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2024-06-24陈清华
陈清华
《大江东去》是阿耐创作的一部全景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从表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在表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这一题材里,这部作品具有很重的分量和特殊意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励志时代剧《大江大河》根据阿耐所著小说《大江东去》改编,讲述了在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大江大河》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该剧以小人物的心灵史书写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在众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中,以史诗般的品格脱颖而出,“通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立体展现改革开放,通过士农工商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众多人物的角色塑造,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波澜壮阔,剧情内容体量庞大、人物角色众多。在如此大时代背景下展现改革开放的剧情设置,很容易陷入浅尝辄止以及剧情散乱庞杂的陷阱。但是,该剧通过雷东宝与宋运辉姐姐宋运萍的婚姻关系,把两条平行线缠绕到了一起;通过杨巡、雷东宝和宋运辉的友情等内在人物关系,将剧情有机串联起来,使得人物鲜活丰满。在这方面,《大江大河》有着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意味,每个人物都不是扁平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大江大河》的台词都实实在在,没有空泛的口号、没有煽情的空话套话,符合每个角色的身份和性格,这种实在与真实彰显出该剧的艺术厚重感和深刻性。艺术的深刻首先建立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转化上。雷东宝深爱的贤妻宋运萍在孕期意外死去,对小雷家村有巨大贡献的老支书后来因贪污被发现而蒙羞自杀,当初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县委书记最终倒在贪污腐败上,宋运辉的父亲淡然地将儿子写的要求‘摘帽的申请书扔进炉膛烧掉……这些剧情无不在观众猝不及防时,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出来,挖掘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好人坏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1]
作为电视剧《大江大河》系列的最终章——《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大江大河3》),立足时代大事件,把握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结点,唤起时代记忆的共鸣,带领观众看时代风云变幻,看改革一路向前。该剧在豆瓣开分,评分高达8.6分。前两季豆瓣评分均为8.8分。《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由孔笙担任总导演,孙墨龙、刘洪源执导,侯鸿亮担任总制片人,房辉担任制片人,王凯、杨烁、董子健、杨采钰领衔主演。
在《大江大河2》的最后,宋运辉、雷东宝的生活与事业相继受挫,杨巡与梁思申达成合作,迎来新的希望。他们几经浮沉,初心不改。
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中,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等人随着时代浪涌,一同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改革时代,大展拳脚,朝着新的人生方向昂扬迈步。
《大江大河》系列剧改编自阿耐的原著小说《大江东去》,在2018年首轮播出就成为年代剧爆款。两年后,《大江大河2》更是打破“续集魔咒”,收视率与口碑值一路飙升,斩获多项大奖。沉淀三年,《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继续围绕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四个青年人的成长、创业经历,讲述普通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下,勇于求变、锐意进取的奋斗史。
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标准是什么?或许有人说是制作精良的剧组、演技精湛的演员、经得起推敲的剧本等等,这些评判标准有它的道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已经完结播出了,依旧可以引起各方关注和讨论。
大江归来,岁月如歌。那份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从2018年到2024年,6年的时光,笔者看过了出身草根的宋运辉,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东海副厂长的位置;看过了雷东宝带着小雷家村搞改革,最后因为行贿遭遇牢狱之灾;看过了杨巡凭借自己经商的头脑站在风口上。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起吸引着笔者。
当然,同样吸引笔者的还有原著小说的作者阿耐。
笔者初看时不懂,再看时意味深长。总有一些年华,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总有一些花开,芬芳了流年,美丽了相遇。清欢滋味淡淡品,清浅时光慢慢过,平安健康长长享。
——题记
一
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三部曲,是其构思10年,耗时3年,删减20万字的作品。《大江东去》着力描绘了改革洪流中的人们的觉醒、挣扎及变异,被称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青年入世启蒙”。雷东宝带领小雷家村的人冒着风险包产到户,最先启动的致富项目就是砖窑,难免让人联想到同样是实行包产到户,也是承包砖窑的《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
《大江东去》,每一章节都以年份命名,从1978年开始,每一年就是一个章节,阿耐将这种编年体的写法运用到小说中。
“阿耐的《大江东去》,开启了现实题材网文宏大叙事的格局,首创了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重大主题的书写,贡献了颇具精英色彩的改革‘新人,并以此奠定了一种‘理想化的写作模式,这种‘理想化的写作模式被后来者不断模仿与超越,已经成为当前‘现实一类网文最基础的写作套路。加之‘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奖项的获得、影视剧改编的广受好评,使得《大江东去》不仅代表着主流价值对网络文学的首肯,而且兼具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成为现实题材网文研究中难以绕过的一部作品。”[2]
励志时代剧《大江大河》根据阿耐所著小说《大江东去》改编,讲述了在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大江大河》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
该剧以小人物的心灵史书写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在众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中,以史诗般的品格脱颖而出,“通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立体展现改革开放,通过士农工商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众多人物的角色塑造,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波澜壮阔,剧情内容体量庞大、人物角色众多。在如此大时代背景下展现改革开放的剧情设置,很容易陷入浅尝辄止以及剧情散乱庞杂的陷阱。但是,该剧通过雷东宝与宋运辉姐姐宋运萍的婚姻关系,把两条平行线缠绕到了一起;通过杨巡、雷东宝和宋运辉的友情等内在人物关系,将剧情有机串联起来,使得人物鲜活丰满。在这方面,《大江大河》有着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意味,每个人物都不是扁平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大江大河》的台词都实实在在,没有空泛的口号、没有煽情的空话套话,符合每个角色的身份和性格,这种实在与真实彰显出该剧的艺术厚重感和深刻性。艺术的深刻首先建立在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之上。雷东宝深爱的贤妻宋运萍在孕期意外死去,对小雷家村有巨大贡献的老支书后来因贪污被发现而蒙羞自杀,当初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县委书记最终倒在贪污腐败上,宋运辉的父亲淡然地将儿子写的要求‘摘帽的申请书扔进炉膛烧掉……这些剧情无不在观众猝不及防时,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出来,挖掘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好人坏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3]
《大江大河1》宋运辉通过高考利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毕业后进了化工厂继续埋头苦干,但依然是以单兵作战为主,慢慢地跟着水书记学一点儿管理知识。剧情伊始,宋运辉因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性格敏感、胆小;《大江大河2》宋运辉来到东海厂,“师傅教他要和光同尘,他就慢慢知道了,很多事情还得团结大家的力量,慢慢地他学会了怎么管人”;到了《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来到彭阳厂的宋运辉,不仅彻底脱离自己的专业,还要洗脱彭阳农药厂在中毒案中的嫌疑、在无资金的情况下带领团队搞研发进行企业自救。有了在彭阳农药厂的工作经历,宋运辉不仅成为整个化工领域的全才,更锻炼了宋运辉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至此具备行业先行者领路人劈波斩浪的眼界和格局;彭阳农药厂起死回生后,宋运辉又临危受命回到东海与洛达的谈判桌上,在与洛达谈判时气场碾压,并灵活地运用农药厂的技术研发条件拿回催化剂的自主研发、摆脱了被国外的技术卡脖子的困境,从而成为一个要专业有专业,要领导力有领导力,会识人,会用人的行业领头人。
作为《大江大河》系列剧的最终章——《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立足时代大事件,把握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结点,唤起时代记忆的共鸣,带领观众看时代风云变幻,看改革一路向前。在《大江大河2》的最后,宋运辉、雷东宝的生活与事业相继受挫,杨巡与梁思申达成合作,迎来新的希望。他们几经浮沉,初心不改。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讲述1993年6月,东海化工与洛达公司的跨国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而促成东海合资的关键人物宋运辉,正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东海的彭阳农药厂带着工人们搞工艺改革,经历了从东海到彭阳巨大落差的宋运辉依然秉持奋斗初心。
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中,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等人随着时代浪涌,一同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改革时代,大展拳脚,朝着新的人生方向昂扬迈步。
《大江大河》系列剧,改编自阿耐的原著小说《大江东去》,在2018年首轮播出就成为年代剧爆款。两年后,《大江大河2》更是打破“续集魔咒”,收视率与口碑值一路飙升,斩获多项大奖。沉淀三年,《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继续围绕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四个青年人的成长、创业经历,讲述普通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下,勇于求变、锐意进取的奋斗史。
“按照邵燕君所定义的网络类型小说的‘经典性来看,《大江东去》无疑是现实题材网文中的经典之作。它中和了现实和想象,开创了现实题材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形态,加之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作用,成为引爆‘现实这一流行类型的第一本书。‘现实这一题材类型在网文界兴起,改变了网络文学玄幻、穿越等幻想类题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网络文学审美的一次丰富与转向。一直以来,现实主义都被看作现实题材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就目前的网络文学生态来看,现实题材网文并不以现实主义为最重要的创作旨归,反而随着现实题材网文类型化的加深,其理想色彩渐趋浓厚,现实主义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弱化。”[4]
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标准是什么?或许有人说是制作精良的剧组、演技精湛的演员、经得起推敲的剧本等等,这些评判标准有它的道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已经完结播出了,依旧可以引起各方关注和讨论。
《大江大河》的播出,成功扭转青年观众对于年代剧的既定印象。该剧播出后,宋家姐弟的坎坷求学之路牵动了观众的心弦,尤其许多青年观众,他们也理解了上一代人,“宋家姐弟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那时候上大学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更多的青年观众则坦言,这部剧让他们了解了父辈们的那段峥嵘岁月,更珍惜当下,“宋运辉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没有放弃对梦想的坚持,还那么刻苦学习,我应该向他学习。”
俞敏洪在自己的演讲里说,自己一口气,用倍速看完了48集《大江大河》。这剧一共是47集,俞敏洪说自己连花絮都看了,所以算看了48集。
小说《大江东去》篇幅长达150万字,故事背景是改革开放头20年的中国,主人公的命运和几个重要历史事件交织:恢复高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即使拿出当年看网络小说的劲头,早起晚睡读,起码也得花两周时间才能读完。
电视剧《大江东去》再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到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促经济的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在三位男主角中,宋运辉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从寒门走出的草根知识分子;雷东宝是退伍后带小雷家村发展经济的乡镇企业领头人;杨巡是卖馒头起家的典型个体户。通过塑造这三个人物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时代的印记,让大家感受到了时代像大江大河般磅礴,奔涌向前,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经历者、见证者、创造者。
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的第33集(终结篇)中,宋运辉带着爱人梁思申、女儿小引,一家三口,去看望大哥雷东宝。路上,梁思申和宋运辉的对话耐人寻味。
梁思申:我现在有点儿明白杨巡的性格了。
宋运辉:我其实一直都非常理解他的,但是他这个人吧,有的时候,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要不是因为与他合作的事,我对他的欣赏可能还更多一些。
梁思申:你说他小小年纪,就从这里走出去,做生意。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得下多大的决心,才能够坚持下来,走到今天。
宋运辉:其实那会儿很多人家里都很穷,但多数人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当时没有电视,看的电影翻来覆去也就那几部,大家都不知道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都懵懂地认定:只要参军或者考大学,走出山村,当上干部,就能有好的生活。
梁思申:那,大哥(雷东宝)也是这么想的吗?
宋运辉:大哥说,他当年凭着在县小学操场,一口气跑了一万米没倒,被征兵的看上了,这才找到了活路。我体质差了点儿,所以,只有考大学这一条途径。可没有想到,到了城市,发现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仿佛走入一个新的世界。
梁思申:那你迷失过吗?
宋运辉:不知道。但那时,我心里只有一根弦一直绷着:求知,前进。其实,那时候大家都差不多,被眼前忽然出现的新世界打得眼花缭乱,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路不一样。有人裹足不前,有人勇往直前。
梁思申:那你就是后者。
宋运辉:大哥率先开启了农村改革第一步,大寻成了迷茫的一代,杨巡成为个体户,真可谓摸着石头过河,思潮千姿百态。
梁思申:混沌初开呵。
宋运辉:就像宇宙大爆炸。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而单纯起来了,一心一意搞经济。你看,到今天,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
宋运辉和爱人梁思申、女儿小引,一路上边走边聊,到了雷东宝家院子里。雷东宝中风,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说话不利索了,口也歪了,只能坐在轮椅上,无法起身和宋运辉握手、打招呼。
雷东宝的爱人春红,一边哄着小儿子,一边忙着招呼宋运辉一家。
这时,杨巡也抱着自己的小宝贝,和爱人一起,来到雷东宝家。
三家人凑在一起,吃饭。雷东宝坐在轮椅上,歪着嘴,流着口水,费力地说:这人,活着他是一辈子;一辈子,他也是活着。我这辈子,是没活明白。
宋运辉说:大哥,时间一直在变,我们也一直在变。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一年一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再回首,往事如梦;再回首,往事依旧。
杨巡端起酒杯,说:行了,敬生命吧。敬生活。敬我们这个时代。
宋运辉说:好。来,干杯。
接来下,在片尾曲的背景音乐中,宋运辉说着那段著名的独白:最初,我们行走,是听从生存的召唤。我们摸索着,走出大山;我们摸索着,寻找道路;我们摸索、行走,直至我们感受到了风。若非有幸亲历,你可能永远无法想象那种内生的澎湃动力,会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正是无数同路人的筚路蓝缕,终究汇成大江大河,一路向东。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在韩磊演唱的片尾曲《敬敬》中迎来“全剧终”:敬天空、敬云朵,敬高山、敬湖泊,敬生命、敬生活,敬坦途、敬坎坷。敬初升的红日,如灯似火;敬闪亮的日子,光影如梭;敬种子万斛归仓,水滴汇聚成河。敬希望、敬收获,敬潮头伫立,敬牧田放歌,敬远山巍峨、大海磅礴,敬岁月如流、奔大江大河。敬落花时节、云天收夏色。敬木叶秋声、池满水静悠。敬尘埃荡涤沙砾,敬平凡的你我,敬时间温柔、世间多磨。敬潮头伫立,敬牧田放歌,敬远山巍峨、大海磅礴。敬岁月如流、奔大江大河。敬生命蓬勃,敬长风如歌,敬璀璨星河、万家灯火。敬岁月如流,敬大江大河,敬过往,敬未来,敬时代,敬现在。
雷东宝中风、小辉与洛达的谈判成功,三位主角回到小时候的村落,这些情节都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你没有追看《大江大河》的前两部,那么,你难免会有类似的疑问:宋运辉是谁?雷东宝是谁?杨巡是谁?梁思申是谁?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子的?
到最后,雷东宝为什么中风了?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上述问题,和大家分享《大江大河》这部剧的迷人之处。
混沌初开的时代,人人奔涌而上,因着改革的春风,坚韧的理想,或一颗蠢蠢欲动好奇着的心,时代拥有了这些探路者。这是开篇的气氛。
再说结尾吧,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这三个男人的经历,借用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那就是:“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也许遗憾是人生百态吧!人生有常也无常,在成长的道路上接受所有的遗憾,失去和告别。人终有一老,或老而庸常,或老而优雅,余生总有选择。真正的岁月不老,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定义自己的人生。
先说说宋运辉。他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被国民党抓去当了一段时间的军医,所以宋运辉从小被称作“狗崽子”。他上高中的资格都没有了,所以只好先去插队一年。他插队那个地方离杨巡家很近。
宋运辉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呢,实际上是被歧视的,他也只能冷眼旁观,他实际上是孤独的,在孤独中狠狠地努力学习。对于底层人来说,努力,不一定成功,而不努力,一定没机会,徒增焦虑。在当时,上大学,是对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之人的最大奖赏。
恢复高考是宋运辉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他可能一直就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现在的青年人可能很难理解,当时高考啊,政审通不过的话,考试第1名也没有办法上大学。他跟他姐姐都考过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宋运辉通过一遍遍地背诵《人民日报》社论,打动了公社革委会的李主任,答应给送政审材料到县里。李主任回来后告诉他们说,他和他姐姐两个人只能有一个名额上大学。姐姐为了弟弟,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姐姐为了他能顺利通过政审,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在后来的日子里,宋运辉对此耿耿于怀,他想,姐姐要是上了大学就不会遇到雷东宝。
当然,这也为他姐姐以后认识雷东宝、并和雷东宝结婚,埋下了一个伏笔。
那么,宋运辉是怎么有缘结识梁思申的呢?宋运辉在读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小学的活动,当了辅导员这么一个角色,认识了班上的一个小学生梁思申。
那么电视剧当中的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这三个男主角,是怎么认识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宋运辉在大学的时候,他姐姐去看他,然后他跟他姐姐一起走在路上,不小心掉到一个坑里面了,被雷东宝拉了上来,就这样和雷东宝认识了。杨巡呢,是到小雷家村、就是雷东宝那个村子里面去卖馒头,认识了雷东宝。
这三个主角的命运轨迹开始交集。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宋运辉幸运地赶上了时代潮流,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大学毕业之后,进了国企,凭借知识和技术迅速地占据重要岗位,但也早早卷入上层权力斗争。当时呢,宋运辉有一股倔强的劲儿,他有幸遇到了水书记。水书记可以说是他的伯乐。在后来的日子里,宋运辉在身不由己的官场中变得越来越像水书记。他渐渐学会了对人有所保留,让核心技术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好让自己不可取代,也因为想得太多而常常失眠。
多年后,在业内呼风唤雨,成了一言九鼎的宋厂长。此时,他已经是水书记的传人。宋运辉身上一直有一种藏得很深的冷酷。梁思申的父亲说他“努力得有点儿可怕”,高干子弟嘲笑他“奋斗的姿势太难看”,是一个“无趣的官僚”。梁思申的外公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当官久了,渐渐地就看不到以前的样子了,都只有一个样子,“官”的样子。
该说说雷东宝了。
电视剧《大江大河》前半段,编剧表现非常出色,情节紧凑,角色性格丰富。观众被吸引到了剧情的深处,每一次的转折都让人热血沸腾。随着剧情的推进,雷东宝的感情戏开始让人反感。
在电视剧《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中,雷东宝无疑是最洒脱,也是最风流的一个人。他为了小雷家村的发展呕心沥血。
杨烁饰演的雷东宝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直来直去,不知迂回,直捣黄龙,像一群假装衣冠楚楚的人里面唯一喊“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孩子。和宋运辉戴金丝边眼镜的文人形象大相径庭。雷东宝是个粗人,作风野蛮,行事霸道,他的招牌表情是“瞪着一双环眼”,招牌动作是“上前一步,提起那厮衣领,‘啪啪就是两个大耳光”。难怪宋运辉反对姐姐嫁给雷东宝,姐姐爱读《红楼梦》,而雷东宝遇事就喜欢提着拳头往前冲。这让笔者想起演员山口百惠。也许,美人山口百惠适时退隐,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心让一个完美的人慢慢走下坡路。
20岁那年,雷东宝参了军,入了党,复员后,又回到家乡,被任命为村里的大队副书记(后来当上了书记)。
老书记对雷东宝说:我们村穷,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我们村。雷东宝对老书记说:老书记,咱们不能再这么穷下去了,得变个活法啊!安徽小岗村,分田到人,去年粮食年产了六万多公斤啊!我们小雷家村要想发家致富,就得分田!老书记马上表示东宝还年轻,做事不知道轻重。
小雷家村起初是出了名的光棍村,太穷了,男人娶不上媳妇,雷东宝带领大家承包田地、挖鱼塘、养猪、组建建筑队,如火如荼。雷东宝其实没啥大智慧,不懂分析中央政策,纯粹靠着他的直觉,每每领先一步走在政策前面。他的不计后果,常常让宋运辉的姐姐宋运萍担心不已,终于,在一次电线厂拖欠费用,雷东宝带着村里人打上门去的时候,有孕在身的姐姐心神不宁意外摔倒,流产去世,酿成悲剧。伤心欲绝的雷东宝,发誓此生不再娶妻。
宋运萍的去世是这部剧最大的转折点,不管是对雷东宝还是对宋运辉。其中对雷东宝的影响最大,因为宋运萍的去世,导致雷东宝后面也走上了悲惨命运的道路。
宋运萍的死,也未能改变雷东宝。老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了拿到贷款,雷东宝行贿官员,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为了确保村里的账清清楚楚,他连行贿也留下白纸黑字的证据,因此坐牢两年,实在不叫人意外。
这场牢狱之灾对于雷东宝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经历了背叛、冷眼、落井下石之后,他终于抛弃掉一直以来约束他的正直、无私和骄傲。
雷东宝出狱以后,又开始重新创业,创立了雷霆集团,冯欣欣就是雷东宝公司的一名职员。
雷东宝凭着过人的直觉,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利益交换、权力制衡等屠龙之术。部下在他眼中不再贴有“心地纯良”“劳苦功高”这些无谓的标签,唯余“有用”和“无用”之别而已。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释放本性。
所谓本性,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欲望。在宋运萍去世后,雷东宝虽然说发誓不再娶妻,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耐住寂寞,再婚了。雷东宝第二任妻子,叫韦春红,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在雷东宝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韦春红帮助雷东宝走出低谷。可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女人——韦春红有比较严重的子宫肌瘤,可能无法怀上孩子。雷东宝向韦春红保证,不会抛弃她。甚至会将韦春红的孩子视如己出。
其实雷东宝本来没那么爱韦春红,我们可以留意一下,他和韦春红说话,很多时候都是命令式的,很不尊重。他从来没有这么对宋运萍这么说话过,甚至他对梁思申都是客客气气、小心翼翼。
在与韦春红相处的日子,雷东宝从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过宋运萍,一直留着第一任媳妇的照片。雷东宝娶韦春红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情义,因为感动。韦春红心里明白,雷东宝一直爱的人并不是她,而是宋运萍。她从来都不在乎,也不怪雷东宝,春红只希望能够一直陪伴在雷东宝身边,这样就知足了。
一位女大学生的到来,摧毁了雷东宝的感情防线。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雷正明发布招聘公告,面试一群女大学生。原本,雷东宝非常反感一群花瓶进入公司。但是,当他看到冯欣欣后,目光开始炙热。在酒桌上帮助冯欣欣解围之后,俩人碰撞出了火花。
“男人炫耀着自己的进攻,女人却夸耀着自己的退却,却不知道,这种进攻根本就是自己招惹来的。”这是著名的张爱玲的一句话。当40多岁的雷东宝遇到21岁的冯欣欣,接下来的故事,不说也知道了。雷东宝发现再娶的妻子不能生育,很快和冯欣欣陷入第三段感情,并和冯欣欣生了儿子。冯欣欣长相酷似宋运萍,雷东宝觉得儿子“跟那个胎死腹中的孩子一定像”。冯欣欣当初嫁给雷东宝,就是为了雷东宝的钱,也因为雷东宝在雷霆公司的地位。
出轨还拿宋运萍当借口,这实在不是对宋运萍的怀念,而是亵渎。难怪宋运辉打电话骂他。宋运辉看到了姐姐宋运萍生前与雷东宝毫无精神交流的事实,他记忆里的姐姐是护着他度过“狗崽子”岁月的坚强女性,而雷东宝自始至终看到的就只有皮相。
宋运辉或许是对的,但有失偏颇。有一些感情只懂得野蛮生长,你可以说他浅薄但不应该质疑他的真诚。笔者相信雷东宝对宋运萍曾经怀有真诚的爱与敬意,只是,这些在他走出监狱的刹那,也随着“青年”雷东宝的消失,一并远去。
雷东宝的坦白,坦白到毫无掩饰,于是从他身上能看到最原始的人性,有赤诚,有坚持,也有阴暗自私和欲壑难填。
东宝啊!你还记得自己姓什么吗?东宝成为雷总之后,分分钟膨胀上天。前有雷士根带着乡亲们来提出疑虑,后有梁思申吐槽:“摆谱但不知如何摆,要么像出巡要么像港片,从前简单爽朗多好。”又有宋运辉苦口婆心:“你有钱买这么贵的车为什么不弄个新的车间呢?”肺腑之言,句句戳心,“你这样花钱村里人没意见?”“你脱离群众!”但雷东宝听不进去。
雷正明和苍蝇一样给雷东宝提供各种诱惑,美色、金钱享受(昂贵的车)、虚荣面子(众人一惊一乍毕恭毕敬喊雷总),雷东宝照单全收。
他驳斥宋运辉时说,一百多万的车是他出去谈生意时的脸面,说一身好行头助力他不少;这当然不是全然瞎编,但做企业做产品做事业的“表”和“里”,他在内容和外皮之间只捡浮夸的那一边看,在政策和市场之间又一味只图“扶持”,每一步都写着要出事。
大结局是:雷东宝中风了,差一点儿就有生命危险。如果见到他本人,当手书几句话送上: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在大结局,雷东宝为什么中风?我们回顾一下剧情,你大概就能明白了。
雷东宝两面为难:一边是冯欣欣和儿子,一边是韦春红和财产。雷东宝思来想去,最终选择放弃冯欣欣。雷母打电话给韦春红道歉,顺带打听她的态度,是否还有破镜重圆的可能性。韦春红愿意再给雷东宝一次机会。
当天晚上,雷东宝开车来到韦春红买的新房子楼下,并让雷正明把孩子抱过来。史红伟劝说雷东宝先回小雷家村住一晚,等韦春红气消后再谈。但雷东宝不想拖泥带水,独自抱着儿子上楼敲了韦春红的门。看着年幼的孩子,韦春红忽然心软,伸手抱住孩子,默默流下泪水。
雷东宝早已怒火中烧,寻遍整个厂子不见史红伟和雷正明的人影,倒是“四眼”意外出现在他面前。“四眼”见状吓得拔腿就跑,雷东宝一路狂追,终究还是体力不支,血红的双眼盯着前方,耳鸣不可控地响起,完全遮盖住沸腾的人声……
眼前这些人都来自小雷家村,受过雷东宝曾经的恩惠,吃过雷霆厂发展的红利,如今,这些人密密麻麻站在前面,挡住雷东宝的去路,每个人手里举着锈迹斑斑的锄头钉耙,目光坚定且带着恨意。
在众老的高喊声中,雷东宝感觉不到丝毫温暖,全身寒冷刺骨,不由一阵天旋地转,当即昏厥在地。
随后,史红伟给宋运辉打电话,告诉他雷东宝因受刺激而中风进医院的事情。因为宋运辉在北京有事走不开,便让梁思申代替自己先过去探望。梁思申来到医院时,韦春红正在为雷东宝翻身擦脸,反观雷东宝似乎还陷入昏迷,情况要比想象中更严重……
该杨巡出场了。董子健饰演的杨巡,从小就没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依靠母亲的辛苦劳动支撑着家庭。这时候,懂事的杨巡16岁就辍学了,开始了自己的个体户创业之路。辍学后在街上卖馒头,乡亲们都喊他杨小馒头。
18岁的时候,他赤手空拳去东北闯荡,还真的赚到了一些钱。但是,当时有一个比较重的罪名叫:投机倒把。
什么是“投机倒把”?就是低买(投机)高卖(倒把)。
在《激荡30年》前言中,吴晓波说:在江浙一带,你骑自行车从这个村到另一个村,后座筐里装了三只以上的鸡鸭,就算投机倒把。
因此,杨巡做的那些小买卖,只要稍不留意就会万劫不复,但是杨巡什么都不怕,不怕苦,不怕被批斗,不怕外界的声音。
杨巡最早进入读者视野的时候,被称作“小杨馒头”。他能够挑着馒头翻过大山,来小雷家村卖,可见其勤奋;为了多赚一分钱精打细算,可见其精明;为了多卖一个馒头不惜口舌把顾客恭维得高高兴兴,可见其圆滑。勤奋、精明和圆滑是杨巡出场时的印象。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这些都不是杨巡的最大特征。杨巡最鲜明的个性,是一种在丛林中搏杀的狠劲。他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一个商业奇才,一个与时代共舞的草根英雄。
在三个主角中,杨巡的起点真正称得上低入尘埃。他没有雷东宝的退伍军人和党员身份,没有宋运辉的大学学历,只有家里嗷嗷待哺的弟妹和百折不挠的狠劲。而杨巡的命运亦堪称坎坷。卖馒头,闯东北,在东北卖电器时因受到一个卖伪劣产品的同乡拖累,仓库被人砸了,自己也差点儿挨打,躲在房梁上,掉下来的时候左臂骨折。而后他又接二连三遭遇干部子弟的强取豪夺、卷入雷东宝的行贿案,一次又一次,杨巡每每开始冒头,就会被命运狠狠砸回尘埃里。
在创业路上刚刚稳定的时候,杨巡又发生了意外,自己一夜之间破产不说,还欠了外债而在承受种种压力的时候,初恋女友戴娇凤也抛弃了他,攀高枝、嫁给了一个有钱人。
但是杨巡没有倒下,从零开始,他将自己的电器全部烧掉,并且宣告只要有他在,扬子街电器市场就不会卖假货。这一步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最大的商贩。
杨巡又趁机转型,搞起了地产开发。这个时候,母亲去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重创了他的生活。杨巡去母亲的墓前,在与杨速交谈中,忽然意识到有一件事情被自己忽略。杨巡匆忙回到家里,果然在本子上找到答案,原来母亲借给自己的钱,全都是杨逦勤工俭学攒的医药费。
杨巡深知对这个家亏欠太多,发誓要把生意做得更大。
在梁思申的帮助下,生意越做越好,而杨巡也爱上了梁思申,但梁思申最终还是选择了宋运辉。最终,杨巡与一位学历比他高的会计结婚了。
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杨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什么背景和资源,从一个卖馒头的无名小卒做起,然后慢慢地发展到卖电线,做市场,饱经风霜之后,杨巡总算熬出头。
杨巡的创业之路,从最基础的摆摊开始。他从小就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能够抓住市场的机会,赚取利润。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意,从摆摊到开商场,从开商场到建市场,从建市场到建电器城,从建电器城到建商业广场,他的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成功。他的商业模式,也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后来的合作共赢。他不仅能够与各种人打交道,还能够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为自己的项目争取利益和支持。
杨巡的经历,让人想起了那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杨巡既是受益者,也是牺牲品。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商海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但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杨巡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民营经济,他经历过极度清苦的生活,在事业小有起色后也遭受过倾家荡产的打击,但始终保持着不断拼搏的初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坚韧的精神,赤手空拳地走出一条创业路,成为个体经济中的佼佼者,步入民营企业家行列。
年龄小、学历低、所走的路子一开始还不太招人待见。杨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在这个时代的大江大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杨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当我们这辈人回顾那个时代的时候,总觉得那时候好像遍地黄金,只要瞪大眼睛拾荒就必定能够满载而归。但须知,机遇永远与风险并存,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背后,是更多的动荡和朝不保夕。
杨巡,曾经因为市场被拆而损失惨重,他曾经因为税务稽查而陷入困境,他曾经因为金融危机而险些破产。他的事业,也曾经遭到了来自亲友和合作伙伴的背叛和出卖。他的感情,也曾经遭到了来自心爱的女人的拒绝和伤害。他的人生,也曾经陷入绝望和迷茫。
但在每一个谷底,他都红着眼睛说,杨巡是打不死的。
打不死的杨巡,像烧不尽的野草一样挣扎求生,无所信仰,无所依托,极目所至,唯有丛林。
你可以不喜欢杨巡,但无法不对他深怀敬意。
二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位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杨采钰饰演的梁思申,气质与众不同,她的家庭比较优越,小学毕业就去了美国,外公和舅舅都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爷爷是省人民银行的行长,几个伯伯都是省财经系统的官员,她爸爸也是市人民银行的官员。梁思申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名副其实的既富且贵。
才华、美貌、财富、家世、爱情、善良均备,梁思申就是这样的女子,是不是很完美?
梁思申虽在职场强势,在生活中却灵动可爱。她出场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十几年的时间里,她与“大朋友”宋运辉一直互相学习,互相倾诉,最终成为宋运辉的妻子。
那么,梁思申这样的天之骄女,为何嫁给二婚的宋运辉?
如果抛开世俗的层面,从人体的生理机能来说,他们彼此之间都看到了对方身上的光。笔者相信雷东宝和宋运萍也是这样。这不是玄学,是有科学依据的。你看,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宗教画中,人们往往发现那些被崇拜的圣人头顶总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光辉。这种光环在其他一些国家古老的宗教画中也会看到。那么,这种神圣的光环存在吗?它究竟是什么?
现代科技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层迷雾。科学家们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发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表面都会发出一种彩色的辉光,只不过我们平时未能留意或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多么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中,宋运辉和梁思申相约去杭州时,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梁思申陶醉在爱河里,让宋运辉吻她……科学家对吻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吻,使女人的心跳提高到每分钟108次,因此促进了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一个吻,能使肺活量从平常的每分钟20次马上提高到每分钟60次并极大地改善氧气供应;一个吻,能使人兴奋,将人体中大量的荷尔蒙激发出来;一个吻,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充分调动,面部的肌肉都在运动;一个吻,消耗人体12卡路里的热量,经常接吻有助于使人变得苗条;一个吻,存在着出奇的镇静凝神作用,接吻后出事故的可能性会降低。
当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拥抱接吻时,俩人的辉光都会向对方伸去,彼此交织在一起,显得分外明亮。科学家还有个有趣的发现:单恋的人遇到对方时,俩人的辉光正相反,会一弱一强,一暗一亮。因而科学家们得出结论,恋人是否真心相爱或能否组成家庭,利用人体辉光即可检测出来。当女性觉得自己美丽时,就会将自己内在的美丽向外映射。
所以,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中,宋运辉和梁思申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亲吻画面,光线柔和,非常美好。我们欣赏宋梁的感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这是真实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回到世俗的层面来看问题,作为独生女,嫁给宋运辉,梁思申的父亲梁道林一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两个人看上去并不般配,宋运辉是小户人家出身,是从底层奋斗出来的人。在梁思申的父亲看来,这种人,野心太大。
但梁思申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评价他以前的婚姻,他想说明我也不要听,没必要。我只相信,如果以后有什么不对,那也只会是我不要他,不会是他不要我。”
不但如此,梁思申连婚礼都不办。为什么不办个风光的婚礼?站在梁思申的立场来看,从小在美国受教育的她,非常了解,所谓风光的婚礼,不过是做给其他人看的,大家在婚礼宴会上吃吃喝喝,她只能皮笑肉不笑地去应付。另外,宋运辉是从金州走出来的,如果办婚礼,金州那边势必要来人,大家会拿她和前任程开颜比较,梁思申不想让自己成为那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心疼宋运辉,不想宋运辉被梁家的亲戚们挑剔刁难。
梁思申能想得这么周全,那是因为她是一个被生活毒打过的人。旁人只能看到她的富贵家族,可是其中的辛酸只有她自己懂。妈妈家“成分”不好,不受爷爷奶奶的待见,梁思申出生后,重男轻女的爷爷一点儿都不喜欢这个最小的孙女。还好有个疼她的外婆,外婆让梁思申出国读书,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只是没多久,疼她的外婆去世了,舅舅们都忙着争家产,梁思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舅舅们打起了官司,最后赢了,亲情也失去了。但梁思申对爸妈永远是报喜不报忧,有什么事,只写信和宋运辉倾诉。
梁思申有好的家世背景,但她最后能“功成名就”,过得不错,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躺赢。
在原著小说里,阿耐毫不掩饰对梁思申的偏爱,把善良、坚韧、智慧等品质毫不吝惜地都给了她。惟愿天下有情人,此生厮守无长恨。闲时立黄昏,笑问粥可温。琴声浮或沉,听懂只一人……
作为女性,阿耐描写梁思申这样的女子,反而不如三个男主角出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梁思申过于完美。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女性总在观察男人,却少审视自身。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阿耐的笔下有许多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实在是新时期女性的榜样,如热播剧《欢乐颂》里的安迪,《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但安迪和苏明玉的原生家庭不好,梁思申却是个完美女人。为什么说她完美?举例来说,回国后的梁思申,了解到个体户杨巡的艰难,利用自己外商的身份,给杨巡投资两千万;雷东宝与韦春红闹离婚,梁思申心疼韦春红不懂得爱惜自己,拉着韦春红去美容院做保养。
看过很多女作家描述女性,还是喜欢阿耐的风格。阿耐的小说很少使用修辞,语言往往简洁明快,表达意思通俗、准确。个别职业作家不服,说“剧情如流水账,多少损失了文学性”,其实未必。你看,阿耐写小说,句子很有个人特色,比如“刹车也要讲点儿方法吧,别刹得咣咣响。”“在这世上,多少掘金女闪着贪婪的眼光等着撬有钱男,男人在鲜嫩脸庞面前不堪一击,黄脸婆的劳苦功高完全不占一点儿砝码。”“呸!我让你死个明白。我揍你,第一是你害我爸妈离婚,第二是打飞你的威胁。今晚让你明白,你外来杂种休想在海市地盘横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样的对话,非常生活化,确实没有文艺腔。
阿耐笔下的女性是有温度的、有生命力的,很入世,有生意头脑,分得清轻重,懂得自尊自爱,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在阿耐的小说中,我们很少看到较长的句子,大部分都是短句,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人物对话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捞女”“剩女”“掐尖”“早稻田大学”“IT男”“花痴”“本本族”等鲜活的生活词汇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笔者说阿耐笔下的女性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温度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名词。阿耐的职业是商人,她描写温度很具体,不是“冬天的温暖”之类的温度,而是那种基础体温,既有高温相,也有低温相,很具体。具体一点儿说吧,女人对温度其实是非常敏感的,男性朋友未必理解。以一位月经周期为28天的女性为例,基础体温曲线呈现标准的高低温两相变化,即双相型体温。从月经第一日开始到排卵日,低温相14天;排卵后因体内的孕激素所产生的致热作用导致基础体温较之前低温相突然上升0.4°C—0.6°C,持续高温相14天后,再次下降回到低温相,标志着下次月经的来潮,如此周而复始。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一般而言,高温持续超过16天是怀孕的征兆,此时可以自测早孕试纸或抽血查HCG。持续高温超过16天,某一天基础体温突然下降,一般可能是生化妊娠、早期流产的征兆。如发现有这样的基础体温,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也有的女性,持续低温相,没有高温相,也就是说,没有形成高低温双相变化,这叫什么?叫单相体温。如果基础体温曲线呈单相,提示没有孕激素的作用,可能没有排卵,若连续几个周期均如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促排卵治疗帮助患者怀孕或给予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以防长期无排卵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的发生,甚至癌变。
也有的女性,提示有高温相,但持续时间较短,少于10—12天。一般而言,在女性没有受孕的状态下孕激素的浓度会因子宫内膜即将脱落而急速下降。如果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小于10—12天,下降速度缓慢,说明黄体功能不良。此时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提前来潮,若怀孕后则容易发生早期流产。如若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尽早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治疗。
也有的女性,温相时间正常,但上升幅度不够,达不到0.4℃—0.6℃。这提示黄体分泌孕激素不足,可能会在月经后半周期出现孕激素突破性出血,如果这种情况偶尔只出现一两个月,可以暂时观察,但如果连续几个月都如此,应该到医院就诊。
理解医学上这个对于女性“基础体温”的知识,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任遐迩一开始总是对杨巡冷若冰霜,那是因为她当时的“基础体温”不高,没到高的阶段,所以无论杨巡怎么追,她都表现出公事公办的样子,就连吃饭的邀请也要拒绝。
理解医学上这个对于女性“基础体温”的知识,我们也能够理解,程开颜为什么最后落得个被逼离婚的下场。宋运辉开始是喜欢程开颜的,程开颜身上也散发了少女的光,“基础体温”即使不高,也不至于冰冷吧。当时,宋运辉愿意为程开颜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但是结婚之后,程开颜每天安逸度日,宋运辉要她一起学习一门语言,她极力反抗,还搬父母当救兵,俩人差距逐渐变大。最后程开颜变得猜忌多疑,这个时候,程开颜的“基础体温”下降,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宋运辉对她厌恶至极。
杨巡从一个卖馒头的小伙子,走到向银行借款1000万,成了所谓的总经理,他的步伐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他开始向梁思申表白:你喜欢我吗?梁思申语气平和地说:我肯定喜欢你呀。
此喜欢并非彼喜欢。你懂的。
杨巡是真敢想啊,估计是被欢喜冲昏了头脑,大概以为梁思申的喜欢,含有别的意思。殊不知,这可能是梁思申在国外待久的缘故,她脱口而出的喜欢并非真的喜欢,而是认同、赞许、认可的意思。
杨巡和梁思申是万万不可能的,从梁思申不再叫宋运辉老师,而是叫宋运辉开始,大家就知道,宋运辉和过去在说再见了,迎接他的,将会是梁思申。
梁思申之所以选择和杨巡合作,都是因为宋运辉。由宋运辉担保,才能够让梁思申安心,所以才能够拥有和杨巡合作的机会。
《大江大河》就是这样,很家常的感觉,如一杯清茶,淡淡的故事却让人回味无穷。也像是一首悠扬的歌曲,让人沉浸在岁月的故事中。
大家看了上述关于“喜欢”两个字的描写,就知道阿耐的功力了。梁思申说喜欢的时候,表情其实是零度,非常理性的。
“你是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一束光”,这话是梁思申说给宋运辉的,对杨巡,她不会说这样的话。
有女性朋友说,如果说《教父》是男人的圣经,那么阿耐的小说,就是女人的生存宝典,是指导女性成长的教科书。这话也许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一点是共识:阿耐刻画的女性形象一改过去那种“弱女子”等依附型女性形象,相反,她们独立且奋发,投射出了当代女性自由果敢、坚韧不拔、张扬自我的独立人格,或者说,阿耐刻画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技能。就拿《大江大河》中的梁思申来说,她从小就桀骜不驯,很早就接受西方教育,有极强的冒险主义精神。她的世界观是:“我不欺骗别人,别人一旦欺骗我,我就不会再信任他,还会让骗子尝遍苦果。”梁思申不喜欢自己看不上的人。她对金钱并不在乎,当初跟舅舅、外公争夺外婆遗产,也不是单纯为钱,而是为了生存。投资是因为看好中国的发展,希望能够报效祖国。当然也希望挣钱,但实现抱负才是目的。
我们看杨巡的爱人任遐迩。任遐迩起点很低、机缘不顺,当年在纺织厂辛辛苦苦工作却无法扭转颓败大局,不幸落到饭碗无着的境地,但她从不摆烂放弃,珍惜眼下能做的,同时又能踏踏实实谋划好下一步。
从考会计到学计算机再到考注册会计师,每一步都很有毅力,耐得住独自奋战的荒芜、耐得住“一直未被发现是一颗宝藏明珠”的寡淡,踏实有力、镇定有节,让人觉得无声无息镇得住大风大浪。
当初任遐迩感谢杨巡临时决定送她回家、从家中拿了份塑料袋装的咸鱼,这一袋咸鱼的外包装并不体面,但她礼节周全、礼物实在,让人生出几分实在又可爱的好感。虽然工作忙、时常加班到天昏地暗,但她家中很整洁,且有一种素净舒适的美感。杨巡站在厨房门口,看她盛粥的场景,日常又温情,流淌着“父母爱情式”的朴素美感。
任遐迩应当是为了弥补杨巡爱情失意而塑造的角色。这个女孩子一个人在异乡买房,背负房贷,尽管经济紧张,她却秉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常独立也非常骄傲。
任遐迩冷静贤惠知恩图报。她希望自己能靠双手挣出美好的明天。她很安静,从不奢求高处的东西。她的做人原则就是:做个本分的好人,努力积极向上,就可以了。她很容易满足现状,不懂得趋炎附势,不接受杨巡“别有用心”的赠予。她会珍惜所有的情感关系。
像杨巡那样浮躁的性格,确实需要一个冷静且不图名利的女人帮他。任遐迩就是天选女朋友。你看那个樊净,还不如冯欣欣,人家好歹能给雷东宝生孩子,肯替雷东宝挨骂。樊净只会管杨巡要钱,只会包装自己且崇洋媚外。她要是真嫁给杨巡,他们两个人都不会幸福。樊净就知道吃喝玩乐,还非常虚荣。
再看看宋运辉的前妻程开颜,让她退还同事给的手镯,舍不得,又拿回来了。宋运辉怎么看?你这不是让我犯错误吗?
梁思申一直是程开颜想避开却又无法完全回避的一个人。梁思申一直是程开颜心中的一枚刺;这个人看不见,摸不着,却时不时地横亘在他们夫妻俩之间。程开颜内心有点儿嫉妒梁思申,这么多年都能跟宋运辉通信。
梁思申一直称呼宋运辉为“Mr Song”,以同龄人的俏皮方式交谈,尊重而友爱。程开颜有危机感,作为女人的她也有着第六感,糟糕的是,从第六感来说,丈夫满意梁思申胜过她;而且事实是,她真的不如梁思申。
现在的一些网络作家写小说,用的是“朋友圈”体——讲故事,开门见山,缺乏细节的描写,比如,讲A和B的故事,从添加好友、置顶聊天、聊得火热到删除好友,他们的故事就此结束。阿耐不是这样,她会细心地交代“删除好友”前的征兆、删除时的纠结等心理挣扎过程和细节。以宋运辉和程开颜为例,他们从认识到分开,阿耐不厌其烦地交代了他们两个人的分歧,同时也交代了压垮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程开颜在婚姻中其实挺不自信,她崇拜宋运辉,担心镇不住他、守不住他,于是整天胡思乱想。所以,当她无意中听到宋运辉说梁思申要回国时,心慌意乱;当天晚上,就在日常的备孕中做了手脚。不久,程开颜成功怀孕,却为婚姻埋下了隐患。
宋运辉的第一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程父的算计和宋运辉的报恩,他和程开颜的隔阂从恋爱之初就已经很明显。程开颜一直如宋运辉给她的昵称“小猫”一样,只喜欢猫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夫妻俩的生活往往是这样的:宋运辉有时陪她看一会儿电视节目,然后去书房看书,程开颜就在客厅看电视节目。
程开颜的不上进,导致俩人差距越来越大。思想上的不同步,让俩人渐渐无过多的话。
每每宋运辉在工作上遇到烦心事,就只能一个人躲在书房,偶尔跟程开颜说,她都听不懂,也接不上话,即使接了还文不对题,因为程开颜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让宋运辉更心烦。
程开颜既不是贤内助、帮宋运辉打理好家里的一切,也不是宋运辉的知己、可以为他排忧解难。她甚至越来越疑神疑鬼,在宋运辉疲于工作时,不能让他到家有片刻的安宁。两个人的婚姻走到陌路是必然的。毕竟,这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感情。最后的结局亦不让人意外。
只是,程开颜像是一个为了让宋运辉的离婚合理化而设置的路障,为无知而无知,为庸俗而庸俗,整天吃醋、凭臆想寻找丈夫外遇的证据,愚不可及。由于不自信和占有欲,加重了程开颜的疑心病。她总觉得宋运辉会和梁思申有点儿什么,让自己地位不保。
再加上程开颜的弟弟从来就瞧不起宋运辉,一口一个“农村人”“白眼狼”,还当面说什么“要不是因为我爸是厂长,你能有今天?”宋运辉听了能高兴吗?他曾经对程开颜说:“你真以为我真是靠着你爸的关系,才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程开颜和她弟弟的“愚蠢基因”,甚至遗传给了女儿,所以宋引学习不行。
宋运辉无法忍受,对程开颜说:咱们离婚吧。宋运辉的爸爸算半个中医,他非常清楚“医治有缘人”的道理。为什么说“医治有缘人”?
中医常言“医治有缘人”,以前觉得这是一句托词,经过自己的实践观察,这句话还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医治病这件事,做成许多事情都需要缘的,这大概也是东方文化的独特之处(这个“缘”要翻译成其他语言估计很难),西医治病是扯不上缘的吧?
缘是怎么来的呢?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缘”,首先来自信。扁鹊告诉他徒弟:“信者医之,不信者不医。”“信”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不仅仅是信任医治你的人,更要相信中医治病的理念——是顺应生命本能的顺势利导、执中允厥,是以人为本的整体的、系统的医治方式,而不是针对疾病分割的、单一的、线性的医治模式。而“信”也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这又涉及缘。信任的缘又来自哪里?简单地说就是你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次,“缘”来自中医治疗过程中的良好配合。这个良好配合,包括意识观念上的配合。
中医治病的理念“天人合一、升降出入、阴阳平衡”等都是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来的,中医治病的诸多方法同样是对自身精细入微地观察、体验、感知出来的。上天给人病痛的同时,也给了人一套愈病的能力。王阳明顿悟之时所说:“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意思是你所要的一切,你心中本来就全都有,不必向外追求,而且向外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虚妄。
直白一点儿说,所谓的“医治有缘人”,就是说,真正能治好病的不是中医,而是你自己。所有能治好病的“缘”都来自你自己。想到“佛度有缘人”,度你的何尝不是你自己呢?!
再看雷东宝的第二任妻子韦春红,经营饭店多年,她的认知就是官走官道,商走商路,相辅相成。她看人很准,一眼就看出雷东宝有魄力,能成大事。最打动她的是雷东宝重感情,是个爷们儿,但她看走眼了,雷东宝在韦春红和孩子的天平上,韦春红多年的陪伴和不离不弃,都抵不上“传宗接代”重要。离婚后,感觉韦春红快要疯了。以前觉得她有大智慧,能忍下雷母的刁难,能忍下外人的嘲笑,现在她满脑子都是雷东宝。她在事业上不会再拔高了,也不可能转型。她没有大的抱负,爱钱,就希望感情上能稳定。再对比雷东宝的第三任妻子冯欣欣,她也太不矜持了,雷东宝给点儿好处她就上当,人家根本不爱她。她就是雷东宝用来生孩子的工具人。韦春红见多识广,在事业上能助力雷东宝,非常懂他。看着雷东宝拿着年终分红,第一时间交给韦春红保管,就看出来了,雷东宝还爱着韦春红。
英国作家、女权主义的倡导者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女性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她们经济上获得独立,空间上拥有属于“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时候才能确立。阿耐的女性书写可以说是对这一主张的生动诠释。
梁思申的“三观”不仅正,还有理想抱负。任遐迩有追求,好学上进。韦春红是个事业型女强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便自私算计,也都是合情合理。和梁思申、韦春红相比,冯欣欣和樊净简直就是井底之蛙。正所谓:“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是庄子在《秋水》中的话。就是说,你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说大海的事情,因为它被井底这一狭小的空间所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之人(乡曲之士)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笔者不是嘲笑冯欣欣和樊净这样的女性,在人体和生命面前,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只“井底之蛙”呢?
生物,是大自然最奇妙的产物。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不断地发育,变成不同的物种。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的。人的大脑有75%—80%都是水,其余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这三样平平无奇的物质,凝聚起来竟然带来了思考、记忆、视觉、审美等等。大脑是繁忙的,光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你的大脑在30秒里处理的信息,都超过了哈勃太空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大脑1立方毫米皮层可以存储的信息,相当于12亿册图书。
人的身体非常奇妙,而女性的身体更加奇妙。女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她跑一千米,累得够呛;要是让女人逛一天街,可以说是身强力壮。让她喝一瓶饮料,瓶盖都起不开 ;让她拆一件快递,手比谁都快。冬天让她洗碗,她总抱怨水凉;让她在大街穿上透明丝袜,仿佛一点儿冷的感觉都没有。
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所著的《人体简史》中,就讲到了这方面的研究。想要了解我们的身体有多神奇,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者既介绍了相关知识,又充满了趣味性。
细胞里充满了各种东西:核糖体和蛋白质、DNA、RNA、线粒体……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此,这些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东西,本身没有生命,但由所有这些东西组成的人,却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为什么女生的身体比男生要白、嫩、弹、滑呢?这主要是由于男性和女性性别差异,导致的性激素直接体现在了皮肤上,女生的雌激素比男生要多,而且雌激素还有保水的作用,会显得皮肤更滑嫩,视觉上给人更透白嫩的效果。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爱人的触摸感觉很好,但陌生人做同样的动作,就会让她感到毛骨悚然。原因很简单,大脑并不光告诉你某样东西感觉起来如何,还会告诉你它应该是什么感觉。
懂得自尊自爱,会为自己谋取利益。为人处世,堪称女性典范。阿耐笔下的女性是具备在商场中如鱼得水的智慧的。这就是阿耐的风格,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人情世故的味道。
三
改编自阿耐原著小说《大江东去》的《大江大河》系列剧,围绕着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四个青年人的成长、创业经历,将个体奋斗史与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巨变的社会历史进程相关联。
《大江大河2》的最后,宋运辉、雷东宝的生活与事业相继受挫,杨巡与梁思申达成合作迎来新的希望,他们几经浮沉初心不改。经过前两部的积淀与锤炼,《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中,一众人物将继续沿着各自的故事线,在奋进中展示出更为层次丰富的角色形象与成长弧光。第三部将背景放置在市场经济初兴的20世纪90年代,历经时代的变革,以对小人物奋斗历程的持续刻画,来描绘大时代经济变革的蓝图实现。
1993年6月,东海化工与洛达公司的跨国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而促成东海合资的关键人物宋运辉,正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东海的彭阳农药厂,带着工人们搞工艺改革。经历了从东海到彭阳巨大落差的农药外行宋运辉,依然秉持奋斗初心,坚持不懈带领大家进行低毒高效农药研发,让在被取缔边缘的小农药厂起死回生。
雷东宝带领登峰电线厂合并小厂,成立雷霆电缆集群,立规矩、跑投标、搞外贸、招商引资,尝尽人情冷暖,他仍然把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杨巡与梁思申合作建商场,搭上了梁家关系,在生意场上不见光的阴影里,他几次在是做好人还是做坏人之间徘徊,最终还是挣扎着做心安之事。
用个人命运浮沉书写历史的潮起潮落,是《大江大河》系列剧一贯的呈现方式。
随着《欢乐颂》《大江大河》《都挺好》的热播,阿耐脱颖而出,超过很多知名作家。阿耐的作品质量都挺高的,从豆瓣评分也可略见一斑,对于不同主题,阿耐做到了游刃有余,直击人的心灵。
那么,阿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她能写出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宋运萍、水书记、韦春红、雷士根、大寻等至今仍被反复讨论的角色,而且能将复杂的人性纠葛写得如此入木三分。
在玄幻穿越竞放的网文界,阿耐作品独自静水流深,却还是引起了热烈反响。
“电视剧《都挺好》延续前两年热播剧《欢乐颂》里都市情感、代际相处、职场生存等热点话题,将《欢乐颂》中最有存在感的两个人物安迪和樊胜美集于女主角苏明玉一身。不仅令都市女性触景生情,也成功将原本站在不同角色背后的观众的注意力归拢起来。两部剧集都改编自知名网络文学,作者是职场人阿耐。
“最初关注阿耐,是在2009年‘五个一工程奖名单上,她的入选作品《大江东去》旁边赫然备注‘网络文学标签。那年,是网络文学粉丝经济初具规模的节点,也是网络文学一词从媒介区分转向内容风格区分、从泛指所有在线作品转向特指类型小说的节点。彼时玄幻穿越竞放,被称为‘网文的多以皇帝娘娘、天外飞仙为主角,朴素低调的《大江东去》显得有些特别。
“2018年底,由《大江东去》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热播,其现实主义风格刷新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人们常将阿耐的《大江东去》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那相对平实的叙述和充满细节的描写,确实能满足读者对一本‘厚书的阅读期待。即便在网上读到,也可能误以为它们是纸质图书的电子版。或许,正是这点与人们熟知的网络文学的‘不同,让《大江东去》脱颖而出。
“阿耐擅长对宏大题材的整体布局,《大江东去》4个主角30年跨度,经得起专家审读和粉丝评鉴,绝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长期积累、狠下功夫的成果。小说章节以年月为标题,编年体排列近似人物传记。伴随改革开放历程,这部书讲述国企改制、农民致富、个体户和小海归创业,里面的事件大部分来自阿耐的职场经验和创作笔记。她一边写小说一边读报刊,把当代史上的真实事件变成连缀故事情节的线索。这份扎实与理智,令人想起作家王安忆在《小说讲稿》中对长篇小说结构方法的解析。王安忆以《百年孤独》为例,通过家族图谱、人物关系,将庞大玄虚的故事条分缕析,手把手示范创作长篇的大工程。解读和构造长篇都要毅力和耐心,这方面阿耐的气质正相符。
“虽然有几分‘传统气质,然而毕竟发表在网络,《大江东去》同时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特质,比如节奏快、悬念多。文中连名字都没有的‘水书记虽是配角,却成为贯穿全局的大悬念:他因何亲自点名将男主角宋运辉招进大厂?他力排众议为宋运辉争取优厚科研条件,难道存心让他遭忌恨?宋运辉东山再起之后,他为何又把这位得力助手打回基层?一个接一个的问号让人读得欲罢不能。读者为寻找答案只能日日追更,跟随男主角在大江大河里命运沉浮。这种计策在纸质图书上就行不通:耐不住性子的人很可能直接翻到最后,先弄清好人坏人,再回头细品情节过程。
“分类高度简化的文学网站往往按性别将女作者打上‘言情标签,阿耐小说意不在情,不太愿意被这样归类。但这并不妨碍她与其他网络女作家的相似性。以观众耳熟能详的几部网文改编时装剧为例,唐欣恬《裸婚》的迷茫与困境、李可《杜拉拉升职记》的职场与情场,在阿耐作品中也能看到。阿耐对能引发网络热议的话题拿捏得很准,《欢乐颂》引起网民对白领光鲜外表下实际经济状况的激辩,《都挺好》中苏明成则妙语连珠、句句爆款,连带着演员也成为‘网红。同时,这两部剧因为视点集中于女性,被称为当代‘大女主戏。网络写作使阿耐始终保持对时代生活的敏感、对青年时尚的敏感。当这份敏感与个人20余年间的商海历练结合,作品自然既有底气又接地气。”[5]
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某些讲师与教授,需要“研究”大众流行文化,要么上课时需要引用,要么评职称时需要论文,于是,所有的表达都听上去非常文绉绉的,非常“高大上”,非常“小众”,标题嘛,怎么着也得起个《论阿耐小说电视剧改编的现实主义审美创作》,或者《论阿耐小说的审美创新》,诸如此类。内容嘛,那种句式,一般人肯定是看不下去的,比如,“阿耐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主题立意、情节设置、结构安排、细节刻画等诸多方面都依据真实素材并结合其体验、记忆与想象,在严把‘现实关的前提下创作而成。基于现实主义审美原则的强情节性叙事及暗合当前社会与文化语境下对两性关系重构的女性视角,使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获得了艺术与商业上的成功。不同的审美倾向、叙事特点和规制要求,为小说与电视剧在彼此完成叙事与表意之后的文本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今很多人都喜欢用“三观不正”来形容或者说诋毁一些人……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甚至于影视作品,不可轻易地说“三观不正”,也许,它只是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或者说描述了一些人物故事。不存在说教的意味,何谈“三观不正”?更何况,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太一样。
阿耐的书,有人说,感觉她所描写的制造业,技术细节方面很少设计,主要就是讲“发现错误”,或者什么标准不达标,或者关于采购、培训的话题。一位比较熟悉制造业的朋友说,从来不进车间的人,才能写得出。料想阿耐大概是坐办公室那个类型的。也有人这么说,阿耐的书,主体是一个个家庭的情感故事,塞进一些行业的名词,能让人联想到社会的发展,所以给人感觉是宏大叙事。言外之意,阿耐描写的制造业方面的人物活动,不专业。这个说法,笔者不太认同。在《大江东去》里面,宋运辉的命运转变,以及他传达的理想、信念,是最牵动读者的部分,那个在烈日下一遍一遍执拗地背诵着《人民日报》的少年,也是镌刻在很多读者心底的影子,澄明光亮,那是一朵翻腾不休的浪花。
亲身经历未必能写好文章,反之亦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但范仲淹似乎没有去过岳阳楼,也没有去过岳阳楼的所在地湖南岳阳。
还记得杜牧写的《阿房宫赋》,上中学时候学了这篇课文,感觉阿房宫很气派很宏伟很浩大,却不曾细想,“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语文老师提醒道:几百年后的诗人怎么知道阿房宫是什么样呢?从来没去过,为什么能写得那么传神,仿佛身临其境啊?何况这个阿房宫到底存在与否都难以证实。不过是出于诗人的想象而已。
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如果按照上述说法,阿房宫其实只是秦始皇所建宫殿中的“前殿”而已。一部分就已经如此,假如全部建成的话,其规模将会是何等的宏伟浩大。
民间传说,阿房宫是在公元前207年被楚霸王项羽所焚毁,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但经过考古专家们的考古发掘,并未发现阿房宫遗址上有火烧的痕迹,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表示:“如果阿房宫被焚毁,就应该在废墟上留下相当厚度的灰烬层。”
阿房宫是否真的存在呢?阿房宫也许是存在的,但是只存在了一个地基。阿房宫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庞大,它是个未完成的工程。我们所知的阿房宫,更多的是来自杜牧所著的《阿房宫赋》,其巨大精美的建筑让许多人心生向往。通过现代科学的考古发掘可以断定,阿房宫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并没有真实地存在过,可能是后世文人为了揭示秦始皇的残暴而进行的杜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秦始皇征用了70万劳工修建陵墓是真实存在的,而正是这70万的劳工,将秦朝推向了灭亡。
说回阿耐的小说。在《大江东去》里面,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个男主角,非常真实。笔者想,阿耐是经历过商海浮沉的人(看看她笔下的民企江湖,唏嘘万千)。把《大江东去》这本书当成社会大学的教材来读,也未尝不可。比如水书记告诉宋运辉的话:“人得在工作之外有所布局,主动,是最好的防御。”“做技术的最辛苦,最容易被淘汰,也最没花头。还是现在的青年人聪明啊,你们这些人都是大学毕业,都是拿技术作跳板,这才对。”“讨得一些口舌上的便宜,又有什么意思?”“态度上当仁不让,行动上步步为营,内心里才是与人为善。”道理简单,人人都明白,能做到却不容易。但宋运辉,他真的做到了,成长了,也成熟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世故了。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眼睛会欺骗我们。有一个错觉被称为“橡皮手错觉”:桌子上有两只手,左边的是橡皮手,右边是你的手,中间用隔挡分开。当有人同时抚摸两只手,然后这个人突然把橡皮手的手指掰弯,你的大脑也会“感觉到”橡皮手的痛感,然后做出退缩的动作。生活中还有很多种类似的错觉,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肯定会注意到。这些错觉也告诉我们,眼睛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
四
从《大江大河》到《都挺好》,为啥作家阿耐能接连写出爆款?《大江大河》《欢乐颂》《都挺好》三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而不是“体验生活”,不是“采风”,故事本身就是阿耐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阿耐的小说贴近生活和现实,无论是《欢乐颂》还是《大江大河》还是《都挺好》,都抓住了当今社会最为热点和最为敏感的神经。
亲身经历,不一定都能写好,阿耐能写好,因为她善于塑造经典人物,如安迪、小包总、苏大强、苏明玉,而且,阿耐挖掘了社会隐藏在生活中的共性,每一个人物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对应。
20世纪90年代,阿耐选择弃政从商,通过自己多年在商场上的打拼摸索,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无论是职场潜规则,还是复杂的人情世故,例如原生家庭、金钱关系、阶层差距、人物性格反差等等,都是阿耐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这就是为什么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因为,灵感来源于生活。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是和新生家庭相对应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我们一生中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这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另一个是我们成年后步入婚姻的新家。通俗地讲,原生家庭是指亲生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环境,它对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新生家庭是指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阿耐的小说《都挺好》讲述了原生家庭问题,让人了解到,在畸形家庭关系中,每个人物的纠结与煎熬。
阿耐,她有亲历性、见证性、参与性,她才能够把这一切当成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这是在体制内习惯于体验生活的“职业作家”写不出来的。
《大江大河》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而阿耐生于20世纪60年代,她恰恰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她描写了当时的经济,还原了当时的政治生活,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当然,阿耐作品也有明显缺陷,主要是节奏太快、人物变成事件的执行者。阿耐倾向于将角色放在社会关系网中,而作为最基本社会关系的原生家庭,常被设置为个人成功路上的第一道障碍。且不提父母对樊胜美、苏明玉的索取,就连《大江东去》里宋运辉命运的转折也从父亲去世开始。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在电视剧改编中得到较好处理。编剧有意将笔墨向人物集中,以充足内心戏刻画角色,把事件冲突归因于性格的多样性。如《都挺好》原作仅用第一章的一半篇幅交代过往十数年恩怨,而电视剧则采用画面闪回,展现兄妹成长的不同境遇,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这样改编既增添故事层次,增强情绪感染力,又淡化对家庭的偏见,使情节愈发丰满。
“阿耐一方面坚持自己想法,不受线上阅读追求的‘代入感影响;另一方面也能结合社会大潮,唤起不同人群的集体记忆,勾勒气势恢宏的时代群像。无论是粉丝催更还是电视热播,都不会影响她的创作态度。她始终站在聚光灯外、屏幕背后,静水深流地下功夫。”[6]
阿耐,恐怕至今没有几个人见过她的庐山真面目。
阿耐是谁?阿耐是一个常年置身于企业运营的女实业家,但在小说界,她就像《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2016年的《欢乐颂》,2018年的《大江大河》,2019年的《都挺好》,阿耐与正午阳光合作的每一部电视剧都收获了极大的热度和成功,引爆了全民讨论的热潮。
《不得往生》是阿耐的另外一部代表作,长达50万字。封面上写着:第一部以女性创业为主题的商战励志小说,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给这部小说写了序言。
如今,传统长篇小说很难被关注,那么,阿耐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就阿耐个人而言,其个人成功离不开互联网文学的发展。从2004年起,阿耐就开始陆续在众多文学论坛和博客上发表小说和杂文,她的作品总是以女性作为主人公。
从2004年起,阿耐开始陆续在一些文学论坛和博客上发表小说,后将阵地扩展到晋江原创网,凭借跌宕抓人心的情节设置、复杂真实的人物刻画及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储备,阿耐在晋江网上逐步“封神”,囊获了一批“资深粉”。在网文圈子,阿耐早已是太祖级的人物。有网友赞叹:“好个犀利现实的文笔,十年前大家都说此人未来必红!果然果然。”
即便如此,阿耐并没有与网站签约,也没有加V,极其低调。她很明确提出过“三不”原则,即“不见面,不提供照片和简介,不参与制作”。尽管作品如此走红,原著作者阿耐却一直“隐姓埋名”。
阿耐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下了很多心思,小说《欢乐颂》大火之际,她连责任编辑都不见。不管是什么原因,阿耐的低调其实是对作家创造力的一种保护。她不需要霓虹灯曝光来提高她的名气。
对外界而言,阿耐是一个哑谜,刻意“隐姓埋名”。
阿耐到底是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发现,阿耐有以下特征:第一,饮食偏向绍兴菜;第二,喜欢关注并分析经济新闻;第三,喜欢董明珠;第四,资深网友,为互联网文学发展的受益者;第五,内心一直在纠结是奸商还是文化人。
关于阿耐的个人介绍有着多个版本。
她的微博没有加V,看起来就与普通人没什么差别,但简介写得却非常有个性。
在小说《欢乐颂》里,对作者的介绍是:“阿耐,主业奸商,副业写作。身为企业高管,写作成就却超过专业作家;网络写手,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个从事机械行业的工科生,文章逻辑合理,结构宏大,言语泼辣,文采飞扬,商场争雄写得气势恢宏,家长里短讲得有滋有味。”
网络上这些介绍,阿耐在微博上给否了,“请无视个人简历,那是错嗒错嗒错嗒把俺拔高太多啦。”阿耐对自己的真实身份讳莫如深,周围的朋友同事都不知道她在写小说。
网络上关于阿耐的信息很少,她的名气不小,但资料却极为有限,很像武侠小说江湖里避世的隐士高人。网上只提到她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机械企业的高管,家庭条件优渥,同时也是著名的财经作家。
关于阿耐,深圳的《晶报》上是这样介绍的:阿耐,女,江南人氏。有20多年的职业经理人从业经历。主要写作反映商业领域生活的小说和专栏文章。已出版《食荤者》《余生》《不得往生》《回家》等长篇小说。
查百度百科,关于阿耐的介绍是这样的:阿耐,又名ane,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当代女作家、编剧,橙瓜见证·网络文学20年百位代表人物。2004年,出版小说《食荤者》。2005年,出版小说《余生》。200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获得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也是网络小说首次斩获国家级大奖。2012年,出版小说《都挺好》。2016年,出版小说《欢乐颂》。2018年,《大江东去》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2022年,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相逢时节》播出。
关于阿耐的经历,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从2004年开始,陆续在一些文学论坛和博客上发表小说,后入驻晋江原创网。2007年7月19日,阿耐开始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网络小说《大江东去》。书中四个主角30年跨度,章节以年月为标题,编年体排列近似人物传记。伴随改革开放历程,这部书讲述国企改制、农民致富、个体户和小海归创业。文中的事件大部分来自阿耐的职场经验和创作笔记。2009年,《大江东去》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7年,出版小说《艰难的制造》。2021年,出版小说《落花时节》。阿耐,以经商为主,以写作为辅。
1990年便弃政从商,2003年凭借自己多年从商的经历和感悟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数量达15部之多。
据说,当初正午阳光的侯鸿亮去找阿耐谈合作,本来只想买下《大江东去》来拍电视剧《大江大河》,但无奈因为版权的时间问题,唯有顺带买下《欢乐颂》先试水。没想到,剧集一经播出便热度不减,剧的火爆也让阿耐这个名字逐渐浮出水面,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
其实,伴随作品越来越多以及个人知名度的提升,阿耐曾考虑公开身份,但随之放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她曾在其博客上吐露道:“想通了这点,我是更加不愿意告诉人我写小说了,万一被人当作儒商来高标准严要求了,这下半辈子做人还怎么快活,简直是别活了。”“以后谁也别叫我儒商,我会毛骨悚然。”
另外,阿耐曾在商人和作家的身份上矛盾不已。2007年8月12日傍晚,她在博客上更新称自己不能徘徊在奸商与文化人之间,“要么奸商,要么文化人,不能不三不四”。
据《宁波晚报》报道称,宁波市作协主席荣荣告诉记者,阿耐确实是宁波的一位作家。
2014年,宁波市成立网络作家协会,当时也联系了阿耐,但她没有出现。
小说《大江大河》的作者阿耐,其经历,简直比剧情还精彩。身份如此神秘,网上一张正面照都没有。
“我不是最晚的夜归人,也不是最辛苦的搬砖人。”“生活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快乐就好。”阿耐的文字真实朴素,没有所谓“作家味”,没有文艺腔,不矫情,像江南女子一样细腻,又像北方汉子一般有力,所述情节跌宕起伏,这种坚实的文笔为作品埋下了高质量的保证。借用今年“春晚”的一首歌: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写岁月写告别,写一个明天写新的起点,写灯笼映暖不眠的夜,去感受每一个瞬间!
始终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你才能真正拥有改变自己的能力。《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Marci Alboher)在自己的书中说,斜杠一代(Slash Generation)是指那些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生活方式,而追求多重职业、多重身份和多元生活的人群。阿耐,就是名副其实的斜杠一代,过着一种令人敬佩的斜杠人生。
阿耐,出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她在读书时学的并不是文学专业,而是机械学工科生。就像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是水电工程系毕业的一样,他们被人熟知的原因都来自创作的文学作品。
尽管网络上鲜有其资料和信息,但是,从她的文字里,我们能够读出她的内心,读出她经历过的人生。
因为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所以阿耐写出了《大江东去》;因为多年来体会女性生活和职场的不易,所以阿耐写出了《欢乐颂》;因为感慨重男轻女的家庭不公,所以阿耐写出了《都挺好》。
她的文字里,总有她自己的影子。
不见网友,不接受采访,不面见合作者。阿耐,几乎成了所有低调行为的代名词。
虽然积攒了颇高的人气,但微博上很少有自己生活的气息。有关她的照片,真实的也只有2014年她微博发布的侧影一张。
网上其余那些“真照”,均经她本人否定过。
截至目前,接连多部由她创作的小说改编剧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她本人却从来没有出席过任何的宣传活动,没有给大众任何一个见到她本人的机会,也从来没有告知过外界自己的真实姓名,就连作品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与吃瓜群众一样,不知道她的庐山真面目。
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李淑云,策划编辑作品有阿耐小说《欢乐颂》《不得往生》《都挺好》等,在澎湃新闻上撰文:“《欢乐颂》很火。电视剧《欢乐颂》正在荧幕热播;《欢乐颂》广播剧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欢乐颂》原著纸本书销量飞涨,电子书销量占据各个平台榜首,不仅《欢乐颂》成为IP,原著作者阿耐本身也成为IP。阿耐作品《都挺好》《大江东去》也在进行影视剧改编中。
“认识阿耐已有6个年头,有幸担任她的包括《欢乐颂》在内多部小说的编辑。这些天,总有人向我打听阿耐是个怎样的人。这实在是一位太过神秘的作者,她谢绝任何签售,也鲜少接受采访,就连网络上都搜索不到关于她的一张照片。工作的缘故,我的确与阿耐打过不少交道。事实却是,我也没有见过阿耐本人,甚至没有与她通过一次电话,更不会问她小说以外的任何事情。
“一方面出于对其低调习惯的尊重,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我也是个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几年以来,我们却似乎形成一种默契:在出版工作中,编辑与作者见面并非必需,稿件的一切细节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我们前前后后通过百余封电子邮件及私信,聊《欢乐颂》,也聊阿耐的其他作品。
“2010年,我正与《欢乐颂》中的邱莹莹一般年纪,在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部打了一年酱油,顺便编辑一些图书。工作上的烦心事似乎没完没了,比如急着下印时设计师突然人间蒸发,比如作者三番五次给出的修改意见竟然前后不一,比如书印好才发现错误蹦了出来……回想起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当时每每却要哭上一场。就是那段时日,我在微博上无意中瞥见阿耐正在连载的《欢乐颂》,那感觉就如同邱莹莹、关雎尔遇上了安迪、樊胜美。
“每个工作日的晚上10点多,阿耐都会在微博上更新三四千字新一节的《欢乐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追看《欢乐颂》连载,成了我工作一天下来最大的期待。每每看完,再低落的心情也会满血复活。小邱遇到白渣男虽然丢了工作,但在咖啡馆开网店工作更有成就感,平凡如小邱,也能把手里工作做好,我觉得我也可以。
“《欢乐颂》截取了五个女孩从成长到成熟的阶段,让五个不同出身的女孩不断在生活、职场和爱情中犯着错,遭遇着迷茫和困惑,在面对同一事件时,做出不同反应,激发冲突,在冲突中思考。她们太亲切了,尤其是2202房间三个资质平平的女孩。她们的喜怒哀乐牵动人心。她们就是看着小说的我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
“每次阿耐更新连载,总有很多读者留言讨论,其中不少读者是中青年女性,有智慧有阅历。至今还记得有位名为泥巴潭的网友,对人物的剖析异常犀利,并且总能神剧透,猜到情节的走向。大家都戏称泥巴潭为老谭(即《欢乐颂》中的谭宗明)。《欢乐颂》大结局之前,泥巴潭就曾洋洋洒洒写了两三千字,预测了几种结局。每晚看完阿耐连载后,第二天我总要再去翻看大家的评论,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评论,感觉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欢乐颂22楼。《欢乐颂》初版的书签,就有一句话:‘亲爱的业主,欢迎入住欢乐颂××××。其中有500套签名书签,是阿耐在书签上签名并手绘小狐狸,我手动填房号。每个房号都不同,我们的读者一起住在欢乐颂。其中有两枚书签的房号是2201和2203,三枚书签的房号是2202,因为2202是合租的嘛,要住三个人。
“仅仅追看《欢乐颂》连载还嫌不过瘾,我几乎将阿耐所有的作品统统找来。实体书找不到,就趴在晋江文学网、阿耐的博客上看电子版。这些文字看得我每个毛孔都竖了起来:《食荤者》《不得往生》的商战酣畅淋漓异常生猛;《都挺好》剖析中国式家庭关系鞭辟入里;《大江东去》写改革开放20年民企、国企、私企发展,恢弘壮阔……当时,阿耐开了一家淘宝店,因为《大江东去》迟迟缺货,她把这本书标价1000元,本意是为了阻止读者下单。然而真有读者下单购买,觉得《大江东去》值这个价。《大江东去》在豆瓣上获得了9.2分的评分,被读者盛赞为新时期的《平凡的世界》。
“职场是阿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间阿耐也曾被贴上‘财经作家的标签。但阿耐笔下的职场,是特别的,不同于市面上侧重于圈套、心计、阴谋的职场或商战畅销书。她笔下的人物,总是坦荡磊落的,不管家境如何、资质如何、处境如何,都在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互相友爱着。作品总能传递出基于丰富的人生、社会阅历,所给出的理智、公允而又充满善意的观点。
“不过,《欢乐颂》又有别于阿耐以往更多着墨于精英人物传奇人生的作品,也撕掉了此前作品鲜明的商战/财经小说标签。《欢乐颂》并不太好归类。这部小说既有职场法则,又有爱情指南,但若简单归为职场小说或爱情小说又有失偏颇。后来一个朋友说得挺在理,《欢乐颂》是很好的世情小说,小说不在于写爱情怎么美,职场怎么混,而是写出人生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011年底,已然成为阿耐忠实粉丝的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是不是可以向她约稿。亲自出版自己喜欢的作品,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了!我认真地恳求社领导将我调到了文学编辑室。
“在微博上,我战战兢兢地给阿耐发出第一封私信,石沉大海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沮丧难免,几经辗转我却又在网上找到阿耐的邮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发出了一封两千字的约稿邮件,谈了我对她作品的一些感想。这一次,终于盼来了阿耐的回复。阿耐的回复简短随和,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欢乐颂》的书稿从约稿到签合同接近半年。这也难怪——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向作者约稿,我也没有正儿八经编辑过原创小说,我只是单纯地很喜欢阿耐。在上班的公交上,我常常在琢磨该怎样编辑这部《欢乐颂》,该怎样让阿耐放心地把作品交给我这么一个新手编辑。我突然想到,《欢乐颂》在晋江和阿耐博客连载时,追文者众,读者评论的质量其实很高,比如《长大》的作者zhuzhu6p就在追《欢乐颂》时写过很多精彩的长篇评论。当时也有网友留言,认为评论也是《欢乐颂》的一部分。何不在每一章节后收录部分精彩评论?我这个一拍脑袋的想法竟然也得到了阿耐的支持。成书以后,有人坦言看这些评论就像看电影电视剧时的弹幕,很有趣。不过也有读者觉得影响自己对小说的判断,所以新版就删去了。
“尽管阿耐早在2009年就摘得分量颇重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然而,或因阿耐的低调,很长一段时间,她其实都是一位略小众的作者。向阿耐约稿的时候就隐隐觉得她的作品终会畅销。阿耐的写作兼具个人风格与思想深度,更重要的是轻而易举就能激起大众的共鸣。
“《欢乐颂》即将出版前,我在豆瓣上挨个给读过阿耐作品的人发了一封豆邮,告知出版信息,附上《欢乐颂》网站预售的链接,就像《欢乐颂》小说里的邱莹莹一家一家跑咖啡馆推销咖啡一样。那时的豆瓣没有群发功能,只能一封一封发送,不断填写验证码,且每个ID每天只能发30封豆邮。为此,我曾注册过好几个ID。偶尔收到网友回复,说是已经下单购买,我就特别开心,好像听到金币落进口袋的声音。不想过了几天,我的几个ID 陆陆续续被封了,估计是发送广告信息太多遭到了投诉。这期间我所收获的,更多的还是感动,比如遇到了作为作家的阿耐粉丝,有感而发地为《欢乐颂》撰写书评,遇到了作为网店采购的阿耐粉丝,在后期的销售中在网站上给了《欢乐颂》非常好的页面位置,我很感谢。”[7]
2009年,阿耐凭借长篇小说《大江东去》成为首位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网络作家,那可是第一个网文作者能获得如此国家级的殊荣,轰动一时。但据四川文艺出版社《欢乐颂》责编李淑云回忆:“连这个奖的颁奖仪式,她都没有去参加。”
外界对她的神秘身份有着洪水一般的好奇心,各路小道消息也都纷至沓来。有人说她与出版社签了20年的保密协议,就为了能保护自己的真实身份;有人说她是某个“中国民企500强”的集团女副总,就像《都挺好》中苏明玉在众诚集团的地位一样;还有人说她本人精明干练能力极强,很像《欢乐颂》中的安迪。
毫无疑问,阿耐是互联网文学的受益人。
最早时她将作品发表在博客和论坛上,后来又转移到了晋江网,在那里收获了许多认可她文字的粉丝们。因为网络传播的原因,她的小说才能被大家广泛知晓。所以在生活中,她与粉丝也多以微博互动。微博内容里,阿耐也与其他的网红作者完全不同。她关心经济时事,经常针砭时弊,评论的内容也多与女性权益相关。
无论是《欢乐颂》中的安迪、《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还是《大江大河》中的饭店女老板韦春红,她们都曾经遭遇职场性骚扰(遇到了咸猪手),但是她们都勇于反抗,没有过度隐忍,没有丢掉自己作为女人应该争取的权利。
阿耐塑造的女性角色,冷静果决,干净利落,思维缜密,遇事沉着。
曾经在一个讲身心灵课的朋友那里,听到这样一段话: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我们终将死亡,所以,此刻多么美好。在此刻,不论你在做什么,都抱着欢喜的心;在此刻,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不用犹豫,不用计较,即刻去做。
直觉告诉我,这段话,可能说出了阿耐的生活态度。
也许,我们不必过于执着阿耐的“真实身份”,因为她早已真实地活在她的文字中。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她在抒发着独特的女性价值观,态度鲜明且有力。说话亲切可爱,但又不失切中要害的痛点。让我们在她的文字中,寻找一个真实的阿耐。
对作家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作品火、人低调。以阿耐为例,一段时间,有读者想尽办法深扒她的身世,结果连一张她本人的照片都没找到。这样的状态挺好的,互不打搅,应该是读者与作家之间的默契。
从他们散发出的神秘感,也能看出浙江人积极进取又低调务实的为人处事风格吧。
五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发现时间过得太快太快,世界也变得太快太快,快得我们目不暇接,心浮气躁,快得我们都来不及静下心来思考。
“中国网络文学诞生20余年,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从以现实题材为开端、以幻想类网文为盛行主体,到现实题材网文与幻想类网文的流行并置的转变;具体到现实题材网文内部,则主要表现为从个人叙事到宏大叙事的转变。《大江东去》不仅是现实题材网文崛起并形成与幻想类网文‘平分天下的契机,而且无意间成为宏大叙事在现实题材网文中盛行的开端。
“‘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现实题材是占主导地位的。从痞子蔡、安妮宝贝开始,到当时被称为‘三驾马车的李寻欢、宁财神和邢育森,他们的作品多涉及友情、爱情、生存等主题,共同组成初创期的中国网络文学样态,总体呈现出一种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叙事。但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走出初创期、进入快车道之时,相较于蓬勃发展的幻想类网文,现实题材网文反而呈现出数量增长放缓、类型单一、优秀作品甚少的局面,被淹没于浩如烟海的幻想类作品中。……阿耐的《大江东去》将笔触对准改革开放的时代前沿,以前后20年的时间为纬线,以国有、集体、个体与外资四种经济形式的交错并行为经线,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现实画卷。
“现实题材网文在创作上的繁荣是从2015年开始的,是年,阅文集团启动‘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征文大赛,参赛者众多,代表作品频出,如《复兴之路》《大国重工》《上海繁华》《何日请长缨》等。越来越多的文学网站设立‘现实这一栏目,作为类型标签存在,至此现实题材网文正式实现了类型化。2018年,现实题材网文开始呈现出‘整体性崛起的态势,因此这一年被一些学者称为‘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转向年。
“从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开启了从个人叙事到宏大叙事的转变。在早期的现实题材网文中,故事背景因其短暂的时间线、集中的矛盾和个人化的情感抒发而呈现出狭窄化的特点,《大江东去》一改此前‘日常生活的写作角度,糅合了经济活动、官场谋权、情场辗转等各类内容,将人物的工作、情感置于更加宏大的视野中,从而奠定了一种新的叙事格局,即超越一时一地一人的格调,将主题上升至国家、社会、时代的高度。其后,不少作品都是延续着《大江东去》开创的宏大叙事模式进行创作,多以改革开放作为叙事背景,将最为丰富饱满的时代信息和个人精神面貌熔铸其中,所涉领域多为国家重要行业或经济体,人物众多,多线并行,因而催生了一种有着丰富包容性和表现力的文学类型。
“宏大叙事作为中国文学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它的引入无疑会极大地丰富网络文学的形态。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诸如《子夜》《创业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作品,在宏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上,书写着国人在个人命运和国家道路探索中的艰难历程,反映了一代代作家对曲折复杂的民间道路的追问。可以说,宏大叙事贡献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重要的精神遗产。而以《大江东去》为代表的一批现实题材网文,与上述具有史诗性质的宏大叙事作品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精神联系与一脉相承的风格,其对新时期中国故事的书写,成为宏大叙事在网络文学中的接续。
“《大江东去》不仅催生了宏大叙事在网络文学中的繁荣,推动了现实题材网文的类型化进程,而且成为‘重大主题在文学中新生的契机。《大江东去》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可以为情节的‘理想化发展提供十分便利的空间,作家将恢复高考、南方谈话、经济改革等重大事件置于其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得作家本身有着记录时代进步的诉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与弱化了社会巨变中的复杂性,改革历程中的艰难险阻一并合流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中。
“从近年来的创作模式来看,现实题材网文可分为两种走向:一种以社会发展事实为基础,以时间先后为叙事轨迹,《大江东去》就属于此类;另一种虽取材于现实,但将穿越模式或者重生模式嫁接到现实题材上,主人公回到特定历史时段,带着前世的记忆重新生活,《大国重工》就属此类。”[8]
在恢复了高考以后,那个年代,想要改变命运,只能通过高考,而宋运辉和自己的姐姐两个人学习都很好,都考上了大学,然而当时不平等的待遇,只能有一个人上大学,所以姐姐为了成全他,直接撕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段剧情让观众看得泪流满面,不得不说,童瑶在剧中将一个姐姐对弟弟的爱演绎得非常成功。
在《大江大河》电视剧第一集里,王凯扮演的宋运辉最爱看的报纸是什么呢?是《人民日报》。连高中都没上过的宋运辉,在国家恢复高考的大背景下,他考了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那一年,他19岁。受家庭出身不好的影响,在当时,上大学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反派人物老猢狲明确告诉宋运辉: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大学,你家这个“成分”,你也想上大学?没门!别做梦了。
宋运辉去交政审材料,结果却因老猢狲去县里告黑状,导致失败。知道了真相之后,宋运辉到公社革委会大院,找到李主任。李主任对他说:“让什么人上大学,上面有政策,领导有安排,组织能负责,这是你能过问的事吗?”
万般无奈,宋运辉向李主任背诵了《人民日报》的社论:“各级领导干部,要支持青年报考大学,在政治审查中,要重在本人表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并提醒李主任:“你是共产党员,你要听党的话。”
李主任依然不理睬:“我刚才都说了,这些事儿,不归你管!你在这里背报纸背文件,背一百遍也没有用。”宋运辉犯起轴来,使劲背:“你说背一百遍不行,那我就背一百零一遍,再不行,就背一千零一遍。”轴起来,真是十头牛都拉不走。
为了争得上大学的机会,宋运辉在镇革委会大院一遍遍地背诵《人民日报》社论,执着到前胸背心流的汗结了一层盐霜。就因为这一闹,宋运辉的命运发生了逆转。李主任最终被他的坚持所打动,同意把政审材料送到县里。
成功上了大学的宋运辉,在大学里最喜欢看的是《人民日报》。
“《大江东去》中的宋运辉是网络文学与时代大潮碰撞出的第一个‘新人形象,他熟读政策,精于技术,善于权谋,精通外语,攻坚克难,成熟律己,在恢复高考后的20年里,由普通家庭出身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主政一方的行业骨干。他的成长、转折的每一步都踩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探索国企改革时恰逢南方谈话发表,在一定程度上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形成一种同构性。其后,《大国重工》中的冯啸辰、《复兴之路》中的陶唐、《浩荡》中的何潮、《何日请长缨》中的唐子风、《上海繁华》中的王一元、《网络英雄传——艾尔斯巨岩之约》中的郭天宇,他们都拥有着类似宋运辉的人物命运,应和着时代的变革要求,将个人成长汇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共同绘就了一幅改革开放的缩影图。
“但在同时,虽取材于真实的社会历史,《大江东去》却无时无刻不在讲述‘一个理想化的人遇到了理想化的境遇的故事,借用一位读者的评价:‘宋运辉被塑造得太神了!作家毫不掩饰对他的偏爱,不仅全力铺陈宋运辉在学习能力、技术水平、政策眼光、人际关系方面的诸种优秀品质,而且为其成功铺就坦途,因‘官二代妻子与见识过人的师父的加持,让他的技术路线和仕途都无比平坦宽阔。从作家对主人公的精英形象的塑造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阿耐依旧顺应着网络文学的趣味进行创作,精英光环遮蔽了人物的复杂性。而宋运辉鲜明的理想色彩,未尝不是‘金手指在现实题材网文中的最早运用,只是由于题材的束缚,‘金手指在宋运辉身上虽有别于玄幻、仙侠类网文中显而易见的超能力,却可幻化为各种优秀的品质、过人的天赋以及理想的际遇。至此,赋予网络文学‘新人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着力呈现一种光明的结局,开始成为现实题材网文创作的一种主要特点。”[9]
所有的热血终将冷却。潮水过后,无人幸免。在小说《大江东去》中,宋运辉是三个主角中,最坚定地守着底线的一个。遗憾的是,即使骄傲如他,也在官场沉浮中失去了一些东西。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少年宋运辉曾认为北岛的诗振聋发聩,可是,随着时光流逝,当少年宋运辉一天一天变成面目模糊的技术官僚,他还会默诵这些句子吗?
别的不说,成为宋厂长之后的宋运辉,他的开心指数还能像小学时代那么高吗?看了《大江大河》之后,曾经和一个大学的名教授聊天,他说,回想起来,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到现在成为名校的特聘教授,成就感有吗?有。但就是高兴不起来,或者说,即使取得了一点儿成就,高兴的情绪也持续不到半小时,然后又不开心,开始胡思乱想、烦恼、担忧、焦虑等等。要说情绪最好的时候,还是在小学阶段,那个时候,自己记忆力特别好,语文课上的文章,只要会念,就会背。学习的兴趣浓厚。一上初中,开始还行,后来就不行了,压力越来越大。到了高中,压力更大。对自己的要求是,必须考第一,不然很难改变命运。家里人要求,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吃上商品粮。在这种心情下,不是凭兴趣学习,而是背负着压力在苦读。那时候,吃的食物没啥营养,压力又大,所以,高中毕业时,查出肺结核,医生给开了一堆药。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名牌大学。到了大学,心情舒畅,学校食堂伙食也挺好,看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索性把肺结核的药都扔了,不吃了。这肺结核病,竟然自己好了,再体检,没事了。
大学毕业之后,又觉得没有安全感,就接着考硕士、博士。所谓的高兴,也是有的,只是持续的时间都不长。他告诉自己:如果自己能像小学5年级那样,保持开心、保持兴趣,别说考清华、北大了,哈佛也不在话下。问题是,后来的自己,再也没有小学时代的那个舒畅心情了。大学毕业后,读到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感觉自己最缺少的是安全需求。所谓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
笔者听了这个教授朋友讲述自己的心灵之路后,没说话,用手机播放了一首歌《爱的伊甸园》:“这场电影马上就要结束,请忘掉这样的我,今后的每一天,就算不拍成电影,普通地过每一天就好。好痛,好痛,好痛。但是我想在这里,正如你所见我好不容易站在这里,却尽是些不如意的事情。模糊的视线里依稀看见的是,那些刻意生硬的,终于找到的栖身之所。完结是因为开始过,失败是因为战斗过,分手是因为相遇过。这些道理我都懂,眼泪只会妨碍我,去看清那些重要的事情。明明不想却还是流出来,反而让我更悲伤,喜欢上一个人也是,像上了消费税一样。百元之爱需交八元的爱之税。这些我都懂,为什么怎么做都做不好,我想在这里。”
朋友问:这是谁写的歌词?谁唱的?笔者说:这是日本励志电影《百元之恋》的片尾曲。在电影里,女主人公一子如愿以偿,参加了拳击比赛,终究还是没能赢,她依然败给了生活。主人公一子,32岁颓废而迷茫的人生,她如果不出拳,活得真像一团烂泥。生活就是这样,你明明很努力了,也未必能够赢。两个人明明很相爱,最终也未必会在一起。豆瓣上有一则短评,相当精妙:“完结是因为开始过,失败是因为战斗过,可我还依然只是瘫在床上,看完了这部电影。”——有些时候,过程本身就彰显存在。
也许,你现在经历的所有的磨难,都是在为以后攒人品。看了《百元之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你拼尽全力挥拳也不一定能走出泥沼,可至少你尝试着反击过。打败你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能打醒你的也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也许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结尾处的句子更合理:“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本来就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
《大江大河》中三个男主角,宋运辉、雷东宝、杨巡,虽然他们年轻时就是好朋友,但是,宋运辉也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小时候关系再好,也会随着地位的不同而疏远。没有特别的本事,想见宋运辉这种人一面都难。
像雷东宝那种倔强的脾气,宋运辉也无法说服他,能说服他的,只有南墙。有时候想,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人,因为你越想为别人好,就越会好心办坏事,所以别人就越会讨厌你。很多你认为特别珍贵的东西,也许在别人那里一文不值,因为人性都是自以为是的,所以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你作出改变。
除非你能给到他想要的东西,否则你和他们多说一句话都是罪过。所以你也千万不要试图通过你的一番言语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你“试图去劝儿女好好学习没有用”是一个道理,除非他们自己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否则你讲的都是一堆废话。只有经历过人性的险恶、社会的毒打、赚钱的艰难、现实的残酷、没钱的压力、爱情的不堪、情感的背叛,这个人才有可能觉醒。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面对固执的人要永远保持沉默,不要试图和他去讲任何道理,更不要自作多情为他好,因为你的善良和好意只会让别人对你心生反感,最终只会增加烦恼,消耗你自己。记住你的能力是有限的,你救不了任何人。先把自己过好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当你把自己过好之后才会有足够的余力考虑其他事情。
说回宋运辉。宋运辉当上领导之后,他的追求应该就是最高层级的需求——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级的需求。其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这是网络世界对‘新人的文学想象:在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下,由《大江东去》初创的这种改革开放‘新人,已经逐渐衍化为‘一觉醒来重回20世纪80年代的幻想,拥有着一种类似‘霸总爱上灰姑娘的爽文内核。‘新人的成长道路变成了‘升级打怪的爽文路数,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个人奋斗的艰难性,给平凡生活中的普通读者以补偿性的阅读需求,但是审美意义无限地让位于社会意义,‘新人的形象只会趋向扁平。‘重大主题本就带着比现实更高、更美的基因,随着‘新人的‘精英化色彩被不断神话,现实题材网文的‘理想化便被不断放大,宏大叙事也重新趋向单一化。只有时代外壳,缺失丰富的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网文不断向‘以爽为主的宗旨靠近。即使其中出现一些优秀作品如《网络英雄传——艾尔斯巨岩之约》,主人公郭天宇在创业中经历的一系列艰难险阻,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现实感,但结局无一例外是光明而高蹈的。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2018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指出:现实题材网文应该在既遵循现实逻辑又不背离文学特点的基础上表现现实,所以如何赋予网络时代的文学‘新人更真实、更长久的生命力,仍是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10]
六
近几年,阿耐IP在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大多数总能叫好又叫座。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由阿耐IP改编而来的影视剧,究竟有什么魅力?
日前播出的《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在2006年出版的女性商战小说《不得往生》,该剧的出品公司是爱奇艺与上象娱乐。七成左右的好评,大多都集中在女主角身上。在《风吹半夏》中,许半夏不是带刺的玫瑰,而是有毒的半夏。你经历过风雨,却没经历过生死。我信得过你,但信不过自己。风雨来时,不得往生。草莽起家的许半夏,从收废铁到开工厂,周旋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法律界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历良心与资本、道德与利益的对抗,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既有痛苦、波折,也有甜蜜、收获。
许半夏的女主角魅力体现在哪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美”。女主角许半夏,是清爽干净、又敢闯敢拼的美。这种女性在打拼事业时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其他女性题材少有的。这种独特的事业“美”,也进一步进阶成了“强”。第二,“强”。在该剧中,许半夏一开始是和兄弟小陈以及男主角童骁骑做废钢、运输生意的,后来随着剧情的推进,白手起家的她四处借钱,在男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钢铁行业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比如在剧情中,许半夏在跟随着伍建设等一行人去俄罗斯看废钢时,众人遇到骗子被骗,其他人等全部选择先回国,只有许半夏独自留在俄罗斯。许半夏在去往俄罗斯之前,就向各路人马四处借钱,她建堆厂、搞车队和设立码头计划,受显露在外的事业心驱使,她不能放弃,也隐藏着她不可言说的原生家庭之伤。第三,“惨”。许半夏,其名就出自一味中药——半夏。生的半夏有毒,寓意女主角的母亲因难产而亡。后来,父亲重组了新的家庭,许半夏也只是给他们每个月一笔钱,在与父亲形成微妙的金钱关系后,父亲和继母总因房本问题产生争执,许半夏夹在中间,得不到纯粹的双亲之爱。
和《大江东去》中“傻白甜”的程开颜不同,许半夏这个女主角,拥有着“美强惨”的特质标签。这个角色所产生的魅力也是这部剧能够成功吸引关注的先机之一。
除了许半夏之外,阿耐还有多部小说中的女主角,也都拥有着“美强惨”的魅力。在这些IP中,比较知名的改编剧有《都挺好》《欢乐颂》。在《都挺好》中,苏明玉拥有倔强知性的美。但更吸引大众关注的是她的原生家庭。苏明玉,一个被母亲逼出家门,大雪天一个人站在操场上嚎哭的女孩;一个被家庭抛弃却在职场上找到归依的女孩;一个功成名就却被家人被亲戚骂为冷面冷心的女孩,面对自己最恨的亲人——母亲——的遗容,竟然悲从中来……曾经想断绝和苏家的一切关系,却一次次欲罢不能。
苏明玉生长在一个五口之家中,母亲重男轻女,她上有两个哥哥,自然是最不受宠的那一个。父亲苏大强是个窝囊废,在苏明玉求助他的时候,他常拿上厕所当借口。久而久之,在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中,苏明玉选择离家出走。其后,遇到贵人老蒙的苏明玉开始进入机床销售领域,更入职了老蒙手下的集团公司,一举做到了公司的中层之位,在实现财务自由的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身份。
而在《欢乐颂》中,五美之一的安迪,则是高冷精英的美。她的“惨”表现在,她从小被父亲抛弃,在母亲疯癫后到国外被人收养,被迫与弟弟分离。安迪初始塑造的形象就是一个高阶精英的女“强”人。特立独行,精准如公式的言谈举止和海量的知识储备,也强化了她的精英人设。
这些“美强惨”的女主角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一是因为她们的原生家庭能让观众产生同情,形成了较强的情绪共振;二是因为她们成长的过程很励志,最终都成为商界“精英”,成长线具有观剧爽感。
除了高热度和高话题之外,由阿耐IP改编的剧集,也能拥有高口碑,主旋律系列《大江东去》就属于这个方向。
《大江东去》的原著本身就具有改革开放划时代的宏大主题,它跳脱了一般女性小说所关注的原生家庭中会出现的现实问题,营造了更宏伟更远大的主题。该小说以1978年恢复高考为起点,讲述了从1978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国有经济)、雷东宝(集体经济)、杨巡(个体经济)等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由其小说改编的《大江大河》,制作团队在保留原著宏观基调的基础上,也将人物成长融入其中。在该剧中,男主角之一宋运辉的身上,“如何考学”是他的成长之一。
正午阳光作为这部剧的制作团队,在融入人物成长线的基础上,也强化了一些戏剧冲突,为此剧引入青年观众群体,奠定了基础。比如,在剧集《大江大河》中,增加了宋运辉上大学的波折经历,让他在革委会门前背《人民日报》。将原著中一笔带过的政审情节放大,既符合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同时增加了宋运辉面对政审时的困境设置,在突出角色与机构之间不对等的情节中,强化了戏剧冲突。
但戏剧冲突并不好把握,同样改编自阿耐《相逢时节》的《落花时节》,就遭遇了口碑翻车。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强烈的戏剧冲突,没能有效平衡好现实感与悬浮感,使得戏剧冲突转变为剧情狗血,观众由此引发了审美疲劳。
所以,把握好人物成长线和戏剧冲突的主旋律剧集《大江大河》,获得了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多个奖项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这说明阿耐IP与正午阳光这支制作团队的强强联手,会增加市场对其IP的接受度,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合看来,阿耐的小说在改编后,比较容易成功,是因为她很好地塑造了女性的角色,这些女性角色很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除此之外,因介于严肃文学和市场流行之间的创作风格,所以阿耐的小说能较易被改编。在影视剧化后,它能较好地还原年代感,为观众唤起怀旧情怀奠定基础,因此具备很强的辨识度。
而与以往阿耐作品不同的是,这部《风吹半夏》选择了在青年观众里非常有观剧号召力的赵丽颖作为女主角,让这部颇富年代感的作品能更加快速走进主流市场。
《大江大河》系列剧,格局非常宏大。
萨特提出过“介入文学”的理念,认为文学要介入社会历史和政治活动中,文学更要介入人们的内在生活中,启迪人们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自我和人性,完成自我的精神升华。
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被誉为“描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奇书”,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生动。剧中三个男主角,雷东宝一根筋暴脾气,宋运辉铁面无私执着高冷,但杨巡却能很巧妙地游刃有余盘旋于俩人之间,还经常帮他们俩的争执起到调和的作用,要知道一个是村干部,一个是市长都要给面子的大厂长,实属不易。
阿耐在书中将这一时期的政府官员、企业官员、私营业主的一系列挣扎、转变等思想变化描写得入木三分。阿耐对于大格局的把握,对于政策的理解,对于人们思想方式转变的了解,让人叹为观止。
阿耐在细节描写方面,也非常厉害。看了宋运辉与程开颜过年的描写,就有个感觉:这可能是他们在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年了。其实在感情上,真没那么多的对与错,程开颜的性格一直是这样。大大咧咧,藏不住事,有事一定要说清楚问明白。但宋运辉却慢慢失去了耐心。很多人都认为最终的离婚是程开颜咎由自取,但也未必。其实在宋运辉心里,也开始觉得程开颜是他的负累了。
人们对于过年的感觉在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在变。回想几十年前关于过年的一切一切,日子没那么富裕,却美好,和睦,无忧无虑,乡里乡亲吵吵闹闹,嘻嘻哈哈。如今,年依旧,人却变了样儿。
一个朋友说:过年了,儿时的家乡,此时早已鞭炮声此起彼伏,而我们,成群结队,正像一群嗅觉灵敏的动物一样,闻声而往,跑去捡鞭炮。现在的我,对过年没有太多感觉,我哪里也不愿意去,唯一的快乐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或者初一的白天,开个车子到空空荡荡的海口街上去跑跑,好像整个龙华区都是自己的。今天没有跟朋友们喝酒,因为没有人,就一个人在这里坐着,并不是离不开酒,就是喜欢那种热闹,喜欢那种在人世间的感觉。我老婆很勤快,我基本上不用做任何家务,就比较游手好闲。人就是独立的个体,哪怕在亲密的关系里也会孤独,跟朋友们在一起呢,道理也是一样,你不能去越界,对朋友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不“设计、算计”你,就不错了。所以,最好的关系,其实就是没有关系,因为你要保持人格独立,有独立的想法。我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有不少人过得也不怎么好,或者说过得很不好,需要承受的东西很多。从群体来看,我们似乎无所不能,但是从独立的个体来看,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没有那么甜蜜,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也不是刻意要去玩什么深沉,但是,说真的,我现在觉得,只有似水的流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大过年的,他给我发了那么多感慨。笔者不知道怎么说,只是觉得,过年嘛,总要喜庆,说点儿吉祥如意的话,于是回复他:天天都有好心情,明天总比今天新。今年做事今天忘,明天迈步明年赢。
七
一个人要成长,要立足,不可能回避这个商业社会的普遍游戏规则。在商言商,特别是在那一段历史岁月,没有办法对书中的人物有任何褒贬。
之前,曾经读过阿耐的另一部小说《余生》,讲的是于扬,一个商界女强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我价值,她逐渐在残酷的商业游戏中迷失自我,甚至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最终在情感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追悔莫及,在良心的不安与谴责中度过余生。阿耐将女人的一生与商业相结合,其中很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很值得现在的职场女性参考。正如阿耐所说的那样,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身不由己了。所以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否则一步错,步步错。
于扬,一个不到30岁的聪明漂亮女孩,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如何面对自己的朋友,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过程就不展开说了,只记得,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一句话,也是《余生》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视线可以割断,人可以远离,而那段带血的记忆将永伴余生。”
说回《大江大河》。杨巡这个角色在剧中和宋运辉、雷东宝是形成鲜明对比的,他就是一个靠自己毅力打拼的个体户,在当时那个发展飞速的年代,他既抓住过商机,也遇到过陷阱,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没日没夜。不得不说,杨巡太辛苦了。
对待亲人和朋友,杨巡是属于报喜不报忧的人,表面油头滑脑、随随便便的,但内心压力很大。不仅要面对政策的压力、供应商压力,还要面对债主、关系链等压力,商户还时不时跟他闹一下,同行也一直虎视眈眈,他的压力,说真的,看着都累。
杨巡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家人的生活变好起来,想让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有钱上大学,想让妈妈不再那么劳累,但是,事与愿违,他却变成家里的负累,让全家负债累累。他妈妈每天都要面对债主的压力,这导致他妈妈的胃病一直在恶化。那一年春节,他回到家,家里空空的。他妈跟他妹正给债主们送年糕,解释欠款问题。看着桌子上用来治胃病的暖水瓶,那个画面,真的很难受。
用“生于丛林长于丛林”来形容杨巡的成长,并不算过分吧。在趟过生活这条河的过程中,雷东宝和宋运辉所走过的路,也无法完全避开“丛林法则”。这让笔者想起年轻时看过的一本书:杰克·伦敦写的《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算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1916年,杰克·伦敦因服用过量吗啡死亡,年仅40岁。关于他的死是自杀还是因药量计算错误而导致死亡,至今未成定论。说是生理心理双重打击也好,说是药量计算错误也好,实际上,以杰克·伦敦的一生来看,他的死也许只是释放了他的天性,回归于自然而已。
《野性的呼唤》讲述原本生活在充满阳光加州的灵犬巴克,被拐卖到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辗转成为雪橇犬、流落在不同主人之间的生活经历。从原先养尊处优的生活,到颠簸流浪;从苦寒之地到原始丛林,面对严峻生存考验,面对不同的遭遇和环境的改变,巴克必须寻回深藏内心的野性,成为自己的主人。它一步步,从狗转变成狼,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学会了机智和智慧,激发了狼性,从而在“原始丛林”里占有一席之地,成了群狼之首。原本温和的巴克,在各种环境的刺激下,被迫返祖,具备狼性,这是必须的,不然巴克无法活下来。
不管夜晚多黑,总有风景可赏。宋运辉也好,雷东宝也好,杨巡也好,他们的有些做法,我们也许无法认同,但也无法苛责。如果想要存活于世就必须伸出利爪去厮杀,那么成为丛林野兽就并非完全属于个人的过错。
当然,雷东宝、宋运辉和杨巡,他们都成功地趟过了时代的大河,虽然不知道那头是不是最初想要去的彼岸。路上认知世界,途中认清自己,尽力而为,尽兴而归。
大江东去,奔流不回。每一个人,不过是漂浮其上的、细碎的浪花。叫人唏嘘不已。
而《大江大河》里的他们,谁又是容易的呢?如今,再回首,当我们看苦难和磨难时,究竟在看什么?
从《大江大河1》到《大江大河3》,主角们没有谁一路一帆风顺,也没有谁一蹶不振自此消沉;起起落落兜兜转转反反复复,过了一关还有无数关,难题前面还是难题。
风雨兼程满身泥泞,倒下九十九次,他们还会再爬起来一百次。
主人公宋运辉,代表的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那一拨。
《大江大河1》以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拉开序幕,宋运辉和姐姐宋运萍,因为家里“成分”不好,从小就被欺负;其父宋季山在村子里无法抬头做人,甚至连地都分不到;上大学,在当时对于他们这种家庭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
1977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支持青年人报考大学”。此后高考制度恢复,而对于宋运萍、宋运辉姐弟俩来说,改变命运只有考上大学这一条路。
姐弟俩拼命学习,目的只有一个:考上大学!幸运的是,他们都考过了分数线。
可这也是不幸的开始。“宋家的孩子,还想上大学?”老猢狲说,让他们记住“社会主义大学,不是给你们这种人上的”,然后把他们赶了出去。
在黑暗中生活了无数年的人,会紧紧抓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丝光明。姐姐宋运萍不服输,又去了革委会李主任办公室,拜托他把政审材料送到县里去,当时的李主任什么都没说。
宋运萍听到李主任让她把这两份档案放下时,导演给了她手部一个特写:她仔仔细细、小心翼翼地归置了一下材料,把两个档案袋放得整整齐齐。
这样一个小细节,瞬间就把她内心的激动诠释出来了,因为这个纸袋子无比珍贵,是全家的希望,也是自己上大学的愿望。嘴上不说,但手停不下来。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还给李主任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谢谢李主任”。
这次政审材料还是没能送上去。倔强的宋运辉,就这样站到革委会办公大院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人民日报》上关于恢复高考的文章。最终,宋运辉的这种韧劲,还是打动了领导,决定把他们的政审材料上交,可是县里商议之后,答复是:他们家,上大学的名额只批一个。
两个人明明都考上了大学,最终却只能有一个人圆梦。
当初弟弟宋运辉为姐姐宋运萍放弃上高中,下乡支农,这次姐姐悄悄地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宋运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拆信的手都是颤抖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笔者真的是一直在哭,因为笔者见过身边的人真实经历了这些事。
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宋运辉很珍惜。在面对小学生梁思申不珍惜学习机会的时候,他很生气地跟她讲道理,却被梁思申认为是“假大空,博同情”。这种基于特定时代背景的故事,不仅还原了父辈们的“年代记忆”,也让青年人更了解了那个时代,体会到了年代的厚重,激起了共情。正因如此,宋家姐弟的故事才会让不少观众看得揪心。
《大江大河》是恢复高考的一个缩影。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
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恢复了公平。当初走出学校、下到乡间的青年人,不会想到还有机会重回校园,成为作家、科学家、领导干部,他们的命运确实因这次高考而改变。但是,当我们注意到5%左右的录取率,也知道,真正因为这次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高考的意义,更多地还是改变了之前不正常的教育秩序,是逐步走向正轨的一个标志。
笔者是84级的大学生。
1984年,笔者高中毕业考大学(1983年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由于种种原因落榜,笔者选择复读,1984年再次参加高考)。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当年的经历,在40年后的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那年高考有7门课,语文、数学各120分,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各100分,生物50分,满分690分。考前复习是很熬人的,每天从早到晚,老师们的口号是“我教不会你,也要考会你”,用题海战术对着我们狂轰滥炸,三天一小考,一周一中考,一月一大考(模拟考),估计笔者这辈子做的题,99%都是那几个月做的。除了每天8小时上课,还有早自习和晚自习,基本上每天披着星星出门,戴着月亮回家,周末?你想多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周末这个概念。
复习那么紧张,笔者依然想圆作家梦,有机会就读《十月》《收获》《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追看阿城还有张抗抗的小说。那一年,电视播放收视率最高的连续剧是《霍元甲》,每周六晚上一集。每到这个时间,我们就想尽各种办法,追看电视剧。老师的不解是:“难道你们认为看《霍元甲》比高考还重要?”
那时高考是7月7、8、9号三天,考试的内容差不多忘光了,连作文题都想不起来。网传1984年高考数学题号称“史上最难”,“1984年高考数学到底有多难?全国平均分26分,马云也惨败”“就连学霸都是哭着走出考场”。说这话的人有点儿好笑,第一,当年还没有“学霸”这个词,充其量叫“好学生”吧;第二,那个年代的我们很坚强,打掉牙都是直接咽到肚子里,怎么可能流一滴泪。
数学难不难笔者忘了,记忆最深的是那些多项选择题,从1到5,都可能正确,答错了还要倒扣分。当时没时间多想,老老实实地答题,考完赶紧回家准备下一门。
那时是估分报志愿,先预估一下自己的分数,然后根据分数段报学校。那年第一次实行新的报考方式,即所谓的“一次性开档”。要知道,1984年之前都是“分批开档”,即清华北大等第一批院校首先开档,其他院校按三六九等、分批依次开档,这样即便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第二志愿还有机会。第二志愿没有被录取,第三志愿还有机会。所以你可以随便报,反正只要你分数够,相应的院校肯定会录取你。但“一次性开档”,即所有的院校同时开档,这样的机会就不存在了。如果你估分错了,志愿报高了,第一个志愿没有被录取,再转到第二个、第三个志愿时,那些院校可能也已经同时录取完了,那么你很可能会以重点院校的成绩去上一个普通院校。这真是比做多项选择题还难。在“一次性开档”下,当年山东省报考竞争最激烈的是南开、复旦,清华、北大反倒成了冷门。
现在这个时代,大学学历没那么稀奇了,跟40年前笔者读大学时候的大学生不好比。以前的大学生是真的稀缺,能力也非常强。而当时能够考上大学,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了。那个时候,想要考上大学,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试题的难度已经决定了一切,当年马云也高考了3次才上大学。
1984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可以说。
1984年,全国上下都洋溢着活力,连姑娘们最喜欢的颜色,都变成红色。后来人们说起那一年,往往会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做:春潮涌动。
“春潮涌动”,这四个字怎么理解?意思就是日子有盼头,有希望,有期待。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再对日常有期望,如果我们时刻都在担心明天或者未来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稳定的预期,那我们的心情就很难舒畅、很难“春潮涌动”。
1984年,最火的电影是《人生》。
“1984年的高考,考上大学的高加林的通知书被村主任扣押,把他自己的儿子改名冒名顶替去读大学,可怜的高加林只能被迫来当民办教师。”这是作家路遥在他的小说《人生》中说的话。电影《人生》上映,引发全民热议。
那一年,写出《人生》的路遥,决定写一部更宏大的小说。分为《黄土》《黑金》《大城市》3部,六卷,一百万字,起名《走向大世界》。做完前期准备,整个冬天,路遥都在为小说的开头苦恼。那年,这部最终更名为《平凡的世界》的作品,刚刚起笔。真正给文坛带来震动的,是另一位陕西作家贾平凹。收到127封退稿信的他,终于在这一年写出代表作《商州初录》。远在北京的阿城看了《商州初录》之后,便想到在云南插队时遇到的一个会下棋的知青,立马开始写《棋王》。
1984年,钟阿城(化名阿城),在《上海文学》发表了一篇名为《棋王》的小说。小说《棋王》写出了绝境里的人对吃和下棋的热望,也写出世俗生活的人情和趣味。梁文道在一次读书节目中说:阿城的故事有一种迷人之处,其小说有一种“中州正韵”,在他笔下,随便一个故事都非常有趣。
《棋王》发表后,震动很大。在当时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盛行的时代,掀起了一朵不一样的浪花。《棋王》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海内外中文读者的追捧热潮。可以这么说,《棋王》引导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新流派——寻根文学。当时还在读书的莫言,对阿城非常佩服,直言阿城在他心里被想象成了一个“一身的仙风道骨,微微透出几分妖气”的仙人。此后阿城又陆续发表了小说《树王》《孩子王》。“三王”小说,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经典。阿城在最火的时候激流勇退。在最巅峰的时候选择了隐退。面对名与利不仅不为所动,而且还隐居避世。
眼看就要成名成家了,但是阿城却突然不写了。按说他在国内火了,应该更容易挣钱才对,为什么要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用阿城的话来说,写作不是他生活的全部,而是他生活的调味剂。在异国他乡,阿城做的都是一些体力劳动,最开始给有钱人遛狗,后来还替人刷房子,做木工活。作为文化界公认的“通才”,阿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句老话,那就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很多人以为阿城已不再写东西,其实他一直在写。在异国他乡时,做完一天工,下班他要在家写上两小时,写得痛快了,再炒两个菜,喝点儿小酒,吃完舒舒服服上床。
阿城的生活就像他的文字,鲜活、通透。与“无用之艺”为伴,用“匠人之心”生活,这样澄明的心境,诸君亦可得之啊!阿城说,艺术起源于巫,青铜器上夸张变形的纹饰,是巫们服用致幻蘑菇后看到的景象。很多人觉得毕加索晚年的画古怪,其实,毕加索是瘾君子,那些画和嗑药以后看到的夸张变形景象很像。阿城活得世俗,却又活得通透。他注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说:“人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不妨有胆量闲一闲。”也因如此,他的文字,总有独树一帜的魅力。由于心态无比自由,小说的作态也相应挥洒无羁,随机生发,不入流而能水流无际。
1984年,冯骥才发表了小说《神鞭》。故事里面,神鞭说过:“只要‘神留着,不论多大风浪,也难不倒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咱都能玩到家。”
1984年,作家们在杭州开 “寻根会”,《人民文学》的主编王蒙,开始有意识地扶持新人。第二年(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带着颠覆气息,闯入文坛,释放一个巨大的信号:青年作家们,要登场了。
1984年,阿城他爸钟惦棐老爷子说:“中国人并不笨,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赶上世界水平,尤其是中青年导演,将会成为前进的主力军。”老爷子说得没错,1984年,青年队伍里,要出厉害导演了。
1984年,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引领风潮,该片讲述了棉纺厂女工陶星儿冲破旧观念、大胆追求生活之美的故事,激起无数人的共鸣。
1984年,300多家音像公司出现在中国内地。此前,《乡恋》在“春晚”上得到正名,还有了一个新称号,叫“通俗歌曲”。各式各样的磁带,出现在市面上。张行的《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磁带,两个月卖了350万盒;朱晓琳的《歌林新苗》磁带,一年突破240万盒。在这些出磁带的歌手里,还有一个青年人,叫崔健。
1984年的“春晚”,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传遍大江南北。乔羽写出表达家国团圆的作品《难忘今宵》。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至今令人捧腹。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排了个小短剧,从此,“春晚”多了一个节目形式,叫小品。
“首先,你要快乐;其次,都是其次。”这是今天青年人的口头禅。当年,笔者是说1984年笔者上大学那一年,那时笔者刚满20岁,笔者和笔者周围的同龄人,并没有把“快乐”挂在嘴边,因为没有时间烦恼,所以,也就不存在“首先,你要快乐”这个命题了。那个年代,我们有太多对于未来的憧憬,有太多要读的书,有太多要思考的哲学问题,有太多要做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就像一场梦,但梦总会醒,那就一起期待明天的太阳吧。
回想过去展望未来,别有一番感慨。时代在变人亦是如此,生生不息,永不停止。
遵循内心所爱,一以贯之地为之奋斗下去。这是笔者长期以来自勉的鸡汤。如果可以顺便发财,那就再好不过了。
有些事,不能当真,比如药品广告,你能当真吗?笔者的孩子看了某药品广告之后说,广告你还当真啊。如果都像广告说的那样,吃上两片药就好,人都不会死了。笔者一听,佩服啊,现在的青年人看问题很到位啊。
有些事,要当真,比如教授做学术、写论文,“差生不怕休学”,这种心态是做不好学术的。比如吉林大学的高清海教授,他写东西,脱离文献,注重创新,追求原创,不像某些混日子的学者,“不当真,叫写啥写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写的东西是自己内心要表达的,很了不起。但是,人无完人,高清海教授喝酒,抽烟,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可能影响了寿命。
大学者王国维,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读了康德、叔本华的著作之后,说,康德可信不可爱,叔本华可爱而不可信。你看,他看得多深刻啊。这么深刻,又怎么可能长寿呢?
如今,“大师”的帽子满天飞。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把各种“大师”从天上请回地上,他这样定义“大师”:“大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因此,“谁都不能自封或他封为大师。”
1936年,朱维铮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医生家庭。1955年,他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就读,方向是中国古代史。1960年毕业后,朱维铮留校任教,师承陈守实和周予同先生,先后做过两位先生的助理。2006年,朱维铮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
朱维铮曾撰写、编注以及整理的著作有130余部,其著作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等,被学界誉为“最后的经学家”。2012年3月10日因肺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朱维铮的夫人是复旦大学校医院医生。刚开过刀没有几天的朱维铮,情况稳定,精神也不错,对前来探望他的朋友说:“你们不要担心,我的手术很成功。这多亏了我夫人,因为她是医生,她在我体检的X光片子上发现了连医院都没有发现的可疑的肺部阴影,这样,尽早地采取了进一步检查和手术,使我排除了更大的隐患。”
朱维铮早期深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髓,长期盘点经史子籍、别裁清学,稔于乾嘉考据之法、谙于现代诠释之学,他厌弃高头讲章的说教,反对故弄玄虚的矜持,擅用大手笔写小文章、用精炼文字发微阐幽,令人会心。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回忆:“1981年,我们期末考试的时候,他是历史系唯一一个不采用笔试而用口试的老师。事先出好几十道题目,学生抽签准备,排着队一个个进教室接受他的提问。他还提倡学生和他辩论。有的学生就挑偏门的题目挑战朱先生,但他对史料的熟悉和博闻强记,实在让人心服口服。”
朱维铮从未脱离教学第一线,既招博士也招硕士,还给本科生上课、开讲座。他一直自承:“我虽不是名师,可当得上严师;名师未必出高徒,严师或许还能出几个。”也许是受“温良恭俭让”传统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身形略微前倾,用以表达内心的谦逊。朱维铮却与众不同,腰杆笔直,像冲天的修竹。他的身姿是如此的挺拔,也许,这正是他“做我自己”“谁也不能代替我思考”的内心写照。他的动作矫健利落,板书之后转身非常迅速,宛若一道闪电。他讲课时思维敏锐,旁征博引,洋溢着“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的逼人气势。朱维铮不讷言,相反,非常健谈,他言语犀利,常常一支接一支抽着香烟,高谈阔论数个小时,不见丝毫疲倦之色。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担任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大师》栏目的学术顾问,帮助栏目选题、策划、审稿,长达6年。制片人王韧第一次试着给朱维铮发电邮请教问题,两天后的早上七点半,收到了由朱先生夫人代为传真的回信,整整27页。这封长信,朱维铮写了两个通宵。
或许像一些人所说,朱维铮留下的传世作品太少了,凭着他的才气和勤奋,他确实应该多留下几部著作。朱维铮或许后来为声名所累,不敢轻易出手,最能表现他学识与见解的《中国史学史》《中国经学史》其实都没有出版,前者他至少讲了三十遍,后者也不下于十多次。他个人太看重这些了,因而一遍又一遍地检视增补,不厌其烦。直到去世之前,朱维铮心里挂念的始终是他的学术、学生,和他一手拉扯大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在病床上,他反复校订着新版《音调未定的传统》,直到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
斯人已逝,想来不胜唏嘘。上文说这些,看似有点儿“跑题”,其实是因为看到《大江大河》中雷东宝最后的悲凉结局:惨遭小雷家村背叛,中风后瘫痪在床,住荒废老宅度余生。比起官运亨通的宋运辉和事业如日中天的杨巡,可以说雷东宝的结局太过于凄惨。
其实呀,人一辈子研究三件大事就行了。第一件大事研究赚钱,钱能解决99%的问题。第二件大事研究人性,只要看透人性,就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件大事爱护身体,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
雷东宝最后的这个悲凉结局,其实在之前的剧情中也埋下了一些伏笔。
在《大江大河》第一部当中,戏份最多的应该是雷东宝(在原著中,东宝的啤酒肚很大,体虚发汗,看起来整个人非常肥胖油腻)。雷东宝的故事线跌宕起伏,先是铜厂爆炸,又以贷款的名义娶韦春红,结果假戏真做,最后因行贿被送进看守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雷东宝不论在什么场合,总是拿个手绢不停地擦汗。巧合的是,这一现象的发生正好在和韦春红结婚以后。除了总擦汗以外,其实雷东宝还有很多表现也比较反常,比如,总是打呵欠,状态不佳,给人以一种精神萎靡不振的感觉;非常固执己见,而且脾气火爆;经常瘫坐在椅子上,走路时弯腰屈膝,还得让人搀扶。几乎可以断定东宝的身体有恙,显然这是编剧给东宝后来中风埋下的伏笔。
中风又称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之前,身体会有预兆,这个预兆大体可以分为“远期”预兆和“近期”预兆。有下列这4种表现,可能是中风的远期预兆(可能在半年到三年内有中风危险):一、半边肢体短暂的麻木、刺痛、无力。二、短时间的舌头钝痛。三、转头稍急,有眩晕头痛或瞬间视力模糊。四、无法解释的频繁地呵欠。
有下列这12种表现,可能是中风的近期预兆(可能提示7天内有中风危险):一、反复发作的头痛、眼底痛。二、脖子特别痛,伴有肩部发酸,反复出现。三、一时说话障碍,像是口内塞满了棉花,或耳朵听不懂对方的话。四、一时视力模糊,眼前一片昏暗,看东西时出现虚影,报纸上的文字上下跳动。五、眼花、耳鸣、血向头上涌、舌硬转不过弯。六、不能直走 , 步子不自觉地向左右倾斜,甚至突然跌倒。七、即便一动不动,手指也会抖颤。八、不能用手画出直线。九、不能握住筷子,甚至不能把食物夹住放入口内。十、改变了以往的饮食嗜好。十一、经常失神。十二、半边面肌或手足一过性抽搐。
中风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4—5小时内,如果算上患者到医院后做相关检查的时间,实际上患者发病后的最佳送医时间,应控制在两小时内。因此,如果发现身边人出现一些中风的前兆时,一定要学会正确、及时的处理方式。
曾经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段话:一定要把及时止损列入人生信条。比如辞去不合适的工作、退出不合适的圈子、告别不合适的感情、离开不那么合适的人,如此种种,学会断舍离,告别毫无意义的精神内耗。一个成年人顶级的自律则是及时止损,懂得放下。
周国平曾说:“在某一类人身上不值得浪费任何感情,哪怕是愤怒的感情,我把这一点确立为一个原则:节省感情。”是的,人的感情和精力要浪费在值得的事情上,温柔和可爱也要留给值得的人。
八
《大江大河》系列剧第三部《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再现20世纪末黄金十年的大事件。主人公宋运辉,从当初的小心翼翼,到挺直腰杆、通过努力拼搏、实现个人价值,宋运辉的人物成长弧线非常真实、完美和励志。
出生环境决定了我们的上半生的命运,下半生的生活还需要我们自己主宰。宋运辉、杨巡、雷东宝这三个人物,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狠劲,一步步地走向辉煌。宋运辉,在工作的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造自己的无可替代性,一步步攀登上自己想要的位置。
宋运辉与程开颜你追我逃的婚姻生活也好,与梁思申势均力敌的感情生活也好,那都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虽然,事业上一帆风顺,也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宋运辉觉得开心吗?不开心。在他心中,总会有自己的一把标尺,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对待事业,他总是有自己的衡量,如果心中的天平一旦失衡,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荒芜的感觉,其实这正是有阴影的童年造就的性格。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宋运辉太过要强,又有傲骨,总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很远的目标,但现实生活往往没有那么的理想化,一旦现实和理想发生碰撞,理想在现实的碾压下支离破碎,内心的堡垒自然也会溃不成军。
雷东宝,他性格坚毅、作风果断,还时不时地闹出点儿小笑话,相比于沉闷的宋运辉,雷东宝这个角色更丰满和现实一些。他用独到的发展眼光、睿智的用人策略推动小雷家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兴办集体企业,一步步壮大小雷家村的资产,推动小雷家村经济快速发展。
杨巡,从卖馒头起步,经过生意失败、感情失利、对手设槛,一路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商场上的能人。
雷东宝、宋运辉、杨巡,三大男主角,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两个女人,分别标志着他们的年轻与成熟。即使宋运萍还活着,珍爱她的雷东宝会不会仍然刚愎自用?估计也会。即使没有粱思申,宋运辉会不会还是同程开颜分手?估计也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歌德曾说过:“性格就是命运。”在人生的成败得失、喜怒哀乐里,这句话像是一句咒语,难以摆脱。一个人的性格不仅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且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中强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标签。年龄越长,经历越多,越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比如,《大江大河》中的雷东宝,因为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的短视行为,别人才有了“钻空子”和“下套”的机会。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主人翁冉·阿让的传奇一生,由囚徒而化身为市长,继而因充满悔过与赎罪的人道主义性格而拯救贫困交迫的女工,变成被追缉的流浪汉。他坎坷悲壮的命运,也正是由性格造成的。还有,三国时代的杨修,恃才傲物,喜欢炫耀小聪明,终于触怒了曹操而遭杀身之祸。
在真实的人生中,永不停止地上演着性格决定命运的因果缘事。你身边的人都可能是主角,你和我,也可能要照着这个剧本演下去。命运或许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脾气来影响我们的命运走向。
历史永远是后视镜,前瞻几乎没有可能。所以,阿耐给了雷东宝一个凄凉的结局:让他中风了,但是,阿耐也不清楚宋运辉和杨巡的结局会是什么样。
阿耐的优点,就是她完全没有主观地判断谁好谁糟,而是把他们放到历史环境中去,让读者自己琢磨,自己分析。雷东宝、宋运辉、杨巡,这三个人身上各有功过,有些是由他们自身局限造成的,有些则是由经济大环境造成的,有些则是当时当事的造化弄人。
每个人都有时代抹不去的局限和烙印,因为真实,所以丑陋。就像《大江东去》里的雷东宝,在阿耐眼里,雷东宝视野不够开阔,文化水平不够高,他的文化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终被绊倒在新事物脚下。
也许,阿耐的理想人物形象是梁思申,漂亮、聪明、高干子弟、海外教育、仪态品位出众,且一路贵人相助。不过阿耐照样让她栽了不大不小的跟头,且让她慢慢地在现实中消磨了激情。
《大江大河》系列剧,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从某种程度上说,围绕“岁月”展开,无论岁月多么漫长,血脉亲人不可分割,很动人。当年看宋运萍有条不紊地干活,也是这种“动静有序、岁月温婉”的美感,有很朴素的劳动习惯,但不苦不干瘪,哪怕是一份榨菜都收拾得有滋有味。最真实的,是宋运萍会生活,不是那种抠抠搜搜的算计和紧张,而是过日子实惠又有智慧;也不是瞎讲究格调、盲目追捧氛围,而是恰到好处地“有劳动的美,有生活的韵味”。该忘的忘,该放的放,不慌不忙,笑对静好时光。
任遐迩是最接近宋运萍的女性。倒不是说相貌相似,而是那种“芬芳自强、清刚自立、舒卷自如”的美好骨相。
此前杨巡一度很怨怼,烂醉后打电话给梁思申:“恨你们这种人从来不把人当人看”,越说越失控。彼时压在杨巡心中的如山阴影,一是对梁思申爱而不得的哀怨,二是自己做假账导致满盘皆输的哀伤,三是对“豪门”“寒门”鸿沟壁垒的愤懑。
所以,他的情绪一点就炸。至于后续杨巡究竟如何做到看开想开的,剧中没细讲,根据前后的剧情发展,大概是因为:一是他事业更有起色,二是任遐迩的出现,仿佛平地一道光,照进他追不到云中月的人间岁月里。
杨巡虽一度做错事但幡然悔过、回头是岸。此时杨巡已经怨恨尽消,不再记恨梁思申、更不曾嫉妒宋运辉。
守得云开见月明。杨巡终于收到任遐迩的回应,电话中杨巡迅速甜蜜回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以任遐迩的性格,自然会有事说事,如此一言不发意味着什么,很明显。一个人有多好不重要,对你好才重要,真心对你好的人,都在细节里,人会说谎,但细节不会。爱是细节,不爱也是。细节里的温柔,有心者不用教,无心者也教不会。
很值得说的细节是,《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第27集开头,杨巡回家,看弟弟在打游戏。这么多集了,这个弟弟始终跟在他身后,忙碌操劳,现在终于打游戏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杨巡高兴,太高兴了。还用说吗?弟弟在打游戏,说明现在的“日子终于好过了”。
杨巡接完任遐迩的重要电话之后,撤回此前心灰意冷、任凭弟弟处置的玫瑰,让他拿花瓶将花插好,从“随意弃之”到“珍重又郑重”,这一束稀松平常的花,也是杨巡的生活开始繁花似锦的不寻常征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初心不再,繁华落尽。
光阴荏苒,廿年一瞬。人生荡漾,世事繁杂,能做到初心不泯的也许只有圣者,而你我都是凡人,这是现实的必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蓦然回首,木已成林。
宋运辉和雷东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他们都变了。宋运辉,由一个重情重义的踏实青年,逐渐成长为城府深沉的领导。雷东宝,由一个受人崇拜的小雷家村书记变成一个群人愤恨的固执己见者。余华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宋运辉也好,雷东宝也好,杨巡也好,他们不是圣人,他们都是普通人。
或许,我们都在感慨,环境的改变对人的重新塑造,让人失了本性,丢了本心,可是,谁又是自始至终从未改变的呢?我们能做的,我们该做的,也只有在时代、在环境浪潮中看清形势、看到初心,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该变通时变通,该坚守时坚守,而非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不择手段。
有人乘着时代的风帆,在江河里一日千里、风光无限。有人则在风浪中翻船,从此退出历史长河。同样的惊涛骇浪、同样的波澜壮阔、同样的江河,每个人走入不同的境遇。
人的命运,还是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的一生并非命中注定,只有自己努力过,才会知道,其实生活可以更好。命运,一定要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做一个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宋运辉”那代人,靠着一股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在那个什么都很匮乏的年代,大家为了做成一件事情,没有办法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咬着牙,凭着一股心气儿,硬是要把一件事干成。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折射了国营、民营、集体以及合资企业如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曲折前进,再现20世纪末黄金十年的种种时代大事件。“剧中金州化工厂水书记引用古人的话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改革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党的政策落实,而是从上到下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是社会个体在改革的具体进程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各种变化,这一切都绝非围棋黑白子那么简单。但是,无论生活中命运如何多舛,剧中人物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来,就是在苦难中永远昂扬的希望。”[11]
《大江大河》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算是一个奇迹,用个人命运浮沉书写历史的潮起潮落,《大江大河》系列剧对年代群像的塑造力透纸背,留下了宋运萍、水书记、韦春红等至今仍被反复讨论的角色。作为全景式的历史长卷,给人的感觉是不浮躁,扎扎实实,换句话说,能够让读者真正认识到“脚踩着大地”这几个字的真实感觉。宋运辉等人物的内心路径相当细腻,精神世界也相当宏大。
当然,如果你平常就喜欢风花雪月,关注的是宝玉生日夜宴、湘云醉卧芍药花丛,或者喜欢浪漫爱情纵情江湖,抑或遥远异国风情,那么,你未必喜欢《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多夫》,即使喜欢,也不过是少年强说愁的阶段;也未必喜欢《大江东去》这样的小说。
制片人侯鸿亮曾表示:“《大江大河》的创作不仅仅是我们对于团队20多年现实题材创作经验的一次总结,也是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同龄人,站在中国以新兴大国走进世界舞台的历史临界线上,对于这个时代最深切的感同身受。”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这部剧最终的结尾非常感人和温暖。它致敬了父辈的奋斗史,提醒着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机会,继续前行。“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不知不觉间,离追第一、第二部剧已过了6年。演员王凯饰演的宋运辉童年放飞纸飞机追逐梦想的岁月,似流水伴随观众和剧迷在生命的长河中流淌。这6年,对观众、对演员、对正午,对宋运辉一路坚持走来,储存了太多的酸甜苦辣。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重复爱上宋运辉。
大江归来,岁月如歌。那份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从2018年到2024年,6年的时光,笔者看过了宋运辉出身草根,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东海副厂长的位置;看过了雷东宝带着小雷家村搞改革,最后因为行贿遭遇牢狱之灾;看过了杨巡凭借自己经商的头脑站在风口上。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起吸引着笔者。
当然,同样吸引笔者的还有原著小说的作者阿耐。
笔者初看时不懂,再看时意味深长。总有一些年华,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总有一些花开,芬芳了流年,美丽了相遇。清欢滋味淡淡品,清浅时光慢慢过,平安健康长长享。
那个时代,如杨巡、雷东宝,靠一腔孤勇的闯劲,也能撞出一条路。但宋运辉不是,他学技术、学外语、学管理,哪里不通通哪里,与时俱进地学,靠技术靠真本事立足。时代需要向前冲锋的人,也需要向内充实、沉下来钻研的人。这样的人即便被扬沙蒙尘,也难掩光芒。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个人如此,集体也如此。
时间一直在变,我们仍守初心。敬坦途,敬坎坷,敬一切的一切,敬这场相遇。
参考文献:
[1] [3] [11]高小立.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小人物的心灵史书写大历史[N].中国艺术报,2019-01-05.
[2] [4] [8] [9] [10]张亚琼.宏大叙事与现实题材网文的“理想化”写作——以阿耐《大江东去》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21(5)5-16.
[5] [6]许苗苗.接地气 有底气——评阿耐的网络文学创作[N].人民日报,2019-04-05.
[7]李淑云.我编辑了阿耐小说《欢乐颂》,她真是个神秘的作者[Z].澎湃新闻,2016-05-11.
责任编辑 饶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