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的歌剧性

2024-06-24罗洋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莫扎特

罗洋

[摘 要]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丰富的音乐语言及音乐风格、强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刻画等都极具特色,并在他的纯器乐作品中得到再现和发挥。其中,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就蕴含着许多“歌剧性”的元素。本文拟从《钢琴奏鸣曲K·332》的音乐文本入手,抓住歌剧中较为突出的三个元素,即多样化的歌唱形态类型、矛盾冲突的戏剧情节发展以及立体化的交响性音响效果进行展开论述,分析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歌剧性”元素,以期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歌剧性;交响性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111-03

《钢琴奏鸣曲K·332》创作于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人生的中期,这一时期莫扎特在巴黎求职的不顺以及母亲的病逝等给他的生活及情感带来了双重打击,因此与其早期作品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色彩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细腻、成熟,内容及创作手法也更为丰富,并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该奏鸣曲三个乐章均为奏鸣曲式,全曲整体音乐灵动、娓娓道来,情绪变化丰富,每个乐章都向我们传达了不同的感受,活泼的、激动的、梦幻的或是痛苦沉思的,有一种讲故事般的曲折亲切。

一、多样化的歌唱形态类型

(一)歌唱性的“咏叹调”

“咏叹调”原指任何抒情的音乐旋律,现代狭义的定义为有乐队伴奏的单声部或多声部的独唱,常用在歌剧、合唱中,注重音乐的旋律性与表达人物的情绪情感。笔者认为,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中,优美动听的歌唱性旋律伴以“阿尔贝蒂低音”的音乐织体、强弱变化丰富的乐句等都是莫扎特歌剧作品中描绘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的“咏叹调”在钢琴作品中的再现。

在乐曲第一乐章开头,主部主题旋律(谱例1)以环绕式旋律线为主,在光明的F大调主和弦及下属和弦中展开,给人以明朗生动之感;而低音声部则运用简单大气的“阿尔贝蒂低音”进行伴奏,很好地衬托并突出了主题旋律,增添了其柔和、流畅之感。主部主题运用简单质朴的音乐语言,没有华丽的装饰,极具歌唱性的旋律配以简单的伴奏,仿佛展现了女主人公娓娓道来的动听歌声,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与热爱之情。

谱例1:

同样具有鲜明“咏叹调”元素的莫过于第二乐章(慢乐章)主题。开头主题(谱例2)旋律运用主到属的和声进行,旋律呈音阶上升式旋律线,配以慢速给人以自然静谧之感,歌唱性、流畅性极强,并在节奏相同的第一、二乐句间通过音高的升高形成一个情感的递进。随后相同乐句通过同名大小调的转化(降B—降b),使音乐色彩发生了改变,仿佛暗示主人公内心的波动及情感的抒发,增添了一丝悲情色彩。而左手低音声部在主旋律“歌唱”过程中,同样运用“阿尔贝蒂低音”为其伴奏,句法分明,音乐织体简洁质朴,适度地突出了安静又略带惆怅的主旋律,使节奏律动更加倾向第一、三拍。该段音乐整体进行仿佛是一种悠缓的咏唱,可以从抒情典雅的音乐中听到主人公轻微颤动和自由深刻的沉思。在慢板乐章中,三连音等织体的运用也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及歌唱性。例如,副主题(9~19小节)中右手旋律运用了很多跳音、三连音等,极具表现力及歌唱的特性,贴近歌剧中的咏叹调。

谱例2:

(二)叙述性的“宣叙调”

“宣叙调”是一种类似于朗诵的曲调,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作品中。通常节奏速度自由、语调平稳,与歌剧中的咏叹调不同,宣叙调着重在歌词表述并伴有更自由的语调,因此它的伴奏大都较为简单。这种旋律通过转调增加听觉上的突兀感,同时利用模仿、模进、重复音等手段模仿人说话,且乐句短小并有明显的速度变化,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及灵活度。

例如,在本曲的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就出现了高低声部对话性的乐句(第5~12小节),左手旋律是右手旋律的倒影与对答,好像在模仿男女主人公对话性的歌唱,极具宣叙性的色彩。副部主题(第41~48)巧用休止与跳音结合,并采用重复音,这一段的叙述没有固定的伴奏织体,主要以和声的进行为主要素材,体现了“宣叙”的自由性与灵活性;包括在连接部(第56~66小节,谱例3)中也采用了大量同样的重复音加休止的组合,并运用了频繁的强弱力度处理,像是一种“有旋律的对白”,似乎在模仿宣叙时抑扬顿挫的语气,将人物“说话”时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同样的手段在第一乐章展开部(第94~132小节)也有类似的运用。

谱例3:

该乐曲的第三乐章也是“宣叙调”元素的充分展现。与乐曲第一、二乐章具有大量柔和优美的歌唱性旋律相比,第三乐章整体则给人以更加强烈豪放之感。从主部主题开始,就运用一段下降的快速音群(第1~3小节),给乐章整体奠定了宽广之感,伴奏支撑为强有力的单个和弦,不像“阿尔贝蒂低音”那般流动。随后为左右手八度跨越式的旋律,似乎是男女主人公发自心底的宣泄,富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在之后的展开部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谱例4)。

谱例4:

(三)炫技性的花腔装饰

“装饰音”的起源与声乐领域作品密不可分,18~19世纪是歌唱的“黄金时代”,为博得观众的喝彩,歌手使用华丽的炫技性歌唱技巧,如装饰性很强的花腔等,有时为更充分展示自身的嗓音及高超的技术,还会进行即兴装饰演唱。因此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也不乏许多装饰音的运用,他使用大量的倚音、颤音、经过音、回音等装饰手段,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首先,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中最能展现装饰音完美运用的莫过于第二乐章。例如,类似第一主题(第1~2小节)中回音的运用(谱例2),在主和弦音旋律前加上回音过渡,让原本单调的主和弦音得到装饰,使旋律更加丰满、动听,同时也更加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及情感走向,极具戏剧性。此装饰手法贯穿着第二乐章,并在不同调上进行呈示,将简单的旋律通过回音的加花装饰变得曲折精致,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仿佛对人物的心理波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其次,颤音的运用也极为丰富,用“tr”表示。例如,在长音处添加颤音的装饰过渡,使音乐更加灵动(如第18、38小节);在同音反复的第二个音上添加颤音装饰配以较为紧凑的节奏型(如第16、19、36、39小节等),达到一种强调该音的效果,使音符更加饱满,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流动性强,而不只是单调的反复。

最后,还有音阶式的装饰运用,如第17小节中运用音阶式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配合着跳音,轻巧灵活、富有弹性,仿佛是花腔女高音的炫技性展示。再如第26小节中(谱例5),旋律加入了更加复杂的半音化装饰,使主和弦音加入了前面没有的精彩装饰,密集快速的上行半音阶炫技性极强。

谱例5:

倚音作为装饰音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该曲中也有着大量运用。例如,在第一乐章中,倚音常用于跳音、重复音或是长音演奏之前,以前倚音的形式出现。如在副部主题(第41~42小节,谱例6)中,由一个前倚音大跳引出三个重复音,短促轻巧,可以看成对花腔的模仿,使活泼的旋律更加欢快。类似的装饰音配合着反复跳音的音响效果让人不禁联想到莫扎特歌剧作品《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唱段,也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

谱例6:

二、矛盾冲突的戏剧情节发展

(一)戏剧化的整体布局

在莫扎特歌剧作品中,戏剧化的故事发展是贯穿整部歌剧的关键点。丰富精彩的戏剧变化总是使人沉浸其中。不论是频繁的调性转换或是整体的速度安排都具有充分的戏剧合理性。

如在第二乐章中,第一主题开始采用降B大调,进行了四小节后转入同名降b小调,同音在不同调上的呈示使音乐情绪由大调的光明转入小调的暗淡,增加了一丝悲伤及愁绪。随后立即从降b小调转入f小调,丰富的转调使音乐在表情上产生不同的美感,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内心。第二主题在F大调上呈示,仿佛主人公在沉思后内心涌现的一丝光明,而第二部分的再现部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为降B大调。第二乐章整体呈现的是温情柔和的抒情风格,但通过丰富的转调向我们描绘了人物深刻的思索与细腻的内心变化,出奇过早的转调使音乐贯穿着一种不安的潜流,带有一丝悲情色彩,将戏剧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除频繁的调性转换具有较强的戏剧变化外,该奏鸣曲采用了典型的古典乐派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奏鸣曲形式,整体速度具有鲜明的对比冲突,极具戏剧化的色彩。

(二)冲突性的音乐张力

强烈、极具冲突性的音乐张力是莫扎特歌剧作品的一大重要特征,该特征在他的纯器乐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所谓有了矛盾冲突才会有戏剧性的情节发展,音乐张力的冲突性主要体现在强烈的力度对比处理以及起伏的旋律线等方面。

首先,从力度处理上看,乐曲第一乐章主部中的主题从p的力度开始进行,仿佛剧场序幕缓缓拉开,到连接部分(第12~22小节)仿佛在模仿管乐的齐奏与对答,轻巧活泼。直到第22小节开始发展成f的力度,与前面轻巧舒缓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在音响上具有交响乐队的“宏伟性”,仿佛是人物大部分登场时交响乐队的齐奏与对答。随后副部主题又回到p的力度,轻巧的跳音等仿佛是单个人物展现性格特点的独唱。而第60~65小节的连接部分频繁紧凑的f、p力度转换,配以短促的八分音符以及八分休止符,仿佛在模仿弦乐组的演奏,很好地突出了旋律音并具有生动的戏剧变化。而在第二乐章中,柔和的旋律贯穿着整个乐章,但中间也出现了sf-p强烈的力度变化,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性,给温情柔和的音乐情绪增添了一丝矛盾色彩。第三乐章可以说是该乐曲中力度对比冲击最为强烈的一个乐章,整个乐章在强烈的力度对比中将音乐推向高潮,像是戏剧中情节走向高潮,充满戏剧的冲突性。

其次,从旋律线的走向上看,该曲中水平式旋律线的运用配合力度的渐强渐弱(如第一乐章第56~66小节等),推动了音乐情节、情绪的发展,有暗示音乐走向的作用;上升/下降式旋律线的设计,如类似第一乐章中第25~26、29~30小节中的音阶下降式的旋律线以及类似第76~77、 212~213小节的音阶上升式的旋律线,都为音乐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性,或是使音乐更加高涨、明亮,又或是使其具有哀叹、悲愤之感。此外,级进为主的环绕式旋律线以及跳进为主的波浪式旋律线的穿插配合使用,也大大丰富了音乐张力,如乐曲第一乐章歌唱性极强的主部主题。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同样由华丽快速的环绕式旋律开始,随后加上八度跳进的演奏,使音乐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跌宕起伏。乐曲整体既有含蓄委婉的级进式旋律,也有炽烈激昂、跌宕起伏的跳进式旋律,处处充满了戏剧的张力与矛盾冲突,更是对每一位戏剧人物心理、性格的细致刻画。

三、立体化的交响性音响效果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交响乐器的运用在歌剧音乐中也有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在该奏鸣曲中,也不乏对管弦乐器音色的模仿,以塑造极具立体化的交响性音响效果。

例如,在第一乐章第12~19小节(谱例7)中,三个声部相同的节奏型在不同音高上进行所形成的完美和声效果,并运用断奏与连奏相结合的技法,可以看成木管组的齐奏。而类似第20~21小节五级到一级的正格终止,以及同音在不同音区的重复则可以看成歌剧中一个唱段在乐队提琴组的对答中结束。同样在第三乐章第3~6小节中,同音分别在三个音区级进上行的旋律弹奏,仿佛是对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齐奏的模仿。再如,在第一乐章第56~66小节中,高声部同音配合大量八分音符与休止符结合的音型,给人一种短促跳跃之感,旋律性不强,具有过渡性,而低声部运用三度音程的级进承担旋律声部,整体可以看成弦乐与管乐的配合,在歌剧中承担间奏曲的作用,连接上下幕。

谱例7:

从整体音响效果上看,其也具有交响音响效果的宏伟性。例如,在第三乐章中,开头低声部就运用了一个强有力的主和弦,仿佛是弦乐有力短促的齐奏,随后引出高声部一连串的华丽快速跑动音群,可以看成管乐的独奏,从而展现了管弦乐的对答与配合,在起伏的力度变化以及织体变化中将乐曲推向高潮。

结 语

本文通过结合音乐文本及诠释性解读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所蕴含的丰富的“歌剧性”元素进行分析,为读者把握莫扎特极为重要的歌剧创作领域的特色在钢琴奏鸣曲中的体现与运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及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文韬.莫扎特奏鸣曲K283歌剧性元素及演奏探析[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21.

[2]张阳.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歌剧性因素——以作品K281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

[3]苏燕.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戏剧性因素[D].上海音乐学院,2008.

(责任编辑:王肖茜)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莫扎特
封面:倾听莫扎特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莫扎特“卖艺”
轻浅不是莫扎特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