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牛郎织女与白娘子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意识

2024-06-24刘鑫

名家名作 2024年10期
关键词:白娘子牛郎牛郎织女

刘鑫

[摘 要] 神话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先民对当时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在源远流长的古代神话中,有两个以大同小异的情节梗概而脍炙人口的著名爱情故事,一个是白娘子传奇,一个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以两个神话传说为例,探究其起源并对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意识进行对比分析。牛郎织女和白娘子的神话,蕴含了汉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光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 键 词] 牛郎;织女;白娘子传说;女性形象;社会意识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694006)。

一、引言

织女和白娘子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文化故事不同,但她们的形象却有着相似之处。

织女和白娘子都是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织女放弃了天宫的枯燥生活,选择与牛郎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平凡生活。而白娘子则不顾传统神界的规范和压力,与心爱的人相爱。她们的行为展示了女性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这两个传说中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对传统社会观念的挑战。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违反天规,选择与凡人结合,这反映了女性对传统束缚的反抗。而白娘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独立性。

这两个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被描绘为勤劳聪明的女性,她擅长织布,并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家庭做出贡献。而白娘子则被描绘为聪明智慧的女性,她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爱情。牛郎织女和白娘子传说中的女性形象都展示了女性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对传统社会观念的挑战,以及对智慧和能力的重视。

二、牛郎织女和白娘子传说的历史背景

(一)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诗经》一书[1]。《小雅·大东》中记载:“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诗歌中织女“终日七襄”,但却“不成报章”,并没有织成什么物品;而牵牛看上去高大又勇猛,但“不认服箱”,对农作事务不是很精通了解。这首诗本来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讽刺统治者的无所作为,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人们把牛郎织女两个星座联系起来,给予了牛郎织女人格化的特征。《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记载:“七月……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这本是用织女星判断时令发展农桑的记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出了“织女”“牵牛”“银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后面这三个情节发展成一个故事奠定了基础。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代基本形成。《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首诗里已经有了情爱的内容,并明确了两者的身份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这里的牛郎即是放牛的人,而织女为织布的女子,两人相恋却被阻隔,无法终成眷属。河汉女指织女;牵牛星指牵牛人,也就是牛郎形成的一颗星星,一年一度在天河两岸迢迢相望。诗中描写织女日复一日举起白皙的素手,费力地使用手中的机杼织布,却终日织不成一张完整的布匹,伤心之下泣不成声,泪水滴落就如同下起毛毛细雨,显示了织女对欢聚一堂的期盼以及对爱情中阻碍的无奈。后世则丰富了这段爱情传说,通过年年高悬的鹊桥让分隔两地的恋人有了相见的机会,成为千古佳话。

后世的故事情节都是以此为蓝本进行丰富和发展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牵牛为牺牲,织女,天女孙也。”在此记载中,给织女增添了新的身份,成为神仙。西汉《淮南子》中记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从而衍生出喜鹊搭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民众生活中的“牵牛织女”故事,以及相关的岁时节日七月七日乞巧节等。经过唐宋元时期的发展,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丰富。朱明世所著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是先秦以来第一次较为全面完整地记录牛郎织女的故事,详细梳理和整合了民间各种牛郎织女的传说,对牛郎织女故事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关于这本书的成书时间至今仍是个谜,有的学者说是明朝万历年间,也有学者认为是元朝。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元明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到了元朝,戏曲文化繁荣,牛郎织女的故事也逐渐被改编为戏曲,使得故事中的细节被生动地演绎和吟唱出来。到了清代之后,戏曲文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民间传说被改编为戏曲,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也不例外。

清初的《双星图》是目前我国最早有传本留存于世的牛郎织女戏曲作品。京剧《天河配》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在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小说《牛郎织女传》约成书于 1910 年,无作者信息,无序无跋。全书十二回,在结合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创造出牛郎织女两次分离的故事情节。[2]1949年以后,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范围内流传,但大致的故事情节被保存了下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版本:一是牛郎偷走织女的衣物,织女被迫和牛郎结合,后织女拿走衣物回到天宫;二是牛郎偷走织女衣物,牛郎织女结合,在向王母献寿时,王母将其分离。由于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第一种版本已不被主流形态所承认,第二种版本也有很多异议,但大体一致。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将以叶圣陶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白娘子传说的起源和追溯

《白娘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各版本差别很大,对于人蛇相恋故事结局的安排也是因人而异,但大都描写的是白娘子原身是一条白蛇,历经千年修炼来找恩人许仙报恩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其起源却无从考证。

唐代的志怪小说《李黄》又称《白蛇记》,这本书为白娘子传说刻画了雏形。书中记载了陇西的一名男子名唤李黄,在长安遇到了一位身着白衣孝服的少妇,眉眼动人,让人心生喜爱。李黄便开始频频向白衣女子示好,并献殷勤,最终俘获美人芳心,日日待在一起,书中的描绘是“一住三日,饮乐无所至”,在古语中,“三”是多的意思,也就是两人待在一起数日,玩得甚是开心畅快。后来李黄离奇地化为一摊血水,而白衣女子竟是白蛇所化。在这个故事中,白蛇化作美人以吸引男人上钩,通过美色诱惑夺人性命,让人不禁心生唏嘘。总的来说,这个版本中的白娘子的生物属性更多一些。

宋朝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也是白娘子故事的源头之一。话本中白娘子作为杭州西湖的三个妖怪之一,同样为白蛇所化。白娘子在人间以美色吸引男人、迷惑男人,最终残忍杀害男人。这个话本描写的是,淳熙年间,南宋临安府人奚宣赞在清明时节游玩西湖时偶遇了卯奴,后将卯奴送回家时看到了白娘子,一见钟情,二人结为夫妻,同宿半月,白娘子渐生厌,欲取食其心,卯奴求情,放奚一马。次年,奚宣赞再次被抓回白娘子家中,白娘子怨恨其思家,又要取食。后奚真人及时出现,将连同白娘子在内的三位妖怪压于三座白塔之下,遂天下大安。在这个故事中,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讲述得很清楚,给人一种真实感,而西湖、清明等元素也被保留下来。同样,这个时期对于白娘子人性形象的刻画更生动和丰富,白娘子会因为同伴的求情和报恩放过要杀害的男子,也会因为自己被抛弃而生恨,但人物形象总归是偏向女妖一些,人们对于白娘子的畏惧和害怕之情会更多一些。

在《雷峰塔传说》这个版本的故事中,雷峰塔与许汉文的加入赋予了白娘子更加人性化、柔性化的一面。白蛇修炼千年化为人形,真身虽为白蛇,但却真诚善良,为报许汉文千年前相救之恩,特意选在西湖与恩人见面,后两人渐生情愫,拜堂成婚。但是传说中的爱情故事常常少不了层层阻碍,和尚法海一路降妖除魔,认为许汉文被蒙蔽了双眼,一心想要拆散两人。在民间传说中,许汉文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许汉文得知白娘子是条白蛇后心生畏惧,与法海合作共同对抗白娘子,白娘子水漫金山后心生悔意,出家为僧;另一个版本的许汉文更加勇毅果敢,跳出世俗观念,勇敢追逐爱情,但两人却受到了法海的阻碍,最终一人在塔下,一人在塔外,终生不得相见。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白娘子更加像一个“人”了,其虽然真身为妖,但是与之前几个版本相比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她知恩图报、善良果敢,向往人世的生活,对爱情坚贞不屈。

世人对最后一个版本的白娘子格外偏爱,并以独有的浪漫为其续写了一个美满的结局。白娘子与许汉文生得一子,多年后高中状元前往西湖祭塔,救得母归,一家团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便生动地演绎了这一场景,成为众人心中最经典的白娘子。

三、牛郎织女与白娘子传说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一)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在叶圣陶先生改编的牛郎织女故事中,是以牛郎的视角进行表述的,对织女的描写相对较少,但对于织女的出身和基本情况有所交代,“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文中的老牛对牛郎说的“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也从侧面反映了织女美丽的外在形象特征。“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可以看出织女勤劳、懂事又顾家的形象。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个热爱生活、贤惠温柔而又勇敢追求爱的女性。她厌倦了天庭的枯燥生活,毅然决然地下到凡间,与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这表现出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她不分阶级、人人平等的爱情观。此外,织女在与牛郎分离后依然坚守爱情,每年七夕都会在鹊桥上与牛郎相会。这种执着的爱情观念凸显了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白娘子传说中的女性形象

白娘子传说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丰满生动,将一个年轻貌美、温柔善良、懂得报恩而又勇敢逐爱的女性形象丰满地刻画出来。人们对白娘子的感情由最初的畏惧害怕逐渐转变为友善、同情以及敬佩之情,由最初对于牛鬼蛇神的害怕和敬畏转变成平视和亲近之感,这也表现出了人们爱情观、自然观的变化。在传说中,白娘子的爱情觉醒使其更加具备人的特征,其渴望拥有平静幸福的生活,面对阻碍时勇敢抗争,不畏惧强权,其人物光芒反而比摇摆不定的许汉文更加鲜活。

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白娘子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女子的矜持与含蓄,其形象也一直被中华传统文化所影响,人们渐渐赋予她中国女性的想象,希望她坚贞不屈、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在最后的故事里,白娘子虽然表面上还是蛇精,但实际上早已开始被神化。故事舍弃了很多妖的成分,更多地凸显出白娘子人性中的美。此时的白娘子早已褪去妖气,彻底变成了贤内助。白娘子与小青情同手足,对许汉文温柔体贴,对夫家亲人恭敬谦让,俨然成了人们心中的完美女人,同时也是最具人情味的。

(三)两个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对比

白娘子和织女的身份是异于常人的,一个是神,一个是妖。在故事的最开始,她们都有些去人性化,只是外形是女性,却没有女性所具备的社会特质,比如织女是被迫留在人间的,白娘子只是一个想要杀人害命的妖怪。

但是以近些年流传的版本来看,两人又是不一样的。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织女是向往自由和人世间温情的,她具有更加平等的爱情观,她并不觉得自己仙女的身份有多高贵,也不在意牛郎只是一个穷苦百姓,而更加注重人身上的美好品德。与此同时,她又是外柔内刚的,哪怕受尽苦楚也要坚守爱情。在白娘子的传说中,白娘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善良,因为善良,她选择报许汉文千年前的相救之恩;因为善良,她想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因为善良,水漫金山时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害怕波及百姓。另外,白娘子身上的最大魅力是人性解放。如果说牛郎织女体现的是平等的爱情观,那么白娘子传说体现的就是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要以德行而非出身去判断他人,这也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呼应。

总的来说,两个传说中织女和白娘子的女性形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男权社会理想伴侣的美丽女性形象、追求坚贞爱情理想的女性形象以及悲情的女性形象。总的来说,两个传说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刻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期待。传说的演变揭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与白娘子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别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她们的形象既反映了古代女性对自由爱情、美满家庭的向往,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婚姻的不能自主选择。这两个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使织女和白娘子成为我国民间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悦.牛郎织女故事的过去与现在:民间传说的话语重构与记忆变迁[D].合肥:安徽大学,2019.

[2]罗丽娜.藏传佛教文学叙事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3]亦真.白娘子的传说[J].当代学生,2017(Z3):63-64.

[4] 胡安莲.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76.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猜你喜欢

白娘子牛郎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续编
民间故事之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黑皮肤的“白娘子”
牛郎织女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牛郎织女
白娘子采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