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演进趋势、热点主题与未来展望
2024-06-25艾昆鹏王海雨
艾昆鹏 王海雨
摘要: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分析工具,基于2018—202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期刊(含扩展版)文献数据,对相关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进展很快,不但产出了大量的成果,也涌现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演进大致以“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为主线,并出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等新兴热点。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点、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话语建构等主题展开。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内容分析可知,随着研究推进,探讨的主题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入,但也存在学理性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不足等问题。加强对基本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深化研究主题,注重研究合作,丰富和创新研究视角与方法,应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3.003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3-0018-13
作为人民民主理论发展的最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民主发展目标。这也意味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今后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回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探讨成果,分析研究趋势与热点主题,显得十分必要。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综述的成果大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进行梳理[1-4],缺少量化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尝试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全过程人民民主”虽然是在2019年11月被首次提出,但从其理论内涵和具体实践来说并不是全新的事物,而是对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及其实践成果的新认识、新概括。因此,此前围绕人民民主进行的探讨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积累。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人民民主”研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关系,本研究将数据检索时间提前至2018年1月,以国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以期能够准确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趋势与热点主题。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CNKI数据库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论文,以“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题或篇名进行检索。如前所述,为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在中国民主研究中的重要性,将论文检索时限设置为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初步检索后,在得到的检索结果中剔除书评、会议信息、期刊卷首语等不相关数据,最终得到数据样本455篇。然后将选中的数据样本以Refworks格式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得到所选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篇名、关键词、发文日期等信息,并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换与分析。
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可用于清晰呈现某一学术领域研究趋势和动态,其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对分析学术研究的趋势与现状具有独特优势。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2高级版对45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与知识图谱绘制,在软件参数设置环节,时间范围限定为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Time Slicing设置为1,即在时间区域内将一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聚类Timezone视图等知识图谱。在解读上述图谱的基础上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总体趋势、热点主题,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深化的方向进行探讨。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趋势
1.发文量分析
发文时序分布可以直观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总体趋势。2018—2023年论文年度发文量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3年的相关文献检索至9月初,因此在折线图中出现下降态势。按照月平均发文量计算,我们预计2023年相关文献数量也将超过200篇。总体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直接相关,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8—2019年。这一阶段时间较短,两年内累计发文24篇,平均每年发文12篇。近十多年来,虽然学界关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由于不是学术热点话题,所以此阶段的相关研究发文量并不多。但这一时期围绕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已趋于成熟,这为后续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第二阶段为2020—2023年。这一阶段累计发文431篇,平均每年发文108篇,研究活跃度比较高。这一阶段相关研究发文量持续上升,并在2022年出现发文量高峰,出现这一趋势与党和国家顶层设计推动具有直接关联。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虹桥街道时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首次提出“全过程民主”这一概念,因此自2020年发文量有了大幅提升。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决定》,将“全过程民主”写入国家法律;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首次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内涵、制度要求和具体措施;2021年11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被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这一系列举措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度重视,也使得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更加活跃,并在2022年迎来发文量的高峰期。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点、逻辑理路、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对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术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一重要论断对2023年的相关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该阶段的研究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话语建构等话题进行探讨,并开始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等新兴热点相结合,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
2.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是直观反映该领域内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的分析工具。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作者合作网络见图2。图中节点圆圈与作者姓名字号越大代表该作者发文量越多;不同作者之间连线代表其合作关系强弱,连线根据时间早晚由绿色向黄色过渡,连线越多说明合作研究得越多。
作者发文量是反映该领域内作者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普赖斯定律,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应为3篇及以上。本次所采集的样本数据中共有19位学者满足标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主要作者发文情况见表1。
结合图2和表1可知,董树彬、佟德志、张爱军三位作者的节点最大,说明其发文量最多,且发文时间多为最近两年。从作者合作关系的强弱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作者呈现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布局。合作关系较密切的作者团队主要以天津师范大学的佟德志、西北政法大学的张爱军和吉林大学的董树彬为主的作者群体,其研究主题依次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民主价值与网络传播、比较优势与话语体系。
总体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不同学者之间交流合作较少,即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作者合作团队,但由于不同作者知识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各合作团队大多来自同一高校或同一地区高校,不同作者群体间的合作不够紧密。
3.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研究机构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托。运用CiteSpace对455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到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圆圈与机构名称字号越大,则表明该机构发文量越大;节点间连线代表研究机构间合作关系强弱,连线根据发文时间早晚由紫色向黄色过渡,连线越多说明该机构合作关系越强。
机构发文量能够客观反映研究机构在某一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根据对研究机构的发文量统计,选取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对其研究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主要机构见表2。由表2可知,10所研究机构累计发文100篇,占总样本的21.98%,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代表性。由图3和表2可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最多,数量为15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发文量为12篇,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发文量也都在10篇及以上。
从合作关系来看,在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中,除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外,其他8所研究机构均有合作研究。由图3可知,除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外,其他研究机构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总体来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联系交流合作网络,相关合作尤其是发文量较多的机构间合作,对进一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从空间分布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相对较少。这一结果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教育等资源更为雄厚,因此研究机构也相对较多。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分析相关文献主题与核心的重要参考。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导入455篇文献数据,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通过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与关键词聚类图谱并以此分析该领域的热点主题。
1.关键词演进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图中节点圆圈与关键词字号越大,则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根据关键词在研究中出现的时间早晚,连线由紫色向红色过渡。由图4可知,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关键词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说明学界对这些话题关注度较高。其他字号相对较小的关键词如“以人民为中心”“选举民主”“中国式民主”等,说明学界对这些话题也有关注。从图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基层治理”“制度优势”“人民至上”等关键词的节点与连线颜色呈黄绿色,说明这些话题在最近两年关注度较高,进行的学术探讨也比较多。根据该共现图谱呈现的关键词与连线颜色,可以判断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关键词大致呈现以“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为主要线索的演进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的研究特点: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之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人民民主政治展开,并对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之后,学界研究经历了从侧重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特点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整体研究,再到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中国式民主政治话语的认知过程。
中介中心性是用以测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为分析关键词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需比较关键词的频次与中介中心性。关键词频次与中介中心性见表3。表3中,中介中心性越高则表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频率越高,在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也越强。通常来讲,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为重要关键词。由表3可知,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的重要关键词有7个,分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国家治理”。
其中,“全过程人民民主”频次最高,共计274次,首次出现时间为2021年,中心性为0.14,说明其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对其后的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引证分析作用;“协商民主”表现出最高的中心性,首次出现时间为2018年,说明其在相关研究中影响力较大。但也有中心性较高而频次较低的关键词,如“国家治理”,中介中心性为0.1,出现频次仅15次,说明这一关键词的影响力大但受到的关注较少,此类中心性与关注度不匹配的关键词将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热点话题。
2.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由于图4中出现的关键词较多且结构较松散,不能准确显示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故对图4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一般来说,聚类图谱的模块值即Q值在[0,1]区间,且Q值>0.3时,表示划分的聚类结构较为显著;聚类图谱的平均轮廓值即S值>0.5时,表示聚类是合理的,S值>0.7时,聚类是高效且可信的。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0.650 1,S=0.876 2,说明该聚类结构非常显著,具有高信度、高效率的特征。
关键词聚类图谱有助于归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状况和热点。图5所示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共出现9个主题,本文选取其中前8个聚类的相关关键词汇入表4,结合既有文献资料,可将国内的相关研究归纳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点、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话语建构等研究热点,分别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什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怎么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全过程人民民主怎么发展”“中国式民主如何建构”等问题。
其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特点研究。从前述关键词演进可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的最初阶段,相关研究聚焦其“全过程性”内涵特点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展开内涵探讨。对“全链条”的认识共识性较大,主要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民主程序[5]。对“全方位”的界定则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全方位”指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既包括人民,也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主要机构[6];也有学者认为“全方位”表现为民主主体包括全体人民,民主领域涵盖政治民主、生活民主、社会民主[7]。“全覆盖”一般指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客体上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6]。除“全过程性”外,“人民性”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特点研究的重要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是人民民主,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8]。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特点的研究虽然集中在研究的最初阶段,但深化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认识和学术诠释,集中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什么”这一重大命题,一方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对廓清“民主等于选举”的西式民主迷思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智慧。
其二,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理路研究。这类成果主要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两方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研究。学者们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和民主话语的演变过程,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发生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密切联系[9]。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产物,其基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平等理念和唯物史观的一脉相承[10-11]。从历史视角和理论视角探讨梳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怎么来的”这一重大命题,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主题的深化,也进一步提升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学界的研究热度。
其三,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意蕴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和明确的价值追求,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较为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追求目标,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主回归人的本质”这一价值精髓,体现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12];以人民为中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自由民主的本质属性,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追求,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此外,也有学者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3]。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意蕴的研究试图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这一重大命题,在研究中体现了国内学者对中国式民主价值层面的深入探讨,同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构成了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路径研究。这类成果在研究中主要有两种逻辑进路,一种是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重点场域,另一种是根据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技术手段。前者重点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基层和监督这三个实践场域,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14],提出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制度格局[15],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监督和保障机制[16];后者则从坚持党的领导[17]、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18]、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19]和探索数字民主赋能[20]等方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逻辑和实践进路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成就,明晰了未来的实践探索方向,推进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怎么发展”这一重大命题的思考。
其五,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建构研究。长期以来,“民主等于选举”的西式民主支配着民主理论的国际话语,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最新阐述,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全新概括,也实现了民主理论的话语创新。学者们围绕如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构建、增强中国式民主的国际话语权展开了一系列学术研究,认为在反思、批判西方民主话语并借鉴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中国民主话语为人类民主话语增添了实质性的新内容、作出了开创性的新贡献,实际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民主话语形态[21]。这类研究在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尝试给出“中国式民主如何建构”的初步回答,为构建中国式的民主理论与话语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3.研究主题演进分析
研究的动态演进是把握研究现状的重要参考。为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热点的动态演进,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的TimelineView和TimezoneView功能进行知识图谱绘制。TimelineView是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视图,主要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TimezoneView是关键词聚类的时区视图,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知识演进的趋势,可以清晰地显示研究主题的更新和相互影响。
(1)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主题演进分析
“基层民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民主制度”的相关研究在2018—2023年持续受到关注,共同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经典主题。围绕“基层民主”的研究并先后与“协商民主”“全方位民主”“选举民主”“民主集中制”“基层治理”“村民自治”“治理效能”等关键词相联系,并共同构成该主题2018—2023年的研究演进。围绕“党的领导”的研究先后与“依法治国”“国家学说”“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等关键词相关联。围绕“人民民主”的研究先后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制度化”“党内民主”“全过程”“中国之治”“群众路线”“民主政治”“中国与世界”“人民主权”等关键词相关联。围绕民主制度的研究先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价值”“公民参与”“民主权利”“一元二体”“人民性”等关键词相关联。上述先后出现的关键词构成了各主题自2018年以来的研究动态演进过程。
相较于前面提到的研究主题,“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较晚出现的研究热点。围绕“自我革命”的研究与近年来学界对以党内民主带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关注有着重要关联,并构成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一个新兴主题。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一重大论述推动了学者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对自我革命的关注。围绕“话语体系”的研究自2020年兴起以来,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开展西方自由民主的批判等方式对中国式民主话语的建构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
(2)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年度演进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年度热词及其演进,本文在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软件的TimezoneView功能绘制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Timezone视图(如图6所示)。时区图谱以关键词的出现年份为基础,以关键词频率为累积量,借此可反映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热点变化,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趋向。由图6可知,由左到右6列年度热词分别代表2018—2023年的相关研究,图中节点圆圈越大说明该时期发文量越多,其代表的领域在相应时间段处于研究的繁荣期;节点间连线根据发文时间早晚由紫蓝色向橙红色过渡,连线的粗细反映了各时
间段研究的传承关系。2018—2023年国内有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2018—2019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理论准备期。这一阶段有关“人民民主”的研究文献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人民民主”这一关键词也是该时期最突出的节点,与之相关的重点研究主题受到学者关注,这些主题包括协商民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
其二,2020—2021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起步期。这一阶段出现了“全过程民主”“中国式民主”等特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词,学者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依托对中国式民主政治的理论逻辑、制度结构、比较优势、话语建构等问题开始进行学理化探讨。同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引入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视野,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三,2022—2023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发文高峰期。这一阶段在前期的研究主题上持续深化,并在协商民主、话语构建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此外,区间内出现了与该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热点词语,如“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同时,区间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与国家治理的相关研究联系更加紧密。可以预见,今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和实证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受到学者的关注。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述方式的变化,而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新认识、新概括,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为推进中国民主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激发了新的问题意识。正因为如此,自2019年11月首次被提出后,学界就一直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并取得了一系列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当然,由于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大,在几年的时间内很难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和全面,就此而言,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少局限。
(1)研究成就
其一,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兴趣在持续增长。从研究成果产出来看,近几年相关发文量不断增加,各层次相关立项课题显著增加。从研究人员和机构分布来看,投入相关研究的人员和机构越来越多,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成立相关研究中心,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专家学者。
其二,研究主题内容不断丰富。根据发文的时间线和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探讨的话题内容范围在不断拓展,既有侧重于对内涵特点、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进行抽象理论阐释的研究成果,也有侧重于对制度形式、运行机制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研究成果。
其三,研究的问题逐渐深入。结合关键词的时间线和时区分布可以看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内容随着研究进程在不断深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概括和解释逐渐深入到从哲学和价值层面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意蕴,进而探讨相关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二是逐渐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政党制度、政协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层治理实践等话题关联起来进行更大视野的分析,有助于开辟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问题域。
其四,研究方法开始走向多元化。开始阶段的研究大多采用理论阐释和规范性的方法,后来有部分研究者开始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际运作情况,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置于世界民主制度发展历史背景下,采用比较方法考察其制度形式特点、价值内涵和发展路径。
(2)研究不足
其一,从学理性角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展开的研究偏少。在已有成果中,虽然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特点、价值意蕴等方面的文献很多,但大多数流于一般性的阐释,并且重复性的观点较多,在表述中与政治学专业理论术语和概念结合度不够,整体学理性偏弱。
其二,缺乏纵深研究。较多研究成果停留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表面描述或粗线条逻辑分析层次上,缺乏对其深层机制和历史演变的深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人们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理解。
其三,研究方法和角度仍有待丰富。在研究方法上大多还是偏重于逻辑推导与宏大叙事,虽然研究中有少量的实证与案例研究,但总体来看应然研究占大多数,质性结合研究、实证研究力度远远不够。这种状况也使大部分成果的社会价值主要局限在理论宣传领域,政策影响力比较有限。
其四,跨学科研究不足。结合研究背景、合作网络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中共党史学科,而来自哲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2.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的提出和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环境与实践进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仍将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与不足,本文认为,未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继续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好在哪里等命题的研究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理论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更高级形态的民主,对民主的实现目标和制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以往的民主理论来解释和论述很难实现对其进行准确和深刻的把握。现有研究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什么”这一命题的基本认识已经初步形成学术共识,但对“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研究仍有待继续深化。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特点在现有研究中的阐释力度也相对较弱。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怎么来的”这一命题,学界虽然在百年党史视域下进行了一系列学术探讨,但从中华民族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共和国发展史等角度进行的相关梳理应进一步加强。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这一命题的研究则应当进一步加强国际视野和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因此,未来仍需要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要对其哲学基础、主体逻辑、权力与权利逻辑、价值内涵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学理性探讨,为建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充分的知识资源和理论依据。
(2)从多角度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主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涉及各个领域、各个主体和各个环节,未来研究中除从价值、制度和实践角度进行探讨外,还应从权力分配与权力约束、政府统筹与社会参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民主文化培育等角度展开分析,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认识。此外,民主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伴相生,党的二十大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最新部署,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优势如何体现,也是需要深入推进的研究主题。
(3)加强数字化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怎么发展”既是中国式民主道路面对的实践问题,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所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必须置于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数字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信息更加广泛传播和容易获取,也带来了数字鸿沟、虚假信息泛滥、信息茧房、技术审查和限制等问题。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数字化时代发展中必然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社会舆论、数字政府建设、群众参与方式、民主空间场域等方面的新发展新态势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影响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4)加强研究合作,丰富和创新研究方法
从研究形式来说,应加强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研究机构与政党组织、人大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主体之间的合作,推动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调查研究和案例积累,为从动态和微观层面研究制度运行提供经验数据支持,增强研究成果的政策影响力。同时,也应加强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和创新研究视角与方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一种民主理论和民主话语,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具有丰富的实践场域。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今后应当更加注重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君,杨抗抗,李熠.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J]. 政治学研究,2022(6):48-62,157-158.
[2]崔丽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综述[J].理论视野,2023(2):93-100.
[3]刘诗铭.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动因、本质内涵与价值影响:基于海外学界积极认知的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22(10):41-47.
[4]李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阐释与实践方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高端研讨会综述[J].政治学研究,2023(2):165-168.
[5]陈浩天,李玲睿.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趋向与价值前瞻:基于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西北人口,2021,42(5):80-90.
[6]佟德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逻辑与全面发展[J].政治学研究,2023(2):39-48,169.
[7]佟德志,王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素与结构[J].探索,2022(3):42-49,2.
[8]佟德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4):4-11.
[9]张爱军.理想与现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引领与实践调适[J].学术界,2022(3):49-62.
[10]张爱军,吉璇.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自媒体角色、过程及功能定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2):22-32.
[11]张爱军,雷艳妮.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舆论救济的人民至上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51(3):42-48.
[12]董树彬,何建春.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维度与策略[J].求实,2022(5):13-25,109.
[13]董树彬,付金辉.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J].理论探索,2022(3):43-48.
[14]董树彬,何建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哲学意蕴[J].求实,2023(5):16-24,109.
[5]李静,王君仪.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及其特征分析[J].学习与探索,2022(9):43-50.
[6]佟德志,王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素与结构[J].探索,2022(3):42-49,2.
[7]陈周旺.全方位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体系与制度选择[J].学术月刊,2020,52(2):68-75.
[8]陈家刚,曲政.全过程人民民主: 时代价值、制度基础与实践空间[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24(1):3-12.
[9]彭冲,王炳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话语结构的流变[J].探索,2022(2):39-50.
[10]杨嵘均.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创新[J].学术界,2022(3):37-48.
[11]曹典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唯物史观本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3):1-9.
[12]张力伟.回归人的本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精髓探析[J].理论探索,2023(5):31-37.
[13]王婵,徐雪梅.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价值与基本遵循[J].观察与思考,2022(3):60-66.
[14]张君.全过程人民民主: 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J].政治学研究,2021(4) :11-17.
[15]陈尧.建构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路径——基于公民参与的视角[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5): 43-54.
[16]王阳亮.人民监督权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价值与保障机制[J].探索,2022(3): 50-60.
[17]刘培功.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基层党组织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与完善路径[J].理论探讨,2022(2):28-36.
[18]程同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民主实践和治理效能[J].党政研究,2022(2):77-83.
[19]王宗礼,韩世强.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要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1):71-78.
[20]肖滨,袁进业.让基层数字化民主运转起来:浙江省“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案例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23(1):50-55.
[21]李海青.论中国民主话语对西方民主话语的批判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101-114,164.
[责任编辑:毛丽娜 王天笑]
收稿日期:2023-11-10
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YX202310)
作者简介:艾昆鹏(1976—),男,河南省确山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等;王海雨(2000—),男,河南省禹州市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