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训、教、评一体”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

2024-06-23黄小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标课程标准法治

黄小英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为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文章围绕“研、训、教、评一体”,从问题的提出、“研、训、教、评一体”模式的内涵、“研、训、教、评一体”模式的有效应用等维度展开论述,为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研、训、教、评一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3-0055-03

为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创新,本文对“研、训、教、评一体”模式进行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政策背景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政课要把讲好道理作为本质要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

《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样教”的具体指导。

可见,有效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的需要,也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实践背景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探寻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认知不深

笔者基于课程教学理论,制定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现状调查问卷,并对贺州市平桂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展开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第5小题的结果,笔者发现: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选择“不知道”的占了9.35%,选择“有点了解”的占了65.89%,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了解还较少,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还相当陌生。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认知不深。

2.部分教师缺乏学科专业素养

贺州市平桂区共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108名,其中只有32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有76人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过来的。由于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岗过来的,专业水平不高,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到位,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缺乏学科专业素养,严重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进程。

3.部分教师对《课标》的解读不到位

《课标》强调教材的整体逻辑思路构建,推崇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强调“教—学—评”一致性。但当前部分教师还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碎片化教学,没有教材整体观,不能准确解读《课标》。

4.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部分教师没有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法比较陈旧。

二、“研、训、教、评一体”模式的内涵

笔者将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专业化培养融为一体,探索构建了“研、训、教、评一体”模式,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这一模式将研究、培训、教学和评价四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

“研”是该模式的核心,且贯穿始终。借助课题研究、教学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训”是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中考备考研讨、教师培训等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直接途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评”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保障。“评”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而且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研、训、教、评一体”模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研、训、教、评一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标意识

通过开展中考备考研讨、教师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标意识。

在中考备考研讨活动中,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分析历年中考试题,认真研究考试政策、研判命题趋势,以《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为方向进行复习。如笔者在2023年贺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暨2024年备考研讨活动中开展了以“基于课程标准视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命题趋势分析”为主题的讲座,对广西统一中考命题的政策背景进行分析,让教师明白中考命题改革与高考命题改革是同向同行的,那就是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同时,笔者通过解读《课标》中第四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师生依据《课标》教与学。

借助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素养,深化课标意识。如在2022年平桂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中,笔者开展了“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视域的‘教—学—评一致性”为主题的讲座。笔者从《课标》解读、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学业质量评价等角度,让教师深刻领悟,如今倡导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都体现了《课标》视域下的“教—学—评”一体化。

(二)加强教学研究,促进《课标》落实

教育教学研究往往是建立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的,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将定向研究和征集评比相结合,探索有效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

学校可通过组织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技能比赛、录像课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活动统一使用能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板(见表1、表2)。

通过使用统一的教学设计模板,聚焦《课标》,将评价前置,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深度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现代课程的四大经典问题。通过团队打磨课例的方式,形成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最佳教学方案,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创新。

(三)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实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创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运用案例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八桂教学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讲述等课堂形式,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将本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中的“走向共同富裕”一课时,笔者采用项目式学习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通过三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学生采访本地脱贫攻坚先进人物;环节二,学生到乡村振兴基地参观、采访;环节三,学生在课上展示自己在环节一、环节二中的学习成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改革、发展、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课教学紧扣《课标》要求,落实了学业质量标准,为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课程资源。

(四)完善评价方式,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且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评价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笔者从课堂观察的视角制作了课堂评价量表(见表3、表4),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路径,积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总之,“研、训、教、评一体”有效推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推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3]  肖龙海,管颐.新课堂:表现性学习与评估一体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7(3):18-23.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课标课程标准法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