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再见
2024-06-25杨占厂
杨占厂
云端小学迎来了属于它的最后一个黎明。
盛夏的阳光在清晨四点半就刺破云层,散落在这条山脉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上,晨风吹拂,阳光跳跃如金币。
人们都早早醒了,奔向山峰。急迫的脚步,震落了露珠,惊飞了鸟雀。
“其实也没多少人呀。”看到这一幕,邵清滢笑了。三年前,她来到了位于大西南的这座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四米的山峰上,山峰略显平坦之处,建了一所学校,学校只有一间大教室,所谓的操场也不过百来平方米。围绕着这山峰,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三十七户人家,因为居民绝大多数姓金,所以寨子唤名金家寨,学校顺理成章就叫金家寨小学。
三年前,学校唯一的老教师因为风寒腿提前病退了,邵清滢作为本科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前来支教。
打量着眼前这位来自苏北平原、细瘦白净的二十三岁女孩,寨子里的人心底犯起了嘀咕。
“这幺妹能行吗?怕是爬不得高坡、吃不得酸辣吆!”七十二岁的金三爷皱紧了眉头,望着刚读一年级的孙子“小八哥”。
高年级学生的家长也同样担心。刘七婶准备让读五年级的阿妹林芳下山去城里打工。
…………
即便所有学生都按时报到,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二个人。可开学那天,任凭村主任金满在大喇叭里把嗓子喊得冒了烟,也才有七个高矮不等的娃娃到了学校。
金满在校门口尴尬得脑门上沁出颗颗汗珠,邵清滢“扑哧”笑出声来,想起了大学班主任那会儿在班级里早点名抓迟到的场景。
七个学生就七个学生吧。开学第一课照上不误,邵清滢让两个五年级的孩子充当升旗手,现场教他们踢正步、捧旗、上杆、扬旗、升旗……山上的孩子有灵气,不一会儿,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
可学校的音响设备被一场暴雨淋湿接触不良了,国歌从哪儿找呢?还没等邵清滢缓过神来,金满一边拍着脑门喊“有,有,有”,一边跑去了隔壁简陋的村部。
金满在大喇叭里喊道:“邵老师,准备好了吗?”
“准备完毕!”邵清滢和孩子们一起答道。
国歌声顿时在这座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四米的山峰上弥漫开来。邵清滢和同学们行注目礼;此时此刻的山里娃,眼神像清泉般澄澈,歌声如飞鸟般清脆。
他们的家长呢,也都停下了手中的农活,站在原地,望向山峰,沐浴在歌声里,心里浮起一阵暖意。
山峰上,邵清滢拥着孩子们,指向东南西北:“我们的首都北京,在那个地方;我们的大上海,在那个地方;我们的青藏高原,在那个地方;我们的宝岛台湾,在那个地方……我们的伟大祖国呀,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她,保护她!”
这特殊的第一节课后,下午的教室里就挤满了小脑袋。邵清滢点了一下,只有两个人没到:“小八哥”和林芳。
“小八哥”,大名叫金家宝——因为他放牛,暮归时骑牛背上山歌唱得比女伢子还动听,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八哥鸟嘛!在金三爷看来,男娃随便识点字就行,放牛也挺好,在山上活得滋润,自己和儿子,乃至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
金满领着邵清滢在暮色中踏进了金三爷的院子。金三爷搓着手,讪笑着说:“早上那曲子真好听!”
“那可不,那是国歌,是最好听的!”金满也笑了。
“我还听过‘一条大河波浪宽,那首也好听。”金三爷来了精神。
“爷爷您看,‘小八哥唱得这么好,您想不想让他以后也当歌唱家,唱歌给您老听,给乡亲们听?”邵清滢接过话茬。
“那可是梦里的场景,不敢想,不敢想……”金三爷一口旱烟呛了嗓子。
“好好读书,就能圆梦呢,给!”邵清滢将一把口琴塞给了在门边偷听的“小八哥”。
第二天一大早,“小八哥”就一路唱跳着进了教室。
只剩林芳了。
升国旗那天,十二岁的林芳其实也跟着行注目礼了,跟着唱国歌了,只不过是在家边的一块坡地上,背上还有个不满周岁的妹妹。
那晚,金满和邵清滢还没跨过林芳家的门槛,就听到她母亲刘七婶剧烈的咳嗽声。林芳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刘七婶生孩子时落下了病根,不能干重活。家里三个孩子,林芳是长女,还有一弟一妹。刘七婶想着,让林芳帮着操持家务,过两年就下山打工,“这家才有活路呢”。
“国家也想着你们呢,这不,精准扶贫的措施刚出来,我们这儿要发展菌菇、特色养殖,还要办厂子,你和芳她爸,都会在家门口有钱赚。”金满说得眼睛放出光来。
刘七婶的眼里也有了光。
“我看了,林芳的成绩这么好,咱们打个赌,她以后准能考所好大学,您就享福啦。”邵清滢赶紧趁热打铁。
第三天一大早,金家寨小学终于满员了。
第四天,金家寨小学不再叫金家寨小学了。在这座“天无三日晴”的山峰上,常常有白云缠绕在学校周围,邵清滢于是给学校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云端小学。
金满连声叫好。
此后三年,邵清滢很忙,忙着学习和教授语文、数学、英语,还有音乐、美术、体育;金满也很忙,忙着对接乡里、县里乃至省里助力脱贫攻坚的同志们,忙着这个合作社那个养殖场的建设发展。
乡亲们同样很忙。那些小学生呢,“小八哥”参加全县的红歌联唱比赛得了一等奖,林芳去了山下的寄宿重点中学,大山里的孩子,在云端小学来来往往。
就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寨子、这所小学越来越红火的时候,金满带来了一个消息:因近年毗邻地区地震频发,易引起山体塌方,基于安全考虑,寨子和学校整体搬迁到山下,房舍由政府建设。
搬迁时间,就在邵清滢支教三年期满的这个夏天。
云端小学的最后一个黎明,金满的声音早早在大喇叭中响起:“全体村民注意了,七点钟,金家寨小学,呃,云端小学,集合!”
还没到清晨六点,小学里就挤满了人,家长带着孩子,一个操场都站不下。
升旗仪式开始了,国歌又一次在青山白云间回荡,已经四年级的“小八哥”站在前排领唱,金满和乡亲们唱得脖子青筋暴突。
仪式后,邵清滢给孩子们上最后一次班课。“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讲的祖国的东南西北吗?马上,你们就要走出大山;将来,你们也会在祖国的东南西北,无论在哪里,让我们都牢牢记住在云端小学国旗下的誓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记住了!”孩子们的回答干脆有力。
“同学们,让我们跟云端小学再见吧。”邵清滢说。
“那么,邵老师,我们会再见面吗?”同学们问。
“会呀,让我们‘云端再见。”邵清滢举起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
顿时,一片清亮的笑声,在山峰与山峰之间,在白云与白云之间,回响悠远。
选自《连云港文学》
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