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片冰心在玉壶

2024-06-25王雄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6期
关键词:芙蓉楼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是一座存在于唐诗中的文化名楼。

芙蓉楼闻名天下,缘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好友辛渐而写下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这又是一个“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名楼”的经典案例。

大约在1200年前,一个寒冬的清晨,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将时空编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在镇江金山的芙蓉楼上,江宁县丞、诗人王昌龄与友人辛渐依依相别,难分难舍。他伤感之极,七言绝句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脱口而出。其一诗记录了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诗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拨开心中的愁云,向友人、向这个世界做出坦荡真切的表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好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出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寒意弥漫在烟雨中,也弥漫在两位友人的心头。尤其是诗句中所表达的“冰壶”气节,蕴含着“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澈;为官应内清外润、廉洁奉公”的深意,为阴暗、沉闷的黑暗社会树立起一座阳光、正气的丰碑。

由此,芙蓉楼以“冰壶”正气诗的姿态,走进了唐诗,走进了千万民众的心田。王昌龄让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

说起王昌龄,可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诗人,他有许多头衔,首推“诗家夫子”。古时,夫子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相当于老师。就是说,王昌龄的诗写得非常好,称得上当朝所有诗人的老师。又因他擅长作七绝,被人称为“七绝圣手”,有唐一朝,七绝诗执牛耳者。他还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与高适、岑参、王之涣齐名,合称“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成名很早,才名远播,却一直发配在外地做小官,并且一再遭贬,理由是“不护细行”,即不拘小节或行为不检。这说明王昌龄和大多数文人一样,才情高,情商低;写诗真好,官场不行。然而,坎坷的经历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也许,正是因为被误解、被贬谪,阅历成为财富,才有了这份坦荡而纯正的情感。

眼下,全国有两处芙蓉楼在蹭王昌龄这首诗的流量:一处是江苏镇江的金山芙蓉楼,一处是湖南怀化洪江芙蓉楼,当地人都说自己的祖居地是当年王昌龄送别朋友写诗之地。这也情有可原,镇江和黔阳都是王昌龄的贬谪之地,王昌龄在这两个地方做官多年,两地都出现了芙蓉楼,这也不足为奇。

两座芙蓉楼都是依山傍水,别致雅典。登楼眺望,远山近水,风景怡人,一览无遗。虽都是仿古建筑,存在即是合理,已经成为文人骚客登临品茶、吟诗的胜地。

一首诗与两座楼,闪耀着历史的光环和文化魅力。至于王昌龄送好友的那座芙蓉楼到底在哪里,似乎没那么重要了。人们只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凭吊的场所,或者说,营造一个咏物言志的意境。追忆前人光明磊落之风,感悟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王昌龄天才卓迈,乃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除了边塞诗,他的闺怨诗、送别诗也很闻名。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送别诗情意久长,余味不尽。闺怨诗悲怆哀怨,此恨绵绵。

王昌龄年轻时,其诗作在长安城就享有盛名。他的生平、履历正史记录不详,只能从与他同时代交游的人来推算,或从他的诗歌中寻找蛛丝马迹。王昌龄的亲人,只查到有两个弟弟,其余的没有记载。

与其精彩绝伦的诗句和满腹经纶的才学相比,王昌龄的一生,可谓风雨漂泊、仕途艰辛。他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他一生曾两次被贬蛮荒之地:一次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他获罪被贬岭南;一次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秋,他被贬为龙标尉。

大唐诗坛高手如云,王昌龄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他诗作丰厚,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王昌龄写作七绝诗时间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写作七绝诗并获得优异成就的名家。他有记载的诗作共181首,其中七绝诗就有74首,占唐诗七绝诗的六分之一。明代评论家王世贞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唐代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把王昌龄列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唐朝诗坛上的地位。

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赊酒小饮,恰好碰上四位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奏名曲。三位诗人来了兴趣,欲比个高下。王昌龄说道:“这些歌女的唱词中,谁的诗句点唱得多,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唐第一诗人。”

于是,歌女每点唱到他们三人中谁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画一下。当王昌龄画了两下、高适画了一下时,王之涣没听到自己的诗句被点唱,脸面上就有些挂不住,便对二位说:“那几个丫头片子,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不入流的歌曲,下一位,那个最漂亮的歌女,一定会唱‘阳春白雪之类的雅句,就会有我的。”王昌龄、高适哈哈大笑说:“期待。”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高兴地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这一段佳话,流传了千年,在民间争相传扬,成就了一个经典的成语:旗亭画壁。

王昌龄是位乐观派,即便是在贬地任上,依旧疏狂,依然故我,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不亦乐乎。他以为清者自清,总会有还清白被重视的一天。他正是以这样的天真无邪,享受着交友的乐趣和写诗的快乐。

王昌龄一生交际很广,而且都是牛人。他和当朝著名诗人几乎都有交往,如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岑参……简直是星光闪耀,全唐诗收录了许多大腕赠予他的诗篇。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许多亲朋好友给了他慰藉、友情和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这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40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迁任江宁丞,相当于南京市江宁县的县令。干了4年,因言事犯上而获罪,41岁那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见到好友孟浩然。孟浩然抱病相见,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诗从洞庭秋意写起,给人以萧瑟之感,在赞叹王昌龄的政绩和才华的同时,对王昌龄远谪岭南,深表同情与忧虑。

两年后,王昌龄遇“天下大赦”,得以北还,续任江宁丞。返程中再次途经襄阳,又见孟浩然,两人非常高兴。孟浩然不顾自己的疽病还未痊愈,便杀鸡宰羊招待王昌龄,还安排了一顿河鲜。没想到,孟浩然因吃了河鲜,痈疽复发,不治而逝。

南宋计有功所撰的《唐诗纪事》记录了孟浩然之死:“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发背且愈,相得欢饮。浩然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南园。年五十有二。”

噩耗传来,王昌龄还在返回长安的路上,他悲痛万分,充满了自责、懊丧。

顺汉江,入长江,王昌龄在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遇见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两位当朝诗坛明星,在那浩瀚的洞庭湖上,一叶扁舟,对酒当歌,感叹人生之悲欢离合。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给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在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中,隔空喊话:“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历史就有这么多巧合,十年后,李白因参加永王叛军而被判长流夜郎,果真“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罢官。他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对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史书记载甚少,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词条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看样子,他还是死在了自己的“玉壶冰心”上,终究为污秽的乱世所不容。

次年,宰相张镐出任河南道节度使,召集浙东、浙西、淮南、青州四节度和时任谯郡太守的闾丘晓一同救援睢阳,闾丘晓故意拖延,待他率援军赶到时,城池已陷落三日。张镐遂以贻误军机罪,下令处死闾丘晓。行刑时,闾丘晓乞求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说,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希望留下他的性命。当时,跟随张镐救援睢阳的淮南节度使高适,正是王昌龄的好友,他早已将王昌龄的冤情禀明了张镐。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江苏镇江,古称润州。

金山脚下,塔影湖畔,第一泉旁,坐落着一幢远近闻名的芙蓉楼。

时光穿越到东晋。那时镇江城东,一条关河逶迤曲折,晃晃悠悠,缓缓流淌,一座单孔石砌的拱形千秋桥横跨两岸。桥东有座月华山,山上有座芙蓉楼。令人痛心的是,如此一座远近闻名、蜚声千古的名楼,在清道光年间,因兵乱被毁,成了一片废墟。

当地人说,如今塔影湖畔的芙蓉楼,就是月华山芙蓉楼的“再版”。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城吴初筑也,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也就是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建于东晋,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到唐代时,一座普普通通的城楼,因为王昌龄的诗名而流芳千古。芙蓉楼也由此进入繁盛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登楼眺望,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吟诗作赋,远山近水,天地壮阔。

眼下的芙蓉楼,乃1992年重建。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位于镇江金山湖西岸一角,正对金山寺。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芙蓉楼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的佳地。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掎角之势,相映成趣,成为赏心悦目的亭台楼阁美景。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

古时芙蓉楼的具体位置,可以从诗中大概看出一些端倪。当年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其二诗,提及在芙蓉楼送别好友时,能看到城南城北的景致,此楼必位于镇江城中心。诗中说可观长江,并不能说明此楼位于江边,否则就没有城南城北之分了。

唐朝时的建筑物都很低矮。天气好时,登楼凭栏瞭望,近可看波光粼粼的金山湖水,远可望见浩荡奔流的长江。有资料显示,月华山是北固山进入镇江古城的余脉,在今天的千秋桥街东侧,处于闹市之中。唐代的芙蓉楼遗址已无法考证,月华山也踪迹难寻,我们只能从诗中去揣测它当年的风采了。

芙蓉楼内可见大型壁画群,包括《千秋江山图》《平明送客图》《芙楼话雨》《王昌龄送辛渐诗意图》等。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塔影湖畔的芙蓉楼,以夏日湖中荷花盛开的美景而出名。其中通外直、高洁不争的气节,恰如诗人王昌龄“孤洁恬淡,与物无伤”的品性。

芙蓉楼的夜景是一绝,尤其是满月上中天的时节,水中映着的硕大圆月与楼阁上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湖水波光粼粼,船中人品茶饮酒,舞弄风雅,十分舒适惬意。

雪峰山脚,沅水、?水汇流处,有一千年老镇——黔城古镇。

古镇里有一座古朴雅致的江南庭院。信步其间,亭台楼阁错落,参天古树环绕,山水掩映成趣。这便是湖南洪江芙蓉楼古建筑群。

芙蓉楼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占地4250平方米。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主楼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楹联书写着:“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构成了“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的壮丽景象,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据《黔阳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城县,唐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改为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洪江市。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受贬来到黔城任龙标县尉。

据传,王昌龄任龙标尉时建芙蓉楼,作为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王昌龄死后,芙蓉楼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建芙蓉楼。时任黔阳县令曾钰在《重修芙蓉楼碑记》中写道:“今黔阳县治……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王昌龄字少伯)送辛渐赋诗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而少伯独以龙标名,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旧址重修芙蓉楼。”

这座芙蓉楼古建筑,已非王昌龄笔下的楼,但山水仿佛还是唐时的模样,?水秀气缥碧,沅水宽阔清深。对岸满坡绿树烟村,菜畦稻田,远山如黛,疏淡的水墨画一般。千百年来,黔阳古城以王昌龄为荣,每个角落几乎都流传着当年县尉和诗人的故事。

芙蓉楼群护以石栏,临江有一处码头。古代水运发达,宾客前来,至此下船,踩石上岸,便达庭院正门——龙标胜迹门。穿过此门,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右行,便是芙蓉楼主楼。飞檐翘角、重檐青瓦,这座木质结构的小楼共两层,全楼48块门窗,精雕细刻,灵动婉约。

青砖砌成的拱门上悬挂三个大字“芙蓉楼”,其中“楼”的繁体字是由“木”“田”“安”三个字组成——“木”用来建房子,“田”可以种粮食,“安”代表着家,“安”下面的“女”字,意味着家有贤妻。有房子住、有粮食吃、有贤妻持家,便能够安居乐业。

门楼上有5幅水墨“泥塑”。正中一幅“王少伯送客图”,气势恢宏;四周春夏秋冬图,山水鸟兽神态逼真。画作采用堆塑工艺,原材料中含有当地盛产的桐油,泥塑防虫防腐,经得住风吹雨淋,保存较为完好。

令人称奇的地方还有两处:门坊高近三丈,面向码头倾斜二尺八寸,倾斜度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此门几百年来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与通用指南针相反,门楣正中的指南针却是上南下北,为何会如此?至今仍是个谜。

走进楼内,挂有一幅王昌龄画像,画中人身着红袍官服,双手托起诗卷,清瘦矍铄。他在龙标做官七年,也是他生命画上句号前最重要的句式,留下大量重要的诗文。他亲民爱民,深得民心,百姓敬称为“仙尉”。

出芙蓉楼,便是小巧玲珑的芙蓉池。虽为池,其中之水却永远灌不满。原来,地下为溶洞群,直通河底,芙蓉池就像一个漏斗,无论注入多少水,都会汩汩流进溶洞暗流。人们都说,池中住着一位芙蓉仙子,常与王昌龄月下对歌呢。池畔有一亭,似一弯新月故叫“半月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对芙蓉楼进行复修、维修,并扩建了芙蓉楼西园,修建了根雕陈列室。有一巨大的千年樟树根雕,刻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罕物品。2013年5月,黔城芙蓉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流连于芙蓉楼左侧长长的碑廊,竹木相错,绿荫如盖,环境十分清幽。在100多块历代题诗作赋的镌刻、碑石中,寻读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頫等历代名人的墨迹,其乐无穷。还有一些残碑断碣,忠实地记载着芙蓉楼的沧桑历史,尽管被风雨磨灭了字迹,但如同王昌龄的足迹一样,铭刻在人们心中。

读《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一些好奇者不禁发问:“辛渐是什么人?他与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是什么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昌龄和他的感情很深。分别时,王昌龄竟然一气写了两首诗,这就是例证。

有人说,辛渐是王昌龄的好朋友,而且应该是同乡,关系很亲近的那种。“洛阳亲友如相问”这一句就表明他们关系匪浅,大概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所以,洛阳亲友才会有可能向辛渐问起王昌龄的近况。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创作背景是诗人刚从岭南大赦回来,尽管官复原职,但还是会时不时被拿出来说事,受到他人谗言的攻击,故有了“冰壶”的表白。显然,离别并不是这首诗最主要的主题,诗人是借离别来写自己的身世感慨。

不就是与朋友离别么,为什么要写两首诗呢?有人分析,王昌龄对头天晚上写的诗可能不太满意:“不好,太平淡,没有意境。”于是就另写一首,就有了“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流传千古的佳句,让历代读者对作者有了更多的牵挂。辛渐也成了不是名人的名人,这和李白诗中的汪伦有一拼。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其一诗是江边送别,其二诗是楼上饯行。尽管其二诗不怎么出名,但透露了不少信息,比如送别的具体地点、季节,还有一些细节活动。“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原来在这座芙蓉楼上,不单是空口饯行,而是在前一夜摆了酒宴的。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可以判断出写这首诗的背景。诗中说“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丹阳正是现在的镇江地区。

大家熟悉的“冰壶”诗,王昌龄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树立起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

清代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点评道:“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流连。”

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

以冰心和玉壶作比,诉说着自己高洁纯净的情怀。一千多年来,被人们反复吟咏,余味无穷。王昌龄一笔动天下,将自己的清白留存于世,也使得见证这片“冰心”的芙蓉楼流传千古。

据《唐才子传》记载,王昌龄被贬生涯的开端,是因为不拘小节,得罪了朝廷权贵,因而受到排挤打击。他先被贬到岭南,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龙标,一次比一次偏远。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过多的细节,但也可以想象王昌龄当时一定处于漩涡的中心。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以王昌龄个人的微弱力量,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内心的正道,保持自己冰清玉洁的情怀,保持不向权贵低头的人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友人的嘱托,也是一种自我表白。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洁白、晶莹、纯净。

所谓“玉壶”,本是道家教义,指虚无之心。冰心和玉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用冰心、玉壶自喻,来表达自身的光明磊落。冰心形容内心的纯洁,如同冰块,而玉壶则比喻品性高洁。西晋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及孟郊的《吊元鲁山》:“冰心镜衰古,霜议清遐障。”都是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讲人心的清透、纯净、率直。

玉壶,玉石制成的壶,一般用来饮酒或喝茶。南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李白《待酒不至》中的“玉壶系青丝,沽酒何来迟”;李商隐《深宫》里的“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等,都是古人对玉壶的赞美。

有人质疑,王昌龄不是长安人么,亲友团应在长安才是,何来洛阳之说?据考,王昌龄从岭南大赦后,继任江宁丞。在赴任前,他曾滞留洛阳半年多,以示消积抵抗。当然,这里的“洛阳”也许是虚指,因为辛渐是洛阳人,他也只能让人家捎话洛阳。其实,他的话是对所有亲友说的。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玉壶可以解释为“酒壶”。古人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往往要送上一壶酒。借酒浇愁,也正是王昌龄的处境。也有人认为,在这里把“玉壶”理解成“明月”最合适。如果将“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成大白话,那就是说:我还是和从前一样,心很干净,但拔凉拔凉的,你若问我想什么,月亮代表我的心。

芙蓉楼是王昌龄与友人真挚友情的见证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将这份感情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不时地展现出来,让人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其实,古人与今人血脉相连、心意相通,仅一楼之隔而已。

诗人身处逆境,凄风冷雨,但他仍然是一颗玉壶冰心。夜雨从天降,落至江中,与江面连成一片。可想而知,这场雨绝非等闲小雨。别离本就易生惆怅,再遇上寒雨天气的渲染,更是将即将离别的伤感气氛推向顶点。然而,王昌龄笔锋一转,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显然是在对那些污蔑之词做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

谈及有关冰壶的喻义,唐开元宰相姚崇所作的《冰壶诫》影响最大。他写道:“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告诫后代,做人的内心,要像冰壶一样,清洁之至,内有冰清、外有玉润,冰清玉洁,是君子应有的德操,当官更因如此。不但如此,冰壶更被引为科举命题。如大诗人王维科举就凭一首《赋得清如玉壶冰》而夺魁,“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成为名句。

自从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如李白《赠范金卿二首》云:“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也写有一首《清如玉壶冰》:“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

我以为,冰心玉壶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芙蓉楼的楼魂所在。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情怀。作为一种道德自信和正义力量,它矗立于世,庄重地表明人们不应该对追求时代的公正与正气失去信心。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诗,让芙蓉楼闻名天下,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两座芙蓉楼都是傲然矗立,飞檐翘角,飞鸟展翅,比翼齐飞。

两座芙蓉楼,到底哪座是王昌龄送辛渐的芙蓉楼?原生态的芙蓉楼究竟在江苏镇江还是湖南古黔阳?今日仍有争论。时光飞度,思绪活跃。其实芙蓉楼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城一楼”的思维,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喜悦与格局。

要说渊源的话,这两座芙蓉楼都与王昌龄有关系。湖南黔阳就是唐代的龙标,王昌龄在那里做过县尉,江苏镇江离王昌龄做县丞的江宁(今南京)不远。在黔阳当地的清嘉庆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写于黔阳古城,但是多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此诗作于丹阳(今江苏镇江市)。

然而有学者说,这两座芙蓉楼都不是真的。

这两座芙蓉楼,本质上都是后世纪念性质的建筑。现存的洪江芙蓉楼重修于清代,镇江芙蓉楼则是20世纪90年代所修,而且都不在原址。据考证,明代以前黔阳芙蓉楼址应该直临沅江,清代重修时位置往?水偏了不少,至于镇江芙蓉楼,原址应该是在月华山(今属京口区),现址却在金山(今属润州区)。

当今学者一致认为,王昌龄的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即他重新就任江宁丞时。他得知友人辛渐要经镇江过江,准备取道扬州,前往洛阳,便专程从南京赶到了镇江,在芙蓉楼为友人送别。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再说王昌龄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时,离送别辛渐已有六七年之久。从诗首句来看,作者在“吴”,次句送客,眺望的方向为“楚”。如果说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写在龙标,显然与其二诗中的丹阳不符。故《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所叙述的场景应该发生在镇江芙蓉楼。

诗中所说的芙蓉楼在镇江,但为什么依然要在黔阳建芙蓉楼,并引得后人前去探访呢?有一种解释,就是王昌龄被贬黔阳后,怀念江南的生活,命人在这里也建上一座。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或纯粹是后人因诗附会,建芙蓉楼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具体说到王昌龄作诗的地方,其实古书上关于王昌龄生平的记载非常简略,许多具体的节点根本没有那么清晰,都是后人推测的,甚至辛渐是什么人都说不太清楚,只能说一个大概。

由此可见,《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镇江的概率比较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黔阳的可能性。譬如说,光凭“吴”和“丹阳”显然不够,用诗中几次出现的“楚”字猜想,也可以解释得通。

诗中用吴、楚两个地名来代指所在位置。可以试着去分析,首先国号为吴的,除了春秋时期,便是三国时期。然而两国位置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即安徽、江苏等部分地区,今南京、镇江、常州区域,因此这片区域也称为吴地。

楚国,一般都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虽吴先被越所灭,后越被楚灭,楚国之地几乎包含了长江中下游南部区域。但更多时候,楚地还是多指今武汉、南昌、岳阳等长江中游地区。

“夜入吴”可以想象为,江水东流自然会从楚地流到吴地,并不需要人在吴地,正如“黄河入海流”,其实鹳雀楼看不到海。丹阳也是楚国旧都之名,并非镇江专属,完全可以是虚指。照应“楚云深”,代屈原、京城之类的,行吟沅湘、远离王都,和王昌龄的人生轨迹都能对上。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回到原诗。“入吴”二字,便写明了进入吴地,在芙蓉楼送辛渐。因此芙蓉楼是在吴地。而今镇江,就是典型的吴地。所以说,芙蓉楼在江苏镇江无疑。从另一个角度看,毛泽东的诗词里有一名句“芙蓉国里尽朝辉”,湖南美名芙蓉国,有一座芙蓉楼也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这些分析与猜想,如此左右逢源,既彰显了王昌龄诗句的灵动,又再现了汉字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水文化学者。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750万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报刊刊登或转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合称“中国高铁三部曲”)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罗、波等文字。

猜你喜欢

芙蓉楼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之楼今何在
Poesía En la frontera
《芙蓉楼送辛渐》之楼今何在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张勇
石维文
玉壶
芙蓉楼记
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