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险公司如何转型?
2024-06-25丁艳
丁艳
从养老险公司转型伊始,便伴随着净利润开始出现下滑。图/IC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问题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也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目前,以年金业务起家、承载国民养老希冀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正在逐步转型中。调整结构,回归养老主业,各家公司正探索不同的转型之路。
近日,国内九家养老险公司(长江养老参照保险资管公司管理除外)已披露2024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在转型当下、回归主业后的养老险公司,其当前盈利状况如何?
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九家养老险公司整体净利润呈现“五盈四亏”局面,其中,平安养老一季度净利润为4.99亿元;国寿养老一季度净利润2.77亿元;国民养老、人保养老、太平养老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0.51亿元、0.05亿元。亏损的四家为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大家养老、泰康养老,其净利润分别为-0.04亿元、-0.13亿元、-1.37亿元、-11.84亿元。
当前,部分养老险公司正处于三年转型过渡的阵痛期。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养老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自文件印发之日起三年内完成业务范围变更。
据一位接近养老险内专业人士表示,当前,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太平养老正在陆续退出惠民保业务,其部分短期健康险业务将并入其余子公司。后续国寿养老等养老险公司将主要做企业年金、养老类和长期健康险等业务。
从当前养老险公司转型情况来看,长江养老正式转型为保险资管公司、平安养老主要转向做年金业务、国民养老发力第三支柱保险、国寿养老向“年金+保险”转型,发力商业养老金业务、泰康养老则深耕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职业年金受托管理业务,同时专设个人养老金部,加速推动第三支柱体系建设。
“对养老险公司而言,转型很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此前支撑养老险公司业务发展的企业年金、资管、短期养老理财这三大支柱,有两项业务需要规范和清理,其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一位寿险业高层曾表示,“未来只有具备年金资质的养老险公司才有差异化存在的必要,因为养老险公司的第三支柱养老金、养老保险等业务和普通寿险公司高度重合,甚至覆盖。”
归主业:投资收益走低,四家公司亏损
从2024年一季度九家养老险公司净利润指标来看,除了平安养老净利润接近5亿元,其余养老险公司净利润皆在3亿元以下。
具体来看,国民养老、人保养老、太平养老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0.51亿元、0.05亿元。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大家养老、泰康养老一季度盈利呈现亏损状态,分别为-0.04亿元、-0.13亿元、-1.37亿元、-11.84亿元。
直面净利润数据,部分养老险公司转型阵痛已现。多位养老险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此前保险资管和个养业务在养老险公司占比较高、盈利较好,剥离这两类业务后养老险公司业务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若仅靠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业务,公司将面临盈利难题。
除了转型阵痛影响,投资收益率亦和净利润指标息息相关。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保险资金运用情况表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约为29.94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4%,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达7.36%。
而纵观养老险公司投资收益来看,今年一季度在76家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榜单,排名后五位中,养老险公司包含四席,分别是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大家养老、泰康养老,其投资收益率皆是负数,分别是-4.85%、-0.51%、-0.36%、-0.18%。与此同时,这四家投资收益率为负数的养老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77%、0.69%、1.18%、1.55%。
据一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士表示,投资收益为负数,则意味着投资亏损多于盈利。多家养老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为负数,或与其被迫追加计提减值有关。
而剩余五家养老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亦不超过1%,国民养老、国寿养老、人保养老、新华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92%、0.81%、0.62%、0.57%、0.07%;其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3.14%、0.62%、0.90%、0.61%、0.07%。
从负债端来看,2024年一季度九家养老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中,泰康养老保险业务收入在九家养老险公司中最高,达87.21亿元;平安养老次之,保险业务收入为67.71亿元;太平养老、国民养老、大家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1.15亿元、12.17亿元、4.85亿元、0.05亿元、0.01亿元。
表1:2024年一季度九家养老险公司净利润
资料来源:2024年一季度养老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制表:张玲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泰康养老、平安养老保费收入较高,可能与其此前的团险、短期健康险业务收入有关。
另外,近日中国太平发布公告,比利时富杰集团拟以10.75亿元人民币向太平养老增资,增资完成后,富杰集团将持有太平养老约10%的股权,中国太平持股比例将降至约90%。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太平还授予富杰集团未来增持太平养老的选择权。根据相关协议,在本次交易三年后,富杰集团及其附属公司可增持太平养老股权最高至(含)24.99%。
泰康养老近期亦发布增资公告,泰康集团拟向泰康养老增资20亿元,增资事项尚待批准。若此次增资顺利落地,泰康养老的注册资本将升至90亿元。
今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在文章中公开表示,推动养老保险公司重塑定位,回归主业,有序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实现机构、队伍平稳转型。引导养老保险公司建立以聚焦养老主业为导向的长期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规范经营管理,健全风险管控。
同时,以功能性与盈利性协调发展为目标,支持养老保险公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多种方式、多类业务深度参与服务中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调结构:退出惠民保、转型布局分化
实则,养老险公司转型自2021年开始,彼时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涉及养老险公司的产品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倒逼养老险公司开启转型之路。以年金起家的养老险公司开始根据监管要求,剥离相关资管业务、压降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业务,回归养老本源。
从养老险公司转型伊始,便伴随着净利润开始出现下滑。数据显示,除长江养老,已披露2020年、2021年年报数据的六家养老险公司中,有五家养老险公司2021年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紧接着,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延续的是要求养老险公司聚焦主业、压缩非主营业务的整体趋势,但有巨大变化的是,其要求养老险公司在未来三年内停售短期健康险。而彼时,养老险公司中的健康险产品占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七成以上,其中包含短期与长期健康险,而在一些“惠民保”产品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中亦不乏专业养老险公司的身影。
当前,平安养老、太平养老、泰康养老正在陆续退出惠民保业务。以上海惠民保产品“沪惠保”举例,其2021年上线之时,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太平养老皆是共同承保险企之一,但截至目前,这三家养老险公司已不在九家承保保险公司之列,太平养老由太平财险接替,平安养老、泰康养老直接退出“沪惠保”承保。
截至目前,在转型大背景下,养老险公司正在压缩和调整现有业务。从业务模式来看,养老险公司结构调整和转型方向各有不同。
表2:2024年一季度九家养老险公司投资收益率
资料来源:2024年一季度养老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表3:2024年一季度九家养老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
资料来源:2024年一季度养老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表4:2024年一季度九家养老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资料来源:2024年一季度养老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表5:养老险公司2020年、2021年净利润对比
资料来源:养老险公司年报
诸如,以资管业务见长的长江养老险,正式转型为保险资管公司。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1月10日披露,长江养老险已获批将业务范围变更为“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管理运用自有人民币、外币资金;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与资产管理相关的咨询业务等”。
截至目前,平安养老险主要转向做年金业务,团险业务并入中国平安其余子公司。2023年底,平安养老险与平安资管签署《平安基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受让平安养老险持有的产业基金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价款为7912万元。
泰康养老则深耕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职业年金受托管理业务。同时,其将第三支柱提高到战略层面,专设个人养老金部,加速推动第三支柱体系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泰康养老二支柱年金受托规模近5000亿元。同时,其自2023年5月启动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泰康养老合计销售个人养老金产品超5.8万件,保费规模超6.8亿元。
另外,国寿养老险则向“年金+保险”转型,2023年新设商业养老金事业部,发力商业养老金业务。国民养老则发力第三支柱保险。
截至目前,已有五家养老险公司拥有了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年金“全牌照”,分别为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人保养老和国寿养老。另外,泰康养老既是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也是账户管理机构,其投资管理牌照由泰康资管管辖,泰康保险亦是间接拿到了年金业务的“全牌照”。
对于未来养老险公司的具体转型方向,一位头部养老险公司董事长表示,养老险公司在参与第三支柱方面确实和寿险公司存在一些重叠,但是其可以寻找新的差异化赛道。从投连险、万能险角度来看,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养老险公司可通过银行、互联网渠道来销售。同时,在灵活就业人员方面,养老险公司可以和就业平台等方面进行合作。
他还指出,养老险公司可以在万能险、投连险方面发挥年金投资的优势。从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看,养老险公司与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相差不大,但在权益投资、主动管理方面,养老险公司深耕年金市场超十年,显然经验更加丰富。
(实习生刘琪对此文亦由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