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问题与路径研究

2024-06-25赵银姬千勇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教育

赵银姬 千勇

摘要:地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地域文化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在地化依托、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和教育目的的关键载体。当前,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存在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创新不足,融入思路缺乏系统性设计,国情教育师资匮乏,以及教师对地域文化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应依托中国故事,精准挖掘与创新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分层递进,将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体系;协同整合,加强地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实效。

关键词:地域文化;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涵;在地化

中图分类号:G648.9;H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3.012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3-0102-06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说:“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1]如何在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责任所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应重视其在共时性话语结构中的建构与指向[2]。将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中华观,而且将对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当前围绕地域文化如何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学者们纷纷关注到了地域文化在教学体系中的价值,从融入对外汉语语言文化教学实践、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等方面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地域文化教育实践问题,但理论联系教育实践的系统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本文拟探究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问题与路径,以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实效。

一、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持续增大,针对这一群体的国情教育逐渐成为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关键环节。为了使来华留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并扩展其跨文化视野,地域文化教育在国情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目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的概念,莫衷一是,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地域文化同时具有地理属性与人文属性,是一定地理范围内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一般包括地域因素、人的因素和文化因素。文化作为分析性范畴,其内涵的定义更多强调其作为概念范畴在分析过程中的实用性[3],因为任何文化形态都是作为实体存在于具体的时空当中的,并在实际应用中蕴含价值判断。因此,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不仅要关注作为“概念”的地域文化,更要探讨作为“实体”的地域文化,即弄清楚地域文化在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的定位和重要性。

1.地域文化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在地化依托

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中国国情教育就是“知华”的实际举措和“友华”的基础动作和必要步骤[4]。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 》指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5]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包括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并确保相关知识的基础性和完整性。因为要实现从熟悉到了解再到理解中国国情的递进式目标,社会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在建构文化事实与文化意义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因此创设文化情境在国情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由于国情教育实践性强,文化内容的形式和含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时空,仅靠课堂内知识传授,学习者很难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分析体系[4]。将地域引入国情教育体系,旨在构建真实的文化情境,使地域文化成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在地化教育方式。

在地化教育倡导扎根当地实际——一方水土特有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等的学习[6]。将在地化教育理念引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其本质目的在于发挥地域文化的环境育人和隐性育人功能。在地化教育强调将教育与生活、与地方、与当地生态联系起来,将地方与环境贯穿于教育教学语境中[7],是参与式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地化教育中的地域相关知识存在于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之中,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也涵盖现实和历史层面。一个真实的地域文化应包括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否则将无法体现出其“活”的特质。只有将这种思考融入课程设置和活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快地、深入地融入真实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应依托优秀地域文化及其社会实践基地、民间组织、当地企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载体,找准情感共鸣点、利益交汇点、议题兴趣点[8],有目的地组织各类中国国情、民情、地情考察实践、社区服务和优秀地域文化体验等活动。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更能激发来华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2.地域文化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容的核心所在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容需紧扣国情教育的核心目标,并精准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不只是一种地方性的表达,更应被放置在国家乃至全球的背景中进行深入阐释。首先,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还具有自身的内生性和特殊性。因此,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视域下看待地域文化,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历史渊源,以及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这对于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5·27”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和合、仁爱、大同、向善、家国同构、大公无私、天下一家、团结互助、厚德载物”[10]的价值与理念,而这些思想理念又广泛地内含于具体的地域文化当中,如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蕴含着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而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越文化则体现了开拓进取、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其次,地域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内在基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然而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地域,其内涵和体现都各不相同,需结合具体的地情加深理解。例如,浙江在自然资源有限、工业基础也较薄弱的情况下,秉持红船精神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讲求实效、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精神,将资源小省发展成了经济强省。这种结合地情解读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方式,是深度理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依托真实的地域文化环境,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在地化国情教育,也是正面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一直被外部的“他塑”所制约,导致他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与中国实际形象存在反差。而结合地情进行在地化国情教育,不仅是展现真实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是消除对中国误解、加深跨文化理解的核心环节。

在阐释地域文化的内涵时,既要重视地方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也不可忽视地方与世界的相互关联[11],地域文化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交流,还是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播,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历史名城绍兴,传达着江南文化丰富的内在意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中同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从地方与世界的视角来看,深入挖掘绍兴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优秀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国宝贵的资源,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地域文化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目的的关键载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来华留学生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还是推动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来源[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在面对全球挑战时,各国应超越自身利益,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和福祉,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实践。如何让来华留学生深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为此贡献力量,我们不仅要高屋建瓴,也要低重心、小切口,更要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价值导向,以跨文化交流为实践路径,结合来华留学生关切的真实问题,讲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互通寻求理念共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3]。地域文化作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在地化依托,能够为来华留学生搭建融通中外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空间,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

二、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地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教育实践中因诸多因素影响,存在理论无法落地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创新不足

地域文化资源作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素材,应立足于国情教育具体目标,去粗取精、有的放矢地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挖掘和创新运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方面不够深入,融入时或缺乏对历史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维度的考量,或仅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内容[14]。例如,组织来华留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但是活动设计并未考虑到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点,也没有深入挖掘博物馆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难以激发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融入思路缺乏系统性设计

目前,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体系路径主要以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等国情教育课程为依托,辅以第二、三课堂文化讲座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中对地域文化的融入不足[15],部分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中严重缺位[16],尤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缺少可依赖的操作目标[17],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教学评价以知识技能考查为主,缺少多样性和深度。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以通用型教材为主,其中只涉及一部分地域文化知识,并主要通过地域文化阐释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习俗文化等历史性[18],对于其现代性、先进性的观照不足。另外,课堂教学与相关校内外地域文化实践活动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缺少系统性、针对性的规划。

3.教师对地域文化作用认识不足

将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要求教师要对地域文化的环境育人、隐性育人的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不仅要具备较充足的地域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地域文化国情教育存在教师对留学生地域文化需求了解不深、对地域文化导入意识不强、相关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地域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等问题[17],这些是阻碍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文化自觉是建立在教师在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对异文化的共情能力,进而具备国际视野等[19]。可见,提升教师的地域文化自觉性,提高其地域文化意识和素养,对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三、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可以从地域文化资源挖掘、融入国情教育教学体系和地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

1.依托中国故事,精准挖掘与创新优秀地域文化资源

首先,应根据国情教育的目的和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对中国故事内容进行筛选,找准情感共鸣点、议题兴趣点、利益交汇点,讲好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当代中国发展的故事、“一带一路”的故事[8],助力构建“立足中国,融通世界”[13]的话语体系。其次,应根据中国故事内容,深入挖掘地域优秀文化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模块化教育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可分为地方区域优势模块、地方人文精神模块、地方历史文脉模块、地方政策改革模块、地方文化实践模块等资源[20],这为展现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提供了较全面的素材,对于构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地域文化资源体系有借鉴意义。再次,高校应与拥有地域文化资源的相关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紧密合作,形成长期长效的合作关系,打造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基地,将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2.分层递进,将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体系

应立足学生需求,以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对话能力为实践路径,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学内容上以点带面,以地域文化反映中华文化特色、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互动为思路;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地域文化在地化特色,多采用体验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分层递进将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首先,在讲授地域文化知识内容上,除应保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外,还应关注其历史性、时代性、先进性。地域文化是基于一定地域条件和历史背景下的综合性知识体系,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例如,在挖掘和阐发杭州西湖文化价值时,不仅应从地域文化视角去考量,还应从中国古典审美、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等多个维度去考量,还应充分运用文化景观、博物馆、美术展等“活”的资源,为地域文化知识传递提供在地化依托。

其次,应以课程为依托,加强第二课堂、文化体验、学术讲堂等实践活动的整体性融入。应立足学生需求,充分考虑其语言文化背景、学习需求,遵循文化认知规律分层推进,实行阶段性融入。在初级阶段,可

为其多提供与当地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可

通过参观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体验式学习,助力来华留学生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在中级阶段,可依托教学实践基地,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通过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文化展览及讲座等,帮助来华留学生深入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和发展脉络,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综合认识。在高级阶段,可通过参与式学习,融合学科专业与地域文化,以培养来华留学生在特定地域文化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独特视角。例如,可引导经济学、管理学专业背景的学生,结合地域特色深入探究当地经济发展、管理创新的经验,为解决地域文化问题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案。

3.协同整合,加强地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熟悉地域文化、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国情教育教师团队。同时应引入社会力量,邀请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文化名人等担任特聘教授或客座讲师,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教学内容。其次,地方政府应联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建地域文化研究基地,共同致力于地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教育推广和实际应用,为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再次,教师应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国情教育理论水平,在来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第一线讲好中国故事。高校应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专家指导、校际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强化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以适应地域文化国情教育的特殊需求,为高质量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

四、结语

作为中国国情教育的核心要素,地域文化有利于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助力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既能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然而,目前的相关教学实践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例如,针对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地域文化教育案例研究有待加强,需探索更多具体途径和方法来促进地域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融合。后续可以加强对地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以提高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EB/OL].(2021-06-22)[2023-09-10].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622/c436975-32137384.html?ivk_sa=1024320u.

[2]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3]何平.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1999(2):68-79,159.

[4]胡清国,张雪.对话理论视域下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探析[J].海外华文教育,2020(3):11-19.

[5]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9):35-50.

[6]汪明杰.在地化教学:教育生态化转型的支点[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2):13-16,24.

[7]丁学森,邬志辉,薛春燕.论我国乡村教育的潜藏性危机及其消解:基于在地化教育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19-23.

[8]卢鹏.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方略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2):154-159.

[9]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知,2022(8):4-6.

[10]王华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1):210-217.

[11]成尚荣.多元一体:地方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N].中国教育报,2023-06-30(5).

[12]张伟.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105-116.

[13]姜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J].当代世界,2018(7):75-78.

[14]王甜甜.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浙江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4):91-94.

[15]马玲玲.江苏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研究[J].现代盐化,2019,46(6):141-142.

[16]刘春梅,韦树兰.“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探讨[J].高教论坛,2021(9):76-79.

[17]毛向樱,苏小芳.广西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1):8-12,17.

[18]叶胜男.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的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1):151-154.

[19]吕兆格,田珊珊,佘泉林.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J].,2024,25(2):80-85.

[20]陈旦.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立德树人的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70-72.

[责任编辑:毛丽娜]

收稿日期:2023-09-18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浙教函〔2022〕51号);浙江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研究一般课题(2023-GJXSJYYJ-B-016)

作者简介:赵银姬(1980—),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浙江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东亚文化比较;千勇(1979—),男,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

猜你喜欢

留学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