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着力构建真正的读写生态环境
2024-06-25刘斐
刘斐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晰地指向读写融合,构建真正有效的读写生态环境需要更多教育元素的支撑。在“双减”背景下倡导生活化读写融合的同时,更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元素起到的积极作用。读写素养是当下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读写的外延必须与生活的外延同生共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关注有文字读写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无文字的生活读写,这样才会比翼齐飞,双脚走路。读写,必须构建好教室内外的教育生态,把学生放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生活化环境中学习读写、感悟读写,通过课堂内外的语文环境融合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读写元素的基本类别与关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读写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反映,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前后的精神需求。读写发生的地点除了教室,还应有广阔的自然与天地。
1.文本是读写的首要元素
不管是教材还是辅助的读物,教学的重点要放在课本与读物上,利用好这些文本,充分进行文本对话。只有读得扎实,写作欲望才强。
2.不断拓展读写的空间
读写空间也是构成读写的重要元素。读写不能拘泥于教室。生活这本书涉及人类一切活动和大自然一切物种,是一本有形无字的大书,是读写的最大宝库和源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读写,在观察思考中读写……可写的东西多得数不清。当然,学生读写的进程中,提倡教师的先读范写、海量阅读和专业引领。如果读写仅仅停留在学生层面,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只有师生同读共写,读写教学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并真正产生效益。
二、构筑生态式的“读写教室”,为读写助力
读写教室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们在推进读写教室发展的进程中,要将读写教室区别于普通的教室,也不能等同或混同于当下的读写教学。我们应将读写教室当作涵盖读写教学的一种立体的、可视的教学生态环境。
1.普通教室如何转轨为读写教室
教室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课程,教室是学生、家庭、学校三点一线的生命驻足地。可见,教室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既然教室是人与物的完美结合,那么教室的内涵必须是志向统一、路径统一的精神结合体。那么人与教室结合的力量和黏合剂就是教室内发生的共同阅读与共同生活。通过长期的阅读与生活,师生间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也就有了共同成长,普通的教室就有了“生命”,普通教室就开始向读写教室转型。教室有了“生命”的流动,那些看似僵化的教学器具、书籍、墙壁文化也就鲜活起来。
2.读写教室区别于书香教室
多年来,各地致力于书香教室(或学校)的建设。其外在的形态概括为:形形色色的书柜、高高矮矮的图书、贯穿中外的读书名言、贴满墙壁的学生作品等。这些书香教室外观几乎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是否带有学校文化的特征或者造价的高低。不过,有心的学校在图书选配时注重了学生的年龄与知识储备,选择了阶梯式的阅读书目。看一看如今学生不甚理想的读写水平,研究一下国家不断强化的读写导向,便能知道书香教室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之处。很多书香教室就像一个装饰一新的空壳,缺乏实质性的、可触及灵魂并引发动力的核心元素,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目的。
3.读写教室要有共同的文化愿景
读写教室必须有外在的形式之美和内在的核心内容之丰,应该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家园。从蒙童到少年,这间教室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同为一家人,必然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愿景,这个家才有核心凝聚力。
凝聚力来自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所有成员集体决议的,在建设中自然融入了师生的读写技能。班级有了群体公认的班级目标,这个目标要以班牌的外在形式时刻出现在学生眼前,进而内化于心,这样每个成员才会为这个目标努力。在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创造,提升了读写水平。
4.读写教室要有理想的课程体系
读写要高效发生就必须依赖理想的读写课程体系。课程构建应适合自己班级尤其是可让任课教师随心驾驭。理想的课程可有如下几种方式:
从时间上应与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契合。早读晨诵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午读时光一暮省日记,这样的读写活动要成为一日流程的生活常态。
从参与人员来讲要全员参与。要倡导生生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营造阅读的浓厚氛围。教师专业要成长,学生阅读量要增长,书香班级、读写达人、书香家庭等评选要紧随其后。
从阅读主题来说要因时因事而异。可以设计主题阅读一主题实践一主题展示一主题反思这样一套范式,从书目推介到阅读成果的展示都要周密落实,布置后要检查。
从学科融合角度来谈要广泛融合。坚持与班队会、学科教学、社团课程、节日活动、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建立开放式的读写环境。读写不是孤立封闭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就是明证。
5.读写教室要有活动做支撑
最好的教育是活动,最好的读写更需要融于活动。孤零零的读书是乏味的,单纯的写作也是枯燥的。通过定时组织相关的活动,力求让学生的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和谐发展。读写活动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高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让活动有亮度、有温度。
6.读写教室要有督查反馈托底
没有督查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读写教室生态的构建也不例外。
从学校层面讲,读写教室的外部形态应有规划、有落实。首先,把看得见的东西进行评比、反馈、纠偏、上档。其次,做好顶层设计,让学生能参与到学校读写活动中,在大的读写氛围中成长,建设书香校园。
从班级层面说,在拥有阶梯阅读书目并完善读写课程的进程中,应该做到及时反馈评价,做好日清(每日的任务达成)、周结(每周的任务小结)、月检(每月检测一下成果)、期测(学期综合检测)、年演(每年或每学期展示汇演读写成果),而后把成绩计入学生的成长档案。
读写教室建成图书馆、阅览室、实践场、探究室、操作间、展览室、资源库、办公室后,教室就成为习惯养成地、人格成长室、共同生活所、生命栖居室。这样,生态化的读写教室就构建成功,学生就可以在此自由生长、发展个性。
三、构建开放式读写平台,拓展读写渠道
教学拘泥于教材、对教材的过度解读正逐步得到纠正,如今整本书阅读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分内”的事情,为开放式阅读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1.整本书阅读要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整本书阅读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是有字阅读向无字阅读的基础。整本书阅读会提供尽可能大的思想时空,让学生看到书里书外的社会与自然状态。整本书阅读主要发生在课外这个更开放、更广阔的环境中,这自然引起语文研究者的关注。
2.全科阅读是读写的新走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专科人才,更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和思辨方式的全才,因此,全科阅读应运而生。全科阅读区别于单科阅读,涉及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政、音乐等学科进行跨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学生的阅读视界会无限放大,思维更会任意驰骋。如“沿着高速看中国”,领着学生阅读一下“高速公路”这本活书,这就涉及语文、数学、科学、交规等知识。
3.全域阅读是读写教学的回归
在全科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全域阅读,读自然、读社会、读风土人情,凡是入眼、入耳、入心的都可以拿来读。把这些无字书阅读透了,全域阅读就基本实现了,这就是对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诠释。
笔者通过多年无字之书的阅读教学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地气,爱观察、会思考、常实践、有创新,不是书呆子,不但是适应社会应对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有家国情怀、悲天悯人的国家建设者。
“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全域阅读更有了用武之地。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适合时代、适合学生、适合全域阅读的经验,现分享几点做法与感悟。
(1)作业设计上多些心思与花样。当前比较注重劳动教育,我适时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种花生。让学生在田间体会“劳动”的含义,品味种植的甘苦,从笨拙忙乱到一板一眼,学生们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劳动历练。
这次种花生的劳动作业,让学生收获颇丰。首先,明确了种植庄稼的流程,由纸上谈兵变为亲身实践与记忆;其次,有了真正的劳动体验,体会到劳作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再次,理解了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经典句子从书本和餐厅的墙壁上落到了学生心里并且懂得了更多的故事和风俗人情,劳作之中触景生情;最后,还获得了抛砖引玉意外收成,学生们随后参与了更多的采茶、种养等农活,获取了更丰富的体验,有了更丰富的习作素材。
(2)日记写作要强调百科式、全景式记录。阅读社会生活,学生会耳闻目睹、人脑人心。这样,生活这本百科全书才变得生机盎然,有情有趣有理。为了让学生因地制宜地了解植物,我让学生观察采收中草药,最后和学生一起写出了“小草药大世界”的校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本地草药的种类、形态、药效等等。为了体验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走进农村大集,观察世态百相。生活就是个宝库,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真实体验来的素材才是写作的宝库。
(3)把“头脑风暴”作为思维训练模式。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目的。书中传递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书籍传递出的思想更影响深远。读《西游记》,我倡导学生关注这个团队的构成和力量,思考是什么让这些各有“前科”的团队成员执着西行。让学生就此谈谈信仰的力量,谈谈如何管理团队等等。这样的“头脑风暴”显然超越了“打打杀杀”的浅层次阅读认知。
着力于室内读写教室生态的构建,关注文字以外的丰富生活,架设书里书外的桥梁,对接好千里路与万卷书的关系,是单本向全科、全科向全域阅读和写作的纵深发展与立体架构。这不仅是构建真正读写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最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