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研究到实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原理与策略

2024-06-24刘婧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律动乐曲图谱

刘婧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欣赏与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重点总结了运用歌唱、律动以及图谱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有效聆听。本文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基础,以“联觉”(听觉、视觉、动觉)为关键词,用结合案例的方式讨论了如何运用歌唱、律动、声势和图谱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具象地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元素,以提高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证研究;欣赏教学;联觉;感知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10-03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小学音乐欣赏有“聆听音乐”和“听赏与评述”两个学习任务。关于聆听,课标指出“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积累音乐听觉经验、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容上,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教学包括四个方面: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区、节奏、节拍等)、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中的喜、怒、哀、乐等)、音乐体裁与形式(如声乐作品中的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器乐体裁中的奏鸣曲、变奏曲等)、音乐风格与流派(包括不同地域、民族、历史、时代的音乐风格)。

课标针对欣赏教学的内容对不同学段设置了相应的要求。总体来说,小学低年级强调的是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听辨能力,以及听到音乐后能作出相应的体态反应的能力;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课标侧重的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比如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以及其中的情绪变化。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呢?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两个部分展开。首先是论文从实证研究中梳理出有效的方法;其次是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针对欣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概述

本着以音乐为主体、以音乐体验和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原则,音乐欣赏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的策略:一是专注式聆听,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专注于聆听音乐元素和结构(如旋律线、节奏的固定音型或曲式结构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引导性的问题或图谱(具象或抽象符号)来辅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知音乐中的要素。二是参与式聆听,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歌唱、声势打击、演奏乐器),以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依据这两种教学策略,我们可以设计出听唱结合(歌唱、器乐演奏)、听动结合(声势、律动、乐器、表演等)和图谱设计三种具体的方法。

二、有关欣赏教学的实证研究

(一)歌唱旋律,加深主题记忆

有研究指出,歌唱确实有助于学生回忆主要主题。McLean(1999)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设置了两个组,一组在欣赏课上加入了主题歌唱,另一组则只是被动地聆听音乐。结果表明,加入演唱的小组在听觉记忆上明显高于没有演唱的小组。虽然学生在器乐作品上的偏好性并没有受歌唱主题活动的影响,但是歌唱的确更好地帮助了学生记忆主题旋律。

(二)律动图谱,加强元素感知

很多研究表明律动能帮助儿童理解音乐,尤其是有视觉辅助的图谱。Dunn(2008)曾找了16位三年级的学生,体验了三种不同的聆听方式:一是被动地聆听;二是在聆听的时候给予图谱(视觉);三是教师带领学生用手的律动来感受(动觉)。三种形式体验完之后,要求学生写一写刚才听到的音乐。学生的文字反馈有些描述的是音乐元素,有些是头脑中的画面,还有些是与音乐相关的一种律动的感受。从学生的反馈中,Dunn总结出当在学生聆听的时候给予图谱,学生更多的是关注音乐元素本身,这就说明了为聆听的音乐提供相应的视觉材料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用具象的方式理解音乐。

另一个相似的研究,Kerchner(2000)研究了加入图谱和律动后聆听经验所发生的变化。让12位来自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将《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的第一乐章听了3遍。第1遍的时候,学生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音乐;第2遍的时候,画出听到的音乐(视觉);第3遍的时候,一边听一边即兴地律动(动觉)。每一遍聆听完,研究者都会采访学生谈谈听到的音乐以及对他们刚才用到的语言、图画和律动上的表达。通过分析他们的表达,Kerchner发现学生的语言描述倾向对整体音乐事件的描述,但是律动和图谱更注重音乐细节。同时,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当要求学生在聆听的时候画出图谱时,二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用图画的形式,而五年级的学生会用标志和符号来描述音乐。所以,总的来说,视觉和动觉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聆听到音乐作品的细节,并且能够促使他们进一步对音乐作品作出语言反馈。

关于律动和图谱在辅助学生聆听音乐时的有效性,Gromko和Poorman(1998)甚至直接比较了这两种方法。他们将学生分成了两组来聆听音乐:一组用手指来跟随图谱画一画,另一组采用镜面的方式模仿教师的律动(这里的律动实际上是根据图谱来设计的)。律动组的学生在律动活动完成后,用教具来表示音乐的结构。两个组的学生都完成后,再次聆听了音乐,并且都用教具来表示音乐的形式结构。研究者发现,律动组的学生比图谱组的学生显著地、更好地表达出了音乐结构。结果表明,为了加强图谱辅助聆听的效果,可以加上律动或者用符号来表示对音乐的理解。

翻阅与音乐聆听相关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音乐属于听觉艺术,但是利用视觉或动觉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元素和结构的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图谱、律动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符号、律动的方式来记录他们对音乐的反应。

三、音乐欣赏活动设计策略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梳理出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与其他的方法相互融合。

(一)听唱结合

听唱结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如果欣赏作品的旋律性和歌唱性很强,教师可以通过听唱结合、反复聆听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主题旋律。除了唱,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主题旋律用课堂乐器(口风琴、竖笛等)演奏出来。唱出或奏出主题旋律是为了学生再次聆听到主题旋律时能够辨识出来,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乐曲主题的反复、变化、发展、变型以及再现的感知,最终能帮助学生“听”出作曲家对于整首作品的音乐构思与和音关系,提升欣赏音乐时的审美感知。

除了哼唱旋律,教师根据器乐作品的主题编创歌词也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但需要注意歌词的内容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内容应尽量吻合。比如,《铁匠波尔卡》的A段旋律,我们可以采用歌词加拟声词模仿敲铁的声音,“我们都是小铁匠,小铁匠,叮叮当(4遍)。我们手握小锤,叮叮当,是快乐小铁匠(3遍)。我手握小铁锤,叮。我手握大铁锤,叮。叮当,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当。”教师在拟声词“叮当”的后面,还可以加入拍手动作来加强歌唱的韵律感。

(二)动听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的参与感并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边听音乐边引导学生进行身体的拍击(声势)或身体的律动(根据音乐的旋律走向做出身体动作的变化或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动作)或敲打简单的打击乐器来模仿作品中的典型节奏型为作品伴奏。下面列举三种具体的做法。

第一,边听音乐边用身体拍击出乐曲的节拍特点。例如,在聆听约翰·埃曼努埃尔·约纳森(Johan Emanuel Jonasson)[JP]的《杜鹃圆舞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来体现作品四三拍中强弱弱的节拍特点。

第二,边听音乐边用手或手臂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高低起伏、旋律走向以及音区。比如,在欣赏夏尔·卡米尔·[JP]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ns)管弦乐套曲《动物狂欢节》中的《水族馆》时,教师可以通过手臂和手指在空间中的上、下运动来表现乐曲中的从高至低,或从低至高的旋律走向,可以通过左手和右手的运动来表示乐句的对称,可以通过两手在胸前的缠绕上行来表示乐曲中有特色乐器的部分,可以用手的一松一紧的动作来表示作品中的断奏等。

第三,边听音乐边用小型的打击乐器演奏出来。比如,聆听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卡门》序曲,当听到乐曲中出现大镲和三角铁声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出敲打大镲和三角铁的模仿动作,随后让学生用小型打击乐器演奏出来。

(三)结合图谱

图谱指的是根据乐曲特点,运用具象的符号(小脚印、小松鼠等)或抽象的形状符号(圆点、三角形、直线、曲线等)来表现音乐要素特点的音乐记录形式。通过音画融合的方式,利用视觉符号把抽象的声音变得具象化,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乐句划分和整体结构。下面列举4种具体的方法。

1.用图谱体现音高

在调式音乐中,旋律往往是音乐的核心特点之一。有些旋律具有很强的可唱性,比如之前提到的《杜鹃圆舞曲》《铁匠波尔卡》等。但有些作品因为速度较快,抑或运用很多半音,歌唱的难度很大。这时可以考虑通过用画旋律线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音高走向的感知。比如,音乐作品《野蜂飞舞》《鸟舍》等,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旋律,让学生在边听音乐的时候边拿出手指画一画,或者用手掌、手臂的动作做出小鸟飞上、飞下、向前飞、向后飞等动作。同时,图谱的设计还可以运用情境化设计的方式,在小鸟飞行图中设计树林、草丛、山脉等障碍物,鼓励学生在模仿小鸟飞行时,越过这些风景,以增加趣味性。

2.用图谱表现结构

在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经常出现“带再现的三段曲式”(ABA′)。为清晰地表达乐曲的曲式结构,教师可以用重复的色块表现重复的乐段。

例如,湘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课《跳圆舞曲的小猫》,这是勒罗伊·安德森(Leroy Anderson)在1950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小品,也是一首典型的三部曲式(A+B+A′)。其中A主题旋律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出了小猫的叫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午后慵懒伸着懒腰的小猫;B主题旋律用木管乐器主奏,欢快活泼,描绘了小猫欢乐玩耍的情境。

这首乐曲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教师可以营造出以小猫为主的情境。在A主题,教师可以选择用一只正在睡懒觉的灰色小猫来表示;B主题在音乐节奏上有所改变,情绪更加欢乐,在颜色和形象上,教师可以用橙黄色的小猫或者比较淘气的小猫来表示。

3.用图谱体现情绪

颜色和人类的情感之间存在着联系。在音乐图谱中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颜色的深浅来代表不同的情绪,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绪体验。

例如,湘艺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瑶族舞曲》,这是一首管弦乐,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这首乐曲形象地表现了瑶族人民欢乐的歌舞场面。比如,在乐曲B主题由四二拍转向四三拍,它欢乐、热情、粗犷、豪迈,情绪呈递增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色彩、律动和构图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乐曲情绪的递增,使图谱颜色由浅入深。

4.用图谱重现情境

例如,《小步舞曲》是西方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JP]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先生所作的一首乐曲。小步舞曲一般为三拍子,其舞蹈舞步很小,流传于法国宫廷。那么,我们根据“舞蹈”“宫廷”“小步”等关键词语,就可以创设巴赫先生邀请我们出席宫廷舞会的情境。

教师可以请学生想象参加舞会需要准备一套像样的礼服,随后根据乐句与动画的结合,跟随着教师一起聆听歌曲,在空中伸出食指,跟随乐曲在空中画出一条出席舞会的小礼服。

这样既在无形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旋律,又充满了趣味性。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充分熟悉音乐,踩准每一句的时间,这样才能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四)整体设计

尽管我们可以运用联觉的方式多维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但如果单就一首作品而言,教师应该怎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聆听,如何有效地体现课标中所涵盖的欣赏教学的四大内容呢?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绪情感表达,说出自己最直接的听觉感受。比如,这首作品是忧伤的,快乐的,热情的还是宁静的?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聚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比如主题中的旋律、节奏、节拍、调式、配器等),从音乐元素和听觉感受的联系入手,分析为什么这首作品给我们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学生不仅可以说出听到乐曲的感受,还可以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为什么”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本体的部分。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这首作品来加强自己的文化认知,了解作曲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要素,这样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什么样的作曲风格。尤其当欣赏的作品来自不同的地域或民族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来学习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观念,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

结 语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专注地聆听、分析和描述音乐是音乐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主题。梳理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到运用歌唱、律动和图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的感知,也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描述性表达。本文从实证研究的结论出发,对如何运用多维联觉(听觉、视觉、动觉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作为教师,也特别需要注意整堂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主体,不能过于依赖视觉化符号或图谱,要让学生在听觉上有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机会,并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音乐感知力及想象力。[JP]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P.S.Campbell.Teaching Music Globally:Experiencing Music,Expressing Culture[C].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McLean,C.Elementary directed listening to music:A singing approach versus a nonsinging approach.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999,47:239-250.

[4]Dunn,R.E.The effect of auditory,visual or kinesthetic perceptual strengths on music listening[J].Contributions to Music Education,2008,35:47-78.

[5]Kerchner,J.L.Childrens verbal,visual,and kinesthetic responses:Insight into their music listening experience[J].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2000,146:31-50.

[6]GROMKO J.E., POORMAN A.S.Does perceptualmotor performance enhance perception of patterned art music?[J].Music Scienti:Th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Cognitive Sciences of Music,1998,2(2):157-170.

(责任编辑:尤 雷)

猜你喜欢

律动乐曲图谱
始乱
绘一张成长图谱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生命的律动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