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之美融入美术教学

2024-06-25韩壮

新校园 2024年5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创作

韩壮

美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体验的表达。它利用形状、色彩、肌理等元素将个人情感和视觉、听觉乃至嗅觉、触觉细腻地表达出来,是生活的艺术,高于生活,孕育于生活。对于低龄学生来说,生活是其美术创作和灵感的来源,教师应于课内课外,将生活之美喻于美术之美,带领孩子发现美、欣赏美,继而创造美。通过生活之美提升审美情趣,表达情感,继而实现精神世界与生命成长的同生共长。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独立存在。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课堂,带领学生探究、发现生活之美,不仅能开拓视野,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提升综合素养,还能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1.授课方式较固化,教师创新意识有待增强

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上课体验及创造能力。教师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兴趣无从激发,对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无从谈起。

2.授课知识点有局限,起于教材止于教材

教材的知识点是串联教师备课思路的金钥匙,是重点内容,并非是全部。但往往有不少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程为“小学科”,所以教学目标随意,教学内容乏味空洞,局限于教材知识,无视学生心理发育特点与天赋秉性,本应该释放天性陶冶情操的一门课程,变成了单向训练的机械课堂。学生学到的可能仅仅是教材中的点、线、面及色彩搭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创造力的激发更无从谈起。

3.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欠缺,缺乏与生活的关联性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多局限于教材,教师对生活中开发美术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开发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美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美术学习脱离了生活,学生难以将美术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也难以用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笔者认为,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将生本教育理念以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拓展的教学资源、设计的辅助活动等,与美术学科紧密有效结合,让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学美术、用美术,学习美、发现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创造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

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品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1.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捕捉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可以提供给学生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赏柳的绿、花的红,感受春风的柔,细嗅泥土的香……带领学生积累春日的创作素材。夏是多雨的季节,万物繁茂,美术教师可以带领或指导学生欣赏雨中的景色,聆听雨的声音——一起打着伞到雨里走一走,或提一桶水观赏雨点落下时产生的波纹;在被雨水冲洗过的清新世界里,欣赏“新雨”后的美景,帮助学生在心里留下夏的印记。秋是多彩、丰收的季节,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收集落叶,制作成美丽的书签或进行拓印体验;指导学生去观察公园里层次错落的树木,寻找像被翻落的调色盘染色的叶子,让秋这一大自然的调色盘在学生心中铺陈。冬是浪漫的季节,大雪纷飞、万物凋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冬:你是否能“看到”风的声音?雪花都有什么形状?白色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让冬这一“高冷”季节变得生动、立体。

除了积累以上季节特色特点外,花香鸟鸣、云卷云舒等景色都是生活之美的一部分,美术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启发现之旅,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为日后的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品鉴艺术之美

博物馆和艺术馆中有着大量藏品和文物,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接触到更加广泛的知识,从这些物品身上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相关艺术、自然科学等知识,提升个人美感和审美能力。在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学生能够了解文化传承和艺术技法的变化和发展,学习如何鉴赏艺术作品,通过真实的情境感受真实存在的美,体会互动和参与感带来的乐趣,也会对学习美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对学习、理解教材知识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引导学生发现、积累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除了艺术的集聚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感受美的好场景——天边的云和晚霞、风中摇摆的柳条、河里自由的鱼儿、古建筑厚重的轮廓……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美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挖掘出美的元素,在生活实物中找寻灵感,加深对“美”的感悟。

三、将生活之美引入美术课堂

1.强化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之美

生活化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离美术更近一步,使他们从生活化的角度理解美术,理解美术中的概念和术语,激发创造力,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强化教学目标,当前美术教学内容和要求将知识进行延伸和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获得与美术学科的共鸣。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下雨啦”一课,教学重难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在欣赏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事物时,注意关注事物的色彩、形态;二是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水彩)来表现所看所想,能够进行布局。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粗浅。“下雨”时对雨水的观察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设计和教授这一课时,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起回忆:春雨是什么样子——淅淅沥沥,被雨水清洗后的绿树显得更旺盛了;夏雨是什么样子——来去匆匆,豆大的雨点骤来疾去,让行人措手不及;秋雨是什么样子——如丝似线,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冬雨是什么样子——淡淡飘洒,丝丝缕缕如烟似雾。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感知力,很轻易就能总结出雨水的特点,表现出所构想的景象。学生生活经验“打底”好,就不会出现雨水线条、背景色彩突兀的地方。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浅读《山居秋暝》,领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美,播放古诗词中描写的雨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深地感受雨的意境与形态,从生活中汲取美的元素,活化表达技巧。

2.创造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创作

在小学美术教学阶段,有绘画创作,也有手工实践环节。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设计,通过整合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引入生活元素,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寻找乐趣。

比如“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是将废旧纸盒略作加工,并将不同形状的纸盒进行组合,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设计中提高联想能力,培养审美能力。除了常规的带领学生观察、拆分、组装、涂色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搜集一些自然界的天然素材,比如草秆、细长叶、有弹性的树枝,带领学生通过幻想和联想,探索用自然素材还能做出哪些童话里的小屋,除了给童话里的主人公做小屋,还可以给配角做小屋。比如可以用树枝和棉花,给《冰雪奇缘》里的雪宝做木房子(形状根据树枝造型自己设计),房子内铺上棉花,房外挂上剪纸雪花;可以用树叶给海尔兄弟造出轻便、凉爽或者船型的房子,方便他们时刻去冒险。

在“小挂饰”一课中,更是通过探寻生活中美的事物来装饰挂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寻找适合做挂饰的材料,比如多彩的吸管、石子、果核、野花、贝壳,甚至是玻璃小药瓶,学生都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做出不同的挂饰。比如,风铃被风吹动互相碰撞会发出悦耳的当当声,将玻璃药瓶摆好造型依次栓起、并联,就可以做出悦耳动听的药瓶风铃。通过各种材料的组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度探讨,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挂饰还有哪些?这些挂饰美在什么地方?哪种美能够用这些材料复刻?什么样的材料能够体现独特的美?在活跃、新奇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懂得将生活中美的感觉和瞬间加入作品中,也会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审视生活。

3.调动“美的储备”,拓宽想象,鼓励原始创作

美术课堂应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情感感受,让学生释放天性,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感受生活和色彩,形成自己的审美爱好。在此过程中,调动源自生活中的“美的储备”,拓宽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调动“美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走进大自然”在带领学生欣赏卡尔·华纳的名画时,让学生体会、明白,画家的灵感也是从生活中获取的,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带领学生大胆创作。通过“学习要求”中的“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几个步骤,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探索利用材料材质特点,结合颜色、线条,创造出有趣的作品——比如标本书签、豆子画、石头摆件、干花摆件等。

另外,还有“分一分变一变”“有趣的半圆形”“摸一摸画一画”“瓢虫的花衣裳”这四课,都是绘画与工艺结合、多种造型体验为主的课程。此类课程涉及观察物品形状、位置的重组改变在画中的表达,体验色彩、点、线、肌理等造型语言的运用,分辨物品形状的特点及运用其组合等。若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4.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创建展示平台

鉴于美术课程在教学中有着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个人阅历,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作的有力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每期所要展示的主题,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兴趣出发,选择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挖掘独特的创作灵感。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办一个“装饰公司”,需要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和形状,来设计不同的装饰品;举办一场“家乡美”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利用美术技巧将可回收的材料做成具有家乡特色的美景。在此期间,学生会理性地选择创作材料和媒介,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制作,他们都会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特征和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运用,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都将会逐步提升,而作品的展示也能为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成就感。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美,这种美也会被其他的学生学习和吸收。

总之,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应将美的概念渗透到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发现、感知、领悟,发现生活之美,让学生将生活灵感融于美术创作,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美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创作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创作心得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