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2024-06-25宋丽娟

关键词:数字技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促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协同共生。基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将通过赋能产业技术创新、用户数字化阅读、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但数字技术在激发内容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多元化组合的同时,也使出版业面临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引发的产业发展方向、用户数字化阅读需求引发的出版转型升级问题、技术盲目应用带来的伦理风险等现实挑战。为实现数字技术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势赋能作用,出版业应立足历史纵深视域,正确把握出版发展导向;积极应对传播生态变革,推动出版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出版业供需关系动态平衡;树立共建共享理念,打造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关键词:数字技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3.013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3-0108-07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嵌入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出版业发展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协同共生的阶段,呈现向出版融合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出版产业链不同价值主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创新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赋能,引发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产生变革,推动优质出版资源的一体化生产、多渠道发布、最大化传播[1]。当前,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正在推进,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已取得一定成效,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现实挑战,是进一步厘清数字技术与出版业转型升级关系的基础。目前,学界已经关注到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分别从技术角度阐述数字技术对出版场景[2]、出版生态系统以及其关键环节优化[3]的赋能,或者从现实角度阐述出版业发展的破局进路,如融媒实践创新等[4],较少从技术嵌入的角度探讨数字技术发展对整个出版业发展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立足数字技术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势赋能,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以期构建现代化出版产业体系,推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回顾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从纸质出版到如今的数字化呈现,以及出版流程的系统性优化,数字技术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基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将通过赋能产业技术创新、用户数字化阅读、出版人才转型调整等方面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1.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技术创新,助力出版业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是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些年,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深度嵌入出版业的流程、管理和产品形态之中。前沿科技与产业结合,对出版业产生一系列影响,推动出版业不断向数字化、交互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首先,数字技术推动出版形态多元化。数字出版的技术日新月异,出版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不断融合发展,产品形态百花齐放[6]。从传统图书到有声图书,再到VR、AR技术与声频、视频完美融合,内容与数字技术的碰撞促使更具吸引力的“量身定制”产品涌现,打造出全新的阅读交互形态,吸引用户的阅读兴趣[4]。其次,数字技术推动出版流程重塑。伴随着语义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入出版业全生命周期,其内容生产、质量评估与发行推广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重塑,出版流程发生整体性变革,表现为选题策划高效化、审稿评议智能化、编排校对自动化、生产印刷按需化、营销服务精准化[7-8]。再次,数字技术推动出版业创新发展。随着读者阅读场景日益沉浸化、便捷化,出版单位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主体,与互联网、新闻媒体、数字阅读平台的业务不断发生跨界协同的关联[9]。出版单位不仅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对同一内容进行不同样态的呈现,还可以对出版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从而进行多次传播,还会彼此之间形成联盟,依托各自优势打造内容生态体系和传播生态体系,形成集群效应,推动出版业快速发展。

2.数字技术赋能用户数字化阅读,促使出版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时代,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数字化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与此相适应,出版产品的应用场景已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平台构建、阅读生态等都呈现出新特征,进而促使出版业转型升级,实现自身多元化、长远化发展。

在生产方式方面,数字出版、网络出版、融合出版等新型出版形式正是基于新技术对知识进行重组、新的媒介形式催生出新产品、新的渠道搭建出覆盖面广和效率高的传播链而产生的[10]。从印刷出版到电子出版,再到网络出版甚至云出版,数字技术对出版形式和内容的赋能更加深化,为提高出版业现代化能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平台构建方面,当前各出版单位正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基础开展平台建设,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落地加速了平台建设实践的推进,形成了以需求为驱动设计相关功能模块的机制,促使平台和出版单位之间形成关联畅通。传统出版时代,出版业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出版平台的构建也是独立进行的,更多倾向于门户网站的建设。数字出版时代,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普及,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需求使得平台生态体系共建共享的需求日益突出,表现形式也从多媒体化向沉浸式转变。在阅读生态方面,基于读者需求优化内容的叙事逻辑和阅读体验是生态构建的底层逻辑。推动从知识传递方转型升级为知识服务提供方甚至是解决方案供应方,一方面来源于需求侧对供给侧的推动;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数字出版产业的技术创新,以知识图谱化与体系化等数字化、数据化加工方式,利用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传播渠道[11],使阅读生态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共生进化。

3.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人才转型调整,保障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人的高质量发展。出版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人的转型配套,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是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出版人才偏向于知识型的单一人才,而在技术嵌入的现代出版体系中,只有创新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对接出版行业人才需求[12]。出版内容生产与传播等流程模式受到数字技术的重塑,面对受众数字化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转变,如何提高出版物的吸引力与销售量也需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出版人才转型。

一方面,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促进高校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树立全新的与智媒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探索构建既掌握编辑出版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机制,以从人才供给端提升人岗适配度。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浪潮中,出版人才的数字化出版意识、数字化技能对于优化出版流程、缩短出版时滞、提高出版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障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传统出版社中,绝大多数人员都是传统编辑,因此通过行业培训,促进传统编辑转型为融合型出版人才非常重要。

二、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健全现代化出版产业体系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数字技术在推动文化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多元化组合的同时,也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1.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引发出版业发展方向问题

在出版业,技术一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文字载体从骨、竹到帛,再到纸、电子屏,技术变革与出版业发展之间始终存在互相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革新使得出版业的革新具备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出版业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应用。

在传统出版中,科技赋能的核心在于“工具为我所用”,主要表现为内容数字化、出版流程高效化、产品形态多样化等,这推动出版主体在传统出版业务的基础上从业务、管理、队伍建设、服务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而在现代出版中,出版业着重提升其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其重点任务表现为建设融合出版平台、推动出版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出版新型业态等。梳理近年来出版相关政策文件发现,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再到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其导向是全要素、全流程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从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应用、促进成熟技术应用推广和健全科技创新应用体系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出版业也都在积极探索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是出版业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

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共生作用,在创新速度与效率方面形成叠加效应成为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既定的,科技的运用应该是助力而非主力。从技术赋能角度看,只有将技术深度契合于现代出版业的现实需求,并与出版业的发展目标相匹配,使出版领域的融合发展从“融合需要技术”向“主动拥抱创新技术”转变,才能提高技术与出版融合的适配度,进而推动出版业的创新发展。

2.用户数字化阅读需求引发的出版转型升级问题

出版业的最终指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地应用到文化产业,人们的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智能终端与多种应用场景的结合,人们的消费需求愈加显现出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尤其伴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受众的消费同样呈现出网络文化消费的特征,即社交性与圈层化、增值性与再生化、创造性与新式化、互动性与协同化[13]。而要实现他们之间的适度匹配,就要求出版产品的主要载体形式与出版领域的消费市场相匹配,合理布局“线下”“线上”两大领域的生产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来自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出版业仍要开发纸质产品,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与科学普及,着力满足不同群体阅读需求。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人均纸质报纸阅读量为14.76期(份),人均纸质期刊阅读量为1.88期(份)[14]。由此可见,时至今日,纸质载体尤其是纸质图书因其强大的生命力依然被读者们所喜欢。另一方面,以数字媒介为载体推动和加速信息流动,成为出版业的必然选择。由于手机、电脑、iPad等成为很多人生活学习的必需品,数字化阅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相比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长,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多。正是在纸质载体的基础上,出版业为满足用户对于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推出更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载体,建构起多维的阅读体验场,如听书和视频讲书成为人们较为常见的阅读选择。因此,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出版业必须及时关注网络文化消费的新特征,增强供给侧结构对用户阅读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从生产环节入手,创新数字载体形式,以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3.技术盲目应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问题

如今,科技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在加快。

在全社会全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由于技术存在一定的领先性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出版业在应用先进技术时也必然会遇到一些伦理甚至法律问题。例如,将ChatGPT应用到数字出版中,可能会引发技术图景中作者角色的退化、技术决策中编辑身份的消解、技术秩序中主体道德的下沉,以及技术监控中数字资本的入侵等风险[15]。对此,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颁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防范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这也充分说明数字技术虽然应用前景广泛,在提升效率、质量上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在应用到具体领域中时也会导致一些技术侵权、监管滞后等问题。所以,出版利益相关者在引入数字技术时,需要统筹规划,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全盘接受。

三、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技术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在数字经济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推动数字技术和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其实质是将出版业系统地融入数字中国建设,以数字技术驱动领域内生产服务方式变革,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品服务的数字化供给,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1.立足历史纵深视域,正确把握出版发展导向

回溯人类出版史,文字载体从竹简木牍发展到纸墨文书再到智能阅读终端。从悠久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连续性正是由于这些媒介的有力推动,尤其是纸籍形态的纸质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凭证。纸的发明和活字印刷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技术则不仅重塑着传统出版,而且催生出数字出版。但不管出版形态如何变化,其内容载体、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如何创新,出版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意识反映与多态呈现[16],出版的最终落脚点是使知识与文化得以延续与沉淀,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这使得出版业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求的日益凸显,出版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正确把握出版的政治方向,推动党建工作与出版工作深度融合,在深刻把握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起用户与出版者的联结,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为目标,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2.应对传播生态变革,推动出版技术创新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加速发展引发传播生态变革。在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网络平台已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使得传播从原来的信息单向流动演变成沉浸、互动、多维的立体流动,开放、共享、便捷、灵活的特性也促使用户积极参与到传播活动中。

针对当前传播形态的变化,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智能出版等新型出版业态被业界广泛认可并实践,出版业也比以往更加注重利用新型传播手段,以提高优质数字出版内容的到达率、阅读率和影响力。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开始被应用到办公软件、知识服务平台等领域,也逐渐融入人们学习生产之中。在智能传播环境中,传播的核心是智能,智能是促成传播面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17]。对此,出版主体尤其头部示范企业需要加强对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探索应用,在从精准识别数字时代产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阅读需求到打造出版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这一全链条上开展多维度、多主体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出版业与技术的适配度,突破出版融合发展瓶颈,以创新内容呈现方式、提高出版物质量为着力点,推动出版领域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例如,中国知网一方面大力推动出版模式创新,通过网络首发、双语出版、OA出版、增强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助力科研工作者和学术出版机构快速传播和共享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腾云出版大模型赋能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融入写作、选题、审校、排版等出版全流程,大幅提高了出版效率。

3.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出版业供需关系动态平衡

服务效能是基于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而言的。相比传统出版,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在推动出版供给侧和受众需求侧平衡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正在重新建立平衡,尤其是阅读行为的转变和阅读场景的丰富使得用户的数字阅读需求增大,并反向作用于出版的供给侧,进一步提高出版领域的供给能力。从技术所引起的连锁效应来看,出版主体亟须开展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出版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更多出版示范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从2021年即开始启动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每年遴选一批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目的就是引导企业优化内容供给,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成功打造标杆产品或服务,通过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广泛影响,带动引导更多出版企业和人才参与到出版融合发展事业中。当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正在推进实施,出版业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服务供给方,应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独特品牌优势、内容把关优势和大量用户数据信息,把存量和增量资源进行创新呈现,探索不同领域文化资源的多样化供给方式和实践样态,促使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缩小地区间数字鸿沟,加速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

4.树立共建共享理念,打造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随着出版新形态的日益多样,利用数字技术引领出版业打破行业生态壁垒,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出版产业链发生变革,推动出版主体更加重视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衔接性、协调性以及实现跨行业的融合。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行业变革,只有作用于供给体系整体质量的提高,才能让信息化、智能化的杠杆作用发挥出真正实效。在融合发展成为数字经济社会关键词的当下,出版业应以更加充分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为考量,加强内聚外联,从重视数字出版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数字出版资源库、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链和数据资产化运营机制、打造智能融合的数字出版新业态、重塑数字版权保护新生态等多维度出发[18],加强资源、人才、技术和传播渠道的共建共享,提高内容策划与生产、发行等环节的运营效率,构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确保优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应通过打造稳固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避免出现跨行业的替代性产业,使出版业借助技术赋能不断提升融合创新能力。除推动产业向两端延伸、畅通产业链外,出版业还应把信息技术企业引入产业链中,使其技术优势转化为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四、结语

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随着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全覆盖,数字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更加深入,产业内不断发生着资源建构和资源撬动。只有厘清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的赋能,抓住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的关键,促进科技成果不断在出版产业内转化,才能加速构建现代化出版产业体系,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义,王可研.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机理、丰富内涵及实践进路[J].科技与出版,2023(6):9-21.

[2]段永杰,李彤.数字出版中AIGC生成物的应用场景及其伦理规制[J].出版科学,2023,31(6):84-93.

[3]刘琦,王华丽.出版数字化转型与编辑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3(9):68-71,85.

[4]李新.内容与技术的耦合:图书的融媒实践创新:以人民融媒的融媒书为例[J].传媒,2020(22):66-68.

[5]余人,萧荣璇.技术融合助推出版高质量发展:从智能出版到智慧出版[J].编辑学刊,2023(4):6-12.

[6]刘锦宏,张玲颖.“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回溯[J].中国出版,2020(24):11-15.

[7]向飒.用户画像下学术期刊智能出版的融合发展及系统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23,44(3):121-127.

[8]薛丹,闫秀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探讨[J].,2022,23(2):103-108.

[9]周敏,郅慧,滕文强.信息生态视角下的数字出版变革:内生机理与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3(6):34-39.

[10]张天景.守正与创新: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以社科学报编辑的视角[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21(5):72-76.

[11]刘翼,王浩川.知识服务视域下“新出版+X”构建阅读新生态[J].出版广角,2020(14):19-21.

[12]金鑫荣.加快建设一流出版学科的时代要求与实践探索[J].中国编辑,2023(7):56-60.

[13]程越岳,张星.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40(3):81-86.

[1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EB/OL].(2023-04-23)[2023-10-07].http:∥www.chuban.cc/yw/202304/t20230423_32710.html.

[15]刘海明,马皖雪.ChatGPT应用于数字出版的伦理风险与伦理原则[J].数字出版研究,2023,2(2):21-26.

[16]王炎龙,江澜.基本概念、知识体系与实践拓展:出版学研究的阐释向度[J].中国编辑,2023(9):22-26,39.

[17]焦宝.智能传播时代文学传播生态的革命性转向[J].学习与探索,2022(8):184-190.

[18]谢亚可.数字出版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进路[J].出版发行研究,2023(1):8-14.

[责任编辑:毛丽娜]

收稿日期:2023-11-22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42400410522)

作者简介:宋丽娟(1984—),女,河南省长葛市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出版产品检测中心编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宣传出版、舆情传播。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