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英雄赞歌与意蕴解读
2024-06-25胡依婷张媛源
胡依婷 张媛源
一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载,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工业题材在文艺创作领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铁路文学作为工业题材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相较于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文学、儿童文学、城市文学等显得较为小众,但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却不容忽视。对于铁路题材的书写与把控,如何真实再现其生活细节,激发读者的代入感与好奇心,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仅是对作者个体经验和生活阅历的考验,更是对其文学天赋的挑战。
在作品《紫银花锦》中,我们得以一窥作者对铁路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描绘。他巧妙捕捉铁路日常中的点滴瞬间,将笔墨集中于人物与事件之上,展现了不同人物与事件之间因铁路而紧密相连的纽带。然而,在众多具有书写价值的事件中,如何选择对文章具有构建性和决定性的情节,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采访”这一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主人公武西作为吉北工务段主任,受命前往大砬石工区进行采访,为撰写报告文学做准备。这种叙述方式使得铁路上的人与事通过镜头式的转换得以连贯呈现,不仅使小说叙述流畅自然,也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故事开头,通过“我”与“小秀才”之间的叙述联系,巧妙引入情节。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与“吴学民”之间的叙述主体逐渐转移至“吴学民”身上,使得“我”的角色逐渐淡化。这种转换使得“吴学民”能够更深入地还原故事,情节显得更为细腻真实。这不仅展现了作者精准的文笔,也让读者迅速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进而引发感官和思维的发散。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在写作中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与小说之间关注点的灵活转换。
叙事视角的转换使得现在与过去不断交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效果。文章结尾处的“我知道该动笔写报告文学了”一句,更是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文章中颇具现实意义的片段进行真实与虚构的思考。这种真实感与虚构性的交织,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它使得现实世界中的铁路工作人员的精神内核得以融入文章,从而延伸出更为宏大、本真的内涵。
此外,《紫银花锦》这一诗意的标题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然而,作品并非单纯追求文字之美,而是充满了强烈的叙事意图。文章中对铁路周围风景的描绘、对紫银花锦景象的渲染,都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诗意处理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这些看似随笔式的描写,不仅自然衍生出生活之外的东西,如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恶劣现实的抗争,更让读者在闲暇之余品味到文章中的意外诗意。这种诗意不仅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更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之中。在《紫银花锦》中,这种诗意散发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以及对工作、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
开篇最先出现的“小秀才”鲁成宗及其七言律诗,不仅是文章的引子,更是串联全文情节的线索。这首充满诗意的七言律诗,不仅概括了整个工区的故事,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它展现了工区环境的艰苦,以及大砬石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岗位,磨砺出坚定的信念。鲁成宗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铁路工作的热爱与信仰,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随着故事的展开,武西抵达工区站点,从温暖的车厢来到冰雪覆盖的大砬石,然而,他并未感到寒冷,反而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心旷神怡。在这里,他遇到了与传统工人形象大不相同的鲁成宗。紧接着,罕见的“白毛风”过境,天地一片灰黑。作者对“白毛风”的来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这一场景栩栩如生。在这种极端天气下,鲁成宗展现出冷静果敢的一面,他稳住大家的心神,观察情况并做出决定。这种前后印象的强烈反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在扫雪的场景中,我们借由武西的视角,认识了工长陆大伟。他的简短介绍让我们对工区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武西与全体职工打招呼,对后文出现的刘红云和陆小伟做了简单认识。通过陆大伟的解释,我们得知了武西的身份和故事背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随后,小说看似跳到了新角色吴学民上,但实际是对前文七言律诗中“紫银花锦”的悬念做出回答。吴学民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独自一人行走在大山中的铁道线上,三十年如一日地巡逻。他的绰号“神眼”不仅代表了他的专业技能,更体现了他对铁路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他对待石砟的温和口吻和对铁路工作的热忱,让我们看到了铁路工人的柔情与坚毅。在吴学民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他为提高工作效率所做的努力,以及紫银花的美丽与神奇。秋天时,只有这里开遍紫银花,傍晚时分紫银花与晚霞相连,像是生长到天上。这种景象让武西想到了铁路职工,他们像紫银花一样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能够托起奔驰的列车,坚守起铁路的安全。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紫银花对天气以及是否能进行铁路整修的预报性。
然而,吴学民话锋一转,提出紫银花锦的真正说法应当是诗句“紫银花锦绣美景连接晚霞”。由此,引出了第二任工长史大刚的故事。史大刚不仅是吴学民的师父,也是第一位“神眼”。他的“神”不仅体现在对铁路线路的观察仔细和精确判断上,还体现在他对线路问题近乎超自然的感受性。他与铁路的连接像是超乎肉体的心灵感应,这种感应源自他对工作的坚守和经年磨炼。在一次巡道中遇上“白毛风”,史大刚发现了钢轨裂缝,他几乎冻僵,却一心想着钢轨裂缝,咬牙坚持回了工区。那时他艰难说出“紫银花锦”,这个名字由此流传。
作者以“紫银花锦”为意象,层层递进展开叙述,不仅增强了人与景、人与铁路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展现了大砬石人的坚韧与不屈。同时,“白毛风”与“紫银花锦”也凸显了吉北地区的独特环境,为故事增添了地域特色。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丰富内涵,让我们对铁路工人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史大刚和吴学民这对备受赞誉的“神眼”师徒之外,大砬石工区还涌现出许多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七言诗中所提到的“坚守岗位不差样”,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铁路工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句口号的创始人,第一任工长陆成山,便是“一根筋”的典范。陆成山在工作中始终坚守原则,一丝不苟。他曾在一次清扫任务中,紧盯着刘世醒,确保他彻底清扫了所有残雪。这种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不仅让刘世醒对工作更加上心,还为他赢得了“道岔清”的绰号。陆成山的这种“一根筋”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工作态度上,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陆成山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的成长和事业选择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儿子陆大伟,作为工区的第三十八任工长,继承了父亲的严谨和认真。他与弟弟陆小伟合称“双棒”,在工区里有着很高的声望。而女儿陆桂花,尽管拥有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学历,却毅然选择了扎根铁路,从基层干起,展现出了与父亲一样的坚韧和执着。
然而,生活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波折。一天,陆小伟上班迟到,工区工具摆放混乱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作为管理者的陆大伟难辞其咎,而陆桂花因让公婆睡火车下铺未及时补票被发现,也陷入了困境。这些事情让陆成山深感生气和失望。在陆成山的生日宴上,气氛一度十分凝重。然而,兄弟俩和陆桂花都深知自己的错误,他们向父亲认错并表示悔改。陆桂花更是解释清楚了误会,并告诉父亲自己得以晋升的好消息。这一刻,家人们的心重新聚在一起,他们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坚守也得以传承。孙辈的孩子们在长辈们的熏陶下,纷纷表示要学习这种优秀品质,将来也投身于铁路工作。他们知道,“不差样”的口号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种精神已经在大砬石工区树立起鲜明的标杆,它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代表,也是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
总的来说,《紫银花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它通过对大砬石工区铁路工人坚守岗位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大砬石的“坚守岗位不差样”口号传承了七十年,与“紫银花锦”和铁路一起,成为铁路人精神的象征。铁路岗位虽然平凡,但铁路工人所展现出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却是不凡的。这是中国铁路工人独特的生命力,也是他们为铁路事业默默付出的最好见证。
作者简介:胡依婷,重庆移通学院英语专业学生。
张媛源,香港大学英语创意写作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