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为乡村振兴凝聚文化力量

2024-06-24李欣

村委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壮族耦合文化

李欣

在不少地方,传统节庆文化与当地的非遗、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让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蚂拐节的文化内涵是当地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石,而乡村经济发展又能有效反哺蚂拐节的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耦合关系。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首先以耦合理论将地方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乡村文化、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相融合,其次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当地的文化、经济、生态等紧密连接,促进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为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经济发展、生态和谐提供有力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托红水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蚂拐节。蚂拐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蚂拐节原有的文化内涵正逐渐淡化,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并挖掘蚂拐节的宝贵价值,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与当地乡村振兴良性耦合,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蚂拐节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

“耦合”(couping)一词最早源于物理学,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其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在如今的学术语境中,“耦合”指两个或多个系统(运动方式)之间,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产生增力的现象。基于此,广西壮族蚂拐节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建立的内驱力源自二者之间的纽带关系。

首先,乡村为蚂拐节活动的举办提供了仪式空间与展演场地,这是蚂拐节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基础。其次,蚂拐节可以激发当地社会的发展活力,为当地产业经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全面发展。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蚂拐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代机遇与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将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并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也可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蚂拐节与乡村管理

蚂拐节的参与者是乡村生活的实践主体。蚂拐节的仪式活动是乡村有节奏、有规律的集体活动,可以生动体现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歌、铜鼓、土司文化汇聚,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蚂拐节仪式能够打破地域局限,将多种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村民通过参与或观看蚂拐节仪式活动,传承与传播这些文化符号,并在其中找到了情感表达的方式,促进了乡村群体的交往,维持了和谐的乡村社会秩序。

蚂拐节与乡村建设

壮族蚂拐节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和2014年连续荣获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2017年荣获“中国最具创新价值民族节庆奖”。蚂拐节活态传承的场域空间、人才队伍、内容价值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五大要素高度耦合。蚂拐节的活态传承可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大要素的良性演化,同时乡村振兴也进一步反哺蚂拐节的传承与发展。二者的耦合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蚂拐节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图(作者自制)

蚂拐节与乡村振兴的公共空间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乡村是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孕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沃土。其为蚂拐节提供了仪式空间和表演场地。蚂拐节的仪式组织者、表演者、参与者等实践主体几乎都来自乡村。蚂拐节正是依托乡村的公共场所、公共资产、共同文化、共同信仰、集体行动等要素才得以流传千年。历经岁月的洗礼,蚂拐节已经从传统的壮族民俗节日逐渐演变为具有农耕节庆表演特色的盛大活动。同时,其影响力也从最初的壮族聚居地扩展到了更广泛地区,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层级

近年来,党中央和地方政府从体制机制、实践路径等多方面发力,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要想实现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发挥乡村独特的优势。这要求相关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蚂拐节兼具地方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价值,其活态传承既是对基层组织的锻炼,也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蚂拐节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基础前提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而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蚂拐节的文化价值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石,同时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为蚂拐节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持续推动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已成为蚂拐节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蚂拐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

蚂拐节的参与主体包括仪式组织者、表演者以及观众等,与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目标耦合。这些参与主体是蚂拐节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见证者与传承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蚂拐民俗文化的传播载体

青蛙在壮族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青蛙在稻作农耕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蛙作为捕食害虫的能手,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青蛙的皮肤对空气湿度极为敏感,快要下雨时,空气湿度大,青蛙会跳上岸呱呱叫,因此壮族先民将青蛙与雨水联系起来。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繁衍极为重要。青蛙的肚腹与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且繁殖能力强,壮族先民便将青蛙视为繁衍后代的象征。青蛙与壮族文化的深刻关联在于“水稻—雨水(生产力)—青蛙—求雨(繁衍)—丰收”的因果互动关系链中,体现了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观察、总结自然规律的能力以及面临生存困境的思维模式。

关于壮族蚂拐节的民间传说主要见于《东林郎的故事》《蚂拐歌》《埋蚂拐的故事》等文献。而在民间,这些民间传说口耳相传的版本多、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如果没有民间权力话语的介入,蚂拐传说的发展及流变必然难以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与仪式程序。实际上,蚂拐传说的发展过程正是乡村公共生活中权力话语建构与传承的生动体现。

蚂拐节的活动包括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等。村民聚集在专门场所(蚂拐亭)举行开场仪式后,主持人便会组织村民前往田间寻找蚂拐;找到蚂拐后,村民会再次聚集,举办铜鼓歌舞表演等系列活动;随后村民会为蚂拐举行葬礼仪式。在此期间,单身的青年男女亦可以通过集会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

蚂拐节仪式活动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是乡村社会凝聚力与整合功能的体现,也是乡村文化展示与认同的窗口。此外,蚂拐节还具备一定的经济增益和娱乐休闲功能,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的繁荣与发展。

过去,蚂拐节的传统庆祝活动由村寨的负责人带领村民举办。自2006年蚂拐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蚂拐节受到了广泛关注;从2015年开始,蚂拐节由政府统筹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举办蚂拐节的热情高涨,仪式活动内容也愈加丰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蚂拐节的保护与传承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风貌。如今,村落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关系,竞相举办独特、隆重的蚂拐节活动,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极大地提升了广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间精英文化阶层在赓续文化血脉与建设现代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蚂拐节的传播人和参与人也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将蚂拐节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圈层。

蚂拐节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内生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是“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建立健全蚂拐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实现蚂拐节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

蚂拐节扎根于民间,反映的是当地的风土民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蚂拐节的观众(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而是涵盖了当地村民、游客及相关文化企业。蚂拐节的传承人作为蚂拐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构成。该群体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乡风文明建设的质量。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机制与当地基层政府的统筹协调密不可分。基层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能力,以党建为引领,做好传承人的调查、申报、确认、建档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制定并落实各项精神与物质上的帮扶政策,做好资源整合与文旅开发等工作,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协同、有机耦合的态势,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蚂拐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壮族人民的文化基因中,充分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

乡村振兴背景下,以耦合理论将蚂拐节的文化内涵与乡村文化、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相融合,以民俗文化为纽带,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当地的文化、经济、生态等紧密连接,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乡村振兴为蚂拐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文化旅游等手段可以为蚂拐节提供更多的宣传推广平台,促进其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蚂拐节可以有效反哺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猜你喜欢

壮族耦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年味里的“虎文化”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谁远谁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