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亚运会主流媒体体育垂类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2024-06-24王苒华

传媒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传播策略短视频

王苒华

摘要:杭州亚运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利用短视频对赛事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取得显著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象舞指数”监测覆盖7大平台的1.1万个账号数据显示,亚运会期间,主流媒体发布的赛事相关短视频总传播量超过88亿。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主流媒体在内容选题、叙事策略和制作手法上的精心策划与执行:内容选题方面,聚焦赛事资讯,深耕人物纪实;叙事策略方面,场景重塑价值,引发情感共鸣;制作手法方面,强化剪辑艺术,重视技术赋能。

关键词:主流媒体 亚运会 短视频 传播策略

亚洲运动会作为亚洲规模最大且影响力显著的体育盛事,不仅是亚洲国家展示体育竞技实力和文化特色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促进地区间体育交流的关键平台。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作为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宏大、项目最全面、影响范围最广的一届,为观众留下了众多难忘的瞬间和精彩的回忆。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短视频在亚运会上已成为主流媒体传播赛事信息、弘扬体育精神、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在“象舞指数”榜单中,有320条优秀短视频荣登杭州亚运会短视频日榜,它们以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新颖的表现手法,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分析这些优秀短视频的表达策略,能够更好地总结其成功经验,并为体育短视频创作提供借鉴。

一、短视频内容选题:聚焦赛事资讯,深耕人物纪实

在适应短视频平台特性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内容生产正在经历显著变革。与传统新闻相比,其内容选题和呈现方式发生了转变,新闻属性逐渐降低,而娱乐和信息传播属性明显增强。此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短视频内容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吸引力。通过对“象舞指数”杭州亚运会短视频上榜作品的分析发现,主流媒体的内容题材主要集中于赛事信息、精彩瞬间、人物故事等方面。

1.赛事信息传递:兼顾及时性与准确性。公众在获取信息时优先考虑的是及时性与准确性两大要素。针对大型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主流媒体利用短视频这一形式,迅速、明确地传递比赛的关键信息,包括焦点时刻、即时成绩以及最新奖牌榜,从而为广大用户打造一个快捷、高效的赛事信息获取渠道。以央视新闻客户端为例,其在10月4日推出的短视频《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昨日共产生28枚金牌,中国队收获14枚》就是此类信息传递的范例。该视频详细列出了10月3日各项比赛的金牌获得情况,并简明扼要地强调了中国队以162枚金牌的卓越表现领跑奖牌榜。这种紧凑的报道方式,迎合了用户碎片化的信息阅读习惯。再如,央视频-央视体育赛事宣推账号于10月4日发布的《杭州亚运会DAY10》短视频。此片段巧妙地选取了第十天比赛的精彩片段,覆盖了多项赛事。通过这样的媒体传播策略,用户能够在几分钟内全面回顾赛事,深入了解赛事亮点和主要成果。

2.精彩瞬间集锦:回顾亚运会高能时刻。相较于冗长的赛事直播,精彩瞬间集锦以紧凑的时间格式,集中展示赛事的高潮和精华,以更有效地吸引用户的眼球。10月9日,视听新时代账号便利用这一视角,发布了一段题为《独家视频〡120秒回顾杭州亚运赛场精彩瞬间》的短视频。该片段精选了杭州亚运会中最为震撼的竞技场面,涵盖了赛马、网球、花样体操等多个赛事项目。通过精心编排,观众不仅能在这120秒内体验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奋勇拼搏,还能感受到他们在胜败之间经历的情感起伏。再如,新闻联播账号在10月4日发布的《回顾昨日今天超燃夺金瞬间,看亚运会历史上首次由同一代表团在一届亚运会上包揽男女100米和男女4×100米接力的金牌!》,视频主要回顾了10月3日赛程中接力、跳水、龙舟赛等项目的精彩瞬间,制作团队敏锐地捕捉到选手们全力以赴的时刻,将不同赛事中高潮迭起的多个画面组接到一起,从而给用户在有限时间内带来了立体、生动的赛事回顾。

3.人物纪实故事:深挖运动员体育精神。主流媒体通过深入挖掘运动员的背后故事,讲述他们的奋斗经历和拼搏精神,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和运动员的正面形象。此类短视频不仅为用户提供了赛事的深层解读,还揭示了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例如,人民日报账号于9月26日在微博客户端发布的《国乒男团荣耀背后的故事》。该视频揭示了国乒在荣耀背后的真相,不仅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训练,还有他们在面对伤痛和失落时依然坚定的信念,以及在面对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仍能保持冷静和专注的果敢。此内容通过极易引发共情的叙事手法让用户得以窥见竞技体育的真谛,值得人们尊敬和热爱的并非国乒屡屡赢得比赛的辉煌,而是每一位运动员在球场上“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风貌。再如,CGTN于10月3日发布的《朝鲜选手金日景以总成绩246公斤获得杭州亚运会举重女子59公斤级金牌,打破三项赛会记录》,在赛后发布会上,金日景选手回忆起自己童年观看领奖仪式的瞬间,当朝鲜选手站在领奖台上,朝鲜国旗慢慢升起的那一刻,那份羡慕引发了她对举重的向往。该视频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唤醒群体记忆,触发了用户们的家国情怀。这种“人物挖掘”的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用户对国家优势项目本身的理解,更为用户展示了运动员对于职业和梦想的忠诚与执着,传递了一种源自内心、影响深远的正能量。

二、短视频叙事策略:场景重塑价值,引发情感共鸣

短视频表达策略关键在于创作、传播和互动环节的有效组织、编排和呈现。这种策略旨在高效地传达信息、情感和观点,并引起用户的关注、参与和共鸣。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短视频向公众传递赛事中令人难忘的时刻及其背后的故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它不只是呈现比赛的现场实况,更是对文化、情感与议题的深度解读和传播。因此,深入探讨其叙事策略的运用,对于提升用户的观赛体验至关重要。

1.“场景化”叙事打造零距离全新体验。短视频作品通过场景化的聚焦手法,为用户与赛事现场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首先,现场的特写镜头和情感丰富的背景音乐的使用,使用户感觉仿佛置身于现场;其次,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表达结构,使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电视直播更能快速引导用户进入现场氛围;最后,通过现场同期声和大字幕的频繁使用,有效强化了核心信息的传达,使用户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零距离”体验。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亚运会开幕式上丰富多彩的文化设计与精彩绝伦的表演。在宋韵游船环节中,逾百名国风雅士乘着历史悠久的江南游船,与现场观众们一同沉浸在水波轻摇的声音中、欣赏着琴棋书画诗酒茶印的艺术表演。通过场景再现,将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亚运会的国际交流精神融为一体,将东道主的独特文化魅力以现代的、生动的视觉表达方式呈现给全世界。再如,央视体育客户端于9月23日发布的《燃烧!奥运冠军汪顺同“虚拟数字火炬手”一同点燃杭州亚运主火炬》,该视频将焦点锁定在开幕式现场火炬传递与点燃这一关键环节。这一场景,音乐、灯光、机械等毫秒级的配合“卡点”,让用户在场外既有参与感又有真实感。

2.“聚焦化”叙事拉近用户心理距离。在亚运会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叙事策略中的“聚焦化”方式,成为凸显运动员风采的有力工具。通过精确捕捉的特写镜头,用户可以近距离观察运动员,不仅丰富了赛事的叙述层次,更拉近了观众与运动员的心理距离。例如,人民日报账号于9月24日在抖音平台上推出的短视频,主角是17岁的中国小将黄雨婷。她的每一个射击瞬间、每一次目光交汇,都成为叙述的焦点,充分展现了她在赛场上气定神闲的专业射击姿态和坚如磐石的稳定心态,凸显了她作为本届亚运会首位“双冠王”的非凡成就,同时也呈现了青少年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努力拼搏、不断突破的鲜活形象。再如,央视新闻账号于10月4日在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带领观众重温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比赛中的完美跳水,她用第二跳实现反超夺得金牌,七名裁判都给出了10分的满分评价。该视频在剪辑过程中,聚焦比赛中的关键节点,增强了用户观赏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3.“情感化”叙事引发用户深刻共鸣。情感化的叙事策略是基于共同的情感、特定的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模式构建的,它的目的是引起个体和集体的深度情感共鸣,从而加强信息传递效果。例如,央视网体育账号推出的短视频《高低杠上三次失误掉落,章瑾赛场诠释拼搏精神!》便是此情感化叙事策略的生动体现。视频记录了中国体操选手章瑾在高低杠上的顽强拼搏精神,其坚韧不拔的运动精神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更为感人。刘德华的“登场”不仅增添了深沉的情感底蕴,更在歌词与赛场画面的结合中呈现出一种充满鼓舞的氛围,体现对坚韧精神的高度赞颂。同样的,民族情感和地域文化也在短视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遇见浙江·大幕开启》在叙述会徽“潮涌”的创作背后所蕴藏的浓郁人文精神时,巧妙地将江南水乡的文化美学与亚运会的国际形象相结合,为用户展现了一次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之旅。该段视频通过展现杭州的历史文化,使用户对赛事和主办城市文化得到更深的理解,引发其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短视频制作手法:强化剪辑艺术,重视技术赋能

短视频通常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这意味着在制作过程中,内容必须简洁、精炼并富有吸引力。一条出色的短视频,其背后往往融合了巧妙的剪辑、和谐的配乐与音效及炫酷的特效等,这些都直接影响视频的整体品质、用户的接受度以及视频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深度。因此,对这些制作手法的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是提升其作品水平的关键。

1.剪辑艺术:流畅体验与动态节奏。在现代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剪辑手法的应用对短视频的呈现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动态捕捉技术,已经成为短视频制作过程中的一大利器。其中,慢动作回放技术赋予了用户超时空的感知,它使用户得以深入到赛事的每一个微妙瞬间。例如,央视新闻账号在9月28日推出的短视频专题《萧山论武 刀光剑影——武术比赛今日收官,中国队共斩获11金》便运用了此项技术。该视频深度捕捉了中国队在诸多武术项目,如散打、刀术棍术、剑术枪术等中的精湛表现,不仅生动展示了运动员的技巧,更向用户展现了武术的艺术之美和震撼之力。多角度重播在短视频制作中也被广泛采用,为用户呈现了立体和多元的视角。例如,央视频于9月27日发布的短视频《中国姑娘化身“哪吒”脚踩“风火轮”蝉联亚运会金牌》中,运用了多角度重播技术,通过在不同角度拍摄同一事件,并从中选择最佳的镜头来展示关键时刻,从而全方位地呈现了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中中国队的出色表现,增强了赛事的观赏价值。

2.声音设计:情景搭建与气氛渲染。在短视频制作中,音乐与音效的选取和运用不仅是为了强化画面的情感及信息表达,更重要的是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例如,央视于9月26日推出的《“声动”亚运》系列短视频,便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理念。视频从各赛场捕捉那些特有且饱含情感的声音元素,为用户塑造了一幅生动的声音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射击赛场上,用户能听到骤然响起的枪声和为运动员加油打气的声浪。而自行车赛场上的声音设计更显戏剧性——轻轻滚动的车轮声与运动员冲线时观众爆发的热烈欢呼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高潮迭起的比赛过程。在水翼风筝板赛场上,风声和水声的和谐交织则为用户呈现了与众不同的赛场氛围,增添了短视频的声音维度。再如,央视体育客户端于9月25日发布的《请为她鼓掌!》截取了越南选手在1500米女子自由泳决赛中当其他选手已经完赛后,仍坚持游完全程这一赛事片段。背景声巧妙利用全场观众高分贝的加油呐喊声以及应情应景的背景音乐《梦想的旅程》,直击用户内心深处。

3.技术融合:前沿工具与视听创新。前沿的视听技术赋予了短视频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之美的巨大潜力,以此创造出引人注目的独特视觉效果,进而提升了短视频的观赏价值和传播效益。特别是AR技术,它为短视频内容注入了全新的视觉维度,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视听体验。央视新闻于9月23日推出的特色短视频《以彩墨画方式打开亚运会历史》便是此类创新尝试的佳例。该视频打破了传统平面的视觉限定,以富有东方特色的彩墨画作为视觉背景,生动展现了印度的传统舞蹈艺术、菲律宾独特的潜水文化,以及日本的枯山水艺术等,回顾了历届亚运会举办国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为观众实现了交互式体验。再如,央视新闻在9月29日发布的《动画看中秋里的亚运有多浪漫》,创意地运用动画技术,以月兔为核心人物,将乒乓、赛艇、象棋等亚运会项目融入西湖断桥残雪、苏堤春晓等景象之中,不仅深化了亚运会的文化内涵,还为用户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和谐共生。

四、结语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报道中,短视频为全球观众呈现了赛事的精彩瞬间、背后的故事和东道主的文化魅力,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竞技体育的盎然魅力充分展现。同时,科技融合确保了短视频制作内容的高质量与广泛的传播推广,展现了主流媒体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为未来大型赛事的报道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也预示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日益多样,未来的体育赛事报道将更加丰富、多元和智能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平台,都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全球观众提供更为出色的观赛体验。

作者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汪苗,徐丹阳,白杨,等.难忘杭州亚运会,期待“我们亚洲”更团结[N].中国青年报,2023-10-10.

[2] 袁虹衡,李远飞,陈嘉堃,等.杭州亚运会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N].北京日报,2023-10-08.

【编辑:朱垚颖】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传播策略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关于网络问政的思考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