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影响下的彼此寄托与控制
2024-06-25何梓懿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意大利作家埃莱 娜 · 费兰特创作的系列成长作品。作品以主角 埃莱娜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以近乎残酷的精 准笔触阐述了她与挚友莉拉(拉法埃拉 ·塞鲁 洛)自贫困危险的那不勒斯郊区开始相互纠缠 成长的六十年的历程,勾勒出复杂而真实的友 谊关系。除此之外,家庭也是小说中的重要 主题。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客体关系建立的过程 中尤为突出,家庭关系不良是导致个体采取投 射性认同的原因。采用投射性认同理论对人物 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揭示两位主人公的内在心 理,为深入理解复杂的人际交流模式与情感动 态提供新视角。
投射性认同理论由克莱因提出,后由拜 昂、卡什丹等学者持续完善。拜昂提出投射性 认同是二人系统的无意识交流模式,取决于挫 折性与未成熟情感通过投射过程被重新安置的 方式。卡什丹则归纳出依赖型、权力型、情欲 型与迎合型四种投射性认同类型,点明其与早 期客体关系不良之间的联系。投射性认同诞生于 客体关系,也随其变化而变化。在对埃莱娜与莉 拉复杂行为进行解析时,着眼于投射性认同类 型的转变也能为文本分析提供更清晰的视野。
一、家庭关系不良对埃莱娜与莉拉投射性认同 的影响
( 一 )埃莱娜的原生家庭与其依赖型投射性认同 叙述者埃莱娜受母亲的影响极深。她与莉拉的关系中所展现的依赖型投射性认同来源于 早期同母亲建构的不良家庭关系。
自童年开始,埃莱娜眼中的母亲待她态度 就极差。她对母亲的首次直接描述是对其大骂 黑帮的回忆。回忆所伴随的负面情绪成为她对 母亲的情绪基调,对母亲的回避情绪几乎贯穿 她的一生。母亲生理上的缺陷——斜眼与瘸腿 也成为她不安的根源,她在人生的所有阶段都 不断想起母亲的瘸腿,恐惧自己变成母亲的模 样。
研究认为,投射性认同产生的家庭因素为 父母的过度保护。而埃莱娜母亲对其动辄责骂 的行为就是与该理论的异构重合:对孩子的过 度保护是家长受不安全感驱策做出的操纵性行 为。过度保护的家长遭到孩子的拒绝后常常会 通过语言及肢体行为二次强调自己的权威,埃 莱娜母亲对她的责骂就是这类强权式的保护行 为。
母亲一直将自己的不安全感通过责骂反馈 给埃莱娜,而埃莱娜不堪忍受,也一直有意识 地逃避母亲,并无意识地将自己从小相识的密 友莉拉视作母亲形象的替代,对莉拉产生了强 烈的依赖型投射性认同。
莉拉与埃莱娜友谊的开端就包含埃莱娜对 母亲形象极强的逃避意味: “那时候我有一种 信念:如果我一直跟着她的话,学她走路的样 子,那刻在我脑子里我母亲的走路方式就不会 威胁到我。”小说不断强调埃莱娜对莉拉的依 赖,埃莱娜对自己的女儿与莉拉的女儿做出的评价也无意中映射出自己和莉拉之间的关系: “她(埃莱娜的女儿)是蒂娜(莉拉的女儿) 的附庸,什么事情都要学她,甚至也包括她的 情感。”不难看出,埃莱娜在该段关系中的行 为与投射性认同中依赖型投射性认同的行为模 式几乎完全重合:持续性表达无助,常常依赖 他人,甚至在自身已经功成名就的情况下面对 莉拉也会对自己产生极大怀疑。
(二)莉拉的原生家庭与其权力型投射性认同 莉拉的成长环境伴随着典型的父母缺位。
其父对子女毫无关爱,拳脚相加,母亲则软 弱,不断退缩。
冷漠的原生家庭环境使莉拉极度缺乏安 全感。心理上安全感的缺失与生理上所处环境 的混乱相叠加,导致她无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建 立自我与现实伤害之间的缓冲地带。相比于埃 莱娜,莉拉的整个童年都毫无阻隔地暴露于危 险之下,这迫使她只能独立进行自我保护。她 最终探索出的自我保护手段是对周遭的一切 始终保持控制姿态。这一点在她与埃莱娜的初 次交流中便有所体现:莉拉强行将埃莱娜的娃 娃扔进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黑帮堂 · 阿奇勒的地 窖中,通过挑衅的方式让埃莱娜成为自己这次 挑战“权威”行动的同伴。还有很多事例可以 表明她的控制行为:少年时,她使用裁皮刀对 准索拉拉兄弟的脖子以避免她与埃莱娜受到伤 害;中年时, “她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着所有 人:卡门、阿方索、玛丽莎、恩佐、安东尼 奥、她儿子,还有别人的孩子,甚至是这个商 店的老板”等。
埃莱娜甚至认为,莉拉的人间蒸发也与莉 拉未完成的控制有关:“她希望我能做出她的 环境和本性阻止她做的事情,但我没办法达到 她的期望,她为我的不足感到气愤。”收到莉 拉寄来的、童年被扔入地窖的娃娃后,她又产 生如下想法: “从我们成为朋友开始,她一直都是这样,她一辈子都利用我的身体和我的生 活,讲述了她得到救赎的故事。”这些猜测实 质是对二人关系的一种总结,但她们之间的关 系不能被简单概括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莉 拉对埃莱娜的控制本质上来源于莉拉对于人生 的失控感,而这种失控感又延伸出了她对埃莱 娜的权力-依赖型投射性认同。
二、埃莱娜与莉拉的投射性认同及行为模式转 向
身处充满危险的街区,埃莱娜和莉拉都必 须掌握自我保护的方式。她们的行为模式根据 原生家庭的不同有所区分。
( 一 )莉拉的依赖型投射性认同及行为模式
莉拉的外向冲突行为源于她凶狠的父亲与 软弱的母亲,她所处的客观原生家庭环境使她 必须依靠外向冲突行为赢得生存空间,外向冲 突行为的行为模式是权力型投射性认同的体现。 但与埃莱娜交往过后,她的心理模式发生了转 变,由权力型投射性认同转向了权力-依赖型 投射性认同。
正如前文所说,出于对自己人生的失控 感,莉拉身上衍生出了外向冲突行为与对埃莱 娜的控制欲。莉拉的原生家庭环境远比埃莱娜 的混乱,不足以支撑天赋异禀的她逃离那不勒 斯,而埃莱娜的人生就如同未曾失控的、她自 己的人生。莉拉对他人的干涉只是出于恢复城 区秩序及自我保护的需要,但对埃莱娜的干涉 却都是出于让埃莱娜的人生向上的愿望。如莉 拉曾几次出手为埃莱娜的求学生涯开销作支撑, 甚至在自己婚后的家中为埃莱娜专门留出了一 间房间供她学习。
莉拉不曾因为别人的不幸落泪。一百万字 的描写中,她的哭泣只出现过十次,而最后一 次哭泣发生在埃莱娜写出关于那不勒斯的第一本书并拿给她看后: “假如你不是很棒的话, 那我是谁?我是谁呢?”
我们能从这句诘问中发现,莉拉一直鼓 励、支持埃莱娜上学的行为并不只出于友谊, 更是因为她与埃莱娜的投射性认同是互相的, 她也对埃莱娜产生了依赖与自我寄托。
(二)埃莱娜的权力型投射性认同及行为模式
倒叙手法的运用使埃莱娜的权力-依赖型 投射性认同在作品的开篇就展露了出来:“现 在她不仅仅想自己消失——她还想把过往生活 留下的一切都彻底抹去。我非常生气。我对自 己说,我们看看,这次到底谁会赢。我打开电 脑开始写我们的故事。”
但除了对莉拉与自己的女儿有过明显的支 配行为,其余时刻埃莱娜的权力型投射性认同 行为并不明显,占据其人际关系中的主要模式 还是依赖型投射性认同,该模式下,埃莱娜用 以回应外界的基本行为模式是一种内向冲突行 为。
埃莱娜的父母在埃莱娜童年时期对她造成 伤害的同时,也曾对她付出关爱。她并不需要 为了生存而动用外向冲突行为,因此,她对外 界的反抗表现为内向冲突行为,典型形式是出 走那不勒斯后在精神上对自己的虐待。出走的 过程中,她通过不停学习、模仿上流社会来寻 求“自我提升”,随之而来的自我质疑与焦虑 持续了一生。其本质是对自己的摧毁和否定, 是对自身激烈的内向冲突行为。
(三)埃莱娜与莉拉出现的行为模式转向
小说的结局来源于两位主人公的行为转向: 习惯使用外向冲突行为的莉拉对自己使用了一 生中最大的内向冲突行为,试图将自己从这个 世界上彻底抹去;而习惯使用内向冲突行为的 埃莱娜则对莉拉使用了一生中最大的外向冲突 行为,写下长达百万字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用莉拉和她曾经联合对付索拉拉兄弟的“写 作”,将莉拉不愿留下的每一寸痕迹悉数留下。
从前埃莱娜依赖莉拉,莉拉控制着埃莱 娜;如今,莉拉试图彻底消失,埃莱娜却开始 尝试通过写作控制莉拉留下。彼此寄托与控制 的莫比乌斯环再次转动。最终,莉拉向埃莱娜 归还了童年被扔入地窖的娃娃,为六十年的纠 缠画上休止符。
象征童年的娃娃与题目《失踪的孩子》相 对,女儿的失踪让莉拉最终认识到,她永远无 法达到改变那不勒斯的目的,而作为自己人生 寄托的埃莱娜也同样做不到。那不勒斯的历史 是一种循环,那不勒斯的人们“是一连串的影 子,上台时,总是带着同样的爱恨情仇,还有 欲望和暴力”。她将娃娃归还,消除自己存在 于那不勒斯的最后证明。埃莱娜也意识到, “现 在莉拉那么清楚地浮现出来了,我应该放弃继 续找她”。
三、结语
漫长的六十年岁月中,埃莱娜与莉拉彼此 嫉妒、羡慕又彼此扶持,她们在同样的危险环 境下成长,因阶层差异走向殊途,却又因对彼 此的影响同归于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埃莱娜度过的一 生,也是莉拉在埃莱娜眼中度过的漫漫岁月。 在投射性认同理论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晰地发 现,莉拉与埃莱娜之间无比近似,又无比不同。 她们彼此寄托又彼此控制的关系,实质上是危 险环境下处处偶然中的必然。如何为这样的关 系下定义呢?作者用埃莱娜的独白点出了“那 不勒斯四部曲”的另一个名字, “这部小说的 题目是《友谊》”。
[ 作者简介 ] 何梓懿,女,汉族,广东佛山人, 西南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