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创新发展

2024-06-24张伟

村委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融合

张伟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以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必须与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这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城乡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要素无法充分有效流动。因此,如何塑造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理应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机理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核具有一致性

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乡融合发展,其内核均将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不能仅围绕“乡村”做文章,还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重塑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城乡关系由割裂走向融合。

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推力

乡村振兴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产业兴旺”应主要定位于农业,依托农业发展第二、三产业,并促进产业之间实现深度融合。这就要求城乡实现人才、技术、土地、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既可以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向城市延伸,也可以实现城市产业向农村扩展,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宜居”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生态的融合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治理有效”和“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乡村治理有效强调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共同富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协同发展,通过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农村内在发展动力,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能够通过乡村振兴形成协同效应

一方面,利用“涓滴效应”,以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产业有效联动。同时,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拓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促进涉农产业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带领农村居民发家致富。这既可以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也可以不断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既涉及乡村,也涉及城市。当前的行政体制已经形成了“条条块块”的治理模式,这既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成本,也会降低行政管理效率。过去的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城乡融合的本质是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促进城市和乡村实现良性互动,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但“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会加大城乡融合发展的难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畅,导致城乡融合发展乏力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三农”工作的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不畅,导致城乡融合发展乏力。首先,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虽然国家在脱贫地区设置了5年“过渡期”,保证帮扶政策的稳定,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财政资金与乡村振兴的财政资金并未被纳入统一管理,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并未得到科学配置,导致偏重城市发展的现象异常突出。其次,在政策衔接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衔接不足,各类政策往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造成财政预算项目重复申报,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不佳。最后,缺乏衔接配套的纲领性文件,造成政策出现衔接空档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不畅,阻碍城乡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往往并不顺畅。首先,在城乡人才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农村优质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其次,在城乡土地方面,近年来,城乡土地资源的错配问题较为严重。一方面,各级政府受“以地引资”“土地财政”的影响,往往征用农村土地,造成农村土地流向城市,城市发展“靠地而兴”,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较为短缺,一些集体土地往往被政府征收,耕地的使用受到多方限制,农村发展受阻严重。再次,在城乡资本方面,受“城市偏向发展”思想的束缚,城乡资本要素流动往往偏向于城市,导致城乡在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最后,在城乡技术方面,目前涉农的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多管齐下,有效解决我国“条块分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畅以及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乡融合发展,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是在思想上,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在行动上,一方面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论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党员和基层党组织都必须发挥好带头作用,因此,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城乡

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的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当前,脱贫地区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这些地区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也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区域。2021年,我国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脱贫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对脱贫地区设置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坚持和确保“四个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其次,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再次,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根据脱贫地区的实际情况,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就业帮扶”等举措提升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最后,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进来,留得住”,提升易地搬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效度,发挥其示范效应。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1.实现城乡间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良性循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要素驱动

首先,畅通城乡劳动力和人才的双向流动渠道。一方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建立城市劳动力和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劳动力和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其次,完善土地要素市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不断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农村的加速发展提供动力。最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收益、乡村振兴基金等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推动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的形成,发挥财政资金在乡村振兴中的乘数效应。

2.加强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和产业融合,提升农村的“造血”能力并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关键载体

乡村产业具有分散化、多元化的特征。乡村产业不会被城市工业所取代,城乡产业之间应优势互补,实现产业融合。乡村产业要立足于自身区位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发展特色水果、特色养殖、中药材、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形成村与村、片与片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各兴其业的发展格局。城镇产业要立足于自身产业特征,将部分优质且外溢性和辐射性强的产业转移到农村,培育一批环境友好型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和企业等。此外,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3.以县域为单位,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样本经验

近年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可以以县域为单位,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教育为例,可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激励机制。

4.将“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动能和新活力。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其次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丰富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场景,持续设立“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最后要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动电子商务和数字技术“进”农村,促进数字化农业和农业数字化的迅猛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共同富裕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应聚焦城乡功能布局一体化、要素流动便利化,破除影响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各项体制全面接轨,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政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评估:内在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为21FJYB043)。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城乡融合
共同富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