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演奏四、五指力度薄弱不均技法探析

2024-06-25杜木昕

文化产业 2024年14期
关键词:轮指小指食指

杜木昕

琵琶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乐器,其独特的音色与美感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但在演奏过程中常常面临四、五指力量薄弱,从而导致音量不均匀,听觉上节奏不稳定的问题。现对琵琶轮指演奏中力度不均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无名指与小指的力量相对较弱的原因。通过对不同因素的综合考量,提出在日常训练中应如何改进练习方法,从而提高演奏技巧和舞台效果。

何为琵琶

琵琶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弹拨类乐器。历史上所谓的“琵琶”,并不仅仅是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早期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不等,如月琴、阮等,都可以说是琵琶类乐器。据历史记载,琵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是共鸣箱(两面蒙皮)为圆形的直项琵琶,由秦末的弦鼗发展形成,“阮咸”或“阮”就是这样形态的乐器,共有四弦十二柱,是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因为晋代的阮咸善于弹奏此种乐器,便用其名相称,也就是今天的“阮”。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是说,批把原本是胡人的乐器,多在马背上演奏,向前弹的动作被称之为“批”,向后挑的动作称之为“把”。在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了一种曲项琵琶,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南朝王僧虔《技录》:“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见,在南朝时期,“琵琶”已经能够在宫廷中演奏,而后被改制成为新型的“琵琶”。隋唐时期,琵琶的演奏技法与制作结构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与现代的琵琶非常相似,最突出的是演奏技法的改变,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左手在品或相上按弦,而右手带甲片,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此时,琵琶已成为一种盛行的乐器,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通常在乐队中处于领奏地位。

琵琶轮指演奏

轮指,简称“轮”,轮指可分为上出轮(弹奏方法a.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弹出,大指挑进;b.大指挑进,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弹出),下出轮(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弹出,大指挑进)两大类。其中,上出轮运用较多,可以演变为三指轮、四指轮(半轮)、五指轮(全轮)、长轮、双弦轮、圈轮、满轮等。轮指也是弹挑技法的拓展,例如,全轮一般是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弹出,大指挑进,而形成的5个点组成,而半轮则由3到4个点组成。这一技法适用于展示连贯的、歌唱性的旋律,也是琵琶的一种独特演奏技法。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艺术夸张,指的就是轮指的演奏效果。

琵琶演奏技法受力不均问题分析

轮指的魅力在于,不仅可以让琵琶曲更加柔美动听,还使听者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对这项演奏技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轮指的演奏技巧,是每一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都不会忽视的重要问题,它能够考量一名琵琶演奏者的水平高低。因此,常常把它摆在琵琶右手指法的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轮指发声的形成是由于一根手指触一下弦,发出一个“点”的声音为单位,由于其时间和数量有限,加之失去了其他动力与部分阻力,使之声音短促,都是以“点”来连接的,永远不会听到以“实线”发出的声音。那么,在演奏时要求把这一短促的音点延长下去,形成一种线性的连贯音响。轮指不同于拉弦乐器,用弓子上的马尾对琴弦持续摩擦形成长音,而是以手指依次触弦来形成圆满无痕的长音。因此,对右手触弦的轻重衔接、快慢起伏、触弦角度、触弦深浅等问题决定了轮指的质量是否优质。其中,轮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演奏中技法受力不均的问题。

无名指与小指力量较弱的影响

轮指的独立性与颗粒性,即成“点”,清晰表达后才能连贯成“线”,为了让“线”更加统一流畅,就需要注重每个音点的质量。在轮指演奏中,四、五指会更加容易出现含糊不清,一笔带过的现象,难以与其他手指形成平衡,会对轮指音量的大小、强度,音质的纯净、通透,速度的稳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体的演奏效果。

无名指与小指力量较弱的原因

生理结构原因。无名指和小指相较于其他三个手指,它们肌肉之间的结构和力量都会弱一些。医学书籍中有如下描述:在人手拉动手指运动的肌腱中,大指的肌腱为完全独立的肌腱,食指肌腱相对独立,拉动剩下三根手指的肌腱最早是相连的,也叫腱联合,其中无名指的腱联合面积最大,它的运动受中指和小指的制约很大。然而,轮指讲究颗粒性和均匀度,想要把轮指练得颗粒性清晰、均匀圆润,习琴者就必须想办法通过练习挑战人手的生理结构,将它带来的不便在演奏时降到最低。

直接原因

日常用手习惯问题。人们可能在日常行为活动中多使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的使用频率较低,长此以往,其肌肉发育状况相较于其他几个手指会有所不足,从而难以平衡。在琵琶演奏中,无名指与小指如果未经专门训练,在灵敏度、力量、速度上都会与其他手指有明显差异。

手指控制力差。手指的控制力对轮指的均匀性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演奏者无法有效地控制手指的起落,就会导致力度不均。

技巧运用不当。演奏者在轮指过程中,技巧运用不当也会导致力度不均。例如,在轮指过程中,演奏者可能过于依赖某几个手指,而忽略了其他手指的运用,从而造成力度不均。

在演奏中如何做到轮指时音量均匀且稳定

该问题主要是解决手指前端,尤其轮指所运用的直接力源于手指而非腕,强调指关节、第一环节、前段“站立”。训练初期可以先解决局部的问题,但不能只注重局部练习,还需要重视整体的协调。所以,一定要在解决局部问题的过程中,加入整体部分的训练,或是在局部训练高完成度的基础上,回到整体训练。同时,轮指的演奏不能以力度的大小为标准,要注意其松弛度、灵活度、声音的美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解决方案。

加强手指的力量训练

通过加强手指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手指的力度和耐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轮指对手指力量的要求。保持大指、食指、中指出指后的手势,并绷直手指,使无名指和小指不能借力,感受到指缝间独立的轻微撕扯感。随后,分别将无名指与小指抵在弦上,在无名指练习时应禁收小指,尽可能将两指分开。在小指练习时,无名指应与其他三指一样绷直,通过手指独立的力量顶弦,在手指独立用力的情况下,用最大的力气将弦顶出,保持轮指手型与手的位置不变。每指弹10个一组,每组中间让手适度休息,彻底放松右手后,再次摆好手型,找到正确发力感。

提高手指的控制力

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指控制力训练,可以帮助演奏者提高手指的控制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手指的起落和力度。在掌握顶弦的基础上,仍保持大指、食指、中指出弦后的手型,但不再处于紧绷的状态,将手指放松,无名指与小指可以在复手上当6厘米,触弦方向与面板约40度的位置,与弦一厘米的位置,快速而自然地弹出,练习方法同上。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肌肉记忆的同时,也能够增加指尖的力量。在增加单独指尖力量的基础上,可以将无名指与小指连贯起来单独出指练习,但小指仍容易在无名指出指后被惯性带出,划弦而非弹弦,使声音不“实”,甚至于划出甲片与琴弦的杂音。

轮指技法在作品中的作用

琵琶曲《春蚕》是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在人生篇中的一部巅峰佳作,在作品引子部分中,使用了大量轮指技法,是模仿了西域乐器鹰骨笛的音色。西域地域辽阔,笛声洪亮、悠长且持久,营造出一种在黄沙大漠中笛声悠扬回荡的意境,强有力的轮指所模仿的笛声应极具穿透力。而在回声部分,轮指音量弱,音色缥缈,但不论音量或力度强弱,都应保持音色平均、一致的状态,不可因为四、五指的力量弱,不能紧实地触弦,就从听觉上给人以忽强忽弱,甚至时快时慢的感受,破坏整体氛围。

琵琶曲《霸王卸甲》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其中,“楚歌”运用长轮,配合左手揉弦等技法,如同在诉说着战败的苦楚与悲情,轮指有强有弱,快慢结合,丝丝入扣,每一音点都如同诉说着、哭泣着,但在变化中仍要保持轮指的稳定性。主人公项羽柔情的一面与战斗时的部分形成对比,令人肝肠寸断,“众军归里”一段,用大指起板,这段是悲伤、低迷情感的延续,需要以一种匀速而宁静的轮指表现激战后失败的结局已定,军队麻木而无奈的凄凉感。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是作曲家吕绍恩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中,真实存在的故事作为作曲背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中,开头所运用的扫轮,在中低音区弹奏,神秘而低沉,令人肃然起敬。所以,力求音色的浑厚与稳定,是风雨欲来山满楼的战争爆发前的紧张与压抑。

琵琶曲《山之舞》是由现代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陈音先生所创作的,以贵州一带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文化为主题,与琵琶演奏完美结合,形成兼具民族与现代作品风格的一首乐曲。其中,18小节开始的山歌部分,所使用的半轮“3”、七指轮“1”,需要以轻盈迅速地轮指体现出音乐的生动、起伏变化。但是,为了表现这样的状态,就一定需要轮指的颗粒性清晰,不能混作一片,声音拖沓,失去神韵。这一部分内容,像是描绘了少数民族唱跳歌舞的画面。

在琵琶轮指的训练与演奏中,最重要的就是“点”的问题,演奏者应该注重加强对每个手指的控制练习和对短板的及时补足。其中,四、五指最容易对轮指整体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着重注意四、五指的独立性与颗粒性练习,扎实地打好“点”的基础。同时,琵琶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琵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也逐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创作中融入更多种风格,使这一乐器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且多元化。琵琶演奏者要深入了解琵琶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艺术风格、不同派别,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一步一个脚印,提高个人演奏水平,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琵琶艺术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轮指小指食指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降落伞(翻绳)
旋转手指操
浅析琵琶演奏技法
磨 刀
雨林游记
琵琶轮指演奏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咬小指缓解心悸
平衡尺子
拇食指巨指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