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建设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之魂

2024-06-24李娇

村委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家风家庭农村

李娇

摘要:家风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耦合性。乡村振兴为农村家风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优良的家风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构筑文化之魂。然而,当前农村家风建设面临建设主体缺位、建设载体单一、传承内容减少、联动机制不足等困境,家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文章通过剖析滇西边境地区家风建设的价值逻辑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优良家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良好家风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家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涵养文明社风的内在动力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组织,家风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培育优良家风和涵养文明社风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家风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形成优良的民风与社风,使农村治理从被动管理转向农民主动参与。这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还能有效推动农村治理的良性循环,构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由此可见,家风建设是涵养文明社风的内在动力。

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引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为乡村发展助力赋能、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宏大工程,起到为乡村振兴铸魂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风文明建设为文化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优良家风的传承又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手段

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家风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传承与创新家风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村优秀民俗文化,还可以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农村文化生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这对构建美丽文明且具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家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主体困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呈现出“固体阶级”向“流动阶级”转变的趋势,农村“空心化”成为常态。在滇西边境,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作为家风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因生活所迫离开农村,导致家风建设面临主体缺位的困境。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的迁移,而且影响了家庭关系,如长期外出务工青年与家庭的联系逐渐减弱,家庭关系趋于淡漠,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多。而人员齐整、关系和谐的家庭是家风建设的基石。总之,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家风建设主体缺位,使得新时代家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载体困境

家风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载体作为支撑。然而,在家风建设的过程中,家风建设载体的选择与应用却往往被忽视或弱化。首先,农村举办的家庭文化活动存在形式单一、活动阵地少等问题。滇西地区的农村有着深厚的家风文化,如保山杨善洲清廉家风、梁河尹氏忠孝家风等,但这些优良家风文化并未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得以充分展现,其创新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其次,主流媒体在宣传普及和引导家风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它们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宣传力度和深度均有待加强。同时,主流媒体在创新优良家风传承载体方面也未能紧跟时代潮流,缺乏创新和突破。

传承困境

传统的家风传承主要依赖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规家书的记载。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他们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安家立业,导致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难以相聚。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状态极大地削弱了长辈对晚辈言传身教的便利性,进而使得口耳相传这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难以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网络的广泛普及进一步改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如今,家庭成员更多通过新媒体软件的语音通话和视频聊天进行联系,而传统的家书往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种转变使得家庭教育难以形成系统、书面化的家规家训,长期积累的家规家训面临失传的风险。基于此,家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裂分层、传承内容减少的现象,家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联动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和一个“加强”体现了党对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新理念、新格局和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滇西地区家风建设的实际过程中还存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之间权责不明晰、协调联动效率低下等问题。滇西地区的多数家庭生活水平较低,父母往往忙于生计,缺乏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甚至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导致家庭培育孩子道德品质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角色被忽略,学校教育的职责被无限放大。“学校全责”“窄化教育”“脱域机制”等问题的出现,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之间权责不清、功能定位模糊的直接反映。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家风建设的优化路径

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因此,只有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才能夯实农村家风建设的根基。

第一,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增强农民参与家风建设的意识。家庭是家风建设的最小单位,广大农民是优良家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自觉意识和文化素养对家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倡导文化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认识到优良家风对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为农村家风建设汇聚更多“人气”和“热度”。

第二,大力宣传,汇聚新乡贤力量,引领家风建设方向。新乡贤主要指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当代新乡贤广泛活跃在基层,他们听民声、纾民怨、解民忧,在维持农村公共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力量。因此,应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激活乡贤资源,传承乡贤文化,积极宣传乡贤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凝聚乡贤群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家风建设氛围。

丰富载体活动形式

家风建设载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新的载体不断涌现,为家风建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和现实需求,运用合适的载体,以推动家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丰富实践形式,充分发挥线下活动的载体作用。首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活动,如定期举办“最美家庭”评选、家教家风主题展览、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应贴近滇西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农民参与家风建设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家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次,搭建和拓展家风建设阵地,将家风教育基地和家风家训馆等文化阵地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家庭教育矩阵。通过加强对家风建设阵地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其辐射教育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第二,推动数字赋能,充分利用线上网络载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家风建设提供了新场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将家风建设从现实场域延伸到网络空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家风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家风教育。因此,应顺应新时代潮流,以科技为引领,创新家风传承载体,拓展家风建设网络新空间。首先,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推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微博等官方账号,并增设家风建设宣传专栏,鼓励农民积极传播家风文化,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情感认同。

挖掘家风传承内容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现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

第一,深入挖掘本土优良家风资源。家风建设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也要从本地文化名人的家训中汲取精神动力。家风建设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更能触动人心,具有说服力。在新时代,应依托本土家风资源,深入挖掘家风文化内涵,讲好滇西地区的家风故事,推动家风关联性产业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对祠堂、牌坊、家谱、古籍、家训、书画、书信等的保护工作。例如,保山市纪委监委以当地传统家风家训为素材,广泛收集图片、故事和楹联,精心选编了《保山家风家训集锦》一书。该书分为“爱国爱家、勤劳节俭、耕读传家、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修身齐家”7个部分,共收录优秀文章75篇。通过边挖掘边宣讲、边走访边传承的方式,广泛宣传好家风家训,营造“家风好、民风淳、党风正、政风清”的廉洁文化氛围。

第二,对农村家风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要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建设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家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构建一体化建设机制

在中国家庭环境日趋复杂、家庭结构不断变迁的新形势下,家风建设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整合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家风建设体系,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第一,家庭作为家风建设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每个中国人都以家庭为起点,步入社会。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生活氛围和生活习惯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要利用好家庭这个基本场域,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口头教育、以身作则、书面记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家风建设。

第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风教育体系。家风建设不仅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还要与学校、社会组织相结合,形成三方合力。首先,学校是家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指导优势;切实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其次,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在深入开展家风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联动参与和广泛宣传,可以为家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助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走深走实。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新时代背景下,以家风建设为基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仅有利于构建美丽和谐乡村,还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滇西边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编号为2023Y054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家风家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