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赋能型”作业设计策略
2024-06-25黄友芹
黄友芹
【摘 要】科学的作业设计可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标要求语文作业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要变“增量思维”为“赋能思维”,注重形式的多样,关注完成的过程,提供完成的支持。教师要兼顾科学、聚焦、分层和趣味,设计出重视知识迁移和运用的多样化作业。通过指向素养的“赋能型”作业,唤起学生情感的主动和认知的投入,激励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赋能思维 作业形式 作业过程 作业支持
作业主要承担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促进拓展应用和改进今后教学之用。研究表明,科学的作业设计可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标对语文作业的要求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核心素养、选择性、综合性、探究性、结合课堂、评价关怀、少量优质。但在广大教学一线,作业的随意性较强,以记忆代替思考、以练习代替思维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的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一项作业的诞生,至少要经历五个环节:确立单元作业目标、分解课时作业目标、落实目标命制题目、标注作业能级要求、根据比例结构化组题。教师要指向核心素养提升,变“增量思维”为“赋能思维”,设计出重视知识迁移和运用的多样化作业。
一、要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
作业的核心价值是强化所学和培养能力,进而更好地育人。教师要秉持“素养观”,变重知识内容为重语言训练,变重知识结果为重思维训练、审美鉴赏和文化濡染。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方能助力学生发展知识、提升素养和解决问题。
1. 基础性作业要“变脸”
语言经验的习得,依靠的是大量的基础性积累。但是如果把知识积累依托于机械的抄写或练习,会让学生在重复劳作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即便学生通过机械练习掌握了这些语文知识,也不等于就具备了语文素养。因此,常规的基础性作业需要精心设计,通过有趣的变式求得实效。例如,要让学生熟记某篇文言文的书下注释。A老师布置作业:抄写注释3遍并背诵。B老师布置作业:请选用书下注释,自创文言片段,写某位同学或老师。要用得正确、自然。很显然,B老师的作业致力于运用,比抄写有趣,比背诵好玩,在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还训练了文言词汇的运用。
常规基础性作业应引领学生收集、分类和辨析,使学生学会提炼、概括,把握规律。例如,复习7~9年级的成语典故。初中学段的成语丰富而分布无序,布置“抄写”或“摘录成语意思”的作业很是乏味。教师可提供一张成语积累卡,设置成语分类、成语积累、“我”的发现等栏目,引领学生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学生根据教师事前整理好的成语讲义,进行摘录积累、分类整理、分享讨论和提炼概括,增强对成语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样,让成语知识从“无序”变成“有序”,完成认知的升级。
2. 语用型作业重学用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发现语用价值—研究规律—模仿运用。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作品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呈现出的规律,让学生吸取作者的语用经验,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运用系统,提高语言素养。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该文以四字短语、工整句和细节描写见长,教师可设计“语言学用”类作业(见表1)。
这样的语用型作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次产生深刻的印象。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对于语言现象,学生通过对比、参照、分类和模仿,在体验的基础上运用,从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语言技能。
3. 考察探究性作业重实践
课标要求教师要“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考察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要着眼于实践、探究,经由“提出问题—研制工具—获取证据”环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设计此类作业,教师可先确定主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组织交流评价,进而让学生反思拓展。参考示例见表2。
学生通过“舌尖上的故乡”主题考察探究,加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民俗风情的体验,体会独特的生活方式所孕育的地域文化差异,培植乡土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设计紧扣学科属性,对名家名篇的结构、选材、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某美食节目文案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学用生动鲜活的语言立体描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结构肌理,学习名家的写作建模过程,训练聚合思维、概括能力和构架文章的能力。
二、要关注作业完成的过程
作业设计要兼顾核心素养的要求、课时目标的达成和学情,充分体现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作业的完成是循序渐进的,要与课内知识学习和生活问题解决相辅相成。本着让“作业完成经历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彰显学习的意义,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作业的完成过程。
1. 通过统整体现过程
作业设计要有大单元视野,要通过真实的作业情境,设计梯度合理的问题链,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设计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任务,构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在单元视域下统整设计这样的作业(见表3)。
在这项设计中,前一任务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提升。作业设计的过程清晰,任务明确而有所侧重:规划—实践—创造—鉴赏。学生完成整项作业,就经历了新闻创写的完整过程,全面提升了综合素养。
2. 通过改编优化过程
语文教材本身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助读与训练系统,课文、单元、专题和全书的学习指向,承载着编者最直接、最明晰的目的,教师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便是落实课程目标。
然而,部分练习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课后的“积累拓展”(见图1)。
五、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1.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2.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图1 《苏州园林》课后的“积累拓展”
本题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与其他国家、区域园林文化的比较,感受中华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然而,“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这一要求,可能更适合高中或大学园林建筑系的学生。而且题中未明确规定资料的范围,学生漫无目的地查找,所得的资料零散庞杂、不够聚焦,因而难以比较。对比《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的大观园,与苏州园林却有若干相似之处,教师可把这道题重新统整设计如下(见图2)。
五、小组合作,完成下题。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将《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大观园与苏州园林做比较,根据下面的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形成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任务1:聚焦大观园的树木、花草、石头、池沼,探究其上有哪些苏州园林的影子。
任务2:聚焦大观园的园景构图,其艺术性跟苏州园林有何相似之处。
任务3:聚焦大观园的花墙与廊子,探究其“园景幽邃”与苏州园林的哪个特点相同。
任务4:大观园和苏州园林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统整后的作业便于学生实践,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分类、概括和整合能力。因这项作业难度仍然较高,故而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3. 通过选点细化过程
当下,作业的检测形式大抵是“收缴作业—教师批阅—发给学生—教师讲解”,呈现的是完成结果。完整的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完成的过程。
在六大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在实践中的历时较长,因此,尤其需要教师看见、参与和指导阅读的过程。例如,读《西游记》,可选择“泪水”等具体的“点”,让学生聚焦具体情节,见证孙悟空“由野性的猴子,到有情义的人,再到彻悟的佛”的成长历程,感知他的爱心、感恩和责任。选择更为巧妙、更有意义的“点”,教师要进行主题定位,梳理、聚焦整部作品的核心价值。又如,《红星照耀中国》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让读者在立体的人物形象中,重识英雄的伟大与平凡”。那么,教师可设计“我为心中的英雄画像”“我为英雄设计明信片”等作业。这需要教师先行阅读,充分熟悉名著内容,做到前后勾连。
语文作业应激励思考,这还要求教师所选之“点”能够让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认知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执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可选这样的“点”:这篇文章是真人真事吗?这个“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让学生参照《战国策》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史料,考证《唐雎不辱使命》的真实性。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本文疑点重重。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明明疑点重重,为何流传千古?进而得出结论:作者不是要表现历史事实,而是要歌颂士人精神。《唐雎不辱使命》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来衡量。
三、要提供作业完成的支持
课堂学习有教师指导,而作业则是无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作业有的重知识技能的迁移,有的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有的重学科融合的创意……多样化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必然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优质完成创设支架,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与策略路径。
1. 所给的方法要具体
“要求式作业”只告诉学生“要做到什么”,而学生最需要的却是“我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变“要求式作业”为“指导式作业”,教给学生真正的方法。
例如,布置一项常见的写作型作业“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教师很容易把“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混为一谈,指导学生“有丰富的细节,叙事有波澜”,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如何才能做到有丰富的细节,叙事有波澜”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有效的写作知识,必须是“细化到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就细节描写而言,教师可以先根据细节体量大小,把细节分为单一细节和叠加细节,再把叠加细节分为同境叠加、异时叠加,并通过例文拆解,感知其样态和特点,给学生以清楚的认知。要求学生“叙事有波澜”,教师要先带领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名篇的剖析,研究名家制造波澜的语言图式,如用外来人、外来环境和外来物进行阻断,调整顺序,先抑后扬等。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写作技术,引领学生最为经济地抵达才会成为可能。
2. 完成的路径要清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一个亮点—诗歌创作。初中生所作的诗歌不仅需要用轻盈、单纯的表达方式,还要求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精神,写出独到的感知。然而,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通过个人体验唤醒审美体验不易达成。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诗歌欣赏—诗歌仿作—独立创作—作品展示”的路径支持,助力学生从人间烟火中“看到诗”。
例如,仿写叙事诗,可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情节、诗人述说的方式、诗中的场景,甚至诗句的格式,来降低创作的难度;仿写抒情诗,可引导学生到诗中寻找意象,为仿写匹配同质的意象,创设相近的意境,顺着作者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其诗意地表达。
具体创作时,教师可先明确主题,让学生找到一个或多个情感“发散的点”,即找到具体的、能够寄托感情的意象。鼓励学生运用陌生化的修辞、陌生化的动词,为诗作增彩。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结尾进行主题升华。诗作文字要通俗浅显,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轻松活泼。诗作所表达的精神和价值观,也应能引领学生乐观向上。
3. 选择的媒介支持要典型
引领学生跨媒介获取信息,观察和思考不同媒介的语言运用,探究其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和评判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求真的态度。这样的作业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例如,影视媒介是一种综合艺术,集音乐、美术和语言等表现形式于一体。影视的内涵丰富,是真实生活的缩影。教师可以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聚焦一部电影,进行结构欣赏、角色分析、主题解读、台词摘录和结尾创写;也可以站在思想教育的立场上,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评判作品,提升学生的分析、辨别和判断能力;还可以选用不同的媒介,通过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要注意的是,跨媒介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教师要坚持学科素养,注重情境创设,追求资源融合,用任务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跨媒介综合性学习为学生赋能。
创编科学高效的作业,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在强化巩固与实践的基础上,作业设计一定要注意科学、聚焦、分层和趣味。通过指向素养的“赋能型”作业实践,真正唤起学生情感的主动和认知的投入,激励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究。
(作者系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惠阳路校区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