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4-06-25王雪莹
王雪莹
摘要:在5G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混合式教学成为当下主流教学模式。文章分析医学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详细阐述此模式下的具体研究内容,简单介绍此模式下的教学策略,并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旨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院校;混合式教学;四学一体;大学计算机应用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为主,探索“多元化融合”学习方式为辅的教学新形态,强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效融合性。新时代现代化高校应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教学实时性、资源多元性、教育无差距性等线上教学优势,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近几年,各医学院校均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据大数据分析,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普遍存在上课不积极,课堂参与度低,线上课的真伪性无法判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专注度及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下降等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力不足,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教学质量把控不严
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据相关统计发现,部分教师利用网上资源、线上工具或利用线上教学具有半透明化特点,存在对学生不负责的情况。还有部分教师存在不认真备课、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案不新颖等情况。这些都会造成学生不听课、课堂秩序混乱等严重后果,违背了教学工作的初衷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诸多医学院校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学习成果、课堂情况,导致对学生的知识真实掌握程度,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出现了解偏差;督导小组对教师的评价也仅限于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情况的考查,评价与反馈都不全面,既阻碍了教师能力提高的速度,又不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
二、“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设计
本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实践研究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为任务,构建出一套符合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与发展实际情况的“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四学——预学、引学、督学、鉴学
本文结合预学、引学、督学、鉴学四个方面打造虚实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加快现代化医学人才培养进程。
1.预学:行思结合,优化开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疗行业知识繁多,专业人才不易培养,所以预习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提前了解课业,有助于学懂、学通医疗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机结合后的融合课程。这对医学类院校的发展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在此阶段需进行改革。
第一,教师需在课前整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精炼地构建思维导图,用最直观的方式将课程提前展现给学生面前。这样既加深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体会,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适合的思考问题,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其在正式授课中保持充分的学习热情。
第三,教师应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寓教于乐,结合线上App及授课平台设置关卡型课前习题,增加挑战难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教师要随时通过互联网详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推广相关资料,使学生在一次次课前思考的过程中养成预习的习惯,乐于预学。
2.引学:翻转课堂,稳中求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有着相对稳定的教学理念,通常以教师为课堂主导,教师按教案进行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进行角色互换。以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几个人负责一节或者几节课程,主要包括办公软件、医学动画处理、医学影像处理、人工智能、python应用等,分工明确的同时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极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课堂信息传递时,师生关系互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同时,角色互换重构了教师心中的教学流程,换位思考使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情况。此外,课堂上的积极互动不仅能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具有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讲课,汇报充满自己思考的专属资料,最终再由教师答疑总结。这样,教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育才之路。
3.督学:长效机制,双向鞭策
第一,医学院校完善督导机构,实时更新督导细则。指定督导人员通过每周定期抽查和每月随机抽查两种形式对课堂情况进行监督,针对教师授课核定详细的监督准则,初始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能力两个主要方面采用按项扣分制进行细化管理,后期根据教学趋势变化更改监督方案。
第二,教师线上打卡签到,线下随机点名。签到机制的严格把控对课堂质量而言是一个保证,因为保证学生出勤率是建立成功课堂的第一步。线上线下双重机制,更严谨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业的完整性。
第三,学生自发监督,定期轮换人员。学生组建监督小组,进行内部监督,定期轮换人员确保监督质量及可靠性。这样一来,学生内部会产生压力,他们会走向课堂,接受知识灌输和课业培训。
第四,师生双向督促。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学生容易被画面精彩的游戏和视频所吸引,故加强课堂监督是极为必要的。师生双向监督可以有效凝聚师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利于保障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时的专注度。
4.鉴学:评估反馈,教学相长
第一,柔性评价,合理反馈。医学院校应从评价内容、细则上进行改变,内容不再是满意、不满意等指向性较强的选项,而是要转变为师生双方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内容也应更具体,便于双方明确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缺点,完善自身。
第二,减少附加,合作共赢。减少师生评价的挂钩考核,釜底抽薪,从根源上解决可能会产生的报复性恶性循环。师生相互理解,以轻松的心态来改正错误,摆脱博弈困境,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
第三,年终总结,以人为鉴。学期末,师生双方进行总评,以他人评价来进行对照,换个角度进行思考,阳光评价,公正公开。
(二)一体——虚实一体
在智能化时代,当前主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如何强化传统教学模式、如何优化现代教学模式、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完美融合、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如何强化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为重点,以教学质量把控原则为主体,解决如何优化现代教学模式的问题,同时构建评价与反馈机制,解决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完美融合、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的问题。
三、基于“四学一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
第一,本研究认真调研各大院校,特别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在改变课堂模式、提供多元化资源、强化学习指导与监督、多角度评估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自学能力,助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高校根据教学质量把控制度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教师以及督导小组进行严格把控。另外,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学生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反馈机制与学生的相似,都是在评价与反馈方法、评价与反馈依据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强调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可行性,逐渐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体系。
其中,基于“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体系主要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如表1所示。
四、实践成果分析
2023年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结束后,教学团队利用智慧树平台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做了问卷调查。平台显示,登录有效学习学生人数1 051人,有效考核学生人数1 051人;考勤满分率81.07%,课堂互动满分率78.72%;作业成绩优秀率84.12%,及格率95.72%;视频学习优秀率81.07%,及格率98.05%;章节测试优秀率84.89%,及格率95.05%;期末考试优秀率40.27%,及格率83.7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00%的学生对本课堂感兴趣,93.00%的学生对教师非常认可,99.00%的学生对线上课程及学习资源非常满意。
表1 基于“四学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阶段 指标 评价主体
课前 视频进度
学习时长、访问次数、测试成绩
教案设计、思维导图 智慧树平台(学生)
智慧树平台
督导小组
课中 出勤、互动情况
翻转课堂、实验练习、小组展示、课堂测试、
自发监督
相互监督、课堂质量 智慧树平台
教师
学生
教师、学生
督导小组
课后 课下作业
期末考试
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与反馈 智慧树平台、教师
智慧树平台
学生
督导小组
参考文献:
[1]罗红宇.应用型本科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17).
[2]苑春苗,张靖林,丁世勋,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4(2).
[3]金石,王璐露,宛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反思与策略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
[4]杨红飞.雨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31).
[5]李海东,吴昊.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5).
[6]王宏志,陈英利,刘彩红,等.基于智慧树平台的“SPOC+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模式实践:以“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学习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22DB284。
(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