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面向青年阐释时代议题,阐释过程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在理论武装青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需要站稳人民的立场、培养理论型人才以及定期打造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特色专栏,这是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发掘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国青年》;专栏设置;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历史借鉴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17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116-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进而抓好青年工作这一战略性工作的需要。

创刊于1923年10月的《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现存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刊物。《中国青年》创刊二十七周年之时,任弼时指出:“这个刊物传播着马列主义思想,组织青年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党的十二大前夕,《中国青年》第三期在“吸引和追求”专栏的“编者按”中提到,“为了适应青年朋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本刊将从第五期起开辟‘马克思主义ABC专栏。”“马克思主义ABC”专栏(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ABC”)承担着顺应党的历史总任务转变以引领青年思想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新形势下向青年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青年健康成长、广泛凝聚青年参与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职责,是这一时期党加强青年理论武装的典型缩影。以“马克思主义ABC”为中心考察改革开放初期党加强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时代境遇:“马克思主义ABC”专栏的出场语境

1.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的内生需要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3党和国家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既是经历者以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调整的见证人,也是未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以坚实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也需要以高度的精神文明为支撑。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党和国家亟须培养一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ABC”承担起教育与引导青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ABC”的设置是纠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错误认识的需要。当时由于历史原因,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错误认识,进而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敬而远之的消极态度。青年们曾说:“我们所学的政治理论,是被肢解、被歪曲的马列主义。”[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社会虽然在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但“一些给青年看的政治读物往往还习惯于板着面孔说教”,[5使得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热情不高。同时,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大量假马克思主义打着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干扰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在一些青年头脑中确实出现了某种混乱”,其外在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但与其讲什么‘信仰危机的话,倒不如说是发生了精神上的‘能源危机”。6这一“能源危机”表现为新形势下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储备不足,进而导致了青年在抛弃过往的迷信与盲从的过程中产生了迷茫与困惑。“马克思主义ABC”在带领青年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目、扫清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发挥了“供给能源,夯实信仰”的重要作用。

2.党引领青年思想以坚守舆论主阵地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舆论阵地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挑战。部分社会成员仍未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抵触情绪。同时,也存在极少数人趁机掀起种种否定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青年是不良思潮争夺的重点对象,报刊是不良思潮依凭的主要载体。“现在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有一种现实的危险,就是近期以来,全国一些地方非法刊物积极活动,扩大发行范围,并且纷纷要求注册登记,非法组织也重新抬头,都企图争取合法地位。所谓非法刊物和非法组织,就是指违反宪法和法律、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为宗旨的刊物和组织。”[7敌对分子利用非法刊物大肆传播反对和质疑马克思主义、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论蛊惑与拉拢青年。

报刊作为党的舆论武器,在实现经济调整和政治安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致力于将党报党刊锻造为党的舆论工具与理论武器。在谈到杂志的优点时,他们指出,“它能够更广泛地探讨各种事件,并且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8。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社会的安定团结首先建立在党和人民思想团结的基础之上,而报刊在凝聚党和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团结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团十大召开一年后,青少年报刊已经发行到1200多万份,青少年读物1979年出版了206种,共4000余万册,地方还有青年报刊19种,少年报刊31种。”[9其中,《中国青年》作为由中国共青团主管的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凝聚青年思想团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ABC”用生动的语言吸引青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发挥着为党坚守舆论主阵地的关键作用。

3.提振青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信心的时代需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10“四人帮”片面夸大人的精神作用,而忽视了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民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信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处于时代的十字路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存在困惑。极“左”路线的思想下诞生的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在青年思想观念中占据一定的市场。我国物质资源上的匮乏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资源的丰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造成了青年一定程度的心理落差,这使得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产生了些许怀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界与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商品经济的基本观点尚未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原则、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缺乏阐释。理论的空白使青年对中国是否还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思想困惑。新形势下,党如何向青年阐释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成为这一时期理论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也是需要向青年阐释清楚的关键课题。

二、专栏设置: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基本经验

1.理论阐释关注青年特点,阐释内容严谨与吸引青年兴趣同向同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始终将“现实的人”作为自身研究的理论前提。思想大解放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青年脱离了泛政治化的生活,实现了青年主体性的复归。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追求新鲜事物的天性逐渐彰显,话语表达更为多样。“马克思主义ABC”顺应青年话语求新的特点,运用鲜活的标题和生动的话语表达,将宏观的政治话语与微观的青年生活紧密结合,增强了理论吸引力。

从作者与读者的话语地位来看,“马克思主义ABC”构建了理论工作者与青年群体间平等的主体关系,实现了理论阐释严谨性与青年学习积极性的统一。该专栏文章的理论阐释将青年所熟知的故事与电影、喜爱讨论的话题、对马克思主义过往的刻板印象等融入文中,关注青年进而引导青年。该专栏坚持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引导青年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比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谈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1《“挪亚方舟”向何处进发?——谈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法》12等文章,在促进青年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得出新形势下加紧四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一结论。以此,将宏大的理想与青年生活现实接轨,激发青年作为无产阶级未来主人翁的历史使命感。

从文章标题来看,“马克思主义ABC”所刊发文章的标题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引用典故与成语的方式吸引青年注意。标题是整个文章阐明主题、表达中心思想的开端,人一般通过阅读标题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依据自身需要决定是否阅读。文章标题需要在阐明主题与表述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报刊理论武装青年,首先面临的便是青年是否会被吸引,青年是否愿意读下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ABC”所刊发的文章标题既有理论的严谨性,又具有吸引青年的趣味性。为吸引青年阅读兴趣,专栏紧抓青年讨厌刻板说教的心理特点,以主标题吸引青年、副标题阐明文章内容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命名,巧妙地实现了其标题在修辞手法上吸引青年、内容上点明主题的效果。比如,《一年与一个半小时——谈世界是物质的》[13《“鹿回头”传说的启示——谈谈按劳分配》14等文章,其标题活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运用青年感兴趣的典故、成语等设置主标题,并通过在视觉上增加与主标题相符的图片、增大主标题的字号等方式吸引青年的阅读兴趣。

2.作者群体理论功底扎实,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青年阐释时代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5“四人帮”通过传播教条化、碎片化的假马克思主义,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ABC”遵循理论传播逻辑,以青年熟知的知识分子为阐释主体,议题设置上紧跟时代进程的方式,在理论层面上向青年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从作者群来看,“马克思主义ABC”邀请的作者以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为主,保证了该专栏阐释内容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6同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的关键也是谁来武装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中国青年文化中盛行。为解答青年的思想困惑,吸引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中国青年》邀请时任《人民日报》编辑部成员、哲学问题专家王若水为“马克思主义ABC”撰稿。王若水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解答了青年对人道主义的思想困惑,说明“马克思主义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规律,使我们知道怎样去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的生活”[17,引导青年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自此以后,《中国青年》陆续邀请了多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见解的知识分子撰稿。比如,参与编辑《艾思奇文集》的叶佐英等人在该专栏发表了诸多文章,向青年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知识分子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所长,用古今中外的多方位视角,向青年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吸引青年的同时,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元的视角保证了理论阐释的科学性与生动性。

从议题设置上看,“马克思主义ABC”的文章关注理论阐释的时代性,将青年的感性认识与学者的理性认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与青年生活相关的小切口引出所要澄清的时代议题,进而消除青年对改革存在的思想顾虑。比如,“马克思主义ABC”在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时,不是简单地就理论而阐释理论,而是将改革开放的议题引入阐释之中,从介绍青年熟悉的电影、典故等小切口引出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议题。比如,叶佐英的《改革,磅礴的历史交响乐》一文,以电影《血,总是热的》结尾时罗厂长的演说台词为开端,得出了“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但我们相信,历史这架天平是公正的,它定能称出改革对于今天的中国所具有的份量”[18的结论,营造改革开放这一议题的出场语境。在此过程中,该专栏运用唯物史观澄清了青年对“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议题在理论层面的误解,实现了青年的感性认识与学者的理性认识紧密结合,发出“年轻人,快投入这庞大的行列中,共同奏响时代的伟大乐章”[19的号召,进而引导青年形成客观看待改革开放、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观念。

3.马克思主义青年化阐释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ABC”坚持阐释的真理性。理论武装青年的过程实际上是为青年提供同党和人民展开对话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凝聚共识进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ABC”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向青年解释世界。比如,毛卫平在《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谈精神和精神的反作用》一文中生动形象地阐明到,“人们的思想必须与客观实际符合,才能在行动中达到预期的目的;人类的精神之花必须牢牢地植根在实事求是的土壤中,才能花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20。“马克思主义ABC”坚持真理性也体现在引导青年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度中。钱忠铠在《“挪亚方舟”向何处进发?——谈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法》一文中向青年阐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提到,“从外表上看,帝国主义国家到处矗立着高楼大厦,霓虹灯昼夜通明,马路上车水马龙,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电脑已进入家庭生活,航天飞机往来于太空之间……可是,这个繁荣的景象却是建筑在令人难以相信的债台之上”[21。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背后潜伏的各种危机与矛盾,引导青年在理论层面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偌大的筵席终将溃散,代之而起的是历史阶梯上新的一级——社会主义”22,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然结果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ABC”坚持阐释的价值性,注重引导青年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23“马克思主义ABC”在理论阐释过程中注重寓价值性于真理性之中,以此端正青年的思想态度。人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蕴含着作为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为推进青年形成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ABC”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抓手,以现实问题阐释为主线,不断引领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如,叶佐英在《大江东去——谈事物是发展的》一文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重运用青年喜欢的语言形式与能够接受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的发展比作不断奔腾的长江,引导青年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坚定青年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24又如,汤有伦的《从女娲造人说起——谈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文,开篇以“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入,进而分析“五种社会形态说”和“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进而引导青年理解“社会主义事业不会因为少数人的僵化而停止前进”,阐明作为新事物的社会主义的前途光明性。25

三、专栏优化: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ABC”打下了《中国青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良好开端。1984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ABC”结束。此后,《中国青年》又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社会主义在今天”“青春脚步三十年”“伟大变革,青春建功”等专栏,逐渐形成了运用专栏对青年进行理论武装的专栏系列。结合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ABC”等专栏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优化相关专栏,提升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实效性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1.专栏的选题设置应感知触及青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时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6从阐释学的视角而言,理论与思想的宣传并非西方所言的“价值中立”,阐释主体所处的基本立场是其进行理论宣传活动的首要前提。

选题应全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27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其理论的全部素材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坚持通过党报科学阐释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那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理论只有传布到大众中去,为人民所掌握才有价值。”28在选题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动摇,在向青年阐释理论的过程中,要引导青年了解党和人民的利益诉求,感知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社会实践,了解党和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

选题应坚持“眼睛向下”,聚焦青年群体本身特点,回应青年所思所想,激发青年理论学习的主动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9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新时代中国青年自身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对社会问题发掘的敏锐程度显著提高,乐于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但由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导致青年对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面临“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30的情况下,格外关注官媒与理论工作者怎样评、如何说。因此,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理论阐释的过程能否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理论工作者需要通过抓住青年在新时代社会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科学的理论解答青年在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困惑,推动青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乌托邦”,而是具有现实解放力量的正确认识,以此激发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主动性。

2.促进内容科学与传播深度融合,加强对理论话语的“转译”能力

理论工作者是将党的理论、路线与方针进行青年化阐释的主体力量。能否让广大青年听得进、听得懂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翻译”转化能力强的理论型人才队伍。

理论工作者要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坚持理论阐释内容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31事物的内容是事物表现形式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ABC”文章中各项观点的提出,也都建立在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理论内容是否科学是理论武装青年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32新时代的理论工作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时,应当结合古今中外各方面视角对其分析,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以小见大”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

理论工作者应当创新理论的话语表达形式,通过活用修辞手法、巧妙转化文本话语,将学术话语转化为青年易于理解的话语,以此激发青年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列宁指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33话语体系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方式,不同的话语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结构,话语体系的不同极可能导致所获得的结论有所不同。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多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多视角的解读。然而,由于青年处于心理与生理快速发展的人生阶段,其思维方式与话语易受到感性思维的影响,而理论工作者的阐释范式与话语多是运用理性思维的产物,这就使得青年与理论工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即理论工作者由于自身研究领域之前沿、内容之深奥,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易于理解的话语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工作者在进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通俗化的方式表达学术话语,拆分阐释内容,变“大道理”为“小道理”,在此过程中吸收青年流行的话语元素,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拉近理论工作者与青年的距离,使青年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大道理”认同的质变。

3.定期开辟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专栏,注重理论阐释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34当前,中国青年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中,互联网的普及在丰富青年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加速青年群体的不断分化,别有用心之人企图促使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大变量”。为此,新时代下的青年理论武装需要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与正确的舆论导向,开辟具有特色的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专栏,以其连续性的特点实现对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系统性。

定期打造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特色专栏,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回应现实问题,激浊扬清,引领时代主旋律。“马克思主义ABC”相当于党对青年进行理论武装的一块试验田,其效果喜人,理应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升理论武装青年的实效性。毛泽东指出:“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35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青年一观天下之大事的崭新窗口,也成了各阶级争夺青年思想与头脑的又一崭新平台。各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社会思潮化身为各种所谓“价值中立”的观点充斥于网络之中,不断尝试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便是“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6因此,应定期打造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特色专栏,系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知识呈现在青年头脑之中,推动青年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要敢于向错误言论发声亮剑,凝结更懂马克思主义、更懂青年的专家学者作为作者群,实现用透彻的真理回击错误思潮,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打造起引领青年的思想舆论阵地。

在新媒体中主动求变,打造适应青年话语与思维方式的特色宣传平台,引导青年系统认识马克思主义。互联网使得青年的“碎片化学习”成为常态,向系统的理论武装提出挑战。面对这一情景,理论工作者应当结合时代需要主动求变,采取“滴灌”的方式构建起青年理论武装的学习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对青年进行理论武装的过程应当顺势而为,使报刊网站、电子杂志成为自身有效的延伸平台。理论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青年使用网络平台的偏好与流行语,在青年常使用的社交软件中打造向青年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价值观念的线上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抖音科普等。在打造平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文本阐释能否被更多的青年所理解与掌握,能否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大范围、高频次的线上线下讨论,青年能否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多场景之中积极主动学习与运用文本。同时,要建立评估理论阐释有效性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反馈机制,科学合理地分配青年理论学习的具体时长,精练青年理论武装学习的有效内容,通过实时共享、热点更新、评论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青年积极主动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3.

[3]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

[4][6] 共青团友谊宾馆委员会.相信当代青年,相信马克思主义[J].中国青年,1982(3):30,31.

[5][17][30] 若水.马克思主义并不冷冰冰[J].中国青年,1982(5):6,7,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0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5-116.

[9] 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93.

[1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

[11] 杨春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谈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J].中国青年,1982(10):28-29.

[12][21][22] 钱忠铠.“挪亚方舟”向何处进发?——谈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法[J].中国青年,1983(2):38-39,39,39.

[13] 毛卫平.一年与一个半小时——谈世界是物质的[J].中国青年,1982(7):24-25.

[14] 董国楹.“鹿回头”传说的启示——谈谈按劳分配[J].中国青年,1983(5):46-47.

[1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18][19] 叶佐英.改革,磅礴的历史交响乐——历史唯物主义讲座之四[J].中国青年,1984(7):22,22.

[20] 毛卫平.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谈精神和精神的反作用[J].中国青年,1982(9):27.

[2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24] 叶佐英.大江东去——谈事物是发展的[J].中国青年,1982(8):30-31.

[25] 汤有伦.从女娲造人说起——谈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J].中国青年,1983(8):36-37.

[26][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12.

[2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28] 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3.

[31][3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13.

[33] 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34][36]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5,185.

[3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5.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
延安时期《中国青年》“栏目”中的青年政治动员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胡耀邦和《中国青年》
大跃进时期的思想改造——以《中国青年》为例
与外婆同龄的《中国青年》
读《中国青年》之后
义无返顾破解“猜想”——《中国青年》走向市场的思路与尝试之一
读者心中有我们 我们心中有读者——李作林与《中国青年》45年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