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欧洲19世纪声乐发展与教育研究

2024-06-24宁亚鹏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世纪歌剧

宁亚鹏

[摘 要]19世纪欧洲声乐领域的蓬勃发展促使多元化声乐学派形成,这些学派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地域内独具特色,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声乐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其共同目标为培养全面的音乐家,使学生不仅具备卓越的声乐技巧,还深谙音乐理论,同时具备出色表达能力,其全面性的培养理念成为当时声乐教育的一大特点,对今后声乐发展与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欧洲;19世纪;声乐发展;声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99-03

19世纪是声乐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声乐教学方法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和发展。传统的声乐教育强调发声方法以及歌剧演唱技巧的培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声乐教师开始关注情感表达、音乐性和艺术性等综合方面,更侧重于音乐舞台的训练,如角色表演、情感传达和舞台表现等。

一、19世纪欧洲声乐基本概况

(一)发展背景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催生了城市化浪潮,音乐场馆和演出机会的增加为声乐家提供了更多的舞台,且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中产阶级的崛起,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和参与音乐活动,促进了声乐的发展。同时,19世纪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成为表达情感和个性的重要手段,致使声乐在歌剧、宗教音乐和艺术歌曲中得到广泛应用,加之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促使作曲家和声乐家更加关注本国音乐传统,并将其反映在声乐作品中。此外,随着音乐学院的兴起,声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可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促使声乐技术不断改进,包括发声技巧、呼吸控制等方面,实现了19世纪声乐教育的进步。

(二)时代特点

19世纪初期,意大利歌剧成为欧洲音乐舞台的主导力量,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等作曲家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声乐领域,而随着法国歌剧的兴起,大礼堂演唱会成为重要的演出形式,为声乐家提供了更大的展示平台。除此以外,19世纪欧洲涌现众多各具特色的声乐大师,如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 Lewis)、珍妮·琳德(Jenny Lind)等,其表演和教学对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包括歌剧、宗教音乐和艺术歌曲等,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声乐教育在19世纪更加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即传授正确的发声技巧与传达歌曲情感和表达艺术性同样重要,在此阶段声乐学院和演出机会逐渐增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其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等综合声乐能力。

(三)乐派革新

19世纪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期间出现了多种新兴乐派和风格。首先是贝尔卡派,贝尔卡派强调旋律的美妙性、优雅的装饰性以及完美的技巧展示,并更加注重发声技巧,如平稳的呼吸、精确的音准和灵活的嗓音,其代表人物有玛利亚·马里布兰(Maria Malibran)等。其次是德意志派,强调情感深度、内在表达和文学解读,倾向于更为深沉、哀愁和复杂的情感表达,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该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充分体现这一风格。还有法国派,注重歌曲的优雅、细腻和清晰的发音,融合了法国的艺术歌曲传统和歌剧演唱技巧,代表人物JeanBaptiste Weckerlin在法国派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俄罗斯派强调声乐的力量、热情和震撼力,其表演风格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民族特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是该派别的代表人物。最后是意大利咏史派,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生活的真实性,此派别的作品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物情感的深度,皮特罗·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是该乐派的主要代表。

二、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的主流学派及其特点

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反映了当时对声乐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且在不同学派中,声乐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声乐技巧、表达能力和音乐理论知识,尽管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但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出具有优美声音和出色表演技巧的歌唱家。首先,主流学派包括意大利学派,其特点为强调自然发声、清晰的发声和表达情感,意大利学派的声乐教育注重发声技巧,强调咽喉的自然状态,充分重视声音美感。其次,法国学派侧重于发声的轻盈、灵活性和流畅性,注重歌唱表达力,此学派教育强调发声要轻松,注重发声灵活性,追求声音的纯净。另外,还有德国学派,声乐教育主要以技术和乐理为基础,注重声乐与音乐的理论知识,其也强调音乐理论,注重声音的控制和技术层面的训练。最后,比利时学派以对声音的精准掌握和艺术表达为目标,也充分注重声音技术细节,强调对声音精准掌握,追求高水平的艺术表达。

三、歌剧与艺术歌曲对19世纪欧洲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演唱风格的转变

19世纪欧洲歌剧与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的两个主要领域,其在演唱风格上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对声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歌剧演唱要求声乐家在大型剧场中表演,要适应庞大的音乐和剧情,因此声乐家需要发展更强大的音量和更广泛的音域。同时歌剧强调戏剧性的表达,声乐家需要通过声音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促使声乐家更加注重情感真实性和深度,掌握复杂的唱法技巧,包括高音、低音、颤音等,以此提高声乐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艺术歌曲通常在较小场景演出,要求声乐家在更亲密的环境中传达情感,推动声乐发展转向更为细腻和抒情的演唱风格,且艺术歌曲常常侧重于文学性,声乐家需要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来传达歌曲情感和意境,并有更多的空间展现个人声音特色和表演风格,强调个性化表演。除此以外,歌剧中嵌入的艺术歌曲插曲也成为声乐家展示个人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机会,使两者在演唱风格上进行融合,演唱技巧相互渗透,促使声乐家在不同领域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由此可见,19世纪欧洲歌剧与艺术歌曲的相互影响推动了声乐演唱风格不断演变,加之声乐家在这两个领域中产生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技术水平,将共同为声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演唱方法的突破

歌剧的演唱方法强调表演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要求声乐家通过声音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剧情,推动声乐家对戏剧性表达的深入探索和实践,且在歌剧作品中,不同角色和剧情要求声乐家使用多种唱法,如色彩丰富的音色、各种音程的技巧运用等。而艺术歌曲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表达,要求声乐家通过歌词和音乐来传达更为细腻、真挚的情感,通常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声乐家需要深入理解歌词内容,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由于歌剧和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声乐家将不断尝试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充分丰富当代声乐的艺术语言。

(三)演唱体裁的发展

19世纪初,古典主义的声乐风格仍然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歌剧和艺术歌曲兴起,音乐风格逐渐转向浪漫主义,注重情感表达和个性化演唱,并提供了新的演唱体裁,如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中的套曲、独唱等,促进了声乐训练方法的革新,如呼吸控制、共鸣调整等技巧,使其得到更为系统和科学的培训。与此同时,声乐家在歌剧和艺术歌曲领域的实践经验相互影响,使声乐技术和演唱方法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并在宫廷和市民中均进行广泛传播,充分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变革,因此19世纪欧洲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特别是歌剧和艺术歌曲传播,将充分促进声乐演唱体裁的跨国交流和融合。

(四)演唱角色的定位

19世纪初声乐表演中角色定位相对传统,主要以合唱、宗教音乐和一些宫廷歌曲为主,缺乏戏剧性的表达,随着歌剧的崛起,声乐演唱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歌剧可通过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引入更加复杂和具体的角色,这要求声乐家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声乐技巧,还需要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通过声音传递角色的情感、矛盾和成长。与此同时,艺术歌曲的兴起使声乐演唱中的角色表达更加个性化,这类作品通常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要求声乐家通过音乐表达对文字情感的理解,鼓励声乐家在演绎时赋予角色更多个人色彩,使每次演唱都成为独特的艺术创作。除此以外,不同类型歌剧和艺术歌曲的角色千差万别,从英雄、悲剧角色到幽默、轻松的形象,呈现出了声乐演唱中角色定位的多样性,使声乐家在演唱时有更多的自由度,且通过创意的演绎方式为角色赋予新的解读,推动角色定位的发展和变革。由此可见,19世纪欧洲声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角色的塑造方式,开始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声乐家开始扮演更加复杂和独立的角色,突破传统的女高音和女中音刻板形象,充分展现声乐演唱中角色定位的性别平等观念。

四、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的具体模式

(一)模拟教学法

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的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实践和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声乐技能和表演能力,这一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室训练的局限,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演出的要求,不仅注重声音培养,更关注舞台表现、情感表达和与伴奏的协同,通过模拟演出场景,学生能在更真实的环境中综合运用各项声乐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声乐原理的理解,提高其对音乐理论的应用能力,能更灵活地运用技巧,同时模拟教学法也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其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培训,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场景模拟,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真实演出场景,包括舞台布置、灯光效果等,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演出的氛围。例如,学生在模拟中扮演演唱者角色,感受演出时的情感表达和与观众的热烈互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舞台上自信而自然的表现力。其次,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改进演唱技巧,这种及时性的反馈将帮助学生快速提升演唱能力,且在模拟演出过程中,学生还能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最后,学生在与伴奏、导演、舞台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的合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其在群体中的协同能力。由此可见,模拟教学法不是停留在课堂内,而是提供实际演出机会,学生可参与学校或社区的演出活动,将技能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模拟教学法使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培养出众多具备丰富演出经验、技巧娴熟且富有表现力的声乐艺术家。

(二)教材教学法

教材教学法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其致力于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声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并通过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声乐原理,同时教材编排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从基础的发声技巧和简单的曲目开始,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更高级声乐技能和复杂的音乐作品。首先,教学的初始阶段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包括正确发声、音域拓展、呼吸控制等,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练习,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坚实的声乐基础。其次,学生可通过教材学习各种不同风格和难度歌曲,使学生既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又培养其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知能力。最后,教材设计系统的声乐技巧训练,涵盖各种发声技术、共鸣掌握、音准训练,学生有计划地练习即可逐渐提升声乐水平,再融入音乐理论知识传授,包括调式、和声、音程等,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曲目的音乐内涵,并提升其对音乐的综合理解能力。由此可见,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更加注重选取和编排高质量的教材,不仅涵盖声乐技巧、音乐理论、歌曲解析等方面,还重点培养声乐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器官教学法

器官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声乐器官解剖和功能训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深入理解声带、呼吸系统等器官运作,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能力。学生可通过系统的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声带、喉部、呼吸系统等与声乐相关的器官结构和功能,并将生理学知识与实际的声乐训练相结合,了解声带振动、气流控制等生理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声音产生和调控过程,同时器官教学法强调呼吸系统在声乐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可学习正确利用呼吸来支持声音,提高音质和音量,培养稳定呼吸控制能力。一方面,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声乐器官模型,向学生展示器官结构,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产生的生理过程,并要求学生进行声乐器官的功能训练,包括喉部柔韧性训练、声带振动控制等,系统训练将使其能逐渐掌握器官的精细操控技巧,并注重呼吸系统,包括深呼吸、吸气控制、呼气控制等,以提高呼吸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此外,学生可将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声乐训练中,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声音的音质、音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教师可实时观察学生的声乐表现,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调整建议,及时纠正其不良的声乐习惯,提高训练效果,且针对每位学生的器官特点和声乐能力提供个性化声乐训练计划,解决个体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 语

综上所述,欧洲19世纪声乐的发展与教育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各个学派的特点也构成当时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这一时期的声乐教育对后来的声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未来声乐艺术进步与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此,本文以19世纪欧洲声乐基本概况为出发点,阐述了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的主流学派及其特点,以及歌剧与艺术歌曲对19世纪欧洲声乐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的具体模式,希望为今后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雅菲,苗雨.欧洲19世纪《VACCAJ》练声曲对当代声乐训练作用研究[J].音乐生活,2022,(10):79-81.

[2]江婉宁.十九世纪欧洲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以加尔西亚科学发声原理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3]牛琴.十六世纪后期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与革新——以帕莱斯特里那《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7,37(9):1.

[4]张楚.勃拉姆斯声乐套曲《吉普赛人之歌》的分析与演唱[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

[5]冉学琼,张群.从美声唱法的产生看各个时期声乐研究的发展趋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6):135-138;147.

[6]冯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发展的艺术团体简析[J].美与时代(下),2011(7):48-49.

[7]冯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俄罗斯声乐表演及教育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1(10):53-54.

[8]陈雅萍.“加尔西亚”的声乐机理研究——对“声门冲击”的一些思考[J].北方音乐,2011(3):11-12.

[9]林志超.从男声声部的发展轨迹浅谈19世纪之前声乐等级制度[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6.

(责任编辑:王肖茜)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世纪歌剧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世纪赞歌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