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护航乡村振兴

2024-06-24邓金童

村委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群众基层

邓金童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文章对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困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方法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基层治理提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加强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继续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有高效能、高质量的治理能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治理方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基层治理与管理体系中,治理体系的统一性主要通过具体治理措施的执行来体现。这种模式长期以来以单一的行政管理为主导,操作过程遵循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即通过召开会议直接下达行政命令,传达上级的指示和政策要求。具体到执行层面,主要依靠行政监督和一系列规范标准来确保政策的实施。然而,这种传统的治理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采取相似的处理方式,忽略了乡村治理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单一化的治理方式不仅难以充分发挥治理效能,还可能阻碍基层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一些需要灵活处理的问题,这种方式就显得过于死板,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此外,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忽略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不仅会影响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还可能导致基层治理中存在滥用权力的行为。

治理工作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

部分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流通和观念更新慢,因此部分基层群众在观念更新和信息接收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和观念的滞后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仍然依赖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管理方式,这对公众观念的形成、基层群众的团结以及治理的效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公众观念的形成方面,这种模式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治理方式的依赖,给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接受与普及造成阻碍。在基层群众的团结方面,这种治理方式造成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不信任,降低了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在治理效能方面,这种治理方式导致了决策和管理工作的延误和偏差,降低了治理效率和效果。

在基层工作人员的治理实践中,部分工作人员沿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实际治理中不利于基层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这反映了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未能深入学习现代社会治理内容和理念,而且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没有应用科学的方法,不利于乡村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阻碍了乡村振兴。

基层群众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部分群众缺乏对政策的理解。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上,部分群众不愿意妥协,过于重视个人利益,未能承担社会责任,这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乡村振兴。第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现象不利于保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以及促进乡村的稳定与发展。第三,缺乏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的不规范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进一步削弱了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地方基层治理发展不均衡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反映在乡村基层治理中。乡村基层治理发展失衡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第一,发展条件存在巨大差异。部分乡村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获得了政策扶持,基层治理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较发达乡村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比经济基础薄弱乡村的村民较高。第二,扶持政策在各个地区的实施情况不同。获得较多资金支持的乡村经济发展较快,其基层治理体系更为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展现出高度的活力和创造力。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的方法

要想助力乡村基层治理向现代化迈进,必须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提高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体系,并更新一线管理机构的方式,激活基层组织活力,确保基层治理达到预期效果。

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得到贯彻落实,领导乡村开展各项工作,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基层党组织在执行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开展常态社会管理工作及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起到了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和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依法治国,完善基层组织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激发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和信心。一方面,完善基层组织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村民的法律教育和国家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充分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统筹用好县乡监督力量,加大对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同时给予基层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权利,让政策的实施更加透明和公正。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提高乡村基层治理能力

为了提高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走进乡村,建设乡村,并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乡村基层组织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工作,要贯彻落实人才振兴政策,建设有思想、有闯劲、能持久的人才队伍,管理村务;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因地制宜,结合实践进行人才培育,并重点做好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另外,要设法留住本地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本地人才在提高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本地人才对本地情况十分了解;其次,本地人对当地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他们熟悉村容村貌、了解村情村故、明了村需村难,只要稍加培养引导,就会成为融于村、推动村持续向好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长久能手。

发展多样化的农民组织。动员农民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自治提供组织平台,使农民能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基层治理。这样农民参与集体生活不仅是在经济层面,而且还在乡村的管理层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有效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农民在组建合作社的过程中通过协商合作的形式共同行动,不断在合作社事务的处理中锻炼自我,进行自我提升,提高农民促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乡村地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利于培育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发挥农村集体管理的显著优势,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根据农民的需求,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村集体的经济效益,有效缓解村级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对于有资源优势的村集体,可以根据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对于没有区位优势、资源较少的村集体,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于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集体,可以采取村集体直营、承包、租赁、参股、税收分成、资产置换等形式,提高村集体资产的利用率。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基层组织拥有足够的财力去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基层组织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以防范和应对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村集体创造稳定的收益来源,促进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为了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基层治理工作人员需要对传统的治理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创新。这包括引入多元化的治理手段,充分利用经济调节、法律制约和道德引导等多种方式,构建一个更加灵活、高效且具有创新性的治理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政府及市场是三股关键推动力量,其中农民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应当充分认可并尊重农民的主导地位,确保其在参与政策制定以及享受成果等方面的权利。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的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强调协商主体通过公正透明的平等协商,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促进乡村基层治理模式的革新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实现共同治理。必须持续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革新,明确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权与义务,扩大基层群众的参与渠道,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色的管理方式;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形成符合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乡村治理中的各种挑战,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根据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需要解决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其中,政府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发展乡村经济,提升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乡村的发展,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城乡间要素合理有序的双向自由流动,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农村的发展不仅是物质水平的提高,更是村民精神层面的富有。

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基层组织必须不断调整、创新工作方法,使其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行使权力时要充分表达人民意愿,体现人民意志,把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作为根本目的。一些乡村基层治理的优秀经验和实践模式可供其他乡村地区参考和借鉴,促进各乡村地区基层治理模式的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